婶母死时,“没有任何表示,没送鲜花,没有挽联,当然也没有去参加告别仪式,后来倒是有了一篇散文”。妻子死时,“没有送鲜花,没有去吊唁,没有去告别……后来倒也写了一篇散文。”女儿死时,“没有送行,没有送花圈”,后来写了一篇散文《哭婉如》,知道女儿对自己有意见,就没发表。秘书李铮死时,“没有告别,没有挽联,没有悼词,没有鲜花,也没有散文”。实际上大师的散文,外人看得津津有味,儿子、女儿都不爱看,
tian295 发表于 2010-8-23 10:36
这段写的真有意思!
  大师的悲剧幻想,始于冷漠的家庭关系,特别是择妻不自主,让大师同家人始终有隔膜。这方面季羡林同现代史上另一位大师胡适真有一拼,但胡适从没想过要当“悲剧人物”,反而是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这让他沾尽春光,也是胡适人情练达的地方,他早看出我们的文化不出产那种浪漫的悲剧,即便有,也只是变种的闹剧。
tian295 发表于 2010-8-23 10:36
看样子,大师和大师还是有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