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与宝玉 

妙玉与宝玉  


      妙玉对宝玉的情之所以值得谈一谈,因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自相矛盾的一种理解。一方面说后四十 妙玉
回把妙玉描写成:一看到宝玉就脸红,一想起宝玉就害相思病,以至于到走火入魔这么个地步。把妙玉写得那么不堪。这是曲解丑化了妙玉。妙玉这么高级的一个女性形象,被搞得那么不堪,被歪曲了,丑化了。

  可同时呢,又说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是有爱情的。要不然她的一些举动就解释不了,对宝玉很特殊。栊翠庵品茶的时候,她招待宝玉、宝钗、黛玉,当然都是高级古董了。但是她给宝玉的茶杯,是妙玉自己日常喝茶的绿玉斗。妙玉这个人是有洁癖的。她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碰了她就不要了。尤其在当时,男女之间,你自己的茶杯,你让给宝玉用,那这个关系就不一样,是毫无关碍这么一种关系,而且当着宝钗和黛玉的面。(刘姥姥喝茶后妙玉不是把茶杯收回来,而是直接扔到后院去了。)
  还有要红梅的时候,只有宝玉去,妙玉才会给他红梅,你跟一个人去,妙玉都不会给。按照李纨的意思,大雪天,公子哥取要红梅,得有人撑着伞,得有人扛着红梅回来,这都不是公子哥干的事,所以说,跟一个人去。黛玉就很知心,说不必,你跟了人去,反而不得红梅了。非得宝玉一个人去,妙玉才给那枝红梅。
  尤其是宝玉生日的时候,很热闹,“群芳开夜宴”。妙玉就让人悄悄的送一个生日帖子给宝玉,宝玉都感到很意外。这都是非常特殊的,很不同寻常的。
  这怎么解释呢?有一种理解,妙玉对宝玉至少有一种朦胧的爱,至少有一种潜意识的爱。那这么一来,就自相矛盾了:前八十回,妙玉就对宝玉有一种潜意识的爱,发展到后四十回,她还不变成显意识的爱?她还不脸红、害相思病、走火入魔?这个发展就合乎逻辑了?妙玉又是尼姑,不是很容易谈恋爱。所以,这两种理解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将后四十回的妙玉写得太不堪了,糟踏了这个形象;另一方面,又说前八十回,这些举动确实是对宝玉有爱的,至少是朦胧的,潜意识的爱。这就自相矛盾了。
  关键在于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的情是什么情?确实是很特殊,连邢岫烟也觉得很奇怪,说,她竟然送给你一个生日帖子,还落款槛外人,很奇怪。宝玉对邢岫烟有一个解释,这段话特别重要,放过了这几句话,那么整个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的情就理解歪了。宝玉怎么解释的呢?他说妙玉:“她原不在我们这些人中算”。她原不像我们大观园这些女孩子当中的一个,是我们这些人之外的一个,“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她原本是一般世人“意外”,不理解,世人不理解的人,在世人意料之外的人。这两句话,是对妙玉这个人的评价。她不一样,别拿我们大观园的黛玉、宝钗这些人来衡量她,跟我们这批人不一样,不能跟我们这批人当中论,她是“世人意外之人”。她对我呢?他为什么对我这样?“只因取我是个微有知识的,方送我这个帖子。”这里的关键的关键就是“微有知识”的“知识”两字。这个“知识”不是现在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知多识广,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知识”是佛家语,《华严经》《妙法莲花经》《坛经》等等佛经里都有“知识”这个词。在佛家里,“知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知人之心识,就是知人识人,知人识心,然后就引申为知己、知心、知音、朋友、知心朋友、知己朋友。就是说,妙玉之所以送我帖子,对我比较特殊,就因为我还稍微能知她的心识,能够了解她、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内在人格。在妙玉看来,谁都不理解她,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她,只有宝玉才稍微的能够理解她。所以,她把我当知心朋友看,当作很难得的知心朋友看。这段话就把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的情,讲得很清楚了。所以对这段话,清朝的陈其泰这个红学家,有一句评语,说宝玉的这句话:“是妙玉定评,安得以世人意中之事揣度之”。宝玉的这句话,对妙玉这个人物是确定的一个评论,本质性的一个评论,怎么能拿世人意中之事,世人意中之事就是男女之事,一般人想,他们男女之间肯定有什么了。哪能拿世人以为的男女之事来揣摩她呢?不能。所以说,宝玉的这段话和陈其泰的这段评语把妙玉对宝玉的情和那种特殊的关系点的很清楚。确实有情,但绝不是男女之情,是一种很知心、很难得的友情。
  黛玉对宝玉跟女孩子打交道的关系是很敏感的,她是很留心的,甚至有时候有点小心眼。但唯独宝玉和妙玉这么亲密的关系,她很放心。刚才不是讲了么:要红梅,李纨说派一个人跟着去,恰恰是黛玉说不必,跟了人去反而得不了红梅。你看,这话是黛玉讲的,黛玉很放心。喝茶品茶的时候也是当着黛玉的面,绿玉斗就给宝玉喝了。这也说明妙玉心里很坦然,
   憧憬
如果真有男女之事,我的茶杯给你喝反而有点不好意思或别别扭扭。她当着宝钗和黛玉的面很大方的就给宝玉用了,心里没有什么疙瘩。黛玉也是对他们俩特别放心。黛玉对史湘云都不放心,但对妙玉就这么放心。是不是因为妙玉是尼姑的原因,黛玉就用不着担心呢?反正尼姑嘛,也谈不了恋爱,也嫁不了人,你要红梅就要红梅吧,所以她放心呢?不是这样的。尼姑不谈恋爱么?自古以来,尼姑和尚谈恋爱的多了。我们都看到过京剧《思凡》,《思凡》就是一个小尼姑和一个小和尚,两个人谈恋爱,要思凡嘛,要还俗嘛。还有一个有名的古典戏剧叫《玉簪记》,讲的就是尼姑陈妙常和书生潘必正的恋爱。而且《玉簪记》中《琴挑》这一折正好是贾母元宵夜点戏的剧目,在那些戏曲里点的就是《琴挑》。《琴挑》就是陈妙常和潘必正通过琴声互相传情的。那时黛玉就在场呀,就在宴会上,所以黛玉应该知道陈妙常这个尼姑是会谈恋爱的。所以黛玉之所以放心,并不是因为妙玉是尼姑,还是她最了解妙玉和宝玉这两个人。如果说对妙玉最了解的是宝玉的话,那么第二个了解的应该是黛玉,非常理解他们两人的关系。
  妙玉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很不简单。但《红楼梦》前八十回对妙玉这个人的性格、思想活动、内心世界没怎么描写。《红楼梦》对于人物这方面的描写,不像一般小说那么描写,它通过诗词。如果你要了解黛玉的内心世界,你就要读透林黛玉的诗词。妙玉更是这样。妙玉在中秋的晚上,黛玉和史湘云到凹晶馆去联诗,联到了一个说“寒塘渡鹤影”,一个是“冷月葬花魂”。接下来妙玉出来了,她续了几句诗。黛玉对她非常尊敬,说“平时我们都不敢请教你”,称她是“诗仙”,“正好今天你难得有这个雅兴出来,你看看,我俩写的诗行不行?不行的地方你给我们改一改,实在不行就不要了,你给续几句”。黛玉、湘云、宝钗都是诗社里的魁首,轮流第一名,但黛玉在妙玉面前就表现的那么谦虚,尊称她为诗仙,那么客气的请她来指教。说“平时不敢唐突”,不敢请教你。接下来妙玉兴致很高,续了几句诗。这几句诗对理解妙玉这个人非常重要:“歧熟焉忘径”,就是说,我对歧路岔道太熟悉了,哪可能忘记人生的大道?“泉知不问源”是说,我对水泉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流过来的,我非常清楚,所以它的源头在哪,我问都不用问。你说这造诣有多高,绝对不会迷路。她对人生的大道,人生的本源清楚得很,能辨歧途,能识本源,意思是说她绝对不会迷失方向。所以脂评说“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深,”站得很高。接下来她说“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她说,我有很高雅的兴致,悲愁怎么可能乘虚而入呢?我没有任何忧愁,哪里会心烦意乱?你说这么一个人,她怎么可能走火入魔?所以后四十回写她走火入魔当然就是丑化了她,歪曲了她。她人格那么高。但是:“芳情只自遣”,高洁的情怀我只能自我排遣,为什么呢?“雅趣向谁言?”我高雅的志趣,我向谁诉说?她没有朋友。她的内心世界是那么的丰富,而周围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她,没有一个知心朋友,碰到宝玉微有知识的那么一个,她当然对他有特殊的一种情谊。所以这里也回答了她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欲洁何曾洁”比较好理解,因为她有洁癖,最后的结局是不能得到很高洁的结局,“终陷淖泥中”。“云空未必空”:有人把它理解成不空就是男女之情,其实不是。“云空未必空”,妙玉自己的诗已经把它回答了:她虽然是尼姑,但她内心有“芳情”,有“雅趣”,你说有芳情,有雅趣还谈得上四大皆空么?还真正谈得上尼姑的标准么?所以妙玉其实不是一个尼姑,你看,你从来没看见过作者写妙玉在念经,在念佛,这是在后四十回写的,前八十回没有写到。她最喜欢的是《庄子》,她是属于像庄子那一类的超尘脱俗的这么一种高士。所以邢岫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就是说,她虽然作尼姑,但她不是真正的尼姑。“俗不俗”是说她不是世俗的人,毕竟还是尼姑的身份。“男不男”,当然她不是男人。“女不女”,是说她不是一般的女人,没有一般女人的男女之事。所以,我们要看“云空未必空”并不是说她心里有爱情,在动那方面的脑筋。不是的。她这个尼姑,不是四大皆空,不是真正的尼姑,是一个大观园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在精神上,在学问上,尤其在精神上,高过于宝黛钗这些大观园里的第一流知识分子。她的芳情、雅趣、内心世界是绝对不空的。
  妙玉的结局,后四十回和原著也是大有出入。后四十回写的是,她晚上在坐经,然后一帮贼寇,一看是一个漂亮的尼姑,用闷香把她吹闷,然后把她抢走了。她遭到了污辱,然后通过道婆做梦,梦见妙师被他们杀了。按照曹雪芹原来的叙述,她不是这样的。有一个脂本叫靖藏本,有一条脂批,由于有的字蛀了,失落了,不太好辨认,但总的大意还是清楚的。它的大意是说妙玉“他日瓜州渡口,各有劝惩,红颜屈从枯骨,岂不哀哉?”这意思是说,贾府抄家之后,连大观园都没收,妙玉被赶出栊翠庵,她准备回到南方苏州老家去,到瓜州渡口,就在现在的江苏省江都县,过去叫瓜州镇,是长江北岸很重要的一个渡口,是南北交通要冲,非常繁华的一个地方。她到了瓜州渡口,“红颜屈从枯骨”,那就是很悲惨的死了,“岂不哀哉?”。怎么样红颜就变成白骨了呢?当然没有详细地说,但我们可以推断出来:恐怕是跟“王孙公子叹无缘”有关。估计就是到了瓜州渡口这个商业城市,有一批王孙公子追求过她,但遭到了她的拒绝,她根本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因为她是权势不容,与世道格格不入,这么一个人。另外一个原因,是由此引起的进一步“权势不容”。最后是她“终陷淖泥中”,或者说 “无暇白玉遭泥陷”,就是被像淖泥那样肮脏污浊的世界给吞没害死了。“风尘肮脏违心愿”,她的曲子是这样讲的。风尘肮脏,“肮脏”在这里念“kang(上)zang(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终陷淖泥中”,很污浊,陷到污浊的世道里;另外一个是坚强不屈,不屈不挠的意思,就是说她最终也是不屈不挠的。但是她权势不容,可能和王孙公子有关,最后死在瓜州渡口,被污浊的黑暗世界吞噬。所以妙玉的悲剧,是“太高”人格的悲剧,“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所以她曲词的词牌叫《世难容》,这样的人在当时的世道是肯本无法容她的。不只是妙玉,在明清以来,明朝的大思想家李贽,就说过“世人无有知我者”,和妙玉一样,世上的人,没有能理解我,知道我的,一直到曹雪芹,曹雪芹又何尝不是和妙玉一样呢?一直到死也没有人能理解曹雪芹,到今天,我们也不太理解他,“谁解其中味”,我们还在解这个味还没解出来呢。所以当时这么高的人格的“世难容”的人的悲剧实在是太多了,不光是妙玉这个艺术世界的艺术人物,实际上是明清以来那些比较高尚的,人格比较高超的,跟浊世有冲突的,这样一些人才的悲剧。所以我们说曹雪芹的后三十回和现在的后四十回是有许多不一样的。

结局猜测  1、关于妙玉的结局,靖本眉批有这样的提示,说她流落到“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现在后四十回中有关妙玉的故事则为:第八十七回“走火入魔”,妙玉同惜春对弈,宝玉观局,又听得黛玉琴声忽变,回庵后神不守舍。第九十五回“扶乩请仙”,宝玉失玉,岫烟求妙玉扶乩寻问玉的下落。第一一二回“妙尼遭劫”,贾府被盗,众贼将妙玉劫持而去。
  2、由于《红楼梦》书中所写妙玉愤世嫉俗,为社会所不容,只能带发修道,而内心不正,在“四大家族”衰败之后,被迫流落烟花巷,当起娼妓。又为世俗所不容。结果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红楼梦》判词)。而《红楼梦》中“世难容”词曲为妙玉最后流落烟花巷写下最大伏笔。
  3、刘心武剖析
  由于《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的文稿在流传过程中不幸散失,所以我们对于妙玉在《红楼梦》八十回之后到底会有怎样的结局,确实是不得而知。但是根据前八十回的文本,我们还是可以探究出一些关于妙玉结局的线索。
  妙玉在八十回以后,将充分体现出她在贾宝玉一生当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通过对太虚幻境四仙姑命名的分析,以及对那支《世难容》曲的探讨,已经明确了的。那么,她将起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再把前八十回里面妙玉的第二次正式出场探究一番。妙玉在前八十回里面是两次正面出场:一次就是在第四十一回,品茶那回;第二次就是第七十六回,她二次亮相。
  第七十六回的主要角色还不是妙玉,主要的角色是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个人在凹晶馆联诗,联到最后,出现了两句非常
  
有名的句子,大家都记得,一句是“寒塘渡鹤影”,一句是“冷月葬花魂”。当然有人要跟我讨论了,应该是“冷月葬诗魂”吧?在通行本里面都写成是“冷月葬诗魂”,但是在版本学的讨论当中,我个人是站在“冷月葬花魂”这一边的,认为“花魂”才是曹雪芹的原笔。很多古本都很明确地写的是“冷月葬花魂”,而“花魂”这个词汇,在《红楼梦》里面是多次出现过的,比如第二十六回末尾,写林黛玉哭,把宿鸟都忒楞楞惊飞了,于是作者写道: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林黛玉吟的葬花吟里,一连有好几句使用了“花魂”这个语汇:“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请注意,“花魂”和“鸟魂”构成了一组相对应的概念,这也和“寒塘渡鹤影”对榫啊,“鹤影”不也就是“鸟魂”么?关于这个,这里且不再深说,因为我们现在主要是讲妙玉。史湘云和林黛玉这两个句子非常好,想必许多读者读到这两句时,心里都会涌动着难以言说的心绪,心想她们下面该怎么联句啊,这两句出来,真是绝唱,比它们更好,难了!作者下笔很聪明,他也就没再往下写林、史二位联句,他写的是,就在林、史二位停下来,相对感叹的时候,一语未了,只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妙玉就突然出现了。妙玉出来以后,就说你们联诗联到这个地步,就暂时别联下去了,然后妙玉就把她们带到了栊翠庵里面。妙玉自己兴致很高,就说我现在要把你们这个联诗续完,我一口气要把它续完,最后妙玉果然就把这个诗续完了。
  在续诗之前,妙玉说了几句话,这个话很要紧,请注意妙玉的话语。妙玉说,“如今收拾,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这句话含义很深,表面上是说现在我把这个诗做一个了结,“收拾”就是说你们已经联了二十二韵了,我要把它做一个了结,续成三十五韵,使它完整、清爽。“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你不是吟月吗?表面上她是说,我要翻回来切题,但是另外一层意思是说什么呢?就是说做人跟作诗是一样的,或者说作诗跟做人是一样的,到头来,人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是妙玉一生的追求,就是我的性格我不遮掩,我的性格的棱角我不磨去,我要生活在自己的本来的性情里面,我要以真面目示人。因此曹雪芹通过这句话,实际上是从深层次启发我们读者,让我们知道妙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她那种要求保持一种本真状态的人生追求,这是很了不起的,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环境下,都很了不起。这话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意蕴,也预示着八十回以后,作者的总体追求,就是“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质本洁来还洁去”。我们都知道《石头记》开篇就是有一块大石头,它下界经历一番之后,最后还要回到青埂峰下,还要回到它本来的位置上去,所以曹雪芹的语言确实都是内涵很丰富的,层次很丰富的。然后妙玉还接着说,“若只管丢了真情真景,且去搜奇捡怪”,当然她这是半句话,下面还有半句,但咱们先说这半句。实际上曹雪芹通过妙玉这个话就再一次宣布了他自己的写作原则。在前面那么多讲我一直坚持了一个看法,就是《红楼梦》它是带有自叙性、自传性这种特点的小说,它的人物有生活原型,它的事件有事件原型,甚至于它里面的物件有物件原型,它很多细节有细节原型,它里面很多话语是作者亲耳听见过的,从生活当中撷取来的。在这里他通过妙玉准备续诗,在提笔前说的一番话,再一次宣布了这样一个美学原则,就是不能丢了真情真景,不能够去搜奇捡怪。但是妙玉的后半句话更值得玩味,也有个别的红学家、红学研究者,注意到这后半句话当中的奇怪语气,请注意,后半句怎么说呢?还得接着前半句话,后半句话才说得顺,说“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这“二则”咱们先不讨论,咱们说这“一则”。有人就说曹雪芹怎么这么写呢?她是一个尼姑啊!你带发修行,你是在栊翠庵里面,每天坐蒲团,要念经的,要做功课的,对不对?你怎么能够去和林黛玉、史湘云站在一个立场上,说咱们都有闺阁面目,都是闺阁女子呢?你那禅房跟闺阁,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空间啊!你自己以前不也常用槛内、槛外那样的概念,把两种空间区别得清清楚楚吗?怎么现在会这么说话呢?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提出这个问题了吧?她这句话怪怪的,有人就觉得这话不应该由妙玉说出来,黛玉和湘云这么说可以理解,说咱们是闺阁女子,咱们不能失了咱们闺阁面目,但你妙玉怎么会忽然说出“不能失了咱们闺阁面目”呢?我个人认为,曹雪芹这样写,他是有用意的。他就告诉你妙玉这个人,她确实是“不合时宜”。她人在庵中,却心有情爱,她爱的并不是贾宝玉,她爱某一个王孙公子,她始终认为自己是闺阁中人,她不认为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这样一个尼姑,就必须去遵守那些佛教的清规戒律。她就认为自己是一个闺阁当中有尊严的女子,她享有俗世的所有女子应该享有的权益,这就是妙玉,她就这么说话。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妙玉的语言,言为心声,妙玉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一斑。
  前面曹雪芹是有铺垫的,当仆人向王夫人讲述妙玉的来历的时候,曾经说过,说她的师父圆寂的时候跟她怎么说啊?说她“不宜还乡”。记不记得啊?是吧?如果她留在京城的话,她没事儿;她如果还乡的话,对她不利。曹雪芹写林黛玉,也说她三岁时来了个癞头和尚,因为她有病总不见好,那和尚要化她出家,这就跟妙玉幼时的情况很相近。当然她没有出家,但是和尚就说了,她如果想要病好,一生不能听见哭声,而且除了父母之外,外姓亲友一概不能见。结果呢,她还是违背了和尚的警告,见了外姓亲友,寄人篱下,天天以泪洗面,那么,这就不能不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你可能会觉得,曹雪芹这样写,是在宣扬宿命论,但这也是他的一种艺术手法,就是一个人被警告不能怎么样,生活的逻辑、性格的逻辑却偏偏造成了她逆警告而动,林黛玉是这样,妙玉也是这样。他前面写下师父警告妙玉“不宜还乡”,显然不是废文赘语,又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八十回后,他就有意识地写到,由于某种原因,妙玉选择了往南走,往她家乡那个方向走,也就是所谓“风尘仆仆”。她一路风尘往南走,就到了哪儿?到了瓜州渡口。怎么叫“各示劝惩”?这个分析起来比较艰难。但是结合下一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什么又叫“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枯骨”显然是对恶势力,而且是上了年龄的恶势力的一种形容。我在上一讲里面分析这个妙玉,关于她那支《世难容》里面所讲到的,她也有过美好的青春。甚至我还预测,她有过大胆的、独立自择的爱情,我甚至还联想到,既然卫若兰跟史湘云在八十回后有戏,陈也俊这个名字的出现就不是偶然的,很可能就和妙玉有关系。但是妙玉这种不为世俗所容的、不合时宜的对爱情婚姻自由的追求,不但遭到了一般性的反对,你请注意,邢岫烟跟贾宝玉说,她不仅是不合时宜,还权势不容。那“权势”很可能就是“枯骨”,可能有类似贾赦那样的老色鬼看上了她,强迫她嫁过去,她则选择了坚决抗争。就是鸳鸯那样的平时很随和的女性,尚且可以在关键时刻抗婚,何况她那样的身份,那样的性格了,对不对?因此,她才离开了江南,到了北京,而且躲在寺庙里面,最后更躲进了大观园的一个尼姑庵里面,离政治中心、离社会的繁华地区就很远了。
  妙玉在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听从她师父的劝告?师父说她“不宜还乡”,在佛教界,一个师父圆寂的时候跟你说的话,那是绝对要遵守的;而且书里交代了,她那个师傅会演先天神数,是会算命的。但是妙玉义无反顾,坚决南下。据我推测,她就是去解救贾宝玉的,并且在那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她还解救了史湘云。而解救这两人的条件就是必须要屈从“枯骨”,“枯骨”就很残酷地提出来,如果你牺牲自己,我就可以放这两个人一马。这“枯骨”想必是一个权贵,比如忠顺王那样的人,最终她“红颜不能不屈从枯骨”。虽然她有如美玉陷入泥淖,但她是一个很高尚的人,她最后牺牲自己,所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并不是她在那儿假出家、假惺惺、假正经,不是那样的。这是说她最后自愿牺牲,陷落在污泥里面。那么她是一块碎掉的玉吗?她是一块有污点的玉吗?曹雪芹在第五回的判词和《世难容》曲里写得很清楚,她是“美玉无瑕”,她是一块美玉陷在了污泥里面,她没有“玉碎”也就是并没有成为“碎玉”;她以屈从“枯骨”的代价,使贾宝玉和史湘云历经艰难困苦以后重新遇合,得以最后共渡残生。你说这样一个女性,多高尚啊!这样一个女性在贾宝玉一生当中占据一个重要地位,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这样一个女性,你如果看了八十回后的内容,如果真有这样的文字,你就会觉得,她被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的一个成员当然够格,甚至她排在第六,也是顺理成章的。

相关诗词  悼清风兰——妙玉
  
凤兮凰兮不可邀,自是碧玉琼瑶。闲榭不问空,幽梦捉月浓。自往天山住,一夜红。
  廖轩静,蒸茶雨。半杯冷酒淡,一支拂尘老。有花时节两处望,问谁向他笑今宵?
  清清清,樊笼不久,十年为生?
  云云云,此时听谁,槛内知音?
  冷冷冷,幽尘漫土,等却撩琴?
  一声梅花不含泪,飞花可去槛外停?弹去胭脂,罢下娇痕。词语有惮意,来往纷。
  空烟花,不晓得春里处,几处春心?莫非楼阁缓,机缘有诗为前情?妙字空少女,一边深。
  怯怯环佩,依依羞裙。梅边人犹遮,户中花香隐。折梅处,扶来一风雨;望雪里,空云两晨昏。
  隐士一访芳踪真,兰香麝清;玳眉不远流雨林,草幽古亭。
  叹今生,一月老去半边冷,不解是否糊涂人?
  愿来生,半春不惜两天成,纵是槛内亦梵铃!
  冰雪冷,却欲作销魂!诗歌却,不待累玉笙!
  真,真,真!

各家点评  妙玉“清高,不同流俗,不趋权势。”(周思源语)
  在“金陵十二钗”中,妙玉是唯一和贾府没有关系的“外人”。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却不知太高人俞妒,过洁世同嫌。”“高洁本为品情之大美,问题在于妙玉之‘太’和‘过’。”(周思源语)
  妙玉始终为儿女情所困扰,并随贾府的没落而遭厄运。“她活于人世而不想食人间烟火,有如拔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是不可能的。”(王乃球语)
  妙玉,原为妙语,其人物出现不过几次,且有高于王熙凤,可表明,她是一条暗线。有可能,是作家本人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刘心武?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本帖最后由 老李北海鱼 于 2010-7-22 12:09 编辑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解的很好。
转贴还是原创?
烂文~~~
烂文~~~
燕麦 发表于 2010-7-22 20:15
同感。

妙玉唧唧歪歪烦死人了。

摆出一副比任何人都高明的架势,却连个杯子都看不开。
本帖最后由 梵谷 于 2010-7-22 22:54 编辑

楼主的搅拌拼凑式节选转帖,应该特别注明,并且尽可能说明出处的,常识啊!
该文来源: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4jzsl/688456.htm (节选)
或者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615782.htm (全)

妙玉与宝玉   后30回与后40回


讲 演 者: 丁维中

讲演时间: 2004年6月27日 上午9:30-12:00



傅光明: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红学家丁维忠先生,大家欢迎。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当之无愧的男一号和焦点人物,而妙玉呢是《红楼梦》大观园中和金陵十二钗里一个特殊的人物,她是唯一一个和贾府没有任何关系的外人。那么曹雪芹怎么来处理宝玉和妙玉之间的关系,流露出怎样的情愫?他对妙玉有一个非常高的评价:“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今天,我们请丁维忠先生为我们先演讲宝玉与妙玉,大家欢迎。   

一、妙玉与宝玉

丁维忠:妙玉对宝玉的情之所以值得谈一谈,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自相矛盾的一种理解。一方面说后四十回把妙玉描写成:一看到宝玉就脸红,一想起宝玉就害相思病,以至于到走火入魔这么个地步。把妙玉写得那么不堪。这是曲解丑化了妙玉。妙玉这么高级的一个女性形象,被搞得那么不堪,被歪曲了,丑化了。   

可同时呢,又说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是有爱情的。要不然她的一些举动就解释不了,对宝玉很特殊。栊翠庵品茶的时候,她招待宝玉、宝钗、黛玉,当然都是高级古董了。但是她给宝玉的茶杯,是妙玉自己日常喝茶的绿玉斗。妙玉这个人是有洁癖的。她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碰了她就不要了。尤其在当时,男女之间,你自己的茶杯,你让给宝玉用,那这个关系就不一样,是毫无关碍这么一种关系,而且当着宝钗和黛玉的面。 还有要红梅的时候,只有宝玉去,妙玉才会给他红梅,你跟一个人去,妙玉都不会给。按照李纨的意思,大雪天,公子哥取要红梅,得有人撑着伞,得有人扛着红梅回来,这都不是公子哥干的事,所以说,跟一个人去。黛玉就很知心,说不必,你跟了人去,反而不得红梅了。非得宝玉一个人去,妙玉才给那枝红梅。   

尤其是宝玉生日的时候,很热闹,“群芳开夜宴”。妙玉就让人悄悄的送一个生日帖子给宝玉,宝玉都感到很意外。这都是非常特殊的,很不同寻常的。   这怎么解释呢?有一种理解,妙玉对宝玉至少有一种朦胧的爱,至少有一种潜意识的爱。那这么一来,就自相矛盾了:前八十回,妙玉就对宝玉有一种潜意识的爱,发展到后四十回,她还不变成显意识的爱?她还不脸红、害相思病、走火入魔?这个发展就合乎逻辑了?妙玉又是尼姑,不是很容易谈恋爱。所以,这两种理解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将后四十回的妙玉写得太不堪了,糟踏了这个形象;另一方面,又说前八十回,这些举动确实是对宝玉有爱的,至少是朦胧的,潜意识的爱。这就自相矛盾了。   

关键在于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的情是什么情?确实是很特殊,连邢岫烟也觉得很奇怪,说,她竟然送给你一个生日帖子,还落款槛外人,很奇怪。宝玉对邢岫烟有一个解释,这段话特别重要,放过了这几句话,那么整个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的情就理解歪了。宝玉怎么解释的呢?他说妙玉:“她原不在我们这些人中算”。她原不像我们大观园这些女孩子当中的一个,是我们这些人之外的一个,“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她原本是一般世人“意外”,不理解,世人不理解的人,在世人意料之外的人。这两句话,是对妙玉这个人的评价。她不一样,别拿我们大观园的黛玉、宝钗这些人来衡量她,跟我们这批人不一样,不能跟我们这批人当中论,她是“世人意外之人”。她对我呢?他为什么对我这样?“只因取我是个微有知识的,方送我这个帖子。”这里的关键的关键就是“微有知识”的“知识”两字。这个“知识”不是现在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知多识广,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知识”是佛家语,《华严经》《妙法莲花经》《坛经》等等佛经里都有“知识”这个词。在佛家里,“知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知人之心识,就是知人识人,知人识心,然后就引申为知己、知心、知音、朋友、知心朋友、知己朋友。就是说,妙玉之所以送我帖子,对我比较特殊,就因为我还稍微能知她的心识,能够了解她、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内在人格。在妙玉看来,谁都不理解她,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她,只有宝玉才稍微的能够理解她。所以,她把我当知心朋友看,当作很难得的知心朋友看。这段话就把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的情,讲得很清楚了。所以对这段话,清朝的陈其泰这个红学家,有一句评语,说宝玉的这句话:“是妙玉定评,安得以世人意中之事揣度之”。宝玉的这句话,对妙玉这个人物是确定的一个评论,本质性的一个评论,怎么能拿世人意中之事,世人意中之事就是男女之事,一般人想,他们男女之间肯定有什么了。哪能拿世人以为的男女之事来揣摩她呢?不能。所以说,宝玉的这段话和陈其泰的这段评语把妙玉对宝玉的情和那种特殊的关系点的很清楚。确实有情,但绝不是男女之情,是一种很知心、很难得的友情。   

黛玉对宝玉跟女孩子打交道的关系是很敏感的,她是很留心的,甚至有时候有点小心眼。但唯独宝玉和妙玉这么亲密的关系,她很放心。刚才不是讲了么:要红梅,李纨说派一个人跟着去,恰恰是黛玉说不必,跟了人去反而得不了红梅。你看,这话是黛玉讲的,黛玉很放心。喝茶品茶的时候也是当着黛玉的面,绿玉斗就给宝玉喝了。这也说明妙玉心里很坦然,如果真有男女之事,我的茶杯给你喝反而有点不好意思或别别扭扭。她当着宝钗和黛玉的面很大方的就给宝玉用了,心里没有什么疙瘩。黛玉也是对他们俩特别放心。黛玉对史湘云都不放心,但对妙玉就这么放心。是不是因为妙玉是尼姑的原因,黛玉就用不着担心呢?反正尼姑嘛,也谈不了恋爱,也嫁不了人,你要红梅就要红梅吧,所以她放心呢?不是这样的。尼姑不谈恋爱么?自古以来,尼姑和尚谈恋爱的多了。我们都看到过京剧《思凡》,《思凡》就是一个小尼姑和一个小和尚,两个人谈恋爱,要思凡嘛,要还俗嘛。还有一个有名的古典戏剧叫《玉簪记》,讲的就是尼姑陈妙常和书生潘必正的恋爱。而且《玉簪记》中《琴挑》这一折正好是贾母元宵夜点戏的剧目,在那些戏曲里点的就是《琴挑》。《琴挑》就是陈妙常和潘必正通过琴声互相传情的。那时黛玉就在场呀,就在宴会上,所以黛玉应该知道陈妙常这个尼姑是会谈恋爱的。所以黛玉之所以放心,并不是因为妙玉是尼姑,还是她最了解妙玉和宝玉这两个人。如果说对妙玉最了解的是宝玉的话,那么第二个了解的应该是黛玉,非常理解他们两人的关系。   

妙玉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很不简单。但《红楼梦》前八十回对妙玉这个人的性格、思想活动、内心世界没怎么描写。《红楼梦》对于人物这方面的描写,不像一般小说那么描写,它通过诗词。如果你要了解黛玉的内心世界,你就要读透林黛玉的诗词。妙玉更是这样。妙玉在中秋的晚上,黛玉和史湘云到凹晶馆去联诗,联到了一个说“寒塘渡鹤影”,一个是“冷月葬花魂”。接下来妙玉出来了,她续了几句诗。黛玉对她非常尊敬,说“平时我们都不敢请教你”,称她是“诗仙”,“正好今天你难得有这个雅兴出来,你看看,我俩写的诗行不行?不行的地方你给我们改一改,实在不行就不要了,你给续几句”。黛玉、湘云、宝钗都是诗社里的魁首,轮流第一名,但黛玉在妙玉面前就表现的那么谦虚,尊称她为诗仙,那么客气的请她来指教。说“平时不敢唐突”,不敢请教你。接下来妙玉兴致很高,续了几句诗。这几句诗对理解妙玉这个人非常重要:“歧熟焉忘径”,就是说,我对歧路岔道太熟悉了,哪可能忘记人生的大道?“泉知不问源”是说,我对水泉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流过来的,我非常清楚,所以它的源头在哪,我问都不用问。你说这造诣有多高,绝对不会迷路。她对人生的大道,人生的本源清楚得很,能辨歧途,能识本源,意思是说她绝对不会迷失方向。所以脂评说“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深,”站得很高。接下来她说“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她说,我有很高雅的兴致,悲愁怎么可能乘虚而入呢?我没有任何忧愁,哪里会心烦意乱?你说这么一个人,她怎么可能走火入魔?所以后四十回写她走火入魔当然就是丑化了她,歪曲了她。她人格那么高。但是:“芳情只自遣”,高洁的情怀我只能自我排遣,为什么呢?“雅趣向谁言?”我高雅的志趣,我向谁诉说?她没有朋友。她的内心世界是那么的丰富,而周围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她,没有一个知心朋友,碰到宝玉微有知识的那么一个,她当然对他有特殊的一种情谊。所以这里也回答了她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欲洁何曾洁”比较好理解,因为她有洁癖,最后的结局是不能得到很高洁的结局,“终陷淖泥中”。“云空未必空”:有人把它理解成不空就是男女之情,其实不是。“云空未必空”,妙玉自己的诗已经把它回答了:她虽然是尼姑,但她内心有“芳情”,有“雅趣”,你说有芳情,有雅趣还谈得上四大皆空么?还真正谈得上尼姑的标准么?所以妙玉其实不是一个尼姑,你看,你从来没看见过作者写妙玉在念经,在念佛,这是在后四十回写的,前八十回没有写到。她最喜欢的是《庄子》,她是属于像庄子那一类的超尘脱俗的这么一种高士。所以邢岫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就是说,她虽然作尼姑,但她不是真正的尼姑。“俗不俗”是说她不是世俗的人,毕竟还是尼姑的身份。“男不男”,当然她不是男人。“女不女”,是说她不是一般的女人,没有一般女人的男女之事。所以,我们要看“云空未必空”并不是说她心里有爱情,在动那方面的脑筋。不是的。她这个尼姑,不是四大皆空,不是真正的尼姑,是一个大观园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在精神上,在学问上,尤其在精神上,高过于宝黛钗这些大观园里的第一流知识分子。她的芳情、雅趣、内心世界是绝对不空的。   

妙玉的结局,后四十回和原著也是大有出入。后四十回写的是,她晚上在坐经,然后一帮贼寇,一看是一个漂亮的尼姑,用闷香把她吹闷,然后把她抢走了。她遭到了污辱,然后通过道婆做梦,梦见妙师被他们杀了。按照曹雪芹原来的叙述,她不是这样的。有一个脂本叫靖藏本,有一条脂批,由于有的字蛀了,失落了,不太好辨认,但总的大意还是清楚的。它的大意是说妙玉“他日瓜州渡口,各有劝惩,红颜屈从枯骨,岂不哀哉?”这意思是说,贾府抄家之后,连大观园都没收,妙玉被赶出栊翠庵,她准备回到南方苏州老家去,到瓜州渡口,就在现在的江苏省江都县,过去叫瓜州镇,是长江北岸很重要的一个渡口,是南北交通要冲,非常繁华的一个地方。她到了瓜州渡口,“红颜屈从枯骨”,那就是很悲惨的死了,“岂不哀哉?”。怎么样红颜就变成白骨了呢?当然没有详细地说,但我们可以推断出来:恐怕是跟“王孙公子叹无缘”有关。估计就是到了瓜州渡口这个商业城市,有一批王孙公子追求过她,但遭到了她的拒绝,她根本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因为她是权势不容,与世道格格不入,这么一个人。另外一个原因,是由此引起的进一步“权势不容”。最后是她“终陷淖泥中”,或者说 “无暇白玉遭泥陷”,就是被像淖泥那样肮脏污浊的世界给吞没害死了。“风尘肮脏违心愿”,她的曲子是这样讲的。风尘肮脏,“肮脏”在这里念“kang(上)zang(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终陷淖泥中”,很污浊,陷到污浊的世道里;另外一个是坚强不屈,不屈不挠的意思,就是说她最终也是不屈不挠的。但是她权势不容,可能和王孙公子有关,最后死在瓜州渡口,被污浊的黑暗世界吞噬。所以妙玉的悲剧,是“太高”人格的悲剧,“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所以她曲词的词牌叫《世难容》,这样的人在当时的世道是肯本无法容她的。不只是妙玉,在明清以来,明朝的大思想家李贽,就说过“世人无有知我者”,和妙玉一样,世上的人,没有能理解我,知道我的,一直到曹雪芹,曹雪芹又何尝不是和妙玉一样呢?一直到死也没有人能理解曹雪芹,到今天,我们也不太理解他,“谁解其中味”,我们还在解这个味还没解出来呢。所以当时这么高的人格的“世难容”的人的悲剧实在是太多了,不光是妙玉这个艺术世界的艺术人物,实际上是明清以来那些比较高尚的,人格比较高超的,跟浊世有冲突的,这样一些人才的悲剧。所以我们说曹雪芹的后三十回和现在的后四十回是有许多不一样的。   

二、曹雪芹后30回与程高本后40回之比较   

下面我们转入第二个问题。就是比较原著与续书。咱们简单的讲讲,现在通行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原来的著述,是程伟元、高鹗搞的,所以把它叫做程高本后四十回。原来曹雪芹的著述是后三十回,前八十回后面还有后三十回,总共是一百一十回。但后三十回在丁亥年,就是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这之前已经被“借阅者”全部迷失,全部遗失了,片纸不存。既然迷失了,为什么我们还能知道原稿后三十回的一些原貌呢?为什么还能探索它呢?能够建立出一个《红楼梦》的探佚学呢?它是红学的一个分支,探就是探索,佚就是佚稿,就是迷失稿,专门探索已经迷失的曹雪芹原稿的原意。   

这种可能性有两大依据,之所以能够探佚,迷失了还能探索它的原貌,有两大依据。第一大依据就是前八十回。《红楼梦》的写法和一般小说不一样,很特别,他把小说最后的结局在小说的开头先给你预告了。你比如说贾府,在第一回一开卷就通过一僧一道告诉你了,“荣华富贵不能永远依恃”,最后是“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荣宁二公的阴魂也已经预告了,说我家“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脂评也帮着预告了,说此书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后四十回写成把贾府抄了一下,接下去又全部赏还,官复原职,甚至后来又“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贾府的家道要恢复到当初荣宁二公的盛世。这不是和曹雪芹的原意满拧么?又比如说第五回的判词,把这些女性的结局都清清楚楚地交代了。后四十回有稍微不符合曲词的,马上就能发现你这是伪造的,不是曹雪芹原意。譬如探春,他讲得很清楚:“从今分两地”,她是回不了家园的,她远嫁了;她明明是“生于末世运偏消”,末世嘛,明明她在薄命司里。但后四十回把探春描写成嫁到浙江,而且结婚后“服采鲜明”的回来了,出挑得比以前更出色了,新姑爷也一起来了,后来周统制一家全部调到京城里来了,那么婆家娘家都在京城里了,还能谈的到远嫁么?还能谈的到“千里东风一梦遥”么?还能谈的到“三千里”么?这不是又满拧么?这一下就对出来了,不是曹雪芹的原意,给歪曲了。   

第二小点就是前八十回,到处有伏笔,有埋伏,不仅预告,还有埋伏。比如说,贾芸和倪二金刚那一段,脂评讲埋伏着“芸哥仗义探庵”。就是说,贾府抄败了之后,贾芸很仗义,他还到栊翠庵或水月庵之类的去探望贾府被关起来的女眷,像王夫人等,这是伏笔。可后四十回呢,把贾芸写成“狠舅奸兄”中的一个,狠舅就是王仁,奸兄就是贾芸、贾环,把自己的堂妹妹巧姐给卖了。“仗义探庵”在后四十回根本影都没有。贾芸的仗义和义气,脂评说贾芸到“后部”是很有作为的这么一个人。到后四十回,程高本把他写成奸兄,就那么不堪,那么下流,品质那么低下。这对的起号来么?对不起来。   第三点就是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情节发展的逻辑。比如说宝黛爱情,前八十回贾宝玉很明确的讲,因为林妹妹从来没有劝过我“为官作宦,仕途经济学问,应酬事务,立身扬名”这些混账话,所以,他“深敬黛玉”,说“要是他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就和他生分了。”这是宝黛爱情的思想基础。宝玉之所以对宝钗爱不起来,就是因为宝钗老说这些混账话。但到后四十回黛玉也讲这些混账话了,说,你应该读“时文八股”,这个“也清贵些”,况且你还要“取功名”。林妹妹也说这些混账话,宝玉怎么还不和她生分呀?还不跟她崩了?还在那里讲宝黛爱情,最后泪洒相思地等等。宝黛爱情的情节发展不符合宝黛的性格发展逻辑,这就能发现出来,歪曲了黛玉的形象。总之前八十回在这三方面提供给我们探佚的可能性。   

另一个大的可能性就是脂评。脂评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曹雪芹原来后三十回的资料。他脂评里有大量的地方提示这里是“伏线”这里是“埋伏”这里是“千里伏线”。据个简单的例子,如第一回“好了歌”的注释“致使锁枷扛”,脂评很明确的讲,这是讲“雨村、贾赦一干人”,那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贾雨村和贾赦在抄家的时候被枷锁铐起来,被判了重刑。而后四十回把他改成无罪释放,这就不对。   

第二就是脂评残留了不少断片和蛛丝马迹。比如说,宝玉“对景悼颦儿”,对着自然景色悼念黛玉。袭人劝宝玉“好歹留着麝月”,这些详细的我们后面再讲。还有,比如说袭人和蒋玉菡结婚后两个人“供奉玉兄、宝卿”,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后,两个人很穷,生活没有着落,三顿饭都不能保证,袭人和蒋玉菡供奉他们,这是脂评说的,白纸黑字记录了这样一些蛛丝马迹和断片。而且脂评还留下了一些后三十回的回目,比如说“王熙凤知命强英雄”“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这就是一回。还有“狱神庙慰宝玉”“花袭人有始有终”这就是回目的名称,末回还有太虚幻境的“警幻情榜”,警幻仙姑的“情榜”,他把后三十回一些回目的具体的名称都给记录下来了,这些都是我们探佚的第二大方面。主要就是这么两个大方面,当然不可能是那么全面了,不可能那么完整、具体了,但毕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线索资料,让我们能大致的勾勒出后三十回的轮廓来,它的结局怎么样?某人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总体的能够了解曹雪芹原来的后三十回是什么样子,什么意图,什么意思。   

(一)我们接下来就讲一讲宝黛爱情后三十回和后四十回有什么区别。刚才讲,探佚是怎么个探法,是不是空口说白话,是不是瞎胡猜,天马行空?这个当然也有。你比如说秦可卿是“亲王的女儿”呀等等。这个反正在前八十回和脂评中找不到资料。这是根据秦可卿的房间是那么豪华,你看杨贵妃用过的什么东西呀,赵飞燕用过的盘子呀,又是寿昌公主用过的什么东西,红娘抱过的枕头呀等等。这么繁华肯定不是贾府有的,肯定比贾府还富贵,比贾府富贵是什么呢?那肯定是亲王一级的,所以她是亲王的女儿。这就不是科学探佚的一个方法,是你根据这一点在那发挥想象。因为作者有他的意图,他这么描写秦可卿的房间,脂评讲的很清楚,是为了表现秦可卿这个人“艳极、淫极”,艳丽极了淫荡极了。大家想一想,武则天在历史上是有的,同昌公主、赵飞燕是有的。红娘,有这个人么?红娘抱过的枕头有么?红娘是《西厢记》里虚构的形象,既然没有这个人,哪里能有她抱过的枕头?你到琉璃厂给我找一个红娘抱过的枕头,莺莺小姐用过的簪子,没有。因为没这个人呀。所以这样探佚就不是太严谨了。   

我们讲讲宝黛爱情这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宝黛爱情在原著里到七十七回已经苗头不对了。为什么呢?王夫人亲临怡红院,把晴雯、芳官、四儿、入画、司棋甚至还有贾兰的奶妈都赶出去了,“狐媚子、狐狸精”都赶出去了,说“怕勾引坏宝玉”所以都赶了出去。但是,在这里王夫人扔下一句话,下了一个死命令,说“明年仍给我搬出园去心净”!今年冬天来不及了,明年开了春,你宝玉仍然给我搬出大观园去,让我心净。这是值得思考的。“狐狸精”都赶光了,你还让贾宝玉搬出去干什么?你还提防谁呀?不是勾引坏宝玉的晴雯这些狐狸精,你全部都哄走了么?剩下的都是你信任的袭人、麝月等人,你还提防谁呀?王夫人究竟要提防谁呢?“搬出园去”这个主意,开始是袭人提的。在什么时候提的呢?是在前边贾宝玉挨打后那一天提的。当时,袭人就跟王夫人告了密说:“太太怎么想个办法,使二爷搬出园去才好”。为什么呢?她说:“宝姑娘、林姑娘人都大了,难免有男女之事,”搞出些“不才之事”来,这不是影响二爷的“品行声名”么?王夫人一听就雷轰电掣:难道有什么作怪不成?林姑娘宝姑娘大了,还是提防为好。这里提的是林姑娘、宝姑娘,那袭人告状究竟是告的林姑娘还是宝姑娘呢?是宝钗还是黛玉呢?这又要到前面去找。前面“说肺腑心迷活宝玉”这一回,宝玉稀里糊涂的迷糊了,把袭人当成了黛玉,向袭人倾吐心声,说,妹妹你也弄了一身病,我也弄了一身病,我也知道你的心,你也知道我的心,你放心等等,等于第一次坦露了 “我爱你”这三个字。可正好他稀里糊涂的把袭人当成了黛玉在那说肺腑。结果袭人一听之后魂飞魄散,说坑死我了,这怎么办好呀?这是“不才之事”,如果闹出“丑祸”来怎么办。所以到了挨打之后,袭人向王夫人告密,说林姑娘宝姑娘都大了,我们要提防,别让二爷出这个事,要保护二爷的名声体面,别搞出男女之事来,怎么“防避”才好。这样一联系就看出来了,袭人向王夫人告状到底告的是宝钗呀还是黛玉呀,要提防的是宝玉和宝钗还是宝玉和黛玉呀。所以袭人一告密,王夫人立即心领神会,雷轰电掣,说,我“近日”也正为这事“日夜悬心”,她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说“从今以后我就把宝玉交给你”,交给袭人了,“你好歹留心,保全我们娘儿俩的声名体面”。袭人不是建议把宝玉搬出园去吗,王夫人说,“我自有道理”!就是我自有我的安排,自有我的办法。王夫人这个“自有道理”一直到七十七回才拿出来,才实施,就是把宝玉搬到大观园外边去住,“我心净”。这样联系起来,《红楼梦》这个茬,我们才搞清楚,就是七十七回,王夫人叫贾宝玉搬出大观园去心净,提防谁呀?“狐狸精”都让你赶走了,晴雯都死了,你还提防谁呀?你要联系到袭人的告密,贾宝玉吐肺腑,错向袭人吐露心声,要联系起来,就搞清楚了,袭人也好,王夫人也好,要提防的是黛玉。他们要把宝黛两人隔离开,你若住在大观园里,我还不放心。还有一件大的事情,七十七回还有一句很容易忽略,使人很费解的一句话,王夫人是这么讲的,说“有人指宝玉为由,现在大了,怕被人勾坏了。”王夫人说“此事更比晴雯较甚”。这个“有人”,在王夫人嘴里专门指赵姨娘。有好几次要提到赵姨娘的时候,她不说赵姨娘,提“有人”。比如说,赵姨娘问月例怎么少了,应该是二两月例呀。王夫人就问凤姐“有人说怎么少了二两月例呀?”凤姐马上就清楚,知道是说赵姨娘,说“怎么少了?姨娘的丫头每人减一两,所以才少了二两”。这样的地方很多,赵姨娘和王夫人两个人很不对付,王夫人很嫌弃赵姨娘。所以她一提到赵姨娘就说“有人”,她一提到“有人”,凤姐就知道是赵姨娘。看《红楼梦》就是这么麻烦,到七十七回的时候之所以要把晴雯赶出去,把晴雯赶出去还不行,还要把宝玉搬出大观园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句话,就是“有人指责宝玉现在大了,有人要勾引坏他”,王夫人说“此事更比晴雯较甚”还严重。那比晴雯还严重的,勾引坏宝玉的是谁呀?唯一的就是黛玉。所以我们这么理解一下就知道了,前八十回结尾,宝黛爱情已经处在非常严峻的时期了,王夫人已经亲自出面干预,要动手术了,“我自有道理”了。这是宝黛爱情的第一点:“搬出园去”。   

第二点,“香巢筑成”。宝玉搬到大观园外边去后,王夫人是否如愿了呢?是否能把宝黛两个人隔离开,断绝了两个人的爱情了呢?没有,没有那么轻易。黛玉的《葬花吟》有一句话,这个《葬花诗》不要把它看成是单纯抒情的,她里面有许多伏笔,这里面重点讲黛玉的心胸、志愿、理想,“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等等。她这里有一句“三月香巢已垒成”,这不是泛泛的一句,这是说贾宝玉搬出大观园后,宝黛爱情并没有断,到反而进一步发展了,发展成把“香巢”都垒成了,把窝都垒成了,你们说这是什么意思呀?这不是私订终身么?这里插一句,正在这个时候,宝玉把这块通灵玉给扔了,第三次给扔了,关于这块玉,我们底下要讲,还有许多事情。当然,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由元妃做主也给他定亲了。但在这个时候,宝黛两个人对抗,你不是“金玉良缘”么,我干脆“香巢垒成”,垒我们的香巢,同时宝玉第三次把这块通灵玉给扔了。脂评有一节说是“误窃”,大家误以为这块通灵玉被偷窃了呢。从“误窃”可以看出,宝玉第三次把通灵玉给扔了不是公开的,不是当着大家的面公开的,他和黛玉两个人发誓,下决心,让大家不知道,就给它扔了。“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前盟”。所以贾府的人都误以为这块玉被偷窃了呢,如果公开闹的话就不会误以为被偷窃了。宝黛爱情进一步发展为“垒成香巢”。但是“梁间燕子太无情”。这梁间无情的“燕子”是谁呢?不是王夫人,也不是袭人。因为,宝玉搬出园后,宝黛来往已经超出袭人监视的范围了,袭人是个丫头,她是不能随便走的,袭人的作用逐步消退。宝黛爱情中起反作用的,“梁间燕子太无情”中无情的燕子是赵姨娘和贾环。赵姨娘和贾环历来和宝黛两人的关系是非常不好的。赵姨娘说黛玉“把我们娘儿们连正眼也不瞧”。有一次,宝黛两人说悄悄话,远远的一看,赵姨娘来了,两个人马上就分开,提防着她。这些都是暗透,都是伏笔。为什么呢?赵姨娘确实向贾政告过状,说宝玉两年之前就已经有通房丫头了等等。赵姨娘的人品是很差的。贾环和宝玉就更不对付了,用蜡烛油烫他。贾环放的风筝是螃蟹风筝。放风筝,每个人的风筝都有寓意的。宝钗放的风筝是七个大雁,七个大雁就是永不成双呀。贾环放的风筝是螃蟹。宝钗正好有《螃蟹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横行霸道,一肚子坏主意。具体情况我们不了解,但是这个梁间燕子,这赵姨娘和贾环在王夫人那里,在对宝黛爱情的问题上,他是搞了名堂的。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避祸离家”。宝黛爱情不是到了香巢垒成的地步了么?这个时候,宝玉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件祸事,极大的可能就是:柳湘莲作强盗的案子。柳湘莲“作强梁”,这也是书的前面《好了歌》注解和脂评已经提示过的。这个案子一直没有发,到抄家前的某一个时期,柳湘莲作强梁这个案子发了。柳湘莲唯一的朋友是宝玉,因此这个“强盗”唯一的知情人是宝玉。那么按照当时大清律例,强盗只要得财,抢到钱了,皆斩。对强盗包庇、隐瞒、知情不报、资助路费、提供帮助的,减一等,不斩至少是流放。这下贾宝玉就不得了了。朋友做强盗了,你是唯一的知情人,贾宝玉怎么办呢?他有一度离家避祸,离开贾府逃了一段时间。但柳湘莲因为在尤三姐死后已经跟随瘸道士出家了,已经回到太虚幻境了,所以正犯很可能被认为已经死了,正犯死了,从犯就能减轻。这里就讲到贾宝玉是怎么放出来的。我们讲贾宝玉逃是有根据的,前面有伏笔,但讲得太仔细时间就不够了。贾宝玉是怎么给放出来的呢?一是柳湘莲这个正犯已经出家找不到了,官府以为他死了,从犯是可以减轻的。第二按照大清律,你虽然有牵连,但真的不知情是可以赎罪的。实际上,柳湘莲做强盗这个事情,确实没有告诉贾宝玉。“冷郎君惧祸走他乡”那段,他惧什么祸,冷郎君,柳二郎要走他乡,要跑到他乡呀?一般的,都以为他打了薛蟠,惧这个祸,所以他跑了。其实不是。第一,打薛蟠根本够不上祸,你们仔细看,薛姨妈也好,宝钗也好,贾珍、贾蓉也好,还拿他开玩笑呢,够不上祸。第二,柳湘莲和宝玉讲,他要走他乡在前面,他打薛蟠在后面。后面发生的打薛蟠不可能成为他要走他乡的原因。但曹雪芹故意用错综法把两个事情错综起来写,结果我们现在一看,都以为柳湘莲的祸就是打了薛蟠,但你得细细的看,一先一后。就是说,柳湘莲走他乡的这个祸,什么祸,宝玉说“你究竟为什么要走呀”,柳湘莲冷笑一声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没有告诉他,告诉他就麻烦了,告诉他,宝玉就是知情人了,那就要犯法了,那就要治罪了。柳湘莲这个人非常聪明,很有远见,这么知心的朋友,我要远走他乡,避什么祸,就是不告诉他。我们一般以为他不够哥们,宝玉那么留恋你,你还不告诉他是什么原因。但这件事不能告诉他,不能说我做了强盗,杀了人,不得不走。这样一来,宝玉就是知情人了,这样如果事情一发,宝玉就拿住了,就判刑,至少是流放。柳湘莲是个很不简单的人物,他就是不说。最后宝玉释放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不知情。调查了半天,它确实不知道柳湘莲闯了什么祸,做了什么强盗。他不知情可以释放。我们刚才讲了,第一,正犯死了可以纳赎;第二,不知情可以释放。这是大清律的规定。第三,更重要的,由北静王水溶和神武将军之子冯紫英的保驾。秦可卿出丧,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脂评有一个提示“为后文之伏线”。冯紫英和贾宝玉喝酒,说从铁网山打猎回来,说了一句话:“正是不幸中之大幸”!这也是伏笔,脂评说:“又伏一大事样”。伏什么呢?贾宝玉遭难关到了狱神庙之后怎么放出来,一个是北静王水溶起了作用,另外一个神武将军之子冯紫英起了作用,所以“不幸之中大幸”,放出来了。   

必须指出的是:正当宝玉逃难离家期间,“人去梁空巢也倾”!宝黛爱情遭到了致命打击!黛玉已遭“风刀霜剑严相逼”!   接下去就是:“对景悼颦儿”。当贾宝玉逃难回来,回到贾府,黛玉已经泪尽夭亡,和后四十回写的完全不一样。脂评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写的是“对景悼颦儿”,对着潇湘馆的景致悼念死去的颦儿。而且脂评还有一个评语,这个时候潇湘馆的景象是怎么样的,以前,“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现在变得“寒烟漠漠,落叶萧萧”,多凄凉呀。脂评交代得多清楚,原来后三十回就是这样的,现在的后四十回没有呀。这就是对景悼颦儿,两个人根本没有见面。   最后,黛玉的死,就是“冷月葬花魂”。很凄凉,一弯冷月。当时三春,探春呀、迎春呀,实际上都已经离开了。跟后四十回写得不一样,没有人了。后四十回写黛玉的死,是“怨恨”宝玉而死的,说“宝玉你好….”。为什么呢?她和紫鹃都不知道这是调包计,都以为宝玉是忘恩负义,违背了前盟,偷偷的和宝钗结婚了,把黛玉晒在那了,所以黛玉和紫鹃都恨他,以为是宝玉的事,怨恨宝玉而死,死的眼睛都闭不上,“焚稿断痴情”,和宝玉的情断了。这个“断”字,你不要小看它,他讲的是宝黛两个人的情感断了。这是后四十回。但脂评告诉我们,曹雪芹的原稿,黛玉的死不是这样的:“木石为盟,历尽情场波澜”,一个是绛珠草,一个是石头,“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求仁得仁又何怨”!求仁得仁,就是求爱得爱,求爱得爱又何恨?一方面,“冷月葬花魂”,绛珠之泪至死不干;另一方面,万苦不怨,根本没有怨恨宝玉。为什么?求仁得仁,又何怨。她求爱,已经得到了宝玉的爱又怨恨什么。所以黛玉是满怀着宝玉对她的爱和她对宝玉的爱,含笑九泉,死得很坦然,死得很勇敢。所以,如果让曹雪芹来写,这种悲剧性,黛玉之死恐怕比后四十回要浓烈得多。现在这后四十回已经很感人了,后四十回主要看黛玉之死,黛玉死了就没什么好看的了,看电视剧也是这样。如果按曹雪芹原意来写,对景悼颦儿,浪漫主义,一方面泪流不干,另一方面,万苦不怨,含笑九泉,我想会更揪心。   

(二)第二个问题,黛玉究竟死在谁的手里?是不是死在贾母的调包计的手里?凤姐出的主意?不是。因为贾母早就死了,贾母的死没有直接留下提示和伏笔。但是可以推算出来。贾母的死和鸳鸯的死有关系,鸳鸯的死和贾赦有关系,可以推算出来。鸳鸯是死在贾赦手里的,这没有问题,因为贾赦已经讲了“她想抗婚,她想不嫁给我,她难逃出我的手心。除非她死了,或是她终身不嫁人。”贾赦的话是伏笔,又是给我们一个提示,说明鸳鸯是死在老色鬼贾赦的手里。但贾赦呢,贾府抄家之后,他和贾雨村“锁枷扛”关起来了。所以抄家之后他不可能再迫害鸳鸯。所以我们能推断,贾赦能再次迫害鸳鸯,逼死鸳鸯,肯定是在抄家之前。这是一点。还有一点,如果抄家之前贾母还活着,贾赦就不敢动鸳鸯一根毫毛,鸳鸯就死不了,她保护人在那呢。鸳鸯抗婚我们已经看出来了,贾母拿儿媳妇和贾赦猛批了一通,她是要鸳鸯侍候的。所以这里又提醒了我们一条,就是说,鸳鸯死的时候,贾母这个保护人已经先死了。只有在抄家之前,贾赦还没有“锁枷扛”,他才能迫害鸳鸯,同时也只有贾母已经死了,保护人没有了,鸳鸯才能被贾赦迫害死。所以,从这里我们能推断出来,贾母的死,是死在贾府抄家之前,而且死得比较早,比鸳鸯还早。不是像后四十回写得那样,贾府已经抄家,贾母还在那散财免灾,祈祷上苍,把祸都拢到我一个人身上吧。其实在抄家前他已经归西天了。   

第二点,贾母对待宝黛爱情和王夫人不一样,首先,她是明确反对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他不反对,宝黛爱情不就成了么?老太太一句话,不就结婚了么?所以她是反对的。但她采取的策略和王夫人不一样,因为她是亲姥姥,毕竟黛玉是她亲外孙女。贾母是非常有涵养的这么一个老太太,和王夫人不一样。她对宝黛爱情虽然反对,但她采取“鸵鸟政策”,装作不看见,装作不知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明显的就是“慧紫鹃试莽玉”,紫鹃骗宝玉说“林妹妹要回南方去了”,结果,宝玉发疯病了,闹得全家天翻地覆。这是宝黛爱情闹得公开化的一次,闹得全府上下都知道。明摆着么,傻子都知道这两个玉儿是怎么回事。贾母怎么样呢?她说“原来是一句玩笑话”,她给抹了,这是很高明的。她如果说:这怎么办呢,这可是丑事!家丑不可外扬呀,这不是公开给自己脸上抹黑么?她怎么能公开说我的孙子和我的外孙女搞恋爱,她能这么说么?她要是这么说,她就是一个蠢婆娘。她是什么人哪,国公夫人,一品诰命,处理这些事情,她很有分寸。如果我们把她这句话当真,以为宝黛真的没事,只是开玩笑,那就不对了。这个其实是贾母的策略。她就采取这么一个办法,我不承认你们,我把它糊弄过去。王夫人就不一样,不光是反对。这个人就正像宝玉讲的“染了男人气味的女人,比男人更可杀。”你别看她是个木头人,平常就念念佛什么的,金钏就死在她手里,一发脾气,金钏就死了;晴雯就死在她手里;芳官几个小戏子,就是被她逼的出家为尼的;还有司棋;后来黛玉也死在她手里了。这个太太,要么不发脾气,不动声色,埋在肚里不说话,只要她一发脾气准送一条命,就这么厉害。所以你说贾宝玉说的错么,这个女的就比贾政这个男的更可杀。所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是贾母,更不是凤姐调包计。贾母已经逼不着了,她已经死了,她也不采取逼的这种手段。严相逼,是谁逼呀?逼过金钏的那一位,逼过晴雯的那一位,逼过司棋、芳官的那一位,那位太太不知逼死多少人了。她早就有话在先,她说,“自有道理”,“搬出园去”,还割断不了,你们倒是“三月香巢已垒成”了。所以,《芙蓉女儿诔》,脂评提醒的很清楚,《芙蓉女儿诔》不是贾宝玉悼念晴雯么,但是脂评提醒说“名诔晴雯,实诔黛玉”,“为阿颦作谶”,“谶语”就是预兆。所以,晴雯之死,已经是为黛玉之死作谶了,做预告,做预言了。宝玉悼念晴雯已经是在悼念黛玉了,所以,你说黛玉死在谁手里呀?“风刀霜剑严相逼”究竟是谁逼她?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的是紫鹃的话。紫鹃说“姑娘,赶快拿定主意,把和宝二爷的事,定下来,趁着老太太有一日,姑娘才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像姑娘这样的人,也只能任凭人欺负了。”这段话预告得很清楚,一方面,只要老太太贾母在,黛玉的处境还不会太糟糕,谁也不敢欺负她,“老太太在一日,姑娘还好一日”。但另一方面呢,像姑娘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寄养在贾府。“像姑娘这样的人,也只能任凭人去欺负了”,谁敢欺负呀?没有老太太之后,你们想想谁敢欺负她。如果王夫人这个舅妈不欺负她,有人敢欺负黛玉么?没有了老太太这个姥姥,唯一敢于欺负黛玉的,也就是这个舅妈,她是最高的当家人。所以紫鹃这个丫头很聪明。薛姨妈到潇湘馆不是开了张空头支票么,说“我跟老太太说去,把林妹妹配给宝玉,岂不四角俱全”。其实她开了张空头支票,我们根本没看见她跟老太太说,她死乞白赖的想把自己的女儿跟宝玉配成金玉良缘,当然这也有根据,但我们不要扯得太远。当薛姨妈刚刚说到这句话,说“我跟老太太说去,这个事情保成”,话音刚落,紫鹃马上就跑出来了,说“姨太太,那你干吗不跟太太说去?”这里你忽略过去这个细节,《红楼梦》你就没看懂。薛姨妈讲的是“我跟老太太说去”,紫鹃一出来讲的是“姨太太干吗不和太太说去?”,而不是说,“赶快跟老太太说去”。你看看,曹雪芹写这个小说,这些地方都要仔细,就差一个“老”字,紫鹃讲的就不是“老太太”,而是“姨太太干吗不跟太太说去”。紫鹃很知道,宝黛之间的婚姻,归根结底的关键在太太,你跟老太太不用说,你要说你跟太太说,太太是你姐姐,你一说准灵。薛姨妈马上一句玩笑话把话岔开了:“你这个小丫头,是不是也想找小女婿了?”。薛姨妈很滑头。这里曹雪芹告诉我们:宝黛爱情的关键在谁手里?在老太太手里还是在太太手里?所以叫慧紫鹃,聪慧,真正是黛玉的知心,两个人亲如姐妹。   还有一个地方提示,就是又要讲到放风筝了。宝玉放的是个美人风筝,这个美人风筝怎么放也放不起来,什么原因呢?这句话要注意:是因为“顶线不好”!他这个美人风筝是谁呀?不用说也知道,当然是寓指黛玉了,老放不起来,因为“顶线不好”。“顶线”是谁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迎春出嫁的时候,贾母说了一句话,说,“我也不好多说,这样的事情毕竟由她的亲老子来拿主意”。只不过宝玉关系比较特殊,贾母特别溺爱,所以她要插一腿。但从规矩来讲,宝玉的婚姻是贾政和王夫人来拿的,“顶线”在这里呢。所以,我们所提到的伏笔都是指向王夫人。归根到底一句话,黛玉是死在王夫人手里,“风刀霜剑严相逼”是指的王夫人。王夫人在逼死金钏,逼死晴雯之后,又逼死了黛玉。不是像后四十回写的调包计。   

(三)第三个大问题,讲一讲宝玉的结局。第一点就是“避祸逃难”,就是柳湘莲作强梁的案子发了,他受牵连,然后他逃了一段时间,待到回来,黛玉已经死了,他只能对景悼颦儿。   第二点,逃回来之后,还是被抓起来了,关在了狱神庙。这个狱神庙,究竟是“狱”还是“庙”?有争论,但《三侠五义》讲得很清楚,狱神庙是庙不是狱。它是在哪呢?监狱不是一个大院子吗,大院子进了大门之后,有一边有一个小庙,这个庙就是狱神庙,再进去就是牢房了。这个狱神庙供的,有人说是皋陶,皋陶就是虞舜时期掌刑的刑官,是司法的祖宗;有人说,供的是萧何,就是汉高祖刘邦时,萧何是制定法律的,所以这两位都是中国法律的祖师爷,被封为狱神,供起来,保佑监狱的平安。狱神庙里还有书吏,是办公的地方,所以它不是监牢。但宝玉为什么关在狱神庙而不关在监牢里,和贾赦他们“锁枷扛”不一样?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贾府被抄家时,四大家族全部败了,监狱里人满为患,关不下了,都察院呀、贾雨村呀等等,牵连的人多了。还有一个就是,贾宝玉的这个案子不一样,就是包庇柳湘莲作强梁,这个“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只能跟派出所似的,把他先押起来,把他先在派出所里押着,不是真正的判刑。同时押在狱神庙的还有凤姐,这两个人是关在狱神庙里的。在狱神庙里,茜雪、小红可能还有贾芸,这两个丫头还去探望宝玉,探望凤姐。这个脂评里有,叫“狱神庙慰宝玉”。刘姥姥去探望凤姐,后面我们讲到凤姐的时候再讲,她把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巧姐已经被狠舅奸兄买到烟花巷了,卖成妓女了,刘姥姥把他救出来,跟后四十回写的完全不一样,她跟板儿结婚,变成一个村姑,荒村野店纺织的这么一个村姑。不是嫁给大财主家,有几千亩良田,夫婿以后还中秀才呀,不是这样的。茜雪这个丫头是早就被宝玉撵出去的,小红这个丫头是被宝玉送给凤姐的,也就是说这两个丫头对于宝玉来讲,宝玉对她们谈不上任何的恩惠,倒反而是有怨的。和袭人、晴雯不同,她们是很得宠的。这两个丫头一个是给撵走的,一个是送人的。可后三十回,她们这两个人为什么偏偏到狱神庙去慰问宝玉去?这里我们可以有一个逻辑的推断:宝玉搬出大观园后,肯定从内闹到园外,从家里闹到家外,肯定有一段时间跟小红、茜雪这些沦落为市民的下层平民打过交道。有了交往,有了交情。小红和贾芸结婚后变成一般的市民。就是说贾宝玉进一步和市民有所接近,有所打交道,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所以他们才会冒险“狱神庙慰宝玉”。所以宝玉的性格应该有进一步的发展,他的平民化倾向,进一步发展。  然后就是我们讲的,他“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由于北静王、冯紫英等人的帮忙他被放出来了。放出来后,黛玉也死了。它逃难时,已“人去梁空巢也倾”,然后黛玉被“风刀霜剑”逼死。   

最后一点就是,玉钗结缡。宝玉和宝钗结了婚。为什么呢?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金玉良缘,在前八十回,元妃端午时赐物的时候已经定了调子了。元妃送给兄弟姐妹的礼物,唯独宝玉的跟宝钗的两个人的一样。黛玉跟宝玉的不一样。其中包括红麝串。“宝钗羞笼红麝串”那回,宝玉感到很奇怪,这个不那么简单,反应很强烈,“怎么我跟林妹妹的不一样,反而和宝姐姐的一样?是不是搞错了?”袭人说“没搞错,单子写得很清楚”。黛玉那反应也很强烈,这当然有一个叙事的过程,后来才爆发出来。宝钗也很强烈,怎么送给我的和他一样呢?一想到她的妈妈薛姨妈跟王夫人老提到我的那个金锁,说“有玉的才能结为婚姻”,想起这个觉得不好意思起来。这些反应都是很微妙的。为什么这次端午赐物的反应那么强烈呢?因为元妃贵妃娘娘出面定了调子了。这个金锁必须要有玉的才能结为婚姻的话,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是薛姨妈和王夫人早就说了的,这是亲姐妹俩。王夫人每个月有一次能够进宫去看女儿,那么当然娘俩会聊一些家长里短,当然会聊到宝兄弟的一些事情,包括宝钗黛玉几个姐妹好不好呀。王夫人又把薛姨妈这个话递给了元春,这个是接力棒,所以很奇妙。在元妃省亲的时候,她特意把宝钗黛玉叫来,说都比我的愚姐妹强,夸奖的是一样的,没有厚薄高下之别,评价都一样高。为什么倒端午赐物一下子分出厚薄来了,一个一样,一个不一样,为什么反应那么强烈,因为元妃“到底已将金玉配”!所以我们讲金玉良缘,宝玉和宝钗两个人的婚姻,它的总的决策人,大拿是王夫人,但是它的发起是薛姨妈,但最后拍板的是元妃,贵妃娘娘发话了,老太太也没辙,贾母也没辙。这是一个原因,就是到了后三十回,宝玉和宝钗,玉钗之间的婚姻是已经订了的,在这种情况下,黛玉去世后,他还是和宝钗结婚了,为什么?因为他的婚姻已经订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贾宝玉有一个观点,是接受了小戏子藕官的观点,很重要。小戏子跟宝玉讲“一对爱人,或一对夫妻,有一方死了,另一方不应孤守一世”。封建礼教是一夫从终的,一方死以后,也就不能嫁或不能娶了。藕官的思想当然是曹雪芹的思想了,说一方死了之后,另一方不能孤守一世,不能守寡,也不能孤身,你孤守一世反而妨了“大节”,反而不是“理”,死者的心里反而不安,“不把死的丢过,便是情深意重了。”这里曹雪芹传达出一种“不孤守”的思想,反封建礼教的思想。贾宝玉一下子就接受了,说像藕官这样的人,说出这样高深的道理来。世界上有这样的人,还要我们这些须眉浊物干什么。就接受了。就是说贾宝玉有“不孤守”的思想,尽管黛玉死了,他和黛玉有山盟海誓,但是他面对着情人已经死亡,宝钗的婚姻已经订了,他还是同意了跟宝钗结婚。还是接纳了宝钗。为什么?就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已经订了,二是他有“不孤守”的思想。   

第三点就是玉钗的婚后生活。婚后生活分三点。第一点,婚后过了一段比较融洽的生活。依据什么呢?就是脂评提到婚后他们“夫妻谈旧”,夫妻叙谈旧日往事,比如说姐妹们怎样呀,诗社怎样呀。既然夫妻谈旧,两个人还是比较融洽,还是聊得来的。《终身误》曲词也说:他俩“齐眉举案”,就是妻子对丈夫挺恭敬。这是一点。第二点,宝玉还是实现了他释放女奴的愿望和承诺的。前八十回,大观园闹得最凶,主奴矛盾最激烈的时候,作者让宝玉讲了三次,说“凡是这些丫头,不管是家里的家生子还是外头买来的,他都要全放出去,由本人和父母自便。”这是十八世纪释放女奴的口号,这个想法不简单,但他还说“要回太太”,需要太太批准,所以他一直实现不了。但是到后三十回,脂评透露,他身边至少留下两个丫头,一个是袭人,一个是麝月。袭人对宝玉说过一句话,她在出门时对宝玉说“好歹留下麝月”,于是,宝玉才把麝月留下了,宝玉和宝钗身边还有一个人,麝月。我们捉摸一下“好歹留下麝月”这句话,说明两点:第一,宝玉已经把袭人送出去了,给放出去了,袭人要走了,所以她说“我走了,你好歹把麝月留下”。第二点说明,宝玉原来的意思,是要把麝月也给放了,因为袭人劝他“好歹留下”,他才留下的。所以,到了他能做主的时候,他还是释放了女奴。而且她把袭人放出去,是为了成全袭人和蒋玉菡的香罗姻缘。不是简单的放出去,是要送她出嫁,嫁给蒋玉菡,两个人结成夫妻。前八十回宝玉与蒋玉菡两个人喝酒唱小曲的时候,不是交换汗巾么,把袭人的汗巾换给蒋玉菡了,香罗汗巾,这就埋下了香罗姻缘,一直到后来,宝玉把袭人送出去嫁给蒋玉菡,成全了一对香罗姻缘,这个不简单。为什么?因为袭人和宝玉的关系不一样,名分上,袭人是宝玉的小老婆,是他的通房丫头。他把自己的通房丫头小老婆送出去,去跟朋友结婚去了。而且他还打算把麝月这个女奴也释放了,让他“好歹留着”他才留着。当然还有史湘云和卫若兰的麒麟姻缘也是宝玉给结成的。第三点,抄家之后,玉钗两个人的夫妻生活非常贫困,“贫穷难耐凄凉”,“寒冬噎酸韭,雪夜围破毡”,这日子穷到什么地步。谁供应呢?恰恰是袭人和玉菡这对夫妻供应他们俩。脂评有记录说“花袭人有始有终”,他们俩是幸福的有始有终的,“袭人与玉菡同得始终者,二人供奉玉兄宝卿。”一方面,两人穷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袭人蒋玉菡和小红、茜雪对宝玉的情谊有多深。   

第四点,“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薛宝钗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这样潦倒的条件下,她还要借词含讽谏,借一个茬讽谏,建议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会有什么样的建议呢?那毫无疑问,还是为官作宰呀,这么下去不行呀,咱们还是要读书考试去呀,做一个官把家道恢复过来呀,等等,无非是劝这些,这是前八十回宝钗一贯的思想。但是“他日之玉不可谏”!他根本听不进去。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到底意难平”!出家了,离家出走了。一方面想念着寂寞林,林妹妹,一方面空对着山中高士,还要让我做官考试,要复兴家业,这个妻子“到底意难平”,到底让我接受不了,咱们还是离婚。当然当时没有离婚,他也没提出休妻,他离家出走了。   第五点就是“转眼乞丐人皆谤”。一转眼,贾宝玉成了乞丐,大家都觉得宝玉要饭接受不了,但这是白纸黑字呀,曹雪芹就这么写的,脂评就这么提示的,他就是乞丐呀。但这里并不是没有讨论的余地,他是真乞丐还是假乞丐呀?我觉得,一般的来讲,他不至于去要饭。为什么?再穷,他有宝钗他们留下的住房。住在宝钗他们在京城里的薛家的住房,你再穷也还有袭人蒋玉菡供奉他们,不至于说二爷,你去要饭吧,我们不供奉了。为什么在供奉的情况下,他还去要饭?他不是去要饭,他是去找那块玉。离家去找玉了。那块玉我们刚才提到了,在“三月香巢已垒成”的时候,他第三次为了黛玉,他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三次摔玉都是为了黛玉,发誓我不相信金玉良缘,我就坚持木石前盟,把与给扔了。但这次和前两次不一样,人家不知道,就他们两个人,只黛玉知道就行了,别人以为是“误窃”呢。但这块玉,后来凤姐扫雪的时候曾经拾到过玉。这个是脂评讲得很清楚的,穿堂门前是“凤姐扫雪拾玉”处。凤姐沦落到什么地步,下面我们要讲凤姐,专门讲她。凤姐沦落到和丫头、婆子一样,扫雪的地步,和后四十回不一样。扫雪的时候,她捡到过这块玉。但凤姐这个人,心理比较刁、比较坏,没有还给宝玉。宝玉经过这么沦落,这么一场人生变幻之后,他又碰到一僧一道,他有准备出家的念头了,但他要出家有一个条件,为什么?因为他是石头降生,他这个人是石头投胎过来的,是补天石头物化为通灵宝玉,人化为贾宝玉,所以通灵宝玉是他的质,贾宝玉是他的形。你要出家你必须形质归一,你才能还原到石头去,你光一个贾宝玉,没有那块通灵宝玉,你变回不了石头去。因为通灵玉不是玉,是石头变的,物化的,所以他必须找到那块通灵宝玉,和这个人形质归一后,一僧一道才能令他出家回到青埂峰,还原成石头。可是这块玉现在被他扔了,没有了,那就出家不了。那怎么办?他只能离家去找这块玉。离了家怎么办呢?他只能讨饭,要不怎么养活自己。所以,贾宝玉的讨饭,“转眼乞丐人皆谤”,实际上是这么回事,乞丐为生,目的是为了找那块玉。结果呢,江南甄应嘉家不是早就抄家了么,前八十回就抄了么,甄家的甄宝玉也沦落为乞丐了,这块玉也不知怎么的,这我们就不清楚了,不知怎么转到甄宝玉手里,结果脂评就说,有一段叫“甄宝玉送玉”。两个乞丐碰到一起了,一个甄宝玉一个贾宝玉,这块玉正好在甄宝玉手里,然后送给了贾宝玉,贾宝玉总算得到了这块通灵宝玉。结果呢,就是“悬崖撒手”,这样就可以形质归一了,跟着一僧一道做和尚去了。这就是前八十回的伏笔,宝玉讲:黛玉“你要是死了,我就做和尚去”。这些都是伏笔。刚才我忘了讲了,有一次黛玉和宝玉吵架,吵架吵了一半,宝玉被叫走了,黛玉就说了一句:“等你回来我死了罢了”,这也是伏笔,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等宝玉回来黛玉已经死了,只能对景悼颦儿了。处处有伏笔。这里他说“等你死了,我做和尚”,他就做和尚了。那么出家是真做和尚了么?不是。   

宝玉的结局是三步走。第一步,跟着一僧一道出家当和尚,这叫“悬崖撒手”,但不是真的当和尚,一僧一道把他带到哪去了呢?跟柳湘莲一样,带到太虚幻境去销号。他们这批“风流冤家”的户口档案都在太虚幻境挂着呢,都得到警幻仙姑的案前去消号。下凡的时候是挂了号的,回去的时候是要去消号的,到派出所消户口呀。这是第二步。第三步,一僧一道把他带回了青埂峰,形质归一,“复还本质”,还原为石头。这次这个石头,上面就刻满了字了,这个字就是《石头记》。石头记下了他下凡历世,“历尽悲欢离合,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这段故事就是《石头记》,就是《红楼梦》。然后空空道人把它抄来了交给曹雪芹,曹雪芹就把它“誊写”了,交给我们来读。之所以叫《石头记》,是因为这是石头自己在石头上记的这么一篇小说。   我们简单的讲一讲宝钗。宝钗也不是和后四十回一样,宝玉走了之后她还怀孕了,生下个遗腹子贾桂,以后还“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贾桂这个名字也不行呀,贾桂是属于草字头这一辈的,和贾芸、贾蔷、贾兰是一辈的。这一辈怎么出来一个木字旁呢?这就是杜撰,是为了凑“兰桂齐芳”的彩头,所以就楞把贾宝玉的儿子起名为贾桂,他不是草字头的辈,变成木字旁这一辈了,辈分都错了。宝钗没怀孕没儿子。她的风筝是七个大雁,成不了双,她的风筝已经预示了她孤守一生。她的灯谜有一句叫“琴边衾里总无缘”,他跟宝玉最终也是没有这个缘分。就是说她是守寡一生,是这么一个结局,而不是兰桂齐芳。   

这张字条问妙玉的身世。妙玉在前八十回出场的时候,在十七回,准备元春省亲,大观园落成,请妙玉来。妙玉的身世是仕宦出身的小姐。林之孝家的介绍,她的文墨很好很有学问,但她从小多病,命中注定得要出家才能保住命,才能身体好,所以才出家了。后来随着师父,她本来在苏州一个尼姑庵,后来跟着师父到京城来看佛经,然后师父死了,她就留在京郊的牟尼院了。后来贾府盖成了大观园,栊翠庵,要请一个主持的尼姑,就像招聘似的,标准很高,人家介绍妙玉,官宦小姐出身,学问又很高等等,就请她了。但是她说“富贵人家必定以势压人,我是断不去的”,她是权势不容,她也不容权势,这么一种情况。后来王夫人说“她既是官宦小姐出身,自然高傲一些,我们也要以礼相待,用请帖去请她,”她才答应进了栊翠庵。她这个身世是这样的。她的身世并不重要。我建议她的凹晶馆联诗,妙玉的几句续诗是很重要的,大家看一下,这是关系到理解妙玉的内心世界,理解妙玉的人品,人格,理解妙玉的性格,这个人物形象的本质规定性。所以《红楼梦》里的诗词,你如果有时间不要放过,要细细的捉摸。第二,我建议,你如果有条件的话,看《红楼梦》和看脂评对照着看,脂评提供给你许多信息,引导你进入到这个书里,没有脂评,有许多地方到现在我们还读不懂。当然脂评也有误批谬批,我们也要加以辨别。   

傅光明:丁先生,为我们讲了宝玉与妙玉,讲了宝黛爱情,讲了宝玉的结局,可以说是如数家珍,条分缕析,并由此谈了曹雪芹后三十回与程高本后四十回的区别。我们已经知道,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写完了的,后三十回原稿丢了。我们对《红楼梦》的整体印象与整体感觉往往是从程高本的一百二十回得来的,也就是说,程高的后四十回使我们先入为主地把《红楼梦》故事的发展、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结局灌在了脑子里。或许我们的许多红学迷早就已经有了很切实的感觉,《红楼梦》读不懂,一头雾水。怎样去读懂它呢?就是按照曹雪芹的原意,按照他预先打下的各种各样的伏笔,留心各种各样的细节。我们读不懂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错过了很多细节。今天通过丁先生一讲,我们可以由衷地感觉到,像丁先生这样的红学家,对《红楼梦》是怎么样的一种理解,怎么样的一种捕捉。那由此我们也应该得到什么样的一种感悟呢?我觉得,作为《红楼梦》的读者,作为红迷,我们要想读懂《红楼梦》,进入曹雪芹深广、丰富的内心世界,阅读《红楼梦》按照曹雪芹给我们预先埋伏的伏笔、伏线和他的原意,探佚后三十回比读程高的后四十回要有趣的多。当然,对后四十回的评价不一样,有人说高鹗“居心叵测,害人不浅”;也有人说,在所有《红楼梦》的续书中还没有一部比高鹗的本子更好的。   

丁维忠:甚至说,后四十回比前八十回更好,《红楼梦》之所以立的住是因为有后四十回。   

傅光明:总的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每个人怎么评价后四十回,怎么阅读《红楼梦》,我归为一句话就是,一等胸襟作一等学问,你有怎样的胸襟抱负,你有怎样的审美境界和审美情趣,就能阅读出怎样层次的《红楼梦》来。最后我们感谢丁先生带给我们的精彩演讲。  

中国网
对妙玉很感兴趣,网上搜索到一个文章,作者不详,感觉写得真好!
感谢楼上帮我找到了出处。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同感。

妙玉唧唧歪歪烦死人了。

摆出一副比任何人都高明的架势,却连个杯子都看不开。
ironland 发表于 2010-7-22 20:52
铁地姐姐说得对!连个杯子也看不开,所以伊是一个杯具。呵呵。
同感。

妙玉唧唧歪歪烦死人了。

摆出一副比任何人都高明的架势,却连个杯子都看不开。
ironland 发表于 2010-7-22 20:52
但妙玉是曹雪芹珍爱的人物之一。虽然在前八十回正面出场仅两次,又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亲戚和姻缘关系的女子,但她排名第六,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前。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但因为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不可轻亵,凛然莫犯。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贾环无端恨妙玉
刘再复

贾环与妙玉素不来往,但是,一听到妙玉遭劫的消息,他竟高兴得跳起来,不但幸灾乐祸,还狠狠地“损”了妙玉几句:“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他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我若见了他,他从不拿正眼瞧我一瞧。真要是他,我才趁愿呢!”
    贾环如此恨妙玉,除了妙玉对宝玉和他采取“两种不同态度”而引起醋意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贾环和妙玉的精神气质差别太大了。一属仙气,一属猴气,这种差别,真可用得上“天渊之别”、“霄壤之别”等词。说人与人之差别比人与动物之差别还要大,这也许是个例证。如果借用尼采的概念来描述,妙玉属超乎一般人的精神水平的“超人”,而贾环则在一般人的精神水平之下,似乎是未完成人的进化的人,接近尼采所说的“末人”。
    妙玉自称“槛外人”,她所以超世俗,不仅因为她带发修行,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气质格外高贵飘逸。曹雪芹赞美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确实,她的气质与才华特异,与俗人有很大的距离,带有一种超常性。这种超常既反映在她的“洁癖”等外在行为方式,同时(更要紧)也反映在她的内在世界。连大观园里最美丽、最有才华的林黛玉、薛宝钗,在她的特异光彩下都觉得不太自在。黛玉在别人面前锋芒毕露,在妙玉面前却小心拘谨,她和宝钗到庵里做客时,刚开口问了一句话,就被妙玉讥笑为“大俗人”,再也不敢多说,坐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妙玉的才华和她的气质一样,也有一种压倒群芳的力量,《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写她在中秋之夜论诗写诗,均不同凡响,为林黛玉和史湘云的长篇联句作诗时,竟不假思索,十三韵一挥而就,使林、史惊叹不已,连连称赞她为“诗仙”。中国小说中写超凡的女子形象如此精彩,既不是神,又高高地超越于人群,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妙玉是脱俗超俗之人,而贾环则比俗人还俗,人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贾环便是一个猴气有余而人气不足的浑浊生物。《红楼梦》写贾政所看到的自己这个儿子的形象:“见宝玉站在眼前,神采飘逸,秀色夺人;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委琐和荒疏,都是缺少人样。最有意思的要数公众对他的印象竟然是一只猴子。第一百一十回中写了众人对李纨诉说他们对贾环的印象:
  
    众人道:“这一个更不像样儿了。两个眼睛倒像个活猴
    儿似的,东溜溜,西看看,  虽在那里嚎丧,见了奶奶
    姑娘来了,他在孝幔子里头净偷着眼儿瞧人呢。”
  
    众人的眼光和众人的评论不仅有趣,而且一下子就抓住贾环的要害:眼睛。眼睛最能反映人的精神气质,而众人竞看出他的眼睛“像活猴儿似的,东溜溜,西看看”。在众人眼里即在普通人眼里贾环也是猴子,可见他并未达到普通人的水平——在精神气质上未完成人的进化。
    所以他的哭,众人称为“嚎丧”。但他毕竟不是猴子,有人的食欲性欲,因此一面嚎丧,一面又在孝幔子里偷看女人。这种在精神气质上尚未从猴子界中脱胎出来的人物,和妙玉正好形成两极。倘若没有妙玉这一极做参照系,贾环这一极还可以在人群里混混。有了妙玉做参照,他就显得更丑陋,也被抛得更远。贾环在潜意识里也许本能地感觉到这一点,所以就恨妙玉。如此说来,其恨无端又有端了。
    妙玉与贾环,虽处于至优至劣的两极,可是还得共处于一个社会,可见社会管理多不容易,我常想:如果让贾环领导妙玉、黛玉和宝玉们,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恐怕他就要用其猴性、猫性的面貌来改造一切,包括改造妙玉和大观园里的女儿国。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本帖最后由 燕麦 于 2010-7-22 22:34 编辑

凭空捏造出一个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的圣女来,比韩剧还韩剧。话说得这么酸,也不怕倒了牙!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7-22 23:37 编辑
贾环无端恨妙玉
刘再复

……中国小说中写超凡的女子形象如此精彩,既不是神,又高高地超越于人群,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
夏加坤 发表于 2010-7-22 22:25
《西湖拾遗》里的苏小小。

为娼若佛,红尘不沾。
红拂姑娘、卓文君同学,还有杜十娘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既不是神,又高高地超越于人群
---------------------------------------------------------
这。。。。是小说成功塑造人物的标准吗?又高大全了!
我常想:如果让贾环领导妙玉、黛玉和宝玉们,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恐怕他就要用其猴性、猫性的面貌来改造一切,包括改造妙玉和大观园里的女儿国。
-------------------------------------------------------------------------
哈哈,这句极妙,极妙!值得细细回味。。。
苏小小

为娼若佛,红尘不沾。
ironland 发表于 2010-7-22 22:44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
鉴定为超凡脱俗!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7-24 11:41 编辑

之前说得过份了。自改。

妙玉是个好同志。
10# 夏加坤  

她的尊严、价值不是自己赢来的,只是幻象而已。

正是贾环等俗物喂饱了她。

她和大观园里的假山、花瓶、梅花没什么区别,只是点缀而已。
ironland 发表于 2010-7-22 23:48
铁地姐姐,何谓幻象?
不过这个人物不够丰满,原著只是寥寥数笔,而且神秘兮兮地把她描画得很脱俗,就像孔子口中的颜回,只让人知道他无比的好,比众人都好,却没有具体的细节。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7-24 11:41 编辑

之前说得过份了。自改。

妙玉是个好同志。
本帖最后由 燕麦 于 2010-7-23 00:46 编辑

尤三姐~~~~~~~~~~
偶比较喜欢晴雯,好歹也是一技术人员,会一门手艺绝活。可惜得了肺结核,不然出去了也饿不死。
[quote《西湖拾遗》里的苏小小自己赚钱养活自己,能把恶毒客人玩得团团转,很纯粹地参与希望工程,并不打算嫁给什么状元郎。能让老鸨拿她没辙,虽然气恼也得求她。

她所拥有的尊严、价值,是自己努力出来的,而非他人赐予,别人无法夺走。

但妙玉是个随时可以被解雇的角色。
贾环如果恶一点,进庵里把她做了,除了寻死觅活,她还能有什么反应?她的存在基于别人虚荣心:“喔,我家院子里有个超赞的尼姑,乱漂亮的,学问也好。哪天带你参观一下喔!”

她以为自己有尊严或价值,但她的尊严是由他人赋予的,完全押宝在别人的善意和对美丽事物欣赏上。所以我说是幻象。

伪娘和傲娇会爱惜她,但遇到混混时,妙玉就彻底完蛋了。ironland 发表于 2010-7-23 00:27 [/quote]

实在佩服铁妹的伶牙俐齿,妙玉的一袭百纳锦袍被你快言快语快刀快手挑的稀烂,害怕了厉害刻度的铁梅。

请教一下,伪娘和傲娇作何解?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7-24 11:15 编辑

最近工作不顺昏头昏脑,居然对着小学毕业后就没看过且不喜欢的角色胡说八道这么多。

真对不住楼主了,妙玉是有高尚追求的好人。

我不应该拿现代标准来要求她。


——————————————————————————————



伪娘=宝玉
伪娘不是人妖,通常指的是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角色,变装后常常带有很强的萌属性,有的可能更胜过一般女性角色。其真实性别为正常男性人类的角色。 拥有介于男性(刚强)与女性(柔和)之间的性格。

傲娇=黛玉
傲娇ツンデレ:是指“平常说话带刺态度强硬高傲,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害臊地黏腻在身边”的人物,主要是常用于恋爱型态的词汇。本来是发源于日本的美少女游戏业界,而在包含动画、漫画的御宅族次文化里广泛形成萌的对象之一种类型,另一方面在、大众媒体上也会被使用到,作为譬喻有魅力的人物形象、恋爱模范、话题人物等。依照个人不同而定义的差异甚大,也可说是个相当抽象的概念。(比如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可以常用傲娇来形容)。

傲娇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对于不喜欢的对象很冷漠,但是对喜欢的对象却是很娇羞。实际上个性很温柔而且喜好朋友,但经常装作冷酷而不跟人打交道的姿态。以强硬的口气掩饰害羞或其他内心真实想法,也就是口是心非。
铁地姐姐,何谓幻象?
不过这个人物不够丰满,原著只是寥寥数笔,而且神秘兮兮地把她描画得很脱俗,就像孔子口中的颜回,只让人知道他无比的好,比众人都好,却没有具体的细节。
燕麦 发表于 2010-7-23 00:01
人家是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人家可是接近神仙的人物。
老是在众人面前亮相,充满无数个生活细节,像王熙凤一样招摇过市,还是神仙么?^_^
神仙只要现身就是假的。人家已经现身两次了,已经有损神仙的形象了,还要人家继续损下去?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红楼梦中的人物,精神气质和作者曹雪芹最接近的,偶认为是妙玉。
有可能,是作家本人在书中的化身!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楼主的搅拌拼凑式节选转帖,应该特别注明,并且尽可能说明出处的,常识啊!
该文来源: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4jzsl/688456.htm (节选)
或者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615782 ...
梵谷 发表于 2010-7-22 22:02
丁维中 版的红楼解析让人耳目一新。
欣赏!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妙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理想的价值取向。红楼梦的美本来就是不堪一击的,要不怎么千红一哭,总之是个既幻且美的梦。这种美上承老庄,有逃逸气质,妙玉最爱读庄子,那是太对了。后面续的确实不堪。
看了铁地美眉的回帖,希望我们现代人有力量守护我们心中的理想和价值观念。
等我忙完了活计也来8一8红楼梦。
本帖最后由 shen 于 2010-7-24 21:16 编辑

实际上,红楼梦,是作者对男权社会的彻底绝望和厌恶,所以才将一切美好寄托在女人身上,而且是那种没有结婚的,在他笔下的女人,反映了作者自己心中的理想,对未来的期望。
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种虚幻,女人,是在社会推进的过程中,往往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