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闲聊纪录片之《China Blue》

闲聊纪录片之《China Blue》

徐旸 发布于:2008-03-26 00:25
  
导演:Micha X. Peled
影片类型:纪录片
片长:美国:86 分钟 / 加拿大:86 分钟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国家/地区:美国2005  
     该死的纪录片,又一次弄得我要睡却睡不着。
    《China Blue》是一部美国人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在多伦多电影节放过,也在国内的一些纪录片节上放过,但是官方媒体应该是没有播映的。
不同于探索频道搞的中国题材纪录片,《China Blue》属于那种看上去很“糙”的片子,画面也没有什么太多讲究,但是该有的场面几乎全有了,这让我又一次感受到美国人的务实。不过我看到的这个版本是电视台播出的,料想应该是有所删减的,所以在一些内容上显得过于恰到好处,使我中途几乎放弃看下去。
     言归正传,先说明一下《China Blue》的大致内容,故事发生在中国东南沿海某地的一家牛仔裤工厂里,这个厂子的老板二十年前是个童工出身,后来不知怎么就混进了公安系统,而且一直做到当地公安局的局长(当地最多是一个县级市),前些年下海经商开了这家厂子,他在片子里的第一次亮相是坐在“奔驰”里打电话;而《China Blue》的主人公——小莉是从四川来这家工厂的打工妹。片子是大部分时间用小莉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告诉我们她是如何看见别人外出打工挣钱而动了心思的,一直到小莉背着行李走进这家牛仔裤工厂,并且一直做下去。这期间,小莉和十二个姐妹住在一间宿舍里;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经常连夜加班赶做销往欧美的牛仔裤;小莉喜欢写东西,写她实现不了的梦,但是太累了,时间用来睡觉都不够;小莉和姐妹们一起向厂方争取拖欠的工资,但是发工资那天她才知道自己头一两个月的工资要作为一种“抵押”不能实发;小莉的春节也就因为没有钱而改在工厂宿舍里度过;过节后,小莉兴奋地拿到了第一笔自己外出打工挣到的钱,刨去生活开销,虽剩下不多,但还是可以给家里种地的父母寄去贴补家用——对于一个生在农村的二胎女孩来说,这是证明自己对这个家有用的最直接方式。
     



左图说明:为了应付连夜加班工作,打工妹们“发明”好办法用来防止闭眼睡着。
     整部片子在工厂老板和小莉姐妹们之间平行进行,一边是闲暇时写写书法装点门面的“文化商人”,一边是忙里偷闲写写日记的有梦少女;一边是为了大笔订单飞来飞去和老外推杯换盏的企业领导;一边是为了第一份工资小心翼翼通宵达旦的小打工妹。
     《China Blue》的导演显然没有掩饰好他对镜头前面所发生的事情的介入,或者他根本没有想掩饰,他也根本不认为自己的介入又什么不妥,对此我看完全片后可以理解。该片一些细节的地方料想应该是导演在中国助手的帮助下让小莉她们重演出来的,但是我相信这些都是曾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事情,这样的介入并不违背真实的原则。
     之所以在开始的时候说看完《China Blue》又睡不着觉了,主要是因为《China Blue》的结尾,我说不出来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样的结尾,但至少是我在类似的纪录片所极少见到的。前面说过《China Blue》的主要内容了,片子的结尾是这样的:小莉和姐妹们在工厂车间里忙完了一批要发往国外的货,她看着那一摞摞堆得像山似的牛仔裤,又“发挥”了她幻想的能力,于是就和身边的女工探讨,要是偷偷在那些牛仔裤其中一条的兜里藏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上一些话,买到那条裤子的人会不会看到?探讨的结果是,那么多做完的裤子,急着包装发货的人不会发现兜里的小纸条;于是小莉就写了一张纸条,因为她曾想:自己这么辛苦做出来的牛仔裤是些什么样的人穿呢?他们是不是也和自己一样年龄的女孩子呢?她们生活得应该很幸福吧?小莉把面对未知对象的问候和自我介绍都写在了纸条上,塞进一条牛仔裤的兜里。《China Blue》就在夹带着小莉写的纸条的这批牛仔裤飘洋过海被放上国外柜台的过程中结束了。
     有点儿像漂流瓶,不过是把大海换成了商品运输的渠道;把玻璃瓶换成了蓝色的牛仔裤。在这个“MADE IN CHINA”的时代里,产生这样的想法,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觉得这是一种创新呢?还是一种被逼无奈呢?有趣的是,在美国PBS介绍《China Blue》这部纪录片的网页上有这样的标题:“Find out where your jeans come from?”(感兴趣的朋友请这里:http://www.pbs.org/independentlens/chinablue/。)
     看完这个结尾,我又想起那个说法,大意就是说历史的真实存于在两极之中,一极是全人类,另一极就是个体的人。在我们的祖国,一些外国人,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已经经历过而不愿意再想起的事情正在发生,而一些外国人也在经历却视而不见的事情同样在发生。《China Blue》把工业化中国最普通和常见的一面展示出来,这对于拥有话语权和优势文化资源的人们来说,显得不那么让人兴奋,甚至有一些灰色,还有那么一点悲惨,但是无论得出怎样的评价,我们应该承认这是现实存在的,而且是相当多数的中国人所处的生活状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真正的中国就在这间牛仔裤工厂里,而不是在北京,也不是在上海。
     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女产业工人和她们的男工厂主记录下一段现实而精彩的生产生活,并且展示给全世界,这是什么精神?还是他在发什么神经?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是不是充满偏见?是不是因为昼夜时差的关系,所以导致面对同一事物,外国人睁大眼睛看的时候,我们却习惯性的选择闭起眼睛呢?
     问题太多,所以有时候睡不着,偶尔有个问题冒出来:我们自己的眼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