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虚度的青春 它序与自序

本帖最后由 老哥XD 于 2010-6-18 05:27 编辑

它序 不虚度的青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文艺复兴史系列丛书文学卷作者崔教授  2009年2月27日
  作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虚度的青春是自己的一段青葱岁月,可以说是驾轻就熟、挥洒自如。几个生动的画面和几个人物,就勾勒出一幅从少年不知愁滋味,到逐渐成长起来的组画,令人愉悦中有所感悟。

  每个人青春都不能说是虚度,老哥XD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不可谓不丰富,说虚度有些夸张了。他对每一段学习生活,对每个老师和同学的描述都非常生动和鲜活,尤其是年轻人之间那种对爱情或朦胧或激荡的感受,令人常常忍俊不禁,与仿佛你也身处其间。那些看似玩世不恭的经历背后,是心灵的成长烙印,是抽丝剥茧般的历练。虽然作者写的是7、80年代的故事,但那段岁月正值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过程,伴随这段中国特色的历史,青春的岁月越发显得生气勃勃,色彩瑰丽,值得留恋……

  遗憾的是这本书还没有写完,以后在国外的经历相信更加生动有趣。我们等待着作者继续努力哦!

自序 虚度的青春
   老哥XD 2006年9月1日
  有人说怀旧是衰老的Landing Paper,可反过来一想,一个缺乏记忆的童年,就不落得空泛?失去怀旧的青春,不会显得苍白?既然衰老终将无法拒之门外,干嘛不在沉闷的温哥华碌碌无为之中,拿怀旧来解闷儿,顺手给往昔褪色的青春涂抹点儿油彩呢。

  有人说那么怀旧,也忒颓废了吧?可不是吗,在这连吸毒政府都给买单,种大麻抓了顶多罚俩钱儿了事,大白天溜人家里摸点儿东西出来都不治罪的北纬49度城乡接合部的英属哥伦比亚的地界儿,再不怀旧,一不留神,还不得学坏喽?

  上小学时,学校每学期都组织集体排队看电影,那些电影给我们留下了过目不忘的记忆。有时候老师会让我们作文写观后感,那个时代做什么都强调要鲜明突出主题,写作文当然也不例外。谁要能把主题思想凸显得跟根棍儿似的立起来就挡亮的话,就会被树为范文,甚至于在下回民主选举班委会时,写主被老师推为学习委员候选。可我从小学二年级半道儿那天起──我没读一年级,记得是嫌一年级内容特浅特没劲,而二年级老师是我家邻居,我妈和她打过招呼就把我直接送进她的教室──就喜好自由散漫,这不仅反映在时不时旷课、离队等组织纪律观念薄弱的行为上,也表现在日后写思想汇报作思想总结时,常缺乏中心意识,偏离主题思想。等到了看剧听小曲儿的时分,那思绪就更加容易走神随处游离,甚至前后满拧了──

  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伊利尔,跳!?记得六百工分儿?记得乡村女教师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她倚窗笑看楼下手捧鲜花的毕业生们对她欢呼?我们经历的童年也是自诩为火红的年代和变革的年代,尽管与八九十年代后来的变革可能正好反了个个儿。从八〇后的视角望去,说我们那个年代是个大革命疾风骤雨非常时期激情岁月,我看都不为过。在那场大革命的洗礼中,我们撞铁拐、抽三角、抽陀螺、穿军装,将地图钉在门后,平时拿口罩纱布做帘儿遮住,战时扯开布帘儿用红蓝铅划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路线图。那几拨儿50年代末出生的大哥哥们可能在光天化日下从房顶往过路的身上吐痰玩儿,到了我们这里,则改成趁天黑上房顶打电筒,向身穿加长的确良衣衫紧贴院墙鬼鬼祟祟谈情说爱的一对对儿大哥大姐身上密集聚焦,再放声高歌:彩凤的天,二林的地,彩凤的锄头,二林的犁......


本书目录
序  
  • 她序·不虚度的青春
  • 自序·虚度的青春

第1章 小学时光
  • 1 怀旧在这里开拍
  • 2 蜡黄脸教我们背书
  • 3 向党老师
  • 4 椰林寨风波
  • 5 烽烟滚滚唱英雄
  • 6 乡间骑士间奏
  • 7 九月九那个艳阳天

第2章 初中时光
  • 1 强虏灰飞烟灭
  • 2 “真善美”与“假恶丑”
  • 3 道别破烂初中
  • 4 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
  • 5 我和小老师艾丽
  • 6 与刻苦有关的日子

第3章 高中虚晃
  • 1 太阳最红
  • 2 赛过五关,赛到全国
  • 3 生物女老师
  • 4 高考体检前后发生过的故事(18+)
  • 5 外语角

第4章 大学时代
  • 1 入学教育我们不耍流氓
  • 2 我把我的‘爱’赋给谁呢?
  • 3 班主任解老转儿
  • 4 校医院一割、一扎(18+)
第5章 迂回
  • 1 我单位是个精英集团!
  • 2 我单位还是个美女集团!
  • 3 和美女有约
  • 4 自行车长征

第6章 阳光的日子
  • 1 和本科就是不一样
  • 2 过滤嘴儿教授
  • 3 校园里的浪漫连环套上
  • 4 性医学讲习班
  • 5 校园里的浪漫连环套下
  • 6 人间四月主题随想
  • 7 忆得西苑咖啡厅话布托
  • 8 八十年代学院路

第7章 走出国门的诱惑
  • 1 介绍对象的故事
  • 2 幸会3位北京舞蹈圈女孩儿
  • 3 夜访北京语言学院内外
  • 4 与来华留学生“丫头”看戏前后
  • 5 告别北京最后的青葱岁月
  • 6 头一回约会国航的空中小姐

第8章 回国当差期
  • 1 赴日之黄帅其人•搭错车?
  • 2 和几个残留孤儿后代的接触
  • 3 和松本巧巧桑的故事
  • 4 话说北京燕山大堂吧,及其它
  • 5 办公室里的甲女和乙女
  • 6 夜幕下在开往北京的三八女子列车组的列车
  • 7 和一位出租汽车女司机在黄河边

第9章 漂泊
  • 1 雪后拨打911
  • 2 “加拿大人民‘养育’了我”
这个沙发要我抢。万分激动。
老哥慢慢贴。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文艺复兴史系列丛书文学卷作者崔教授  ”————是名字就叫崔教授还是职务是教授?
俺是灭绝师太
欢迎老哥XD。虽然起了个讨人便宜的ID,但活儿亮,字儿媚,俺没话说,加精并期待下文。
老哥XD的部分大作,几个月前克明转载时就已乐翻。如今真人现身燕谈,幸何如之!

泽雄,我解读老哥XD的XD是小弟之意,这样哥一把弟一下,刚好打平12d" />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1# 老哥XD

读楼主的文章,发现除中文之外,还常有英日文(词语)的混合表述,并且“京片子”风味的口语入文亦成习惯。

请问楼主,是否有纯英文写作的作品,能否示范一下?
李大兴同学的解读,给打个不及格的分数。哈哈哈哈。
同时也请作家泽雄同志关照啦,差不多时就从17写搬到这里来。
热切期待!借以对照下自己浑浑噩噩的青春!
4# 金秋
职称呗
7# 天边外
纯英文写作的没有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10-6-19 04:30 编辑

老哥这样的长篇,连在一起像一部小说那样看比较好。

1)选高级回复。
2)把内容贴上

不行可以问问版主。

已经贴出的两章版主可以帮忙编辑的。

虚度的青春 第1章(1)怀旧在这里开拍

引子



  国庆节第五天,阳光灿烂,水壶灌满,房租付完,神经错乱,回首往事,浮想联翩。正为百无聊赖而臭美,正为聊胜于无而多嘴。正为十四个月一周期的外岛防震,往面粉掺水作浆糊,江米条纸糊窗户。忽闻窗外传来一阵踏歌声──
  鱼儿离不开水呀,
  花儿离不开阳,
  学生时代离不开老师和课堂……


  歌声未熄,诗又乍起──
  课堂是秧苗的温床,
  老师是施肥的小队长,
  只要把学生安插进课堂,
  秧苗怎么着都能长……


  小队长之外,老师还是什么呢?我初中的小小语 文女老师与我曾有过这样一段无声无息的笔谈──
  她:有句名言,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是谁说出了这么优美的名言?
  她:是革命导师,斯大林。
  我:工程师英文词儿才学会,engineer,念摁─紧─捏~。
  她:什么摁紧了捏?呵,照你一说,那老师又成了人类灵魂的按摩师啦。
  我:哈,那,那正宗俄文怎么说呢?
  她:инженер,发音就是银针捏,捏的最后,得像马儿一样会打嘟噜。
  我:噢,银针捏噜噜…,老师你还能兼任人类灵魂的针灸师呢。
  她: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只见过她美丽的微笑,如果我们当时是面对面,我相信会看到她开心大笑的样子。

  我接触过的老师形形色色,早已无法建立他(她)们的样本空间。老师应该是什么,已不重要,只要在课上课下留给我们可供回忆的片断就行。今天,当我翻开盗版《安娜・卡列尼娜》,又似曾看见了列夫・托尔斯泰那句开篇之言──
  老师讲的课都是相似的,而讲课的老师却各有各的不同!

  ……哎、急什么呀你?如果说我记的有什么差错之处,也得过了今儿个再说。
  不过,我敢肯定没错儿的是,每回《乡村女教师》上课时,一定是这样一句经典的开场白:孩子们,现在开始上课了!我叫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


  好了,Action!
  镜头就从孩子们快要上学的时候切入,在各有各的不同的老师们之间切换,让画面由遥远而淡入,由模糊而清楚,由此拉开一个个场景──



开场



  我也不知道,幼儿园阿姨算不算是父母家人之外第一个正式的启蒙老师。在幼时记忆里,能找得到跟语文的启蒙有所牵连,哪怕有所牵强的一幕,就是在公园儿学会的儿歌。天好日暖时,听阿姨一声出门令下,孩子们顿时兴奋得嗷嗷乱叫,赶紧排队,一个扯起另一个的后衣襟,小腿儿频繁捯饬小步,像一队憨态可掬的企鹅,晃晃悠悠穿过马路,走进公园儿。听从阿姨的指导,圈成圈儿蹲下,拍手唱起:丢、丢、丢手绢,悄悄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阿姨教会的歌词和游戏,让语言和文化的思维从幼小神经元开始起跑,跨越心坎儿。

  除了儿歌游戏,关于写字,像上课那样的场景,脑海里还留有一幕。那是在幼儿园大班,阿姨让小朋友们分几排坐好,在最前面支起个小黑板,叫谁名字,谁来拿化石,往黑板上写“毛主席万岁”五个字。写不对写不全不会写的,要听阿姨数落,甚至呵斥。那个老把“毛”字划拉出四道横杠的小二,每回都得被阿姨骂哭。而每回轮到一个男孩儿上场时,都好像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但见他轻捏化石,不慌不忙,将那五字写得横平竖直、撇捺分骐、落落大方,最后再自主加上两笔:一长一短感叹号!什么叫叹为观止啊?这一特写,当时传遍幼儿园所在单位每一个角落。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满园感叹号,他只好告别幼儿园上学校。

  Cut!


场记



  今天就拍到这儿。电脑网络时代还就是比过去来得方便,连吹带拍的,很多素材记得轮廓记不住时间地点场合具体数据指标,就网上去找,想找什么能找到什么。发出去了也能继续随心所欲地改,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嫌味儿不足就添油加醋,嫌情节稀缺就添枝加叶。

  不说了,明儿还得接拍小学场景去呢。
12# kemingqian
高级回复了,还是跑到13楼去了,衔接不上。
怎样才能连载在一起?
好像只能这样,一段一段的。要想接在一起,必须一口气贴出,还要想法快过我这种喜欢插嘴的。

我觉得这样一段一段贴很好,大家可以边看边跟帖。老哥辛辛苦苦写了几个月,一下子就全部贴出,不合算。几天一段,一个星期搞两个小高潮,大家更高兴。有时聊着聊着,老哥说不定又能多写几段。

下次开始就称老哥XD兄啦。望XD兄加劲,让大家知道,高潮,是可以持续很久的。
文学城很出名,文学城的版主文笔也很厉害。

就是有两点奇怪:

1,语感这么好,必有天赋超人,为何不尝试英文写作?

2,海外视野开阔,思想自由,为何还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爱国情结”?
17# 天边外
Your suggestions make me call for an extremely deep thought...
Write funny articles for Bei Mei Cui Ge? Haha.
通过卫星电视,也看见过美国舞台上华裔的脱口秀节目。哈哈!

转:

北美崔哥

  北美崔哥
  从第一个脱口秀视频“翻译奥巴马讲话”,到让很多人感慨和疯狂追逐的“劝你不要来美国”,以及“中式英语说个够”,红透美加的“北美崔哥”的网络粉丝每天都以成倍的速度增长,收看人次已达到数十万之多。
  受高人指点进军网络
  没错,崔宝印就是“北美崔哥”,在北京土生土长,家住王府井,小学在崇文区永外,中学在白堆子外语学校,大学在北京大学,自认是“地道老北京,北京人中的北京人”。他能以脱口秀风靡网络、红透美加,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谁让骨子里流的就是“北京侃爷”的血呢?
  47岁的崔哥其实是个网盲,时下流行的博客、视频拍摄和上传,他一窍不通。而崔哥今天之所以能活跃走红于网络间,背后是经由高人指点。这个伯乐就是微软“虚拟地球”主创人之一、如今已海归上海出任中国最早网络视频公司PPLive首席执行官的陶闯。
  2009年5月,崔哥和陶闯在回中国的飞机上偶然相遇。两人都曾旅居加拿大多伦多,说起那里的不少朋友想念崔哥的笑话。十多个小时的旅途让崔哥接受陶闯的建议,向网络视频发展。
  “门外汉”意外走红
  有了方向,但具体操作仍然让崔哥摸不着门道,他想到了“倍可亲美国中文网”,于是就附上自己录的视频“劝你不要来美国”,给网站发了一封邮件,直言自己不知道怎么开博客,怎么上传视频。
  没想到,很快崔哥就收到回复,“倍可亲”上出现了“北美崔哥:劝你不要来美国”;更让崔哥没想到的是,不到两小时,就有50多人看了这段视频,一条条赞誉的跟帖让崔哥心里喜滋滋的。很快,这个由“倍可亲”封的“北美崔哥”成了网络红人,你转我载,“劝你不要来美国”曾达到一天内4.8万多人次观看的记录,而观众更是遍及美加以外,如墨西哥、爱尔兰等。还有粉丝甚至将这段视频一个字一个字地记下来,贴在自己的博客里。崔哥的伯乐陶闯当也把他的脱口秀节目纳入旗下PPTV的娱乐频道之中。
  说笑话源于和哥们吃饭
  崔哥说笑话,其实是很多年前就开始了。那时的崔哥因为工作关系,常常去北京,和自己的哥们吃饭天南地北地侃。回西雅图后,就把这些笑话说给朋友们听,特别受欢迎。 崔哥回忆说,那时候每逢节假日,就被朋友请去吃饭,“有一年感恩节,同时有七拨人请,不为别的,大家就想听我说乐子”。之后,一些朋友一合计,2006年的时候在表尔威市(Bellevue)举办了一场个人搞笑段子专场。崔哥说:“那天来了1300多人,不少人站着听,还有人录音。三个星期后又在温哥华表演了一场,800多人。”
  既然人气这么旺,崔哥怎么在那之后“封咪”了呢?崔哥说是“心灵受到了打击”,因为那时候纯粹说笑话,一说起来,就得意忘形,正经笑话之中不自觉地夹杂了一些不正经的玩笑。最早在朋友圈里说说无伤大雅,而公开场合说,却造成了误解和负面影响,违背了只为高兴的本意,所以就很久不出来说笑话了。
  重出江湖 抓准一个主题有的放矢
  重出江湖的崔哥虽然机智调侃、幽默诙谐不减当年,但却时时自警谨言慎行。他再也不是无的放矢地漫天胡侃,而是抓准一个主题做脱口秀。取材于现状、海外华人经历和在美生活的点滴,将亲身感受娓娓道来,嬉笑怒骂间却让人感同身受,会心而笑。或许这是北美崔哥脱口秀除了让人轻松开怀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蹿红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崔哥的脱口秀是自娱娱人,不靠它养家糊口,但崔哥现实生活中所从事的行业大都还是开口饭。最早在故宫博物院为各国领导人作参观解说,受郎平之邀为当年女排友好运动会做随团翻译,也为微软的比尔盖茨、波音的艾伦・莫利(Alan Mulally)等做过同声翻译。除此之外,崔哥开过中餐馆,现在手中还握着美国糖油饼(又称大象耳朵,elephant ear)在大西雅图地区的独家经营权,以美食飨悠悠之口。
  崔哥直言,因为有这些维生之道,脱口秀就变得很单纯,不为名利,只为独乐乐和众乐乐。他说:“心态决定一切。现在,知道几千几万人喜欢我的脱口秀,这带来的快感远远大过卖几百张票(商业演出门票),超过了金钱可以衡量的。看到那些留言,我就像听见了鼓掌。”崔哥说现在在外演出没收过一分钱,因为不错的点击率,谷歌想要投放广告,他也拒绝了;“未来,如果做专场演出,我会去寻求商业赞助,绝不收观众一分钱。我还是那句老话,人这一辈子,没有几句话需要板起脸严肃地说。笑侃人生、笑谈人生,人生就是一场戏,无论得失,都在谈笑间的。如此,利害得失就看得很淡了。”
  尝试英文脱口秀 为中国人扬眉吐气
  英文也说得很溜的崔哥现在正在尝试英文脱口秀,以西雅图两大企业为背景,一个与星巴克有关,结合天津快板的形式,用英文说“中国人喝星巴克”;另一个与微软有关,为其搜索引擎Bing呐喊,“Bing Bing Bing, Get the Real Thing”。崔哥说,无论用什么语言,“我的脱口秀要为中国人扬眉吐气,为中国呐喊助威,轻轻调侃其他文化,让中国人撒气、自豪,但也不能让其他族裔的人坐不住”。此外,崔哥也在试验一种新的舞台表现手法,以鼓聚人,让观众们始终保持High的情绪听他的脱口秀,他称之为“崔哥鼓会法拉利”(Brother Sway Finale)。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北美崔哥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乐子,还有一层层惊喜。
  要说一个住西雅图、叫“崔宝印”的人的故事,你会问:“谁啊,没听说过,没兴趣!”若告诉你,这个“崔宝印”就是近来在网络上风风火火“劝你不要来美国”的人,你或许会尖叫:“啊!是他,北美崔哥!”

虚度的青春 第1章(2)蜡黄脸教我们背书

  我说我没读过小一。在幼儿园曾看到过小一课本,随便翻翻,就觉得内容没劲。再看街坊邻里孩子们,整天背包上学都一年多了,写个字儿慢得跟纳鞋底子似的,还纳得离了歪斜;而我那时的学力,免税吹吹,都够替满大街政治标语美术字勾边儿的份儿了。

  那些大字标语,每个都一头牛来高,三四头猪来宽,粉刷于楼壁院墙之上,什么“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啦,什么“安哥拉人民武装斗争必胜”啦……你看那“泽”字三点水的第三滴,就是一只带把儿的古典瓷花瓶的完美造型啊!再看“战无胜的毛泽东思想”这九个字,哪个字里没有一颗漂亮的鹅头?尤其那“战”字金戈一提,“毛”字最后一撅,都是:收笔只露尖嘴角,早有鹅头落下头。对造型、构图的观察能力,就是在那时代那环境下获得了格外的锤炼。

  就因为以为上学学不到这些东西怕让老师自责,只好一次次把上学切入点往后拖。直到有一天,我家隔壁那个营养不良脸色蜡黄的女主人成了二年级老师,我妈就和她打过招呼,在一个早春寒露的清晨,带我下了北楼,到院儿东侧东楼地下一层,把我领进她上课的教室。

  我家隔壁那张蜡黄色的脸,是一位小学文化程度的山东婆娘,嫁了一位在大学混日子的助教,随迁进了城,在街道大集体小厂干临时工。终年累月平日里总见她在下班归途低头慢走,脸部表情就跟温哥华那 睡不醒的的冬三月似的,老是沉云密布,一个月露不出四天的晴朗。赶上教育战线闹修正主义回潮,中学毕业生们偏偏又都被保送到乡下修地球回不来。她算沾上读书人的边儿,借这个光临时充当了初小老师,一直教到知青返城为止。

  上学第一天,语文课,蜡黄脸带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她念一句,大家跟念一句。当她念道:我们哀心祝愿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我听到同学们都跟着把“衷”念成了“哀”。当时我 好生 纳闷儿,就算一年级简单得没劲,这二年级下学期也不至于深奥得离谱,离谱到能把字儿改音的地步吧?我举手,起立,大声说:“老师,不念哀,念衷。”蜡黄脸一听,脸色顿时成了黄泛区。同学们都看我,他们可能还不理解这个问题是属于那种让老师极度难堪和惊慌失色的性质……后来听大人说过好几次,蜡黄脸这事儿要被报到派出所,批斗是轻的……。

  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小时候那个旧社会,真就这么邪门儿,有天放学,忽闻传言四起:邻院儿居委会办公室黑板上,发现有人书写“宋江好”、“宋江万岁”几个“反标”(就是反动标语的意思),结果招致好几辆绿底黄字公安的帆布北京吉普鸣笛而来,一片大敌当前的肃杀气氛。

虚度的青春 第1章(3)向党老师

本帖最后由 老哥XD 于 2010-6-22 13:20 编辑

  小学中高年级,先后换过俩班主任女老师。

  第一个姓贾,叫向党,年轻,脸瘦,眉长,八字俩瞥儿挺像咱主席的接班人副统帅。她喜欢期末给全班学生写鉴定条,让带给家长盖了章再交回来。她对班委会干部,不问考试成绩,写得一律跟黄帅杨莹一般出色,给其他同学则总要找出组织纪律性薄弱涣散之类的评语写上。她的教育理念兴许是希望把所有同学塑造成一样的毛坯,结果却让我们幼小的心灵在每个期末都陷于回家挨揍的惴惴不安之中,效果是让我们十分憎恶她的行径,她的自行车胎气帽因此也常常被悄悄拧掉…。

  我也烦她,因为她将我的入队问题拖延到班里最后一拨儿。那次入队大会上,她还在全班同学面前侃侃而谈了一节课,严肃地指出我出身于什么非无产阶级不劳动人民家庭,说我的家长是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洪流中被红卫兵小将打倒过的对象。从此,班里就出现了一些同学在与我闹人民内部矛盾时骂我家庭出身不好。每一次听到如此嘲骂,我的心情就郁郁寡欢好一阵。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有识之士正义之师。一晚,几个同学坐在院儿里聊天儿,忘了因为什么而口角,其中一个站起,在我身旁转圈儿,嬉皮笑脸地数落我出身不好。这时,一阵虎步生风呼啸而过,走来北楼中间门洞三楼那家半大小子老二,二虎。二虎平时好勇斗狠,一副长相令人生畏,我每次见着他也是绕道走,连话儿都没和他搭过半句。二虎擦边而过,听到只言片语,忽然气不公地扬手一指那同学,说:“你骂个屁!自古英雄不问出处。毛主席都说过,出身不好还重在表现呢…再说,你家庭出身又算个屌蛋呀?不就一城市小业主吗?”二虎这次以文代武,凭其根红苗正雇农出身一席话,令任何其他家庭出身的都失去发言权。那同学早已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下半身开始哆嗦…。可是向党老师却害得我为家庭出身这事儿内心一直自卑到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为止。

  向党老师在我们看见过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像副统帅一般阴沉着一脸的严肃。但她的办公桌里也曾给我留下过一次快活的记忆。那是有一次,她找我谈话,被另外一位老师叫出去一会儿的工夫,我瞥见她半开的抽屉里有本《新婚夫妻手册》,应该是文革末期出版的。打开一看,第一页上半身是红彤彤的嵌框大号字──

毛主席语录

要 斗 私 批 修!




  那时的我也不懂得啥叫自律啊,稀里糊涂就往下翻,翻到了第×页,见上写──

  “革命夫妻在新婚之夜,要先团结,后紧张,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尤其是男同志,要特别注意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关心和爱护革命伴侣女同志。”

  第×页的下一页上接着写──

  “革命夫妻每一次团结紧张时,不宜将运动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以免影响休息。要保持充分的睡眠,以便第二天能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火热的革命工作中去。。。”

  第二个班主任年长,对谁都慈眉善目,不但不在期末写条,有时就是没收到我们男生课桌之间传来传去写满不堪入目的脏话的纸条,都默不作声,小事化了。也许她理解语文的启蒙也是个自然辩证法的运用过程,语文的学习也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想想也是哈,语文的学习保罗万象,鱼龙混杂,雅俗共存,理论要是不联系现实生活,那理论不就成了灰色的空谈了么?总不能从小学到大,最后落得连句骂人话的作文能力都无法达标的境地吧?否则日后还怎么拿起笔来作刀枪,深揭猛批四人帮呢?


【号外】 文革版的《新婚夫妻手册》
不过是寥寥数行的稍稍微微文学化了一点的回忆而已,作为原创在北美文学城和北京某网站贴出后,竟然迅速地被海内外上千网站转载。说明此搞笑段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实,此段子源自“虚度的青春第一章(3)向党老师”中

虚度的青春 第1章(4)椰林寨风波

  我的寒暑假,都在五七干校姑姑家里度过。姑姑年长我六旬一甲子,当年清华毕业后,去了延安陕北公学和中组部,后来,又随大部队进城,当上了老干部当权派。我的童年几乎是成长在姑姑的无比慈祥关爱之下。

  干校坐落在城北远郊一座水库附近。跨过公路,再走不远,是座不高的山,山上长满青草,山后有几片果园。我和姑姑邻家大孩儿铁林儿混得很熟,跟他学会如何悄悄潜入近旁生产队的青纱帐,如何鉴别玉米棒子的老嫩和甜度,如何运用巧劲儿掰下来偷吃。
  铁林儿一家迁自城里文艺单位,他爹是京剧院老生名角儿,被批斗挨打后,长年卧床不起。他娘是家庭妇女,在自家院子里养走地鸡,攒够两筐鸡蛋,就乘郊区长途汽车,挑到清河镇里卖。他爹久病不医后,政府给他娘俩按月发放生活救济,每人每月8块,一共是16元钱。

  一天,干校西头老红军张国寿伯伯家里包饺子缺馅儿,他就来姑姑院儿里割韭菜。姑姑让他顺便给我讲讲长征,说是我要求已久的愿望。其实那也是我随口说出来的,因为班主任向党老师总爱做不招人喜欢的事,非要我们占用假期宝贵的玩耍时间,自己去找老红军,听讲长征的故事。张伯伯不知道我在应景,他操起浓重的四川口音,认真地开讲他在四方面军的事:“那是1932 年的时候,我也是个孩子,跟着部队到了川北。在那里,一直歇得挺舒服。三年后一打春,不知为啥子,就放弃了川北,跟我们老领导往北走。噢,我们那个老领导和我一样,也姓张噢。不过呢,我们不象从井冈山下来那批红一,我们也不爬雪山,也不过草地,没吃啥子苦,两个月后就和他们会师了。”

  我听他继续讲下去:“后来,他们让老领导带我们继续往北,听说要走好远,走到陕北去。格老子的,老领导这下子火了,秋天一到刚刚有些见凉,他就带我们往南跑,跑啊跑啊一直跑到了川康,在那里老领导自己成立了个中央。我们也不晓得这要得要不得。过了没有一年,他又取消了这个新中央,最后还是改主意带着我们和红二,一起到了陕北…。又过了两年,卢沟桥事变了,格老子的,老领导和弟兄们招呼都不打一下,去拜黄帝陵的工夫,把自己调去国府,跳槽到军统那边去了。听说48年底他去了台湾,后来又出国,去一个叫啥子来着?啥子加拿大的国家养老去了,听说龟儿子养老的那个地方,离我们白求恩同志老家也不是很远…”他讲到这里我还听得进去,可他没完没了,等他讲到南泥湾大生产,讲到天天怎么喝小米粥怎么就着南瓜吃红米饭时,我便开始犯困。小米粥还凑合,红米饭和南瓜是我最不爱吃的了,再说,那玩意有什么稀奇?现在的新社会我们也经常照吃不误啊?我越听睡意越酣,不断打瞌,直到他放出一声Base级响屁,才让我重新振作起来。我看他显得有点急促,满脸不好意思的样子,赶忙安慰他说:“张伯伯,没关系,响屁不臭,闷屁才臭呢。”

  干校东头一溜儿平房,驻扎着一连骑兵。他们打篮球,我们围观喝彩,很快我们就和这些傻大兵套得瓷实,经常把玩他们的枪,在枪管下栓砖头,趴操场地上练打靶,还拿回不少红领章红五星子弹壳。我们跟随负责放羊的大兵嘎子哥上山,在山坡上骑羊,羊见人上,拿出看家习性,掉头顺坡就往下俯冲;我们改在田埂边蹬粪筐爬牛背骑牛,牛耍起大腕儿脾气牛逼起来不走。于是我们只好改成骑猪,我们特别喜欢逮那俩道眉峰外撇、上嘴唇比下嘴唇猛往前凸的丑猪来骑。丑猪极不情愿地哼哼着,一身肥肉乱颤,喘着粗气,将我等晃悠悠驮到椰林寨。

  椰林寨,地处干校东头操场边,乃自城里来干校度假的我等儿童团一干人马内部专用称谓,其实就是驻军用来喂马的几堆高耸的草垛。万泉河水清又清,她们编斗笠送红军,我们早就想攻占椰林寨。这一次,我们从草垛上扒拉下几捆干草,堆在地上围成圈儿,点燃一根火柴扔了上去。不几,烈火熊熊而起,我带儿童团几个小兄弟们站在火堆中,将右臂缓缓高举,像早年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琼崖独立支队娘子军连党代表常青大爷那样从容不迫,一字一字重复起他就义时作的宣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者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遗憾的是,这场闹戏没能等到念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时候,就令人扫兴地谢了幕,因为大人们纷纷端着脸盆儿拎着夜壶和水桶,不知从哪里盛满污泥浊水,由四面八方狂奔到现场,不识趣儿地泼灭了干草上燃烧正旺的烈火。

  椰林寨风波被大人们带回城里机关大院儿,广为流传了很多年。有了大人们的撑腰,连干校里圈养的那几头长相不落忍的猪们都在笑话我等,打那儿以后,它们每天清晨出来溜早儿,在干校西头老远儿的井沿旁一瞧见我们,一头头就笑得眉毛撇得比八字还弯、嘴巴可了劲儿地更往前凸,小尾巴乱抖跑回圈里,再不乐意来驮我们。

  不乐意没关系,我们还不待见它们的闷骚呢。我们继续随放羊的大兵嘎子哥到山上打游击,在山后腰果园香瓜地里摘香瓜,边摘边啃,一下午每人能吃掉七个。那天踏着夕阳回返的路上,嘎子哥不知为什么兴致特别高昂,诡笑地教起我顺口溜:赶车老板笑嘻嘻,拿着马鞭…。回到干校吃过晚饭,天还没黑透,听一小兄弟在院儿外喊我,说连长召我去趟连部。

  连长人很随便,从不在我们面前摆大人的臭架子,平时一见我们,就开口嘻嘻哈哈,缺五音少六律地哼哼:“儿童团的弟兄们,将来的主人,必定是你们,滴滴答滴滴答,滴滴答滴答”,一脸没正形的样子。这晚,我迈进平房最靠左边的连部,举手,敬礼,喊过“报告”后,看都懒得看他一眼,就一骨碌爬上火炕,按弹匣撸梭子拉套筒拆起他的**式手枪来玩儿。

  连长后背贴着折叠得跟豆腐脑一般方方正正的军被,斜楞在炕上,虽未阻止我拆枪,但扳着面孔,胡子拉碴一脸冰霜地来回问:“嘎子他都教了你啥了?”“嗯?说嘛,嘎子他都怎么说的?”…我感到问题的严重,只好拿傻笑敷衍糊弄连长,一句话不说,也说不出口啊。这事儿在我和连长之间默默唧唧了一阵子后,不了了之。直到开学离开干校,我也没能找出儿童团内部到底是哪个叛徒给连长通风报的信儿。

虚度的青春 第1章(5)烽烟滚滚唱英雄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枪声侧耳听...瓦西里,快去救列宁,快去通知捷尔任斯基,托洛茨基捷米涅夫布哈林是,是...那年月各地一定有无数男孩儿喜欢从高处往下蹦吧?小学隔墙是大学的校工厂,厂房之间堆起高高的沙丘,我们喜欢在沙丘上开战,竖个梯子爬高,再高喊瓦西里跳下。为了不绕远儿,下课后我们就翻墙而过,先把繍着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字的黄绿帆布书包扔过墙,再爬上墙头。老实巴交些的贴着墙壁跟蝎了虎似的一点点往下出溜,多数好逞强的要在墙顶站直了,再屈膝反弹,腾空跃起。这种跳法让我每次脚掌和脚跟都疼上好一阵子。成年以后,这种疼痛曾一度被带入梦中,隔三差五再现,持续多年。而且,每次那样的梦境,都在膝盖或脚心儿转筋儿的高潮之中瓦解。

  知青们都走差不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们也被悉数撵到五七干校。城里剩下我们,自然显得安静了不少,不过自然还是比不上更后来的几拨儿孩子们那么文静,因为人家后来陆陆续续有了电视机,电子琴,想不文静都难…。这时候,我调头重放乡间骑士,让它从大三和弦缓缓爬起,重新忽悠出透明的回忆,让我看见了儿时南飞的大雁,看见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月光下几个玩伴儿不约而同发现月亮跟自己同步走,由此引发辩论,直到半夜还在争执月亮到底跟谁一起停。

  我看见田野像沉睡的巨人,篝火像荒原的眼睛,看见那些知青们开进了原野,巨人睁开了眼睛。学校组织我们来到原野上的小村庄,和贫下中农一起开大会,听他们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村支书手指台上向我们这些孩子们规规矩矩鞠躬的地主和地主婆,说他家自家盖的青砖瓦房的房檐翘起老高,上面还雕了个青龙,代表他们妄图变天复辟旧社会的贼心还没死。会后村委会组织我们实地参观地主和地主婆家的青砖大瓦房,我们的目光沿着屋檐好奇地寻找高高翘起的四条青龙,地主婆站在自家门前台阶上,一手水瓢一手瓷碗笑容可掬地招呼我们喝水,目光里充满慈祥和宽容。

  我看见我们的童年彻头彻尾地比全世界压迫人的和受压迫的人民过得更轻松更悠闲。那时候我们天天上课前高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我们不怎么学习,上学不久就被施教对五分加绵羊投以不屑的目光;我们不开外语课,但不缺体音美。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知识和尝试:比如在菜床挑豆角时拦腰那么一掐,看两边儿能掐出多少须子便知老嫩,比如拿铁丝儿和竹竿做蜻蜓拍,起早去粘蜘蛛网,因为早晨的网粘。我们拍住蜻蜓,斗胆儿看谁能生吃。我记得我生吃过的昆虫有蜻蜓、蚂蚱、蝼蛄…,荤的之外,还有春天洁白的杨树花儿。每一次开春时节,大孩儿爬树,抡起竿子乱打,我们在树下接起一束束毛毛虫般的杨树花儿,吃进嘴里甜在胃里。

  我们不具备温文尔雅的琴棋书画学习环境和条件,但我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过花里胡哨的锻炼:我们买来剪纸的样本铺于纸下,一根铅笔在红色纸背上一道道横扫出李玉和手提红灯四下看,一把刻刀在蓝色纸面上刻出叛徒王连举。我们装过半导体单管儿机和再生来复式四管儿机,做过九连环,还有幻灯和航模。我们会使唤钳子,在大人们不上班的周日潜入工厂将铁丝嘎嘣嘎嘣地弄断,卷成捆卖给废品收购站。我们会打弹弓,有的能打下树上抱窝的麻雀。我有天傍晚从门市部打酱油回家,横穿十字路口,扬手开弓,将高高电线杆上一只路灯打个粉碎!我们还会拆掉自行车链条,自制火药枪,冲人冲天扣动扳机啪啪山响!听来犹如大年除夕的爆竹……

虚度的青春 第1章(6)乡间骑士

本帖最后由 老哥XD 于 2010-6-22 08:06 编辑

  http://du.xiaomanyao.info/COFFdD0xMjc3MTY1MDUwJmk9NTguODMuMTM1LjI0OCZ1PVNvbmdzL3YxL2ZhaW50UUMvMjQvMTgwZjI4YjllMmRiMWI4ZjRiMDAxNTc5MTAzN2IyMjQud21hJm09YjcyY2JlYWNlOGZjMWQxMTY1YWM1MzdhMWNkYWVlZDgmdj1kb3duJm49Q2F2YWxsZXJpYSUyMFJ1c3RpY2FuYSZzPVphbWZpciZwPW4=.wma

  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横是没赶上上山下乡,但老妈早已提前几年把下乡用的被褥缝好,收在木柜里。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有两三年,夹道欢送那些初高中毕业的大哥大姐们插队落户,一度成了跟在穷乡僻壤赶大集凑热闹一样令我们兴奋的活动。

  大概就在上山下乡运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前一年吧,一天早上,全城的小孩儿全都起了个大早,全都穿上了白衬衫蓝布裤。我用粉笔头给白球鞋的鞋帮和鞋面增了白,和大家一道,兴冲冲地来到大路旁。我们人手一截儿小树枝,沾上几朵红纸花,再往红纸上呸呸两口唾沫星子,互相帮忙往脸上蹭红彼此的脸蛋儿。

  当成百上千辆解放牌卡车组成的车队载着成千上万个应届毕业生浩浩荡荡驶来时,锣鼓喧天,彩旗招展。招展之中,我看见黑龙江兵团、新疆兵团、内蒙古支边…等大字横幅呼啦啦吼叫而过。乡间骑士到这里也开始渐渐昂扬,而且越来越激昂。车队排成一字长蛇,一辆接着一辆,几个小时都过不完。我看着每辆车上挤满戴大红花儿的知青,其中一些男的迎着我们的欢呼激动地挥手,更多的面无表情,还有些女的拿小手绢儿不停地擦眼泪,好象怎么擦都擦不完…。

  在他们和她们当中,谁分到有工资有筒子楼宿舍住的垦荒农场或建设兵团?谁要去只挣工分儿摸不着钱,烧炭火睡通铺的赵庄高家庄马家河子青年点儿?还有谁热血沸腾报名奔向我爱你塞北的雪?那些在卡车上没完没了擦眼泪的,有几家院儿里的闺女?是邻栋发小的阿姐?是数不清不相识的人。在那些不相识的人里,有没有我后来认识的‘小爱’?‘小爱’家有小她一岁多的妹妹,在读高中,表现优异,基本上内定毕业后留校教语文。为确保妹妹的留城指标,她就在那一年报名下乡,插队在毗邻都市的西郊,一个以种植蔬菜为主的人民公社。这个公社率先搞起在那年代被视为新鲜事物的塑料大棚,让冬天里也能长出菜青,城里的报纸就经常报道公社取得的社会主义菜篮子新成就,大字通栏标题称之为:“温室革新尖兵,菜田四季常青”。‘小爱’身体属于瘦弱型,在粗细口粮凭粮票限量搭配的年代,看上去就更显弱,她一向温文尔雅,说话细声细语,不论对谁说话,脸上都挂着谦虚文静的微笑,这让她得到了上面的照顾,被公社革委会安排在办公室作文书。每逢周末她骑车走走停停三四个小时回城里改善生活,车上驮满从社里合作社价廉买来的豆角蒜毫豇豆等细菜。所谓细菜是相对于冬储萝卜土豆大白菜老三样而言的。‘小爱’把细菜分给了邻舍,也因此无意中注定了日后比其他知青少走一些弯路。第二年知青大返城涌动伊始,‘小爱’最先被邻居一个官复原职的官太太介绍到市直机关干休所小卖部,作了售货员。她在那个大院儿里上班,人文环境好,工作时间短,信息来源多,有人及时给她搞到海淀区教育局印制的每一批高考模拟试题。这些条件帮她在数月后通过了高考。恢复招生制度后头几批的录取率不及考生的0.5%,不像现在大学生批发泛滥得比牛毛值不了多少钱,所以她成了真正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进入高校一路顺风,直到后来留校、当辅导,代大课、讲赋值语句…。

  等等!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儿?我的怀旧怎会脱节迷思到了她那里──乡间骑士停了,刚刚停的。否则,是不是还要让我的冥想顺着她每次返回公社的乡土大路,向远方继续扑朔迷离?我说过从一上学起就有思维喜欢跑题,思绪容易分崩离析的倾向。‘小爱’下乡那年我还怀才不遇屈就在小学里,载着她的车辆,何时从眼前飘过,她在乡下的无聊,她入学后的烦恼,这些我当时无从知晓,又何必知道?属于她的旧事,按说也轮不到我来缅怀;要怀什么,也应该由她自己去怀。我只应该记得那天响彻我们耳际的主旋律,就是锣鼓齐鸣,扑入我们眼帘的正面形象里,绝没有隐藏什么悲离的泪。我只是和大家一起,面对总也过不完的知青车队疯狂地喊啊跳着,就像2007年二月人们走进温哥华迤逦煞白女皇剧院听同一首歌演唱会那样,体验着主旋律互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