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会教授的“处方式教育法”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10-6-6 15:20 编辑

首都师范大学侯会教授日前撰写博文,提议从中学课本里拿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理由是:“少年人血气方刚,易于冲动,思想尚未定型,是非辨别能力稍逊成人;读多了《水浒》文字,难免要揎拳捋袖、跃跃欲试,其后果不言自明。”

最近几天,我在看美国人拍的十集战争巨片《太平洋战争》。这部片子公映后好评不断,上网一搜,相关视频随处可见,街头小音像店也把它放在醒目位置。假如侯教授的理由成立,不扯远,他最好立即呼吁全面封杀《太平洋战争》,因为说到场面的血腥恐怖,《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太不够刺激了,总共打了三拳,与《太平洋战争》里动辄几百吨炸弹倾泻而下的血肉搏杀,相距甚远。同时,想像我们的中学生会自觉拒绝这部电影,也过于天真。

说到我自己,由于毛泽东在一九七五年公开发表了两条关于《水浒》的著名语录,一些出版社闻风而动,火速出版,我遂有幸读到了《水浒传》。没错,那年我还在读小学,因手头没有别的书可读,我只能把一个少年人所能调集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悉数投射到梁山好汉上去。现在反省,虽然我读《水浒》还早于侯教授视为太早的中学时期,但侯教授担心的“揎拳捋袖、跃跃欲试”的后果,竟然并未发生。

在论证自己观点时,侯教授还曾借鲁迅的判语以自壮,鲁迅说:“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可惜侯教授忽略了两点,其一,鲁迅的话里并未包含“中学生不宜读《水浒》”之意,因而不构成对侯教授观点的支持;其二,作为《中国小说史略》的作者,鲁迅本人在自己“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的少年时代,读过的类似书籍比谁都多。

不瞒诸位,身为批评者,我平时最怵撞上侯会教授这样的人。单看他的出发点,不仅堂堂正正、无懈可击,抑且还感天动地,我都打算向他深鞠一躬了;批评这样的作者,我简直要担心遭受报应。瞧,作者深深忧患着下一代的身心成长,不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负面影响,为此发出菩萨愿,决意替他们铲除掉一切成长道路上的稗草。愿望美好得让人顿生高山仰止之心,谁知面对具体方案,我又不得不震惊其中的蒙昧,因为,顺着他的思路,岂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要遭到禁绝,中国文化典籍里的大量内容,都有打入另册的必要。因为他为了恢宏其辞,还把语文课文的入选标准,与“社会的进步,制度的改革”及“具有现代的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和民主精神”等宏伟目标结合起来。谁敢对作者的宏大理念说声“不”呢?至少我不敢,只是这样一来,别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连古老的《诗经》《楚辞》以及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都在禁绝之列,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无幸免之理。说白了,要在上述作品里找到“现代的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和民主精神”,只有极度变态的学者才能办到。

最愚蠢的建议,竟然掩映在最神圣的辉光里,这足以让批评者不知所措。

实际上,作者的谆谆告诫,恰恰忘了一个基本前提:语文课首先是一门基础课程,“公民意识和民主精神”再重要,也不能替代语文课的原初目标。让中学生了解并掌握历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传承文化的能力,乃是语文教育者的基本使命。把语文课改造成公民道德课,实质是对语文的漠视。

作者更大的问题在于,他昧于人的成长法则。在作者的教育理念中,我看到一种“处方式教育法”的内核,即假设中学生都是病人,必须按照某种教育医嘱的方式,按时按量地服用指定的药物,一旦学生误服了某些作者视为不宜的课文毒药,他们的身心就会遭受不测。我觉得,作者的方法如果用在喂养婴幼儿或蒔花弄草上,效果一定是良好的,对待田里的农作物,也不失为上佳之策。实际上,农民一直是这样做的,但中学生不是农作物,作为万物之灵长,他们的身心反应机制遵循着一种远为奇妙的方式。对中学生来说,你给他打开尽可能大的知识通道,他就能获得愈加不可限量的上升空间。成长过程中的适度带毒,往往会促进个体成长的有效性,而不是相反。喝纯净水未必有益于健康,在知识领域抱持纯净水态度,把教室弄成无菌实验室,恨不得学生接触到的所有课文,事先都涂抹上某种精神消毒酒精,结果一定是可笑的——如果不是可悲的话。

在今天,认为中学生读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会“揎拳捋袖”,听上去实在有股化外高人味。

载《东方早报》2010年6月6日
存天理灭人欲是也,这些永远正确的大师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发一些荒唐可笑的指示,一旦被人笑场,道德制高点是他们唯一的武器,永远正确的武器。
貌似很多教育学者都把公民教育聚焦到语文课,可怜的语文课哎~~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不瞒诸位,身为批评者,我平时最怵撞上"何"会教授这样的人。
呵呵,笔误吧?
泛政治化的习气已入骨髓,宏大叙事也就成为必然,否则张不开口的。
不瞒诸位,身为批评者,我平时最怵撞上"何"会教授这样的人。
呵呵,笔误吧?
泛政治化的习气已入骨髓,宏大叙事也就成为必然,否则张不开口的。
丑石 发表于 2010-6-6 11:12
谢谢,是笔误,已改。侯教授,我也是初次听说。
爬坡兄和平平的帖子,也是小文打算说的。
社会上“揎拳捋袖、跃跃欲试”的多是没有读过《水浒》的。读过《水浒》多是爱打嘴仗的。

一位大学教授只能从《水浒》中读出“揎拳捋袖、跃跃欲试”,看来年少时读书一定不多。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0-6-6 22:41 编辑
一位大学教授只能从《水浒》中读出“揎拳捋袖、跃跃欲试”,看来年少时读书一定不多。
九船城 发表于 2010-6-6 22:21
哪里,这是位《水浒传》专家。

侯会教授著《〈水浒〉〈西游〉探源——与德堂古典小说研究丛稿》由学苑出版社出版郑焕玲

首都师范大学侯会教授著《〈水浒〉〈西游〉探源——与德堂古典小说研究丛稿》2009年5月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兹将该书目录、后记迻录于此,以飨读者。

目 录
《水浒》源流管窥……………………………………………1
在《水浒》中,大多数梁山好汉首次登场,都会有一首“出场诗”相随,如同好汉们初次见面时递上的一张名片。然而小说前十三回共有十四位好汉登场,却统统没有出场诗相随。他们的出场诗,是在第十三回以后才出现的。这是为什么?前十三回出了什么问題?此外,林冲绰号的含义、鲁提辖故事的由来、武松身上的疑点,也都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
《水浒》源流新探…………………………………………14
《水浒》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位开山领袖晁盖,压在梁山一号人物宋江头上?史书上只有宋江义军陆上作战的记载,至于小说所描写的水上斗争素材,又出自何处?本文给出的答案是:南宋初年洞庭湖钟相、杨幺起义的史实,很可能为《水浒》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
试论《水浒传》的悲剧历史底蕴 ——从梁山泊与祝家庄、曾头市的同构关系说起 …………………… 29
《水浒》中的祝家庄、曾头市属于地主武装,是梁山义军的死对头,这是板上钉钉的结论。然而有据可证,祝、曾武装与梁山义军其实有着共同的渊源——宋代乡社民兵。甚至双方的素材来源也是一致的,都取自洞庭湖钟、杨起义史料。小说所反映的“官逼民反”的现象,真实传达了封建乱世驱民为“盗”的历史信息,也揭示了乱世百姓的悲慘生存状态。
从南北蓼儿看《水浒》故事与淮南之关系 ——兼谈”吳读本”《水浒传……………………………………49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水浒》中有两处蓼儿洼:一处在山东梁山泊,一处在淮南楚州。历史上宋江义军曾在淮南一带出没,蓼儿洼最初很可能是淮南派“水浒”故事中的地名,后来才被“挪”到山东的。明人吴从先的《读水浒传》提供了一部迄今未见的早期《水浒》版本信息,人称“吴读本”。此书为宋江故事曾流传于淮南一带,提供了证据。
再论吳读本《水浒传》………………………………………66
有人认为“吴读本”《水浒传》是价值不高的晚起本,本文則认定它是古本,与《大宋宣和遗事》代表着两派并行不悖的“水浒”传说。今本《水浒》的创作,正是在这两派传说合流的基础上完成的。“吴读本”代表着以杭州为中心的淮南派“水浒”故事,书中还存留着淮南派故事的种种痕迹。
《夷坚志》中的《水浒传》素材……………………………79
宋元明白话小说常向文言笔记小说申借取故事素材。鲁迅、孙楷第等学者即从南宋洪迈《夷坚志》申拈出《水浒》素材若干。笔者又从《夷坚志》中找出二十多条可能对《水浒》创作产生影响的笔记条目,并对“洞元先生”、“燕仆曹一”、“桂林走卒”等篇作了简略分析。
鲁智深形象源流考…………………………………………89
《水浒》中的鲁智深具有僧、俗两副面目,大约来自两个不同的素材系统。其中世俗提辖的形象,应当是较晚进入小说文本的;莽和尚才是鲁智深的本来面目。后者的塑造,大约受“杨家将”中杨五郎的启迪,还借鉴了“董西厢”、“王西厢”中法聪、惠明等形象。宋洪迈《夷坚志》也为花和尚的故事提供了一些素材。
后来居上的《水浒》人物——公孙胜………………………99
号称“七星聚义”的“智取生辰纲”,为什么却有八人参加?白胜被捕后,随晁盖“星火夜逃生”的人数时而是“六人”,时而又是“七人”……这些谜团,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公孙胜。有证据表明,公孙胜在早期“水浒”故事中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他变身道士、地位提升,应是发生在《水浒》写定阶段的事。这种变化应与嘉靖朝的崇道之风有关。
打虎英雄终结者——武松…………………………………ll3
《水浒》中的“武松打虎”情节很可能是后来插入的。这段故事的创作,多半是受五代李存孝打虎的启发,始而创为杂剧,继而拟为小说,插入《水浒》中。该情节与相邻的“挑帘裁衣”风格迥异,且后一个故事篇幅过长,这些都可证明“武松打虎”是后来插入的。打虎故事的增入,对改变武松形象、提升通俗文学品位,具有示范意义。
替杨志说两句话 ——关于《智取生辰纲》的对话 ………………………………………l24
现代读者对《水浒》人物杨志的评价普遍偏低,贬之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做官心重。等等。其实在那个时代,做官也是才智之士施展抱负、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无可厚非。批判统治者有眼无珠、作践人才,才是小说家撰写生辰纲故事的真正目的。
简本《水浒》与张骥…………………………………………129
繁本《水浒》中征讨方腊的官军统帅“张招讨”始终有姓无名。笔者认为,其原型当为南宋“中兴名将”张俊;后因名声堕落,被小说家隐去其名。简本《水浒》又为这位张招讨取名“仲德”,乃是借用明正统年间官员张骥之号。建阳书商熟悉他的事迹,因将其名拈入书中。
“传假信”与“江流儿” ——《水浒》中两个世界性的民间故事类型 …………………………134
《水浒》“戴宗传假信。一段情节包含着两个世界性民间故事类型——“传假信”与“江流儿”。前者可以上溯到佛本生故事《六度集经·四姓害子》,后者更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三千年两河流域的萨尔贡王传说。从这个意义上看,《水浒传》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优秀文化遗产。
疑《水浒传》与摩尼教信仰有关…………………………145
《水浒》称宋江等为“魔王”、“魔君”,此“魔”字有何特殊含义?晁盖、宋江超常的江湖威望意味着什么?梁山好汉“憎女”“嗜杀”的习性从何而来?这些恐怕都与宋元时期一种域外宗教——摩尼教在我国东南一带的传布有关。本文分九个方面论证《水浒》创作与摩尼教信仰的关系,尝试从新的视角对小说的某些思想倾向做出阐释。
疑《水浒传》前半部撰于明宣德初年 ——试从小说中的货币信息加以推断 …………………………………163 《水浒》中所使用的货币,除了白银、铜钱外,还有别的种类吗?当然有,是纸钞。这从林冲发配、智取生辰纲等情节中可以看出。通过一些情节尚可推断,小说中的纸钞,是贬值后的纸钞。由此推测,《水浒》前半部的撰写时间,大约是在明宣德初年。
《水浒传》成书时间再探讨…………………………………170
学者张宁对笔者“《水浒》前半部撰于明宣德初年”的推断提出异议,本文予以回应,依旧从货币角度入手,凭借第一手资料,论证洪熙、宣德时期的银钞比仍接近1:50,并非如张文所说已达1:150。文中还对明代物价资料的虚实做了简略辨析,指出张文的论述及征引之误。
从“乌鸡国”的插增看《西游记》早期刊本的演变…………177
《西游记》中的“乌鸡国”故事存在着逻辑缺陷,且与书中其他段落风格迥异,很可能是由另外的作者创写插入的。为保持小说的百回结构,整理者可能同时删去了原书第二、三卷中的“江流儿”传。今存世德堂本应是经过荣寿堂整理、增删的本子,宜称“世补本”,其中尚留有这种增删之迹。
乌鸡国:《西游记》中的“王子复仇记”……………………191
《西游记》“乌鸡国”故事与英国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情节极为相似。追寻二作源头,似可上溯至欧洲丹麦王子传说。本文认为,该故事很可能是由明万历年间来华的耶稣会士带来的,经《西游记》后期整理者改编创写,插入书中。这段故事中有个能知“一千五百年过去未来之事”的神仙“立帝货”,那应是耶稣基督在小说中的投影。
试论《西游记》“莲花洞”故事之晚起……………………209
《西游记》中有两段老君属下临凡为患的故事:一为莲花洞金角、银角大王之难,一为金 山青牛怪之难。本文从情节逻辑、叙事风格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尝试论证莲花洞一难是较晚补写插增的情节。文末还涉及关于小说作者的一点思考。
《红楼梦》与张岱…………………………………………219
张岱是公认的晚明小品文“圣手”,他的身世阅历、思想情怀、素养才华,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多个方面论证,曹雪芹的《红楼梦》应从张岱的作品中得到启发。这些方面,涉及作者的人生感慨,作品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景物描摹、用典习惯,等等。
读《抄检大观园》宜参看程高本…………………………240
新版中学语文教材所收《红楼梦·抄检大观园》一文,节选自脂评本《石头记》。一般认为,脂评本比高鹗等续写整理的“程高本”更接近曹雪芹原著。然而通过两本对照,我们发现就本节选部分而言,无论是人物刻画的生动性还是思想意蕴的深刻性,程本都高于脂本。笔者建议,师生在讲读此课时宜参看“程高本”。
重读《范进中举》所想到的…………………………………246
《儒林外史》申的范进一向被看做受科举制毒害的牺牲品、可怜虫。事实上,无钱无势的范进最终能中举做官,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举制的公平与公正。从历史的高度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而言,中国的科举制并非一无可取。
华光变身火神考 ——明代小说《南游记》源流初探……………………………………254
华光天王是明代神魔小说《南游记》的主人公。作为一位火神,他的神路历程曲折而奇幻。本文尝试论证,具有火神、马神、五显神等复杂神格的华光形象,应是在旧有的五显信仰基础上,吸收了明前期王灵官火神崇拜等因素改塑而成的。
华光、王灵官与二郎神 ——《南游记》源流再探………………………………………………267
本文继续“初探”的讨论,通过对王灵官形貌、神性、致祭日期及传播特点的梳理阐述,论证灵官信仰的源头应为川蜀二郎信仰。这一传承脉络,从华光信仰中也能找到印迹。本文还就王灵官、华光及二郎神之火神、雷神、水神、马神身份的认定,做了检讨。
华光、二郎与祆教雨神 ——《南游记》源流三探………………………………………………283
本文继前二文对华光信仰来源的探讨,尝试追溯二郎信仰的源头,指出二郎信仰具有域外宗教——祆教的背景,二郎神与祆教雨神蒂什塔尔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而华光火神、马神、财神乃至戏神等多重神格,均可在祆教雨神信仰中找到根据。
《十五贯》系元代话本考……………………………………302
十五贯铜钱将近百斤重,一个人岂能长途负载?由此出发,笔者认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又名《错斩崔宁》)中的十五贯,在原创故事中应当是纸钞。而普遍使用纸钞的年代是元代,因此《十五贯》应是元代话本,而非宋代作品。明代话本整理者将作品中的纸钞改为铜钱,与明后期弃用纸钞的货币环境有关。
牛肉村醪,抑海错山珍? ——白话小说文化品位之再审视 ………………………………………315
别以为白话小说是下里巴人的读物,在封建时代,阅读《水浒传》等“奇书体”作品,几乎是上层读者的“专利”。早期《三国》《水浒》《西游》等章回巨著的创作,都离不开王公勋戚的襄赞。后期的《儒林》《红楼》等,愈发远离市井,成为典型的文人雅作、贵族文学;连清宮中也掀起“红楼热”。——只是在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年代,白话小说难以取得正统“名分”而已。
从“则个”一词的隐现看部分话本小说的创作年代…………331
“则个”是近代汉语中常见的语助词。本文就该词的意义、用法及其在古代话本小说及戏曲中的出现频率、盛衰变化做出讨论;并以此为标尺,对某些话本小说的创作年代试做判断。
后 记…………………………………………………………………………342

后 记

我的第一篇小说论文发表于1985年,自那时起,在古典小说研究这条颇为冷清的路上踽踽至今,付出了不少心血,却也自得其乐。陆陆续续发表了五十几篇文章,平均下来每年两三篇,只能算是广种薄收吧。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二十几篇,是我自认为记录了点滴心得、尚有留存价值的。

《水浒》论文占了一大半,其中有五六篇涉及小说成书探讨,师友戏称“前《水浒》研究”。这一部分成果,曾撰为《水浒源流新证》一书,数年前收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京华学术文库”(华文出版社,2002)。另有《疑水浒传与摩尼教信仰有关》等五六篇,则是此后撰写的。另外,集子里还收有涉及《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南游记》及话本小说的论文。 内中《水浒》的两篇、《西游记》的两篇、《南游记》的三篇,均涉及域外宗教文化(如摩尼教、基督教、祆教等)话题,是我所主持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与域外文化关系研究”(北京市教委项目)的先期作品及阶段性成果。

总括全书,有关《水浒传》、《西游记》的论文占了较大比重。这些论文大半是对小说成书过程的探索,故与编辑刘丰先生商议,书名拟为“《水浒》《西游》探源”。《水浒传》今存最早刊本有明万历三十八年杭州容与堂本,《西游记》则有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本;我于两书坊各窃一字,以颜书斋,即副题中“与德堂”由来。

我在学术研究上起步较迟,高中毕业后先是“插队”五年,继而又在中学任教十载。其间有幸人大学进修深造,我最初的几篇论文,就是本科在读期间发表的。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研究者,我对前进路上给予我教诲、提携、关爱、支持的师友,怀有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这使后记的后半幅有点像人名单,然而每个名字在我心中都有着鲜明的记忆,伴随着深深的感激。

首先我要感谢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刘世德先生,1992年我在社科院师从先生访学进修,亲聆教诲。十数年来,又不断受到先生的关怀、鼓励,令我终生难忘。访学期间,文研所陈毓罴先生也给予我指教,同样令我感激。 已故吴组缃先生、徐朔方先生、陈貽掀先生、王利器先生、刘辉先生,都曾对我给以鼓励和提携,每每思及,感铭肺腑。

《文学遗产》编辑部的老师们始终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扶持者,徐公持先生、陶文鹏先生、李伊白先生、王毅先生,都给我以提携和指教。尤其是编辑室主任竺青先生,在多年交往中,我深为其学术眼光之敏锐、衡文论道之公正以及工作作风之严谨敬业所感动。

另外,《文艺研究》编辑部的赵伯陶先生平易近人,待我如兄弟,也令我感到温暖。此外,《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及《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的老师们给我以支持鼓励,也令我铭记难忘。

我迈人大学门槛时,已过而立之年,是北京师范学院分院中文系的老师们令我开眼界、引我入门墙。在这里,我要感谢吕俊华先生、吴思敬先生、臧博平先生、赵丕杰先生、刘均杰先生、苏培成先生、毛志成先生。我还要感谢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期间,给予我关怀指教的廖仲安先生、段启明先生、张燕瑾先生;给予我支持、帮助的左东岭、吴相洲、赵敏俐诸兄及各位师友。 感谢学苑出版社的编辑刘丰先生,本书的出版离不开他周到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

感谢我的妻子宋成,是她的默默支持,使我能专注于学术和教学;我所取得的微薄成绩,不足以回报她的无私奉献。另外还要感谢我的女儿侯沛,她带给我欢乐、责任与希望。

侯 会

已丑春正于北京大兴与德堂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九船城 于 2010-6-6 22:39 编辑

不知这位教授18岁以前读过《水浒》没有?18岁以前没读过《水浒》的中国男人,现在竟然成了教授,成了专家。可能是位女教授。嘻嘻
不知这位教授18岁以前读过《水浒》没有?18岁以前没读过《水浒》的中国男人,现在竟然成了教授,成了专家。可能是位女教授。嘻嘻
九船城 发表于 2010-6-6 22:38
女教授怎么会有妻子,中国又没有同性婚姻。
哈,对这位侯会教授,我确实不了解,但在写小文之前,上他博客转了转,拜读了两篇相关文章。知道他是吃《水浒》饭的。
最近笔风不顺,写的小文接连犯忌。前天原写一文,自忖绝无过敏之处,不料又撞上一堵无影墙。罢罢,临时掉转笔头,把侯教授得罪了几句。
11# 周泽雄

看这位的后记写法,应该是个老实人,泽雄此文正好帮他炒作一下,到处网上都在转。这位看了一定心中窃喜则个。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12# 老木匠
10# 何萍
嘻嘻,我看地不仔细。

既然木匠师傅说他是老实人,就帮他说两句。
老法理讲: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侯教授的观点只是传统了点,还是有商量余地的。
10# 何萍  
老法理讲: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侯教授的观点只是传统了点,还是有商量余地的。
九船城 发表于 2010-6-6 23:30
好像一般是讲少不读《西厢》?

从这位侯教授的行文来看,有点冬烘。好像名头也不大,谦恭得有点过。那些论文看看简介,中规中矩,炒冷饭炒得一点油水也没有。

多亏了泽雄为他炒作一把,泽雄不必大流悔泪,毕竟做善事积阴德。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15# 老木匠


嘻嘻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
其实“不看”改成“爱看”,才是现实。
16# 九船城


估计是托这位侯大师的福气,俺看的都是节本,小人书,一本都没看齐整,岂不落了个不男不女不老不少?! 惨哉惨哉!
18# 爬坡王
我也看的小人书。嘻嘻。难道不算?
很不幸,俺就是那种侯教授说的中学生,俺小时候看水浒所树立的第一好榜样就是鲁达鲁提辖。俺最想扁的就是剥夺俺看水浒权利的人,你叫俺看看,过瘾了,就不太想扁你个自以为是的老河蟹了。
这位侯教授,只是言语不慎,真实的想法或许未必如此不堪。在俺的网易博客里,看到不少网友对他恶语相向,俺也很无奈。
俺已跑到泽兄的客栈里偷窥了一把。甚赞。

对这些高标正义的作者,俺一般是无可奈何的。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有病推定,无菌培养,侯教授悲天悯人,心怀杞人之忧,欲广大教化!可佩欤?亦或可叹?
多谢田兄鼓励。
“有病推定,无菌培养”——妙。
21# 周泽雄
很好奇,我去你的网易博客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