美德表中有宽容,但没有妥协。这是伦理学常识。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好像海岸线帖子里一帘幽梦也提到过这个判断,大概都是搞哲学的都有这个常识。谢谢乌龙茶。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0-2-26 11:44
你那个贴子我没有看。如果是讨论哲学问题,建议去思辨版。以便我积极参与。当然,不欢迎就算了。
      这里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宽容是美德,而妥协不是。答案其实就是很简单,宽容是一种品质,但妥协不是品质。所谓品质,通俗地说,从构成上讲,是内在的(情感、价值观),从行为上讲,是持久的、一贯性的。妥协不是品质,因为妥协可以是一种策略,可以是一种权宜之计,可以是迫于形势的无奈选择。这些特征,与我们定义品质的那些特征,正好是背道而驰的。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什么叫“美德表”?惭愧,没有听说过,茶兄有暇,还盼说说。
& }3 Q* ?# a: ]  g学术,思想,随笔,文化,哲学,历史,读书,批判宽容与妥协,无论外延还是内涵,都极难界定。学术,思想,随笔,文化,哲学,历史,读书,批判0 G8 s# j8 h, }+ c! V7 n1 z# F
若不加辨别,宽容成为恶行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更常见的是,把宽容当成表演,在与己无关的领域频频上演宽容秀。可见,宽容是否是一种美德,也需要辨别。www.yantan.cc1 Z, ?! P) X) M  d7 I* E4 |
据说,美德约有两种:智力的德行及道德的德行。在我,只要有可能,总是习惯把智慧因素(不是智商)考虑在内,一种美德只要与愚蠢相关,我就倾向于怀疑它、否定它。考察妥协或宽容,智慧因素须臾不可离。
周泽雄 发表于 2010-2-26 23:40
回泽雄兄:
      因为主贴的标题里有“美德”两字,出于好奇我就进来了。其实我没看大家的具体讨论,只是觉得标题中的问题不成其为问题,就此发表一通意见。
      伦理学中确实有“美德表”的说法。意指有一系列的“美德”,这些美德通常是历史上受到普遍公认的人的优秀品质或品格(邹峰用“品性”一词也是可以的,这些词的意思在大多数时候是差不多的),它们之间有某种关联,或者说,它们之间还可能存在着某种价值级序。例如,希腊时代有经典四美德的说法。在现代美德表中,大多数伦理学家承认宽容是一种美德。这种看法又与多元价值观有密切联系。
      从大家的争论来看,在主张妥协是一种美德的观点中,主要的论据是,宽容常常具体地表现为妥协。我以为这样解释会导致混乱,不是说,宽容的人从不妥协,而是说,妥协是行动层面上的抉择,它本身不是品质或品性,所以也不可能是美德。如果把妥协说成是美德,那么任何曾经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而妥协的、出于某种政治策略或交往策略而妥协的,都成了美德。妥协不是美德,这和宽容的人常常具体地表现为妥协没有关系。不把妥协看成是美德,这是由妥协的性质与美德的性质不相容所决定的。
      泽雄兄提到宽容也可能成为一种恶行,或者可能成为一种表演。我以为,后一种情况可以排除属于美德(宽容)的可能性。因为美德肯定不是用来表演给人看的。前一种情况比较复杂,比如我们小时候常复述的一句话是,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犯罪(原话记不清了,大致意思是这样)。这样看来,宽容是有前提的,如果什么都能宽容,那就无所谓宽容了。不过,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其实说的是宽容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宽容的具体行为。因此,如果一种行为是出于宽容的品质,但结果却是坏的,严格说来,这不能作为质疑宽容是不是一种美德的论据。因为我们并不把美德仅仅看成是一种能带来美的或善的结果的行为,这一点已经决定,宽容行为与宽容品质是不同的。当然这样就还会有一个更复杂的问题,那么如何确定宽容是一种美德呢?但这个问题太难了,这里我也无力展开讨论了。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这世上还有一种叫政治美德的美德?好象没有这种说法吧?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克明兄:
    你们前面的讨论我没有看到,现在大体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看了你在89楼的回复,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唱一下反调。
    你说:“美德也只有和人、事或者行为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得以表现”。这是正确的。但是,美德的表现只是美德的行为表现,而行为并不等于美德,哪怕某种行为很像是出于美德的行为。如果一种行为,可以让我们推断出是出于美德的行为,则我们已经假定了不同于行为本身的美德的存在。比方说,如果在某个问题、某种场合以及某种争执中,某人的妥协体现了宽容这种美德,则该妥协行为被我们认为是出于宽容这种美德的,但我们并不能据此把妥协说成是宽容本身。这不仅因为,存在非宽容的妥协,还因为,出于宽容的妥协只是宽容在行为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假定是这样),即:宽容是这种妥协的原因,而不是这种妥协本身。
    你在后面举的有关妥协不只是技术、手段或方法的例子,我以为,更像是合作的例子,而不是妥协的例子。当然,合作中是经常要讲妥协的,但合作首先是一种社会品质,其次一种社会生活的态度,再次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原则,最后才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样态或一类行为集。在把合作理解为一种社会品质时,它与宽容的涵义也是不同的。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一个名词的翻译,不至于有WIND兄所担心的那种负面影响吧?把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译成肯定性自由和否定性自由,或者更早一些(像上世纪二、三十代),译成正自由和负自由,这只是换了一对中文词,一种中文的表达方式,它们的意思——对这两个词的解释,不会随中文对译词的转变而转变。我想应该是这样。
    形而上学、纯粹哲学、先验哲学,差别倒是不小,它们的所指不同。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本帖最后由 乌龙茶 于 2010-3-7 20:17 编辑

WIND兄:夜郎自大、自我标榜,这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还是觉得你的批评过强了。你不妨想想,一百年前的中国,能有几个人读得懂康德——哪怕是读英文版的?上次我说到,这里面有一个积累的问题,不是某个国产天才凭自己一个人的智慧就能完成的功业。不要说康德这种哲学史上公认是难懂的哲学,即使是比较通俗一些的,像密尔,那时的中国学者也只能说知道个大概意思。因为所谓通俗,只能就表达方式而言,有些道理虽然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句子来表达,但在这些道理的背后,还有知识问题,也就是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史知识、以及无数哲学家的理论。要真正理解密尔,首先要理解密尔的哲学背景,包括他的对立面,以及他所借助的哲学史上的思想资源。客观地说,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还没有这样的基础。要理解康德就更难了,因为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承前继后的人物。他本人透彻地研究过在他之前的全部哲学问题以及重要哲学家的理论和观点,而康德哲学又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哪怕是他的对手,为了批判康德也首先要认真研究康德。所以,我不能同意你把翻译方面的问题全归结为中国识字分子的品性或诚实问题。再举一个例子来说,20世纪哲学史上有一段公案,就是海德格尔与卡西尔就康德哲学的解读有过激烈的辩论,卡西尔指责海德格尔公然篡改康德哲学为自己的哲学服务。我用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有些理解错误并不只是中国识字分子才有的错误。
      另外,你指出的某些翻译方面的问题,是不是问题还需从长计议。例如,你认为“形而上学”这个译词来自《易经》,而《易经》只是一个传说,这个批评如果只是针对复古主义或国粹主义,倒也罢了,但是这不代表“形而上学”应该译为“纯粹哲学”。这两个译词现在在中文里是各有其意的。“形而上学”指研究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学问,或者说是研究本体问题的学问,因其研究的对象是不可见的本体,所以译为“形而上学”。这和《易经》的真假无关,也和《易经》里有没有形而上学这门学问无关。仅就译法来说,“形而上学”恰恰是最好的译法。而“纯粹哲学”这个词,首先使我们想到的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两百年后,胡塞尔也试图建立一种纯粹哲学)。所谓纯粹理性,实际上是先验理性,也就是不同于经验理性或工具理性的那种理性。这种理性之所以称为纯粹理性,是因为它的“演算”(先借用这个词)是纯形式的,不涉及任何经验内容。所以我们对这种理性的认识、分析和批判也只能是纯形式的(这是康德哲学为什么难懂的原因)。把康德哲学称之为纯粹哲学,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这里需要澄清的是,虽然康德本人拒绝讨论本体问题,但他并没有拒绝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当然,“形而上学”在康德那里的含义是不同于以前的哲学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只有康德的“纯粹哲学”才是“形而上学”,在他之前没有形而上学。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马王堆事件”是怎么回事?《易经》和“马王堆事件”有何关联?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马王堆事件”是怎么回事?《易经》和“马王堆事件”有何关联?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WIND兄:你给的链接里面,好象没有“马王堆事件”。如果你说的是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周易这件事,我还是要坚持我的观点,这件事与“形而上学”的译法是否得当无关。另外,发现马王堆汉墓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了。我不明白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