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化本位社会角度看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

文化本位社会角度看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

章星球

四月底在南方都市报公众论坛关于教育的一次演讲  5月6日南方都市报深圳时评版有推介

本次演讲的核心观点:中国教育需要一场革命性的改革——从功利性教育到以培养公民精神文化消费能力为目标的"文化本位教育"。


大家好,我是章星球,文章的章,星球大战的星球,深圳的一个民间学者。
我所研究的课题叫“文化本位社会”,研究范围包括民主共产主义政府,产权政治学,消费者主权政府,文化本位的福利国家,文化本位的伦理价值,文化本位的企业福利和文化本位的教育制度等。这个理论的新概念很多,时间关系,今天只讲文化本位社会的教育制度。
PPT:------------------------------------------------------------------
“文化本位社会”的研究范围:
■民主共产主义政府
■产权政治学
■消费者主权政府,
■文化本位的福利国家
■文化本位的伦理价值
■文化本位的企业福利
■文化本位的教育制度
--------------------------------------------------------------------------

兽性——人性——神性
什么是文化?很多说法,我们这里的文化概念,来源于中国古典的文化概念。中国人的文化,是指的人类借助于人文知识,克服兽性、形成健全人格、甚至部分沾享神性的过程。我们的孔子老师常说“做人”,他说的做人,就是人要克服兽性或本能,进化为具有理性和伦理品质的人,也就是所谓“仁义礼智”。
今天,我们可以继承孔子的这个理想,但却必须赋予“做人”以新的内涵。我们今天所说的做人,是要做有完整人格的人,那么什么是完整人格呢?
三重人格与三大空间
政治人格——经济人格——文化人格
公共空间——财富空间——精神空间
文化本位的价值伦理给出的定义是:完整的人格是政治人格、经济人格、文化人格的统一。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实际上至少有三重角色,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这三重角色的统一。我们的政治人人格决定了我们能否有效建立和运行一个政治共同体。我们每个人是以政治人角色来经营我们的公共空间,然后又是以经济人角色来经营我们的财富空间,最后我们是以文化人角色来经营我们精神空间。
上述三重人格分别决定我们能否有效经营我们的三大空间,公共空间,财富空间和精神空间,而一个国家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每位公民实现以上三重人格的成长、或三大能力的培养。

文化本位社会与文化本位的教育制度
三种社会形态与三种教育模式
政治本位社会,社会的发展重心在政治体系.这样的社会政治一好,一切都好,明君和昏君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明君和昏君不断循环,整个社会也一起跟着治乱循环,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写照。
经济本位社会——也就是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体系。经济因素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总统换了另一个,国家照样运行,但经济出了大问题,社会就难免动荡。
文化本位社会——未来文明社会,社会的重心转移到文化领域。文化本位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根本变化,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最大份额则来自于精神文化消费。

三种社会导致三种不同模式的教育目标。
政治本位社会的教育重心——以取士为核心——如科举制教育,选拔官员是主要目的。
经济本位社会的教育重心——以取才为主要目标——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文化本位社会的教育重心——以培养社会成员文化消费习惯为主要目标。
为什么文化本位社会的教育制度、要把培养社会成员文化消费习惯作为主要目标呢?
我们来看这张图,“香槟经济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经济发展的规律就象婚礼上常见的倒香槟,是沿着上层杯子往下逐渐溢流的。在政治本位社会,多数民众仅能满足第一层杯子的需要。经济本位社会,多数民众可以满足1、2层杯子的需要,部分人根据其经济条件可以不同程度地满足第三层杯子的需要,但是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却是在第三层杯子,享受性的物质消费,这就是为什么汽车之类高端消费品会成为现代经济主要动力的原因。那么到了未来的文化本位社会呢,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将转移到享受性的精神文化消费,也就是第四层杯子。
香槟经济塔揭示的这个趋势是人人可以感受到的,因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越来越依赖于消费,所以我们常听到政府说扩大消费、内需不足什么的。我相信,人们迟早会进一步接受如下观点:消费的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于精神文化消费。

大家注意一下上面四层需要之间关系,一二和三四相比较,前者都是基础性的,而后者都是享受性的;再看一三和二四,前者都是物质消费,后者都是精神文化消费。我们传统的理论是把物质需要看作精神需要的基础,所以总会说要先满足物质需要然后才有精神需要云云。但是、香槟经济塔却揭示了新的规律:物质需要的基础是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的基础是精神需要。

如果人们在功利教育灌输下,没有在教育阶段形成精神文化消费习惯、没有培养出“享受”精神文化的能力。那么人们精神的“胃”也会逐渐丧失“胃口”。很多人常说先解决物质基础后有精神文化,但是很多人发了财以后,并没有因为物质需要极大满足就自然产生了精神需要,而是继续在物质需要范围互相攀比、追求奢侈豪华和虚荣,他们误把虚荣当做了精神需要。其实道理很简单,从小没有养成精神文化消费习惯,或者不具备精神文化消费能力,不懂欣赏画,给他一幅齐白石也只是物质上的摆设,没有学好数学物理,当然也就无法领略相对论的神奇美妙。不具备这些精神消费能力,当然只好在物质消费上攀比显摆以示与众不同了。
精神文化消费能力包含了对真理的消费能力,对艺术的消费能力,和对体育的消费能力等。精神文化消费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而不是外在的经济能力,这里要特别注意区分一下,很多虚荣消费其实是内在消费能力匮缺而外在消费能力过剩的表现,富裕阶层内在消费能力不足目前正是中国经济的最大瓶颈之一。先富阶层缺少精神文化消费能力,就不能让财富转化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而只能产生大量的二奶三奶、别墅豪宅、奢侈浪费、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包括嫌贫仇富现象等等。

下面再谈谈功利性教育在文化本位社会教育制度下的地位。

政治本位社会的取士教育和经济本位社会的取才教育、其实都是以功利性为基础的,即使我们现在开始谈素质教育了,但并没有改变这一基础,所谓素质教育其实只是对功利教育做了一些边角性的修饰。但是文化本位的教育制度,却要将整个教育体系的重心置换到培养国民精神文化消费习惯上。这种新的教育理论,是否就排斥教育的功利性呢?
并非如此,文化本位的教育制度只是对教育的不同职能作了新的排序,调整了重心,教育的功利性在一个更加合理的框架下,不仅没有被削弱,相反还会因为放弃它所不该占据的主干地位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文化本位的教育制度的特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精神文化消费习惯为主,而基础教育完成以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则可以出现各种分支,这可以用“教育树”的图形来形象化。如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那么针对深圳未来的具体的教育改革或教育实验,文化本位社会理论能作出什么样的具体改革建议呢?
我的建议就是:放弃竞争式的班级教育,改取科段制——单科分段制。
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作如下试验:取消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文凭制度,就象围棋分段一样,将各个学科分成若干个段位,例如文学十段、数学二十段、物理十五段,音乐九段等等。至于各种从业资格证书,则由更具专业性、权威性的行业组织来考核颁发。所以在文化本位社会,虽然人们不会简单以文凭论高低,但这并不等于不重视资格或文凭,而是评判标准更加综合、更加公平,文凭其实没有消失而是更加细分了。判断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必须综合了解他各个领域的段位。一个人可能文学段位很低,但音乐段位却很高,物理段位低,但生物学段位却很高。每个人在文化程度上都可能有长有短,而不是简单的你是中学文凭,他是大学文凭。所以在文化本位社会,科段制教育可以让人们拥有比经济本位社会更多的自由与平等——文化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