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转帖)中国孩子太苦了,升学压力大得出奇

面临全球就业危机,许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对此,中国总理温家宝希望通过强化教育制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然而不少批评指出,中国的教育制度已经十分严厉,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英国国际健康发展中心和中国浙江大学开展了首个针对此问题的研究,并于去年年底发表了研究结果。

在中国的学校里面,竞争是一个关键因素,家长们也会施加压力,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班级里名列前茅。许多人认为,这样的观念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放学以后和周末时间的课外补习在中国已经十分普遍,甚至是一些学前儿童也都早已提前开始学习各种课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伦敦大学学院的赫斯凯斯教授(Therese Hesketh)主持开展了一项名为"中国孩子的压力和身心状况"的研究,共有2191名来自中国浙江省的9至12岁的小学生参与了调查。她说:"我们的研究发现,孩子们对考试十分担心,并且害怕老师。事实上有近三分之二的孩子害怕老师的惩罚,将近四分之三的孩子会经常受到父母的体罚。从症状上来看,三分之一的孩子报告说,一周内至少会有一次头疼或是肚子疼,这远远超出了任何国际标准。 "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的孩子中,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有兄弟姐妹,调查结果均是如此。研究还发现,在班里排名前四分之一中的孩子更有可能会有焦虑症状。

赵勇(音)学习研究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于严厉:"竞争,这一点是重中之重。而在亚洲国家的竞争又十分奇怪,判断一个人实力并不是来看你本身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将你和其他人比较来看你做的是否更好。"

赵勇说,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激烈竞争会使孩子们开始逃避,沉迷于电子游戏,逃学,抑郁,甚至最终导致自杀。他指出:"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会花费大量的人力成本,但人们常常会忽视这点。并且这个话题还通常是一个禁区,政府也不愿公布任何(有关教育人力成本的)数据。"

曾担任美国"健全儿童项目"委员的麦克柯洛斯基(Molly McCloskey)表示: "作为成人,我们很清楚压力会如何影响表现,可能会导致我们犯错,缺乏毅力,精力无法集中等等。但是我们却忘记了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在他们面对压力时也几乎不知道该怎么办。"

赵勇根据他的经验认为,因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孩子同外界隔绝的话,会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产生问题。赫斯凯斯教授也同意他的观点:"其他研究的证据显示,有这种压力的孩子很可能会在长大以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家长必须要放松心态。人们总是责怪学校,但其实家长才真正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许多人都希望能够解决此问题,赵勇说:"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在尝试改变现状,政府和家长都对目前(的教育现状)不满意,但每个人也只是说'现状就是这样'。"

而如今,政府也在解决孩子减负的问题上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

□ 德国之声
当局在如何对学生增加学业压力以打好其毕业后能承受更多更强压力的基础一事上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
你有权保持不沉默,但我们很快会让你沉默的。
此题无解
此题无解
老程 发表于 2010-3-16 10:21
**
    赞同。
    理由:
    1、 升学压力的主因是就业的压力,而在看得见的将来,这一压力还看不到减缓的可能。
    2、 中国的优秀教育资源紧缺,而且这有限的资源还在不断地被侵占之中。
记得我们小时候根本没有这么辛苦,前几天新疆的小学同学到上海寻找失散的同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居然被他召集齐了,大家坐在一起回忆我们的童年,在农场的子弟学校一群淘气的孩子放学以后的恶作剧至今记忆犹新,在我们的记忆里没有功课的压力,那时我们的老师都是从各个连队抽上来的上海知青,英语老师凭着自己在中学学的那点外语底子,一边自学一边教我们,没有奥数,没有英语口语班,没有写作辅导班,没有练习册,没有家教,家长似乎也没有那么多的焦虑,有些同学家里有五、六个孩子,父母每天能给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了,再左右瞧瞧,我们现在都混得不错,也都算是个人才了,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现在的局面?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
    回楼上:
    1、 小学的同学“被他召集全了”?你的“全”了是什么概念?是“成功人士”全了,还是“所有同班”全了?
    按俺的经验,要“所有同学”全,好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对你说的“现在混得不错”,俺持一定的保留。当然,如果是俺想错了,那就只有祝贺你们的成功了。
    2、 那个年代,一切要听那个“妈妈”的安排,个人是完全无法掌握本人的命运的,作为上海人,你要留在上海,也是无法自已掌握的,学得再好也没用,因此,当然也没有升学的压力。而现在,对一个人的命运,本人的努力是很大的因素了,因此,也就是这一点上“开始变成现在的局面”了。
    那个年代,“权”是重中之重,有权,你就能留在上海。现在,权当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通过个人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本人的命运。其实,你的所谓“现在都混得不错”,本身就表示了这一点。
嘿,这个ys厉害,2点论还是有切中肯繫的味道。

估计背景不同,与小妖怪心态有异。

但,都好看。
本帖最后由 ys1937 于 2010-3-17 10:37 编辑

**
    嘿嘿。
    天下很少不爱子女的父母,而现在的父母,一边在痛骂现行的教育害人,子女苦得很,一边却又在把子女往苦里逼。这难道是不爱子女,无奈罢了。
    现在的教育是病态的教育,但病在那里,各人又有各人的有时是绝然相反的观点。学校、教师只能说也是无奈了。
如果一对年轻夫妇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除了督促孩子完成学校的作业其它时间由孩子自己安排,周末只带孩子去公园玩玩,不让他上任何学习班。这样的父母会不会受谴责?
如果一对年轻夫妇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除了督促孩子完成学校的作业其它时间由孩子自己安排,周末只带孩子去公园玩玩,不让他上任何学习班。这样的父母会不会受谴责?
老程 发表于 2010-3-17 12:49
**
    可惜人是无法复制的,因此,一切讨论都只能是在假设的前题下进行的。
    假设老程说的孩子是 A;而这个孩子在多数父母按“强迫学习”的条件下来培养是孩子 B。
    那么,对同样“素质”的孩子来说,俺以为,未来的结果,A 未必比 B差,甚至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A 要好于 B。
    又要可惜的是,出于从众心理,绝大多数家长会选择让孩子成为 B的路子。而且,如果那个教师敢于逆众提倡让孩子成为 A型的,那必会被家长投诉于校长大人之前,成为“不负责任的教师”的典型代表。
受谴责,大大小小一片谴责。我就曾是这样的妈妈,现在还基本是这样的妈妈。
   前后有些变化,倒并非是因为谴责。而是因为孩子因此在学校和其它地方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也同样地造成孩子厌学、退缩、不自信。只有一个妈妈的鼓励和支持,不足以让孩子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昂起头来。
   现在,孩子已经四年纪。从所谓的好小学换到了不起眼的小学,图的就是个自然些的环境;没有上任何学习班,但买了些教辅材料,要求孩子在完成作业后挑选地做。孩子成绩不是很好,但身心都很健康,也没有明显的厌学。但是,很可能考不上好中学。
   我虽然不打算为这种可能的危险改变太多,但也为这种可能的危险忐忑。
   毕竟,现实很糟糕。
友谊是一朵生长的异常缓慢的花儿。
回伊来:一般小学好,孩子容易冒尖(施展才华),获得骄傲和自信。

我的孩子教育不算成功,但我觉得这一点思路是对的,就是不要孩子第一,但希望孩子保持在第一集群中,像长跑一样,太后了,怕后来也赶不上。这一点,是对读书阶段的孩子而言的。
我的孩子今年才进初中。就我了解的公立小学情况,一个班三十几个同学,真正家长抓学习比较紧的,也就五位以上,十位以内这个数量级,定没有全部抓的很严的说法。每次家长会,学校老师总是要求家长更好的配合学校,想来,学校对家长的配合程度还不是很满意。这情况,可以咨询小妖怪的,虽然她是中学校长,情况应该也是我说的样子。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没人一起玩。星期六、星期天参加个音乐、美术、舞蹈、棋类、英语、数学、作文、健身班,看成一种孩子的社交活动,也是很正常的。一个孩子在家玩,不是什么好事。
**
    回楼上:
    1、 小学的同学“被他召集全了”?你的“全”了是什么概念?是“成功人士”全了,还是“所有同班”全了?
    按俺的经验,要“所有同学”全,好像是不太可能的。
ys1937 发表于 2010-3-17 08:15
尊敬的ys教授:
     你好!
     先回答您老的第一个问题。
     也许是我的表达不够到位,让你产生了误会。我是不是应该这样说才确切:前几天我新疆的小学同学到上海寻找失散在上海的同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居然被他召集齐了,(原文是:前几天新疆的小学同学到上海寻找失散的同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居然被他召集齐了),请老先生再仔细看看我的原文,是齐了不是全了。我们这个班里的一大半的同学长大后都留在新疆工作了,新疆的同学联系起来相对容易些,每次聚会他们都会盘点一下还有哪些同学没有联系上,下次大家就努力去搜索,几年来在我这个同学的积极组织下新疆的其他同学都一直在努力寻找这些同学们的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除了我以外班里其他同学都陆续找到了,由于我是五年级刚开学就因父母工作原因离开农垦团场到了阿克苏市里,后来又几经辗转举家迁至江苏读高中,考大学,98年调入上海工作,迁徙的次数多了些,自然就和原来的同学断了联系,更何况是小学同学?此次该同学能找到我也是纯属偶然,今年春节,他到朋友家里去玩,无意发现朋友的父母和我父母以前共事过而且至今保持联系,通过这个渠道他把长途电话打到了我父母家里,再通过父母联系到我。最近做为自治区税务局的业务骨干在无锡培训一个月,他特地从无锡赶到上海,把以前就联系上的其余三个的同学约在一起来找我,见到我时还不停地说,你是最后一个,找得好苦呢!现在终于召集齐了!(他是用很重的新疆口音的普通话如是说的),我只不过引用了一下罢了,抱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聚会意义重大,俺终于回忆起来尘封在大脑深处的儿时的很多趣事,也知道了同学们的下落,尽管,有些人的名字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印象了。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本帖最后由 小妖怪 于 2010-3-18 00:16 编辑
**
    回楼上:
    1、 小学的同学“被他召集全了”?你的“全”了是什么概念?是“成功人士”全了,还是“所有同班”全了?
    按俺的经验,要“所有同学”全,好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对你说的“现在都混得 ...

ys1937 发表于 2010-3-17 08:15
小学的同学“被他召集全了”?你的“全”了是什么概念?是“成功人士”全了,还是“所有同班”全了?
    按俺的经验,要“所有同学”全,好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对你说的“现在混得不错”,俺持一定的保留。当然,如果是俺想错了,那就只有祝贺你们的成功了。

尊敬的YS教授:
     你好!尽管我已经解释我用“召集齐了”这样一个表述方式的缘由,我还想就您第一小点里的提到的“成功”二字提两个问题:
     一、我那一小小段话里哪里提到过“成功人士”这几个字?
     二、我所说的“混得不错”似乎与成功没有直接联系,教授您觉得一个人只有成功了才算混得不错吗?若是,想必教授对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一定不低!教授您对成功的界定又是怎样呢?我有些困惑!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本帖最后由 小妖怪 于 2010-3-18 00:22 编辑

引用Ys先生的第二段:"那个年代,一切要听那个“妈妈”的安排,个人是完全无法掌握本人的命运的
尊敬的Ys教授:
    你好!
    对于这一段我有点糊涂,我读了几遍,很难理解,是否能用更加口语化的语言表述你的观点。     
    其实你对我一点都不了解,竟然下了那么多的判断。刚才在14楼里对我离开上海之后的经历我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很遗憾,偏偏没有你猜测的那几点,我初二之前是在新疆读书的,初三随父母来到江苏扬州地区(但有一点必须澄清,您所说的“”那个年代,一切要听那个“妈妈”的安排,个人是完全无法掌握本人的命运的,”这句话在此处无法成立,因为那时我的确没有成年,必须和妈妈一起迁徙,她是我的监护人嘛!但似乎与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无关),也许你在妈妈前面用了“那个”一词,是别有他指?(若是,您有些高深,俺不懂)。

再引用Ys 先生下一句话:“作为上海人,你要留在上海,也是无法自已掌握的,学得再好也没用,因此,当然也没有升学的压力。”,这一段的逻辑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根据您的推测,我没有压力是因为我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自暴自弃了,学得再好我也不能回到新疆了(这是根据您学得再好也没用猜测的,如果不对,请先生包涵),所以,干脆不学了,于是就“当然”没有了压力呢?我都绝望了,还学个什么劲啊!还是其他原因?如果是前者,这个原句中“当然”二字用得有点雷人!我被吓到了。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
    回楼上:
    1、 小学的同学“被他召集全了”?你的“全”了是什么概念?是“成功人士”全了,还是“所有同班”全了?
    按俺的经验,要“所有同学”全,好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对你说的“现在都混得 ...
ys1937 发表于 2010-3-17 08:15
太晚了,还有很多问题要请教老先生,但明天还要上班,只好留待以后再请教,关闭电脑前再读了一遍您的回帖,感觉我还有错的地方,就是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现在的局面?”存在表达上的不完整,本文中“现在的局面”是指现在的教育局面,即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有压力,压力来自学校来自父母,父母一边抱怨一边心疼一边不肯放弃。
   我们在我的学校曾经做过问卷调查,学校目前60后有46人,这46人中感觉在小学就有现在小学的孩子这样大的压力的老师一个也没有,这46人里没有一个老师小学里读过文化类的课外辅导班(那时文化类的的确没有),几乎没有老师在小学里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还要完成父母为我们买的课外习题册。相对而言,我们还算有个比较轻松地童年。渐渐地,居然变成了目前的状况,连大领导们的孙辈也不能幸免,如果不是他们看不下自己的孙子孙女学业负担如此之重而大喊减负,还没有今天的大喊减负的声势,可是,减负,减负,越减负担越重。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10-3-18 01:52 编辑

YS先生文中所述“妈妈”,该是指“国家”或“党”吧。那个时候一切由国家安排,不用读书、考试、竞争。这样就有了“学得再好也没用,因此,当然也没有升学的压力”这样的结论。

这个结论不能算错。不过,我想祝校长和我并不是生长在一切都由国家安排的年代(从头像上看祝校长比我小四十)。我考过高中,也考过大学。所以我们也还是能把自己的经历和现在的学生比较一下的。

就“现在,对一个人的命运,本人的努力是很大的因素了,因此,也就是这一点上开始变成现在的局面了”这句话来说,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人,其命运是由本人努力决定的,可是,那些国家的学童并不个个都像我们的这样面临这么艰苦的升学压力。
**
    谢谢楼上各位的指教。
    1、 首先要郑重声明的是:俺根本不是“教授”,也从未自称过是“教授”,普通的退休中学教师一个。
    2、 还要向小妖怪网友道歉的是:俺没弄清就说话,看了“新疆网友”到上海认同学,以为你也是新疆过来的。这才有了后面的议论。不过,对后面的议论,如果作为不针对特殊人群的说法,俺还是以为没错。那个年代,要你插队,你只能插队,而且是要作“一辈子”打算的,一切要服从“妈妈”的安排。因此,学好学不好没有任何区别。
    3、 克明老弟说“那些国家的学童并不个个都像我们的这样面临这么艰苦的升学压力。”俺从没出过国,见闻少,不过,或许日本、韩国、台湾的情况有些例外吧?可能不如俺们的儿童那样苦,不过也够苦的吧?
    4、 大家都在叫苦,家长在叫(连大领导作为家长也在叫)、学生在叫。不过,俺以为,是不是真的多数人在叫呢?存疑!俺是教高中的,就俺所知,重点中学的学生确实在叫,到普通高中呢,那就难说了,有多少学生闲得很呢,需要调查了。
    5、 学生苦的现像,是怎么产生的呢,俺说不出来,俺只是唱唱反调。不过,俺在想,如果真有一位老师,从不加班,也反对学生加班,那这位老师在学校里会是怎样的处境呢?
      向楼上各位致意。
本帖最后由 ys1937 于 2010-3-18 08:02 编辑

**
    在俺的记忆中,学生苦的现象是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结束后,大学开始统一招生(1978)时就有了的。
    那是因为,从这之后,人们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个人的命运了。
看过范进中举,似乎是一门汉语言都能给人逼疯了,别说当下那么多科目,加上一些不合理,……
朋友的孩子是日本人,在日本接受了幼儿启蒙教育,因相信中国的基础教育好,在三年前带着孩子来上海上小学。日前孩子跟母亲说:"我要回日本!" 妈妈说:"好呀!等一放假我们就回去". 孩子又说:“不!我永远不要来中国了!" 妈妈非常诧异地看着儿子。儿子接着说:这里读书实在太苦了~~~~(>_<)~~~~ 我要回日本上学。。。。。。
**
    在俺的记忆中,学生苦的现象是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结束后,大学开始统一招生(1978)时就有了的。
     ys1937 发表于 2010-3-18 07:43
的确是从那时开始的,到了8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又开始有了琴童,再就是外语,奥数,各类特长生使得家长孩子就像穿上了红舞鞋。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没了自己的童年,家长们也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这个阶段要持续十多年,到孩子进入大学后才会有变化。
19# ys1937

YS老先生:你好!不好意思,前一段时间很忙,没有及时回帖,看到你误解了我有些着急,措辞不当请老先生原谅,从您的网名大概可以猜到您的年龄,感谢您对文教书院的关注和参与,向您的这种精神致敬!
对于孩子的压力大感到很苦这个现象,的确是近些年来越来越明显.作为初中学校的校长,我能感觉到这种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前两天和一对朋友夫妇吃饭,他们向我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的孩子正在上海长宁区某一个非常不错的初中就读,孩子在班级里属于十名左右,他们向我描述了他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请家教,陪读,听家庭教育讲座,和孩子定期谈心(尽管效果不好,但依然坚持)从他们的描述我的判断是孩子已经非常优秀了,他们为孩子做的已经很多很多,可是我的这对朋友夫妇依然很焦虑,认为孩子还不够优秀,认为一定还有作为家长没有做到位的地方.当问及他们夫妻他们心目中孩子怎样才算优秀时,他们的回答很简单:"至少不能比我俩差吧,现在每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失败了这个家庭就失败了!我们怎么能掉以轻心?"我的两个朋友都是二医大的高才生,一个现在已经在上海某医院做院长了,他们所谓不高的要求就是孩子要超过他们.我接触到不少家长,都和他们有同样的焦虑,层次较高的家长,总象我的这位朋友一样,希望孩子能超过自己这一代,层次不高的家长则把自己的未实现的梦想和对孩子的期望全部叠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从孩子这代可以书包翻身.这样的焦虑情绪弥漫在我周围的很多人中间,中学女同学聚会,大家共同的话题就是孩子读书问题,幼儿园,小学,初中要上最好的,才能考上最好的高中,只有在最好的高中里学习才能考取最好的大学.而且出发点都惊人的相似:“现在各家都只有一个孩子,总要为他(她)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这也是每年春节一过,上海各区知名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校长们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个别校长开始启用仅小范围知道的备用手机号码的原因。在这样的同学聚会上我经常是作为被咨询的对象,我会反问他们一句话“想想我们读书的时候,家长有你们这样焦虑吗?”他们的回答让我很无语“我们那个时候至少每家有几个孩子,东边不亮西边亮,总会有一个出息的嘛!哪里象现在。”孩子压力大,压力都来自哪里?学校有,社会有,家长也有。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本帖最后由 David 于 2010-4-5 22:39 编辑

关于孩子需要不需要压力,我最近有新的反思。
女儿今年二月去考了美国大学考试SAT,  她七年级,参加这个考试是Johns Hopkins 的人才甄别计划的一部分。我也没有刻意要求她去考,只是想有这个机会可以试试,到了十一年级后就更有把握了。她的数学成绩是530,是去年参加SAT考试的高中毕业生男生的平均分。她的批评阅读(critical reading)和写作(writing)均为600,比SAT平均成绩高一个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也就是一百人中排在84位。女儿有一个朋友也是中国人。她母亲网上给她买了复习SAT的书,她大概花了两个月准备。成绩是 数学630,批评阅读,630,写作600。女儿另一个朋友三门都是500多。说明什么?我第一感不是我女儿或女儿朋友都是“gifted",虽然我知道我女儿在语文方面是在班上一直是最出色的。我的感觉是美国整个教育太放任,缺乏水准。如果一个七年级(相当于初一)学生(我女儿的情况)没有准备就能考到毕业生的数学平均水平,而阅读写作远远超出平均成绩,只能说明美国高中毕业生整体水平的低下。
我一般是赞成孩子自然发展,找到兴趣点,发展特长,家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过多人工干预,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而且追风式以考分为目标的教育,本质上显示家长的无知和功利,基本不懂回归均值的道理。但是美国人好像走向了另一面,什么都以happy为准则,所以逃避艰苦,希望走捷径,所以美国人读数学,工程,计算机越来越少,都想去学MBA做生意钱来得快。
所以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没有压力,也未必是一件好事。美国和中国,走了两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