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胡适的“出谋划策”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02-23 16:01:45 / 个人分类:杠上开花

我在一个回帖中说了这样一段话:“老毛不喜欢胡适,可以肯定,但这有个前提,就是胡适是一心一意帮着他的对头老蒋的统治在出谋划策,虽然出的不好,出了几十年,最后的结果是出逃。但老毛不一定不喜欢胡适这类人——以统治者的谋士自居的人,正如鲁迅说的,他们可不是想颠覆贾家王朝,他们只是想帮统治者坐稳龙椅罢了。比较起来,老毛会更不喜欢鲁迅一些,因为鲁迅可不像胡适,他是不会帮任何独裁者出什么球主意的,所以便有了‘要么闭嘴,要么坐牢’的结论。”我虽说得随意,有朋友却看得认真,邵建先生就直接提出了要求:“童兄,你能否实证一下,从胡适那里找出例证看看他是如何帮助蒋介石出谋划策的。我估计我读胡适大致不会比你少,但我怎么就没有你说的那种感觉呢?帮帮我吧。”

邵建先生肯定是客气了,因为我读胡适不是一般的少,即使平常阅读,也是泛泛,留有一些印象而已,跟邵建先生的专业研究是不能相比的。但我的结论是怎么来的呢?邵建先生一问,我自己也觉得有必要给这结论找点根据了。手头资料有限,也不揣冒昧就提供给邵建先生,看看“感觉”能否就此接近一点。

1930年10月,胡适去南京晋谒老蒋以后,有论者认为,胡适从此“走上拥蒋的道路”,这个判断应该不错。就胡适个人来说,他是下定决心要做政府的诤友和诤臣的,这一点与他的“好政府主义”一脉相承,比较一贯。他在给翁文灏等人的信中这样写道:“私意总觉得此时更需要的是一班‘面折廷争’的诤友、诤臣,故私意总期望诸兄要努力做educate the chief(教育领袖)的事业,锲而不舍,终有成效。行政院的两处应该变成一个‘幕府’,兄等皆当以宾师自处,遇事要敢言,不得已时以去就争之,莫令杨诚斋笑人也。”胡适自己当然也是希望能够成为诤友、诤臣、教育领袖和宾师的,而这样的身份,要居“幕府”而“廷争”,不正面地“出谋划策”如何能行呢?

 

我说胡适出谋划策并非就是贬义,1933年《独立评论》展开的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希望蒋介石政府放弃独裁而走向民主,可惜的是,独裁的老蒋根本不听他的话。虽然老蒋不听,胡适出谋划策的本意和本质还是不能改变的。具体看讨论,虽然一方主张独裁,一方主张民主,而其实质,说的不过是蒋介石政府用何种方式实行统治的问题。等到了1935年,胡适发表《政制改革的大路》一文,在充分表扬老蒋“不自私”、“埋头苦干”、“尊重异己”等等的同时,更继续出谋划策,劝老蒋不要“干涉到他的职权以外的事”,要记取“历史的教训”,“进一步作宪政的主张”,从而成为“守法护宪的……全国拥戴的最高领袖”。这些劝戒,当然是很符合幕府中的谋士的身份的。

 

胡适的一生,从最初的文学创作者、研究者到后来变成了知名的政界人物,他的后半生差不多就是在为老蒋的政府“出谋划策”中度过的。“一·二八”事变,他发表《论对日外交方针》,给政府出主意,主张按照日本政府所提的五项原则,与日方“和平”交涉(这个主张连他的追随者傅斯年也极力反对);“七·七”事变之后,胡适赴南京,在老蒋做东的宴会上,幻想和平的胡适也出谋划策,劝老蒋“外交路线不可断”,并向老蒋推荐负责人选,回了家还在写作“最大的和平努力”方案,为政府谋划外交“步骤”;即便对汪精卫和高宗武,他也是要帮忙出主意的,劝他们“不要太性急,不要太悲观”,说“我们八月初做的‘在大战前作一度最大的和平努力’工作,是不错的”。后来胡适作为老蒋政府的大使赴任美国,应该说已经不仅仅文字理论上“帮助蒋介石出谋划策”了,而是身体力行的辅佐了。

写下上面这些,没有评论胡适优劣短长的意思,只是应邵建先生的要求,回答“他是如何帮助蒋介石出谋划策的”的问题而已。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