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大学中不能承受之“怪”——中国政法大学教师萧瀚被停课

法学教师萧瀚被停课,引发关于学术自由的讨论风波。一方说,教学自主是世界通则;另一方说,人性可以洒脱,教学应有规矩。如何面对大学里的“异类”,似乎真的成了高校领导的难题。
大学教授有没有教学自主权?3月21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萧瀚因“不明原因”被停课,发出公开信矛头直指学院院长薛刚凌。萧瀚认为,法学院的行为侵犯了教授自由。
继前年“杨帆门”事件后,萧瀚有点被迫地再次站在了舆论前沿。巧合的是,去年被停课的政法大学讲师滕彪今年刚刚复课。有人因此戏称,学校专门安排两人“轮流倒班”。
3月23日,法学院会议正式宣布萧瀚停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教师资格证”。
悄无声息停课
早在2009年底,萧瀚的学生告诉他,下学期不能选他的课了,课表里没有排他的课。萧瀚到教务部门询问,“证实不是系统出了纰漏”。按原计划,萧瀚将在2010年继续教授本科生“宪法学案例”,恢复以往的“中国宪政史”,以及研究生课程“经典著作导读”。
今年40岁的萧瀚6年前以北大法学院硕士的身份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担任教师,几年来,萧瀚在社会事件上的犀利言辞令他进入公共视野。2008年初,萧瀚和同校教授杨帆因师道尊严发生冲突,成为公共人物。
萧瀚被停课的信息是从去年底院务会上流传出来的。据参加过院务会的教师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院领导称是学校的意思,但没有给出停课理由,“稀里糊涂的”。“遗憾的是,我们都是通过非正常途经了解到的。”同事王建勋说。
是因为讲课不好吗?多数师生认为不太可能。据萧瀚自己介绍,在学生对老师授课的评价中,他的评分一直高于学院平均分。
更多的人猜测停课可能与萧瀚在公共话题上的表现有关。“邓玉娇事件”中,萧瀚连写27篇博文,呼吁程序正义,痛陈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对律师辩护权利的侵害。“不明真相之际,鸡蛋和石头较量中,我永远站在鸡蛋一边”,这句签名在网络上得到迅速流传。
在一些影响较大的事件中,萧瀚似乎从不沉默。然而,即使是学院较为保守低调的学者,也认为他的文章“总体上比较理性。这些言论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得到”。
萧瀚所在的行政法研究所所长何兵,为恢复萧瀚的课做了很多努力。有教师甚至拿出民国时北大校长保护教授做例子,“保护自己的老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事情似乎曾有过转机。“听说给我安排了研究生的课,同事们希望我忍一忍,我答应了。”萧瀚说。然而新学期已开学3个星期,仍然没有他的课,也没有等到薛刚凌院长的解释。萧瀚最终决定以公开信的方式维权——“就教授自由问题请教薛刚凌院长”。
公开信的发出,让协调此事的同事们明白“工作没有做成功”。他们理解萧瀚的行为,“这种事不可能有正常的、平等的渠道沟通”。
“基本原则”
萧瀚记得,薛刚凌曾找过他谈过一两次话,要求他上课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47岁的薛刚凌是行政法领域的知名学者,连续担任法学院两任院长。在公开信中,萧瀚称薛刚凌为“处长教授”。《中国宪政史》是本科生的选修课,这堂需要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课程,萧瀚将全部课时用完,据说还讲不完“先秦”。这个特立独行的讲课方式很多老师确实不能认同。但萧瀚的看法是在课程上已经安排了通史性专题,他说,对学者来讲,重要的是将他思考的内容和方法呈现给学生,而不是死搬教学大纲。
这门课最终还是在2009年下半学期被停掉了。萧瀚说,没有给出理由。
关于这个问题,学者贺卫方对萧瀚表示支持。他拿陈寅恪做例子,陈在清华大学国学院讲授唐代历史时,光《长恨歌》的前四个字就讲了六七节课。
年终申报学术成果时,萧瀚几乎不填表,只填过一次,上面还写着:“大学不是养鸡场,不要以为给了饲料就得下蛋,那是鸡的事业,不是学者的事业。”
萧瀚也基本不参加院里的各种会议,仅有的几次,“还公开让领导下不来台。”据一位老师介绍,有一次院里开总结会,前面的人发言都是表扬肯定之词。萧要求发言,开口却是:“这都是废话,这样的会没必要开。”
一位法大的老师说,他对萧瀚的这些做法并不认可。他认为,高校的行政化的确是个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机构成员,还是要遵守基本必要的机构伦理和规则。
法学院的教师对萧瀚的授课风格也分为两派意见。宪法研究所副教授张吕好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说,一方认为教学自主是世界通行的教师与学术伦理。另一方认为,讲课不能过于随便化,还是要有一定范围,“人性可以洒脱,教学应有规矩”。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他讲课内容出格或者作风自由散漫就停课,“太过激烈”。
天天讲“为权利而斗争”
萧瀚被停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事发后一天,法学院院长薛刚凌和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都未就南方周末记者的提问作出回应。
就在公开信发出第三天,媒体陆续报道后,3月23日下午,法学院召开院务委员会议,正式宣布了“停课原因”——萧瀚没有教师资格证。
这个被萧瀚称为“被逼到墙角才拿出的理由”,他并不认可。萧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04年初,他进入政法大学的时候,曾在张树义、何兵等6位教授面前当面试讲,证明他的授课能力得到了这个学术共同体的认同。6年来,关于这个问题也从未受到质疑。
按照现行规定,高校教师入校后必须参加由教育部主导的教师认证考试,考试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萧瀚一直拒绝参加这个考试,他认为,政府没有权力审查教师资格。
这些年频频发生的教师停课、解聘事件也颇令学界担忧。比如2005年吉林艺术学院教师卢雪松因讲课内容涉及右派人物,被学生告发后停课。一些大学老师开始担心自己言论不小心“越界”,或者不再敢就公共问题发言。
“学院的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教授的学术自由,也是对大学自治和教授治校方向的打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建勋说。
王建勋的另一层担忧则是这类停课没有正式发文,也不通知被停课者,让类似萧瀚这样的人没有救济途径。“我们在课堂上天天讲‘为权利而斗争’(指德国法学家耶林的名著《为权利而斗争》,记者注),呼吁程序正义高于实体正义,无论是我,还是萧瀚、薛刚凌,我们讲的都是一样的。然而现实生活却是这样一个悲哀。”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黄秀丽)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向英雄致敬!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领导给萧翰穿小鞋,可能不仅仅因为他的讲课内容,关键是他太目中无领导了,这个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俺是灭绝师太
简单一句:因为法大教法律的教授守法护法,所以令其无课可上。
本帖最后由 爬坡王 于 2010-3-27 19:32 编辑

由里到外的爱,爱到你窒息!崔教授艾教授也有相当的待遇

China bans poet from traveling to US conference


By CHARLES HUTZLER (AP) – 1 day ago



BEIJING — A pixie-ish literature professor is the latest person to run afoul of China's government, denied permission to travel to a prominent academic confer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week.

Cui Weiping had her Chinese passport, U.S. visa and airplane ticket to Philadelphia in hand when, she said, officials at the Beijing Film Academy where she works called her in Sunday and told her to cancel the trip. Though they gave reasons for the denial — she has classes to teach, her conference panel was not related to her academic discipline — those were excuses, she said.

The unstated reason, she said: last year's commemoration of the 1989 Tiananmen democracy movement and her recent outraged Twitter posts at the jailing of a peaceful political activist. "Really, they want to punish me," Cui said Thursday sitting in an artsy coffee shop in the university district.

"They're afraid, one, of what I might say abroad," she said, "and two, they want to pressure me."

In the uproar over Google's tussle with Chinese Internet censorship, Cui's case is a reminder that the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often resorts to more blunt ways to restrict the flow of ideas.

Cui is hardly a firebrand. Small, bookish and 54, she prefers her literary and film criticism, her translations of the works of people like Czech dissident-turned-president Vaclav Havel, rather than political campaigning.

Nor is she the only person to see her freedom of movement curtailed. Travel bans have a rich tradition in China. The emperors prohibited ordinary Chinese off-and-on from leaving for several centuries. More recently, writer and outspoken government critic Liao Yiwu was taken off a plane in the southwestern city of Chengdu last month on his way to Germany for Europe's largest literary festival; it was the 13th time he was blocked.

Ai Xiaoming, a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 who has made pointed documentaries on AIDS and one village's attempts to oust corrupt officials, found out she was under a five-year ban when she went to renew her passport in December and couldn't. A police official looked up her name in a database and told her "you've been prohibited from going abroad," she said.

"To use a Chinese phrase, it's very shady. They won't notify you directly, and only when you try to do something do you find you're being punished," said Ai, a professor in the southern city of Guangzhou. "There's no way to seek redress. No process. It's a punishment outside the law."

Cui too has been told not to travel to the U.S. twice before, once in 2006 for a conference on the radical Maoist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1960s and last year for an event organized by a Chinese emigre who produced a documentary on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Those times, they were concerned about the event's organizer or the event itself. This time was different," Cui said.

Her hosts were to be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 prestigious academic grouping based in Ann Arbor, Michigan, with 7,000 members worldwide, for its annual conference, which opens Thursday and runs through the weekend. The association gave Cui a grant to cover her airfare and the conference's registration fee. From Philadelphia, Cui was to have traveled to Harvard University in Boston and other schools for lectures.
Telephone calls to the Beijing Film Academy and the department of core curriculum where she teaches rang unanswered Thursday afternoon.

Six China scholars based in the U.S. and Canada have sent a letter to the association's president and circulated it among other academics, urging the group to issue a protest in hopes that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would "reverse such blatant infringement of academic freedom."

"Ms. Cui is an esteemed colleague and world-renowned specialist in her area of expertise," said the letter. "Our loss is large. Quite obviously, silence will only encourage the perpetrators."

The authors have yet to receive a response from the association president, Boston University anthropologist Robert Hefner, said one drafter, Jian Guo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Whitewater. Cui said she also did not receive a reply from Hefner to an e-mail sent Monday.

The association did not immediately respond to a telephone query, nor did its president to an e-mail sent Thursday by The Associated Press.

In recent years, the association has tried to broaden its membership to include more academics from China. Critics have said that the outreach has made the association reluctant to challenge Chinese institutions.

Foreign scholars also have been blacklisted from entering China for being too critical or engaging in research at odds with government views.

For Cui, the predicament is another marker in her slow evolution into activism.

Disturbed by the military's quelling of the Tiananmen movement in 1989, she only began speaking out about repression in recent years. A recurring theme of her research: retrieving for public memory tragic events governments and societies try to suppress. She said the academic world has begun to feel narrower, hemmed in by government pressure to conform.

"On the surface, we're supposed to be academics, and we're not supposed to cross that line," Cui said. "There are people like me who are concerned with free speech. Rural issues, property prices are not my concern. But free speech is something that directly touches me. It's sensitive but I cannot avoid it."

Last May, when Beijing authorities were on guard to quash any remembrances of the 1989 movement, Cui gave a speech to a small gathering of like-minded liberals on the duty to speak out. She posted "Are we intending to continue this silence?" on her blog and as censors excised it, others kept reposting it.

Plainclothes police in unmarked cars stayed outside her apartment for three days around the anniversary in June, she said. She has been invited in "to drink tea" — a euphemism for chats with the police.

What really outraged the authorities this time, she said, were the interviews she did with 100 Chinese, intellectuals mostly, after author-dissident Liu Xiaobo drew a heavy 11-year sentence for subversion in December; he had organized a petition calling for constitutional reform. She tweeted the interviews. While many of those she talked to did not agree with Liu, most criticized the government for continuing to make free speech a crime.

School officials suggested that the anger reached the top of the government. "They told me that the interviews on Liu Xiaobo were a 'great destructive force,'" she said.
“按照现行规定,高校教师入校后必须参加由教育部主导的教师认证考试,考试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萧瀚一直拒绝参加这个考试,他认为,政府没有权力审查教师资格。”

如果没人想找他麻烦,一切OK。但如果有人要找他的麻烦,这个“资格证”就会成为重要口实。其实我觉得没必要拒绝这个考试,如果你确实想在这个课堂上宣讲你的理念的话,不是说收回拳头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吗?斗争是要讲策略的。“政府没有权力审查教师资格。”他们的很多权力都来得不正常,没必要犟在这一点上。
6# 童志刚

关键是很多人都没有教师证,而拿他开刀的却是拿这个理由来,这个理由还是被逼得没法最后拿出来的,之前是悄悄的进村啊
本帖最后由 我为你隐姓埋名 于 2010-3-28 00:05 编辑

这事太不可思议~~~
专职司乐
不得不说,教师资格的考试确实太荒谬了。

死记硬背那些侮辱智商的内容,萧瀚老师这等人物,即使理智上让步,生理上怕也吃不消。
第一次听说还有大学教师资格考试。
过去申报职称要考外语和电脑,教师资格证倒是不考就发了

现在还要考普通话水平,做个民工不容易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俺倒有一张高校教师资格证,记得,当时只是通过了一个英语A级考试,证书就到手了。
据说这个证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条例》发放的。好像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严格的考试,我老婆也有一本(封面名头很大,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证书”),她说没考试,大概当时对已经在岗的教师都是走个过场就直接就发了。

萧老师拒绝考这个证书,如果他没有顶撞领导、得罪政府什么的,估计也没事儿,谁会去查他手里有没有那个证书呢?但要是顶撞了得罪了,那就是问题了,上回范跑跑被辞退好像也是这个理由:没资格证书。
本帖最后由 刘勃 于 2010-3-27 22:14 编辑

要考这个证的话,现在江苏省是要考四门课,课程名我已经记不清了。所幸尚有主次之分,其中两门通过,得教师资格证(如果学校尚宽容,有这两门也就够了,但不能评职称);再过两门,又有个上岗证。

青年教师基本是必考了,报名费、教材费、辅导班之类加起来,钱也不少。也是省教委的生财之道。

其余的省份,大概也不会有太大分别罢。
这四门课不包括英语、普通话和计算机,那是要另外考的。
萧瀚既然选择了做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已经注定得罪权力,就不要在学校做刺头了,以免两头受压。当然得罪了权力,学校整你也是迟早的事,但至少会轻一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a2c160100ii5e.html

接受北青报的采访全文

萧瀚


今天,北青报发表了题为“法大一副教授‘被停课’起风波”(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64394213)的报道,可能由于版面或其他原因,他们没有全文刊发我接受采访的内容,现将采访全文发布于此。

关于被停课

记者:您是去年12月底得知“被停课”,一直到3月21日发公开信,这期间学院就此事与您有任何的沟通吗?


萧瀚:这个决定是院长作出的,但她(薛刚凌)没有跟我有过任何正式的沟通和告知。

记者:您觉得把一名大学教师的课停掉,应该由谁、经过怎样的程序决定?怎样告知教师本人?

萧瀚:停掉一位教师的课,应该先由院学术委员会举行会议,对拟被停课教师进行质询,允许教师答辩,最后由学术委员会成员投票表决,作出决议,最后由院长执行、公示,被停课教师若对决议不服,可以向校学术委员会申辩,校学术委员会举行会议,教师再次答辩,再由校学术委员会投票表决,作出决议,由院长执行。

记者:“(写公开信)是因为目前的高校学术制度,决定了你我之间不存在内部平等交流的机制,不公之于众,无以对付潜规则。”当下什么样的机制,让教授和院长不能平等交流?“潜规则”指的是什么?

萧瀚:目前的高校管理存在严重的官僚化问题,因此,行政负责人员的权力大小往往跟他们本人的性格以及对学术自由的理解状态相关。有些行政负责人对学术有敬畏,尊重教师的教授自由、学术自由,在那种情况下,学术状况往往要好得多;有些行政负责人飞扬跋扈、一手遮天,把高校当军营办,这种情况下,学术状况就不可能很好——至少会导致许多教授把时间浪费在与学术无关的无聊事情上。

后一种情况下,教授们与这些行政负责人交流极其困难,因为一个有尊严的教师最受不了的就是那些无论何时何地都居高临下的官僚。所谓潜规则,就是如果你处于弱势,而且没有外界的支持,你的正当权利可能就会被肆意践踏。


关于教师资格

记者:法学院将停课的原因解释为您没有教师资格证。学院多次让您参加培训,为什么不去?

萧瀚:这种事后的解释我不接受。另外,关于教师资格,我有自己的看法。我是2004年1月办理手续进法大的,之前的2003年,曾在昌平校区的办公楼行政法研究所当着张树义教授、马怀德教授、吴平教授、何兵教授等老师试讲并且通过,也就是说,我有没有讲课的能力是在进法大之前已经得到一个正当的学术程序检验,并且得到确认。

当然,即使在学术共同体认定了大学教师资格之后,资格的存续也并非一劳永逸,但至少至今尚未有任何学术共同体(例如本院或校学术委员会)质疑过我这六年的教学工作以及相应的教师资格。

记者:您了解高校教师资格培训的内容吗?

萧瀚:进校之后多年来,院里曾屡次发来电子邮件要求我参加教师资格培训,考取教师资格证,但我从来不曾理睬——我不认为教育行政机构有资格来确定我是否够格做大学教师,唯一有资格认定的是大学的相关学术共同体——而我已经经过这个共同体的认定。

我也不知道这项制度培训什么考核什么,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学术意义上的资格来培训来考核。

记者:想没想过拿不到教师资格证会影响到以后的执教?

萧瀚:想过,但无所谓——如果直接发给我,那我就收着,如果要去培训什么的,那就是浪费时间。


关于高校行政化

记者:您说自己的论文数量不多,只填过一回学术成果表,基本不参与考评,年终奖只拿“安慰奖”。如果职称、奖金、课题的分配不由学术成果(或者说论文)决定,您觉得高校的资源分配应该取决于什么,用什么衡量?

萧瀚:衡量一个教授的教学工作和学术工作优劣应该是学术委员会的事,还有很重要的学术共同体的口碑,这些事很难量化,因此,通常情况下,采取定薪制度是比较合理的,不需要什么分等级的年终奖之类的东西(当然薪水应该合乎一个教授应得的水准)。

学术活动不需要搞得像体育比赛一样,而且许多学术研究需要很长的周期,随意评奖(尤其周期过短、范围过窄的评奖活动是愚蠢的)往往是对学术进行功利化阉割的行为,至少未必能对学术活动起良性效应。

记者:现在的学术活动什么地方不正常?


萧瀚:所谓学术活动不正常,也就是说不需要那么多没质量的学术讨论会、几乎摊派式、逼债式、策论式的论文,更不需要对学术期刊进行行政化等级化分类,核心期刊之类的权威性地位不应该由政府行政部门设置,而应该由学术共同体自然形成。这些都造成中国学术的畸形生长,例如许多人永远不明白,学术活动是要对真理负责,而不是对其他任何东西负责,帝师、幕僚心态不除,中国学人永远不会有真问题——这种情况几乎遍及全国所有高校。


关于个人

记者:发这封公开信,想到的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萧瀚:我发这封公开信,所能想到的最坏结果无非是将来不续聘教职——也就是说被赶出中国政法大学。

记者:一般的学者可能很愿意谈社会现象,但对本学校的事务却很少评论。您在过去多次对法大发生的事情发表看法,比如杨帆门、金仁淑剽窃事件,有没有过顾虑?领导有没有给过你压力?

萧瀚:我没有过什么顾虑,我对政法大学有些做法的批评,由于校领导从未给过我明确的压力,虽然我确实也可能给领导们带来一定麻烦,但我认为或许还有另一面,例如学界经常有人会说到校方容忍我的存在表现了他们的宽容精神。我认为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在这点上,即使是薛刚凌院长我也不会完全否定她曾经有过的容忍——哪怕她可能是无奈地忍受,至于其他的以及往届的学校许多领导就更不必说。

记者: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曾评价,“萧瀚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异类”。您认同这种评价吗?

萧瀚:我可能是个异类,但我并没有想做异类,我只是一直以来自觉地要求自己的研究和教学符合学术自由精神——虽然离完全做到还很遥远,但我一直在努力,因此而对不符合学术自由、损害学术尊严的各类管制有着几乎来自天性的厌恶感。
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谁知道这是否是自我炒作呢?
俺不认为通过媒体来争取权利、议论是非为炒作——在现在的语境中,炒作是一个贬义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8# 老程

他是萧瀚。

————————————————————————————
萧瀚:最后一课: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

在座诸君:你们好!
我到法大已经整整四年,开了四年的课。今天是你们这学期的最后一课,我和大家已经一起度过了美好的17周,如果包括今天,总共是27个小时。在这27个小时里,我有幸和大家一起回到遥远的中国古代,去遐思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的生活,那一切都让我感动。
说到最后一课,我们很自然地想到都德的那篇著名小说《最后一课》。我们没有他们当年法国人那么惨,但这最后一课,于我却是伤感的。我不打算再讲任何与这门课程相关的内容,因为那是讲不完的。今天我只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地来尽一个教师的职责,那就是跟在座诸君聊聊我们每个人都正在经历的人生。
早在一周前,我就在想,我应该怎样讲这最后一课,以前各个学期的最后一课,我总是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宏观看法告诉大家,但这些话,我在以前的课上都已经讲过,再讲并没有太大意义。以前各个学期,我犯下一个严重的过错,就是更多地只是进行知识性宣讲,然而,这两年,尤其是今年,我越来越觉得这样做一个教师是有限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与在座诸君有限的交往中,我更深切感受到的是朋友们对人生问题的关切,而无论求诸他人,还是我自己的经验,这一思考和探索远比知识性的学习更为重要。
再过一年,这件事情就已经过去二十年了,时光为什么过得如此之快,我们来不及流泪,泪却已经干了;我们来不及回忆,回忆却已经变成了失忆。但我知道,和我一样经历过这件事的人,会永远将这件事留在心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翻出来祭奠一番,那代表着我们的青春,代表着关心天下兴亡的青年人第一次的梦想破灭,代表着与这个社会初恋的失败,它不可能不是铭心刻骨的。
我从来没有写过演讲稿,这是第一次,大家知道我没法用教案讲课,那样我会张口结舌。但今天,我似乎觉得有写下这篇文字的必要,至于是不是会完全按照这稿子讲,我自己也不知道。
人的一生里会遇到许多事,有小事,有大事,有些事发生仿如没有,有些事发生了就再无法遗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不能遗忘的人和事,当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这些就构成了一生。
你们这一生将怎样度过?这是你们一定在考虑的问题,你们也一定带着无限的憧憬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共同的,问之万人,答案相同,就是希望过得幸福。
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
《现代汉语辞典》说:“1、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2、(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则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拉罗什福科,法国17世纪的思想家说:“幸福在于趣味,而不在于事物。我们幸福在于我们拥有自己的所爱,而不在于拥有其他人觉得可爱的东西。”
方登纳,一位17、18世纪之交的法国作家说:“幸福就是人们希望永久不变的一种境界。”
关于幸福,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人言人殊,我就不再举例子。法国作家莫洛亚有一篇演讲,谈幸福,他说构成幸福的核心是把自己心中自有的美传达给外界的一种精神状态,人所祈求不变的也是这种精神状态,而不是具体的物象。我很认同莫洛亚的这一说法。
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人除了灵魂、精神,还有躯体,还受着七情六欲等等诸多物质性存在的困扰。《论语》里的颜回能够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玫瑰》里说一天两片面包,依然能够快乐地天天朗诵普希金,至少他们都没到彻底断炊的境遇。如果人的基本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人就会一天到晚渴望这基本的满足,没办法,这是人性。
我相信,只要不发生战争,不发生大饥荒,一般而言,你们将来不会发生因物质极度困乏而造成的痛苦,所以这个问题并不那么迫切。但是,物质性的躯体会生病。25年前的1983年,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孟晓云女士曾经写过一个感动了全中国的真实故事,一位在那个国家精神病时代深受迫害与蹂躏的学者钱仁宗,无论在什么样的恶劣境遇中,他都热爱学习一切他能接触到的知识,最后他终于苦尽甘来,调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就在他即将展开鸿图之际,突然病倒,一个月后去世,他得的是肝癌晚期。我所知道的看过这篇报告文学的人,没有人不是流着眼泪读完的。人在这样的境遇面前,是无话可说的,谁也无法与死亡抗衡。但是,一般性的疾病也是很折磨人的意志的,不过,一个本性乐观,时常充满幸福感的人,在面对疾病甚至绝症的时候也许会更有力量。中山大学的程文超教授便是如此,他明知自己得了绝症,与癌症整整斗争了12年,就在最后的弥留时刻,他的哭还是为他妻子的憔悴而哭,认为自己拖累了家人,他自己则依然保持了昂扬工作的精神状态,这是极其了不起的。
除了疾病,生活的不安定,也会严重影响人的幸福感,一个居无定所的人,除非酷爱流浪,一般而言,很难幸福。你们毕业以后,如果出去工作,最初肯定要经历一段居无定所的阶段,除非住在父母家里。但是,这些问题随着你们的努力工作,一点点都能够解决。
我今天着重要和诸君讲的问题不是这些纯粹物质性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在你们将来一般都不难解决,除非过于物欲的追求,那是另一回事。
我今天最想讲的是,假定我们在物质层面的基本问题都能解决,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像前面说的那样将自己心中的美传递给外在的世界,使得自己永远保持着这样一种美丽和谐的精神状态,保持了这样的状态便是幸福。
这当然涉及世界观问题,涉及信仰问题。但这些都是各人自己要去解决的问题,我不能在这里布道传教,信仰在一定意义上是隐私,所以我不打算谈这个问题。
但是信仰之下,应该有一些非常具体的获得幸福的方法。依我之见,这个法门只有三个字:
爱和创造。
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无论是对什么的爱,都将会是幸福的。因为爱是忘我,是付出,是为了别人快乐,为了别人幸福。英国的詹姆斯.里德写过一本《基督的人生观》,对于完满人生有个三条件说,即一个最终的目标,这涉及信仰,人有这样的最终目标,就能将日常生活的所有行动都统一到这一目标之下,而不会发生虚无感的问题;是否为自己一个人活着,如果仅仅是为自己一个人活着,这人不可能幸福,因为太自私,太有我;是否能够处理遇到的一切事情,这是前两个条件的延伸,没有前面两条,人就无法处理遇到的所有事情。因此,爱就变得极端重要。爱是付出的概念,而不是获得的概念。
你们正处在青春年华,你们遇到的第一个爱的问题就是爱情。我不知道在座诸君是否都经历过爱情,这是你们必经的人生一课,是这个年龄段里最重要的一课,不管男女,在你们大学毕业之前至少应该恋爱一次,无论成败,成功了,结为百年之好,这是最理想的,不成功,那也是重要的人生经历,没有经历这样的阶段,人往往难以最真切地理解爱是什么。由于你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思想比较单纯,对感情也更能付出,一旦将来工作了,要保持一种比较单纯的情感就有难度了,即使你单纯,而别人未必单纯,所以学生时代的爱情就变得很重要,因为只有在心灵比较纯净的状态里,才能体验到真正爱情的分量,才能真正清晰完整地体验爱一个人,愿意为一个人付出的感情状态是什么。
中国人向来缺乏情感教育,包括我自己在内,至今并不真懂得如何与异性相处,你们也不妨自问,有没有与异性相处的能力。你们现在比我们那时候好多了,比我们正常得多,我们那时候的人与爱情为敌,视爱情为洪水猛兽,大学生谈恋爱都会被找去谈话,校纪校规里直接禁止学生谈恋爱。如果中学谈恋爱那就绝对是道德败坏!可以想见这个国家对待情感的主流观念是多么愚昧!但你们比我们要幸运,你们接触到的这个世界至少比我们那时候稍稍多一点温情,多一点爱。
不过,我要提醒你们的是,不要轻易地把爱情和性混为一谈,性固然是基本的人欲,但并不总是与爱情同在,在你们这样的纯情阶段,我以为应该更重情,而不是性。如果感情未到,急于性结合,可能恰恰是最伤害情的,它可能导致的恶果是你不管经历多少性,也无法体会爱到底是什么。看看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还有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舞女》,也许你们会从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一点感悟:情与性不同,有时差得很远,有时甚至是对立的——在它们不能统一的时候。
有过了爱情,无论成败,你们就不再是少年,你们长大成为成人。于是,你忽然发现,你会爱你们的父母,爱你们的朋友,甚至去爱陌生人,而以前这个字只是用来说的,从此,你可能不再会说个字,却会去做,甚至是完全默默地做,以至于怕被爱的人知道你做了爱他们的事情,这个时候,爱早已升华,有点类似英文里的圣爱,或者更通俗的说法是博爱。无论哪种爱,只要是真情真性的爱,往往离宗教信仰很近,而爱情最容易达到这一点。俄国大文豪蒲宁的小说有爱情的百科全书之称,建议你们去读一读他的《爱情学》,也译为《爱情法则》,他的其他爱情小说也是美轮美奂,你们有兴趣都可以找来看看。
爱是通往幸福的有效途径之一,还有一条道路,也通往幸福,就是创造。
创造当然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思想的创造,有艺术的创造,有技术的创造,生活的创造,各种各样的创造都会使人达到幸福。
创造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在本质上是什么,是自由!这个学期以来,我一直在竭力地督促你们能够自由地思想,抛开以前那些垃圾教材,要触动你们自己的强烈求知欲,当你们打开了自己这扇思维的自由之门以后,你们就会发现,人类的知识世界是多么美妙。这个年龄段,就是你们博览群书的年龄,离开了大学,你们将会发现,读书的时间会大大减少。所以我热切地希望你们考试成绩不要太好,更多的时间应该用在读教材以外的书,你们要在大学时期,打下人文、科学知识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神、文、史、哲、科、艺。
神,是神学,就是与信仰相关的一切书,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巴哈依教、印度教……,与这些宗教相关的书统统都可属于神学范畴,找几本经典的介绍性的好书,接触一下,就会在你们的人生观中留下一个伏笔,也许哪天开花结果,你发现自己有信仰了,那我祝贺你们;
文,是文学,诗歌、戏剧、小说、散文、评论,人类数千年来的文字艺术精华都在这里了。尤其要多读诗歌和小说,例如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清诗,以及现代诗中的精华,例如顾城、海子等等,还有一些译得不错的外国诗。小说中,《红楼梦》、《战争与和平》都应该读,前者是中国小说的顶峰,后者是外国小说的顶峰,当然还有很多一流的外国小说,作家太多就不举例了。
史,就是历史,这方面的书也是数不胜数,中国的,《史记》总该读吧,本来前四史都应该读,但你们可能会说时间不够,那降到最低标准,《史记》是必读的中国史籍,如果有时间也应该读《资治通鉴》,至于其他的史书,就看你们自己的兴趣了,不过,比较像样的通史性的作品必须读上几部,例如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系列,至于其他的通史著作没见过特别好的,不读关系也不大。但是,如果对其文字以及思想本身要求不很高,仅仅是知识性需求的话,吕思勉先生的一些通史性作品还是值得读的,例如他的《白话本国史》。外国史方面,可选择的范围很广,例如美国拉尔夫主编的《世界文明史》,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系列等等,就不再举例子了。
哲,就是哲学,古往今来的哲学著作很多,应该从哲学史入手,我的经验是德国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最好,其次是美国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至于那部名气很大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并不喜欢。看了这些哲学史著作之后,你自然会知道自己应该看什么具体的哲学著作。
科,当然是科学,这方面的书,我们主要是读科普性的读物,例如阿西莫夫的书,卡尔.萨根的书,还有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等一切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作品,这些书有助于我们摆脱科盲这尴尬的身份,扩大我们的视野;
艺,就是艺术,范围很广,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建筑、影视……,这些不但要从形成文字的文本去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亲炙,就是亲身接触,有些甚至去学习具体的艺术创作方法,艺术创作是最直接感受世界的方式,因此对人的影响巨大,这是一个纯粹以美为表达对象的世界,对于人格的培养以及道德素养的培育都至关重要,请大家不要误以为艺术只是一件奢侈的事,“美学是伦理学之母”,这是198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在受奖演说中说过的名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美往往是与善连在一起的。
我希望诸君对上述这些所有人类智慧的积累都能够有兴趣,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有了那么广阔的视野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你们最终必将很清楚地知道最喜欢做什么事,有了你毕生喜欢的事情,你热爱它们,你就会自由地去思想,去创造,而创造将使你的生活永远充满新生的力量,永远充满活力,使你的精神灵魂生命永葆青春。因此创造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它会在给你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会给他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创造也是人世间所有事情中最美好的事之一。
如果,你们在大学期间打下很好的各方面基础,包括人文、社科、自科,那么你们的这颗心灵就不会是乏味、枯萎、老化的,而将是活泼、新鲜、年轻,充满创造力的,这样你无论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你都将在工作本身中找到创造的乐趣,即使工作本身不允许你们发挥太多的创造力,你们也会在工作之外,过上十分充实的生活,而充实的生活,就是幸福的基本条件之一。它也能够帮助你们抵御生活中的许多艰难,让人在艰难中有寄托,有乐趣,有希望。
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该讲的话,能讲的话,也基本上都讲了。离开这个教室,也许我和诸君还会在许多地方相逢,我希望大家能够记得我这位忘年朋友,如果需要我的帮助,只要我能做到,不与我的原则冲突,我都会尽力帮助,我可能因为粗心而犯下一些过失,如果因此而伤害过你们,请你们原谅我的过犯。
在座诸君,下课的铃声也许马上就会响起。无论将来你们会在哪里,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什么,我祝愿你们永保一颗单纯的心,一颗充满爱和美的心灵;我祝愿你们获得一颗富有生命力、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我尤其要祝愿你们每个人,无论在多么肮脏卑污的环境中,都持守着自己永不被玷辱的卓越人格。
在座诸君,谢谢你们与我一起度过这快乐的18周27个小时。我为你们骄傲,祝你们幸福!
这个萧翰,太不懂得斗争策略了,进村的可以,打枪的不要嘛!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无话可说。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0-3-28 22:28 编辑
18# 老程

他是萧瀚。

ironland 发表于 2010-3-28 17:09
名如其人,真是气冲霄汉,他在教师和斗士之间选择了后者,他的确像条汉子。

再有个性的玩家参与游戏时都应清楚规则,规则不允许的事只能隐蔽地做。马拉多纳在世界杯上的“上帝只手”就逃过了裁判的法眼,如果他明目张胆地伸手把球拨拉进英格兰队球门并大声对裁判说:我就是爱用手踢球。那会是什么结果?

萧老师任教的政法大学是体制内的,既然你选择拿校方工资任教就应该知道这个体制给你的讲台的尺寸是大体是多大,老木匠的《坚持》可以供他参考。

想起奥运前夕发生在我们公司的一件事:德国总部的一位年轻设计师在他为中国客户绘制的工程图纸上打上了支持藏独的口号。他的部门负责人对他说:我们尊重你的立场但你的图纸不符合制图规范,你必须按制图规范出图。
怎么说呢?

“再有个性的玩家参与游戏时都应清楚规则,规则不允许的事只能隐蔽地做”是一种方式,“士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种方式。如果没有这些拒绝错误规则的顽固家伙上蹦下跳,恐怕孙志刚死也就死了。他们不仅是参与游戏,他们还试图改变游戏。

萧瀚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

而我等观众,恐怕还是应该多为他的莽撞勇气而表示些敬意。
我也觉得,讲究斗争艺术是必要的,遵守规则,哪怕明知该规则不甚高明,也尽量遵守它。只要不牵涉到大是大非,民主的素养也包括遵守自己不以为然的规则,而不是按自订的规则行事。后者是西部好汉的做派,而西部好汉如此行事,一般也是别人破坏规则在先(想起梅尔·吉布森演的电影《爱国者》里,就有一句类似台词:“既然你们破坏了规则,那好,我也不遵守规则了”)。毕竟,教师证只是有点可笑,还谈不上恶法。
话说回来,萧瀚先生即使有了教师证,他也会被撵下讲台的。对方行事,并非一定需要理由。找得到现成的借口,他们就找一个;找不到的话,他们就杜撰一个;如果连杜撰都嫌麻烦,他们也随时拥有无理由行事的权力。
25# 周泽雄
嗯,应该讲规则,规则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呢,严重同意泽雄兄!
专职司乐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3-28 23:38 编辑

其实也无关教师证,劣币逐良币罢了。萧瀚到现在才被撵跑,已经是奇迹。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0-3-29 08:33 编辑
怎么说呢?
萧瀚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

ironland 发表于 2010-3-28 22:52
这么说就对了!我们权且可把他在被停课后一系列活动当作他尝试打破规则的延续,他得做法已经得到许多人的尊重,到各个论坛看看几乎清一色支持声。

我尊重表里如一的斗士,鄙视哗众取宠之徒。
大兴来京时我和他谈起二十多年前我的做法。那时我们的公司还是一家只有二十多人的合资企业,事情闹大了老外跑到泰国去了中方经理因路远也上不了班,只有我这个副经理因家住的近每天都到办公室听坊间传闻。那时凡是来向我请假想去看热闹的我一概不同意,我的观点:只要你有了立场的我一概不问你们爱上哪就去哪。后来局势稍缓老外回来了,有几个外地来京学生到公司里来募捐,老外动心被我劝阻。再后来又有不少人去慰问部队,曾说过些“话”的中方经理提议我们参与慰问也被我劝阻。我对他说:看那些慰问部队的十有八九都是给学生捐过款的,咱公司没给学生捐过也犯不上凑这热闹。
还是那句话:我只敬重表里如一的斗士。
再后来又有不少人去慰问部队???

——————————————————————————

还有这样的人?! 太过份了。不去会死啊!

还有这样的人?! 太过份了。不去会死啊!
ironland 发表于 2010-3-28 23:44
一看就知你是年轻人。有啊,还不少呢。当然大多数是政府官员和单位组织去的,而这些去慰问的单位几乎全组织过声援学生,当然这里有自我保护的成分。再有就是那些居委会的大妈们,她们和一个月前痛哭流涕地给学生送吃的一样又痛哭流涕地去慰问部队。她们泪都是发自内心的,这叫“朴素的”感情。不过我还真没听说有个人自发去慰问的。
同事的亲戚就是一个来自沈阳军区带队的团级干部,他感慨过:你们北京人真有意思,我们刚进来时水都喝不上,现在我们啥都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