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给满分,我反对!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8-01 07:21:02 / 个人分类:人生不过如此

         [题解:在2001年的高考中,出现了不少“满分作文”——以往似乎也有,但基本是秘而不宣——而最先披露出来的是江苏一位蒋姓考生的作品,也许是因为少见多怪,纸质报刊和网络媒体竞相报道,说三道四,十分热闹。“文无第一”这个观念在我脑子里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文章还没读便已认定这个满分肯定给得不应该,于是就有了下面这篇文字。]

 

每年在残酷的七月——诗人艾略特说“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但对中国的高三学生来说,七月才真正算得上残忍,因为谁都没有把握,在十年(十二年?)寒窗之后,命运之神将怎样决定他的未来——都能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考生的作文得了满分!回忆一下,原创性作文给满分,也是这几年才出现的。

 

我也为这些考生高兴,这是他们牺牲了许多许多少年时代应有的欢乐之后,用艰苦的努力换来的。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痛苦和欢乐,但我还是认为,今天的学生(甚至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尤其辛苦,不自觉地,我总会拿他们的处境跟我生活的那个时代相比:老童们那一代人,是在没有外界压力——家长们都抓革命促生产去了,哪有心情去整天逼你学这学那呀——的情况下读书学习的,所以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都在自由(当然是相对的)地玩耍,然后又幸运地赶上了恢复高考,然后上学,然后工作……同学中有人的小孩正在上高中,我们耳闻目睹了他们的辛苦,他们所承受的压力,看了让人心疼。所以,从感情上说,高分乃至满分都是对他们的报答,是应得的,我相信。

 

但是,从理智上讲,作文给满分,我反对!高考作文也罢,现实文章也罢。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对这话引申的解释是:作文写文章,永远无法也不能用“最”这个字来衡量来认定。比如吧,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公认的好,那么它能得到满分吗?反复斟酌修改,穷一二十年之功完成的作品尚且如此,花几十分钟即兴草成的作文反而可以获得满分?老童以为这是不可以的。满分是个什么概念呢?词典上说是指“规定的最高的分数”,所谓“最高”,也就是到顶的分数,庶几就是尽善尽美了吧?这可能吗?作文是主观题,在写作者是主观,在评分者也是主观,什么东西一主观,就可以见仁见智,就很难有公认无误的标准和一致的意见,你要强行以主观充客观,难免要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哩。主观题的特性也正在于此。客观题的标准答案是唯一的,在一加一的等号后面,只要你能写出答案“2”,你就可以得分,如果二十道这样的题你都答对了,你还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得满分。因此也就可以由机器来判定对错了。而主观题呢?

 

最近读了两篇短文,是当年发在《申报·自由谈》上的,一篇是林语堂先生写的,题目是《让娘儿们干一下吧》,另一篇是鲁迅先生的,题目是与之针锋相对的《娘儿们也不行》。具体内容咱就不说了,只说一点:这两篇文学巨匠的作文得不得得到满分?这就得看谁来评判了,比如咱们设计一个极端的情况,就请林、鲁两先生当阅评老师,他们会同意给对方满分吗?不是说两位先生小气,而是说做文章除了文从字顺,还有一个立意的问题,而谁的文章是无可辩驳、尽善尽美的呢?其实就算把胡适、茅盾、周作人请来做阅评老师,林、鲁两人也不可能同时获得满分,话要说回来,没有满分并不代表这不是两篇优秀的文字。两位大师的文章尚且如此,遑论其他?我的观点是,“满分”意味着“全对”或者“无错”,而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文章能写到全无局限、十全十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对”的文章是不可能的,即便圣人再世,也不会例外,所以不能有满分。考生也罢,大师也罢;高考作文也罢,现实文章也罢。

 

好,这么说吧,把立意的问题先放在一边,那么如果出现一个错别字或者病句怎么办?就以那篇江苏考生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为例,正如一位网友已经指出的,那句“吾不敢不以死相报乎?”,以文言(或者叫“古白话”也好)行文,其中第一个“不”字绝对是多余的(古称“衍”)。再细研读,文中“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应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结袁绍而斩其婚使”一句中的袁绍应为袁术,这样的错误皆属于一种不可忽略的硬伤,虽然这只是微乎其微的微瑕,但要当得起那个表示“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极点”的“满”字,是不是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呢?这么说吧,这样一篇作文,给他59分(60满分)——退一步,海阔天空,少一分,留有余地,以此表示还有提高的可能,岂不更经得起推敲?——我没意见,但你要给他满分,你就得允许我吹毛求疵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虽然挑的是孩子的错,却丝毫没有跟孩子过不去的意思,我批评的是“大人们”,第一,做事要有规矩;第二,避免常识性误导。

 

无论如何,总是以不给满分的好。顺便说说,现在这样的高考作文题,是否能够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是相当值得怀疑的。天下文章,不外乎那么几类,说到高考作文,涉及的面就更加的狭窄,就是说,要想事先准备几篇届时可以套用的文章,已经变得越来越简单易行了。不是崇洋迷外,比如《南方周末》一篇文章介绍的的几个“法国文科高中毕业会考题”: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等等,就更能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而不是背诵能力和记忆力。简单说,这类考题,具体比笼统好,好在它在避免投机取巧方面更有效!

 

[结果:这篇文字先是挂在网上,《长江日报》文艺副刊部主任夏武全——必须坦白:此人乃是我的大学同学,平日里照顾我一点稿费的心思估计也是有的——看到以后觉得可以聊备一说,就拿去发在729日的“阅读”版上了。发表的时候用的是网名“老太”,题目也略改了一下,叫做《作文不应给满分》,同时还配发了个编者按,希望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后来讨论了两期,发表了另外四位先生的见解,对我的观点是一票赞成,三票反对,直观地看,此番抬杠,咱落了下风。]

TAG:

跟你学坏不容易 引用 删除 wangyilaotai   /   2006-08-07 03:00:50

我说坚决反对作文给满分,事实却是,给作文打满分并非是最近的高考的创造,更古老的情况不知道,原来在将近一百年前,胡适先生就得过满分。


1910年,胡适到北京参加留美考试。考试分两场。头场考国文和英文,胡适的运气不错。国文试题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他做了一篇乱谈考据的文章,开头就说:“矩之作也,不可考矣。规之作也,其在周之末世乎?”这其实是胡适一时异想天开的考据,不料正好碰着看卷子的先生大有考据癖,对胡适的文章特别赏识,批了100分。英文考了60分。头场平均得80分。可是第二场考各种科学,考得很不好。最后总平均仅得59分,离及格还差一点点。幸亏这次考选出洋的有七十个名额,考得好的不多,胡适总算侥幸,考取了第55名。(以上文字摘录自易竹贤《胡适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


所以,我以为“原创性作文给满分,也是这几年才出现的”一说,是错误的。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