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朝鲜战争五十年祭》(插曲-12)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8-24 01:47:36 / 个人分类:偷窥历史

十一⊕,插曲:主义与战争(答老友梯子)

梯子有个假设:“老太如果做律师”,我的回答:那是一定要为中国的抗美援朝做无罪辩护的。呵呵。 #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但梯子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对立关系吗?”

问谁呢?如果是问马克思或者列宁或者毛泽东,那答案早就已经有了。如果是问小平同志,那我们就还不需要答案,他要求别管姓“社”姓“资”,而且要求“不争论”。如果是问老太,老太的回答会比较含糊而且有前提:用经典的理论来看,两者的对立是不容置疑的;通过今天的实际来看,两者相互通融也是不容置疑的。还有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是:今天我们所看见的社会主义,据说是初级阶段,因此它严格说来还不是经典理论中的社会主义。

所以,“以对立看”,这场战争我们过去没有败,“现在”当然更不能改变历史说它“败了”。如果把那场战争定性为两种主义之争,社会主义者们仍然不会承认失败,因为他们的胜败标准永远不会跟你一样。或许在他们看来,一,社会主义运动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低潮,当然不会比十八世纪更低;二,从理想的角度看,如果“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确实是一个理想大同社会的标准,那么共产主义最终一定胜利。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个人的看法,那我只好说:暂时还不知道如何反驳他们。)

也所以,“以不对立看”,我们是有得有失,而不能随便说“失大于得”。首先,历史是连续的,今天的一切都与昨天有关,今天的“得”也许就得益于昨天的“失”。其次,用谁的标准来看待得失?这是很关键的。只说“得”,那一仗的结果是美国人承认了失败——在他的历史上第一次没有取胜而谈判停战;那一仗之后,中国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确立——连美国人都整不住的国家谁还整得住?八国联军不再敢来,雅尔塔之类的不平等条约也不再敢来。比这些更大的“得”上哪儿找去?其三,中国50年代后期以至“文革”结束期间的发展很糟糕,这,不能算在抗美援朝的账上。

我理解梯子的意思,直白地说就是,一,如果说对立,那么现在资本主义显然占了上风,我们当然是败;二,如果说不对立,那么当时我们就不应该自找麻烦,当然失大于得。部分解答已如上述,总之不能如此简单地看问题。还可以说的是,国家与国家间的争斗,并非仅仅因为“主义”不同,资本主义的德国、意大利与资本主义的法国、美国打过,资本主义的英国与资本主义的阿根廷打过,社会主义的中国与社会主义的苏联、社会主义的越南也都打过。还可以反过来问一句:美国参与朝鲜战争,他的得失如何判定?美国一直封锁中国、维护台湾,他的得失又如何判定?美国如果早点跟中国做生意,你算得出来他能多赚多少银子不?

我们是“为了主义而打这场战争”的,但不仅仅的“为了主义”而打,至少还有“主权”,还有“地位”,还有“尊严”、“声望”、“威胁”等等。朝鲜也不是“我们”的“主义”的“试验田”,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某些理论的“试验田”,是金日成领着他们的老百姓自己的选择,所以,那田里如果没长出好苗子,难道你认为得我们负责?

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好,或者各有哪些利弊,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一些判断了。但要用今天的判断来判断昨天的那场战争该不该打,却一定是“事后诸葛亮”的行为。当时的苏联的社会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向往,甚至也是许多资产阶级学者的向往,是他们认定的希望的所在。为了这样的一个理想所在,而且是一个暂时被证明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制度,所有的争取、努力甚至战斗都是无可厚非的。哦,确实还有人(指朝鲜)在“冰凉的山头顶着”,不过,或许马克思老先生也不高兴呢:错了,同志,社会主义可不是你们这样搞地。

梯子说“‘试验田’是战争的继续”,不对呀,战争之前“试验田”就存在着呀。战争只是一种说法:你能试验,也得允许俺们试验。如此而已。

理论总是理论,关键要看你如何运用那些理论。“暴民”和“暴君”也不是马克思理论之后才出现的新生事物。

梯子的结论是:“还用得着争论吗?”

果真不用争论了吗?我怀疑。事实上争论在继续,具体到“细菌战”打了没有,宏观到制度孰优孰劣,认识显然还没有统一嘛。怎么就可以不用争论了呢?你可以“不相信人类的关系是对立的关系!”可以“不相信人与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关系!”可以“不相信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关系!”但你不能否认这种“对立”每时每刻都存在于人间的各个角落的事实,拉登不是把世贸大楼给炸了吗?美国不是把伊拉克给平了吗?以色列跟巴勒斯坦不是还在没完没了吗?阿扁不是也已经听到别人“不会坐视不管”的警告了吗?你看仔细喽,这些事儿还真跟“主义”啥的没嘛关系!

过去有,今天有,将来还会有“为主义而战”的战争,就像同时会有不为主义但为了别的什么而战的战争一样。

十二,为什么停战?为什么不打下去了?

没有什么战争是可以一辈子两辈子直到八辈子永远那么打下去的,对于任何战争来说,“停战”终究是必然的结局,这,甚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能够基本掌握的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及以何种方式把战争停下来,而这又取决于他们对继续战争的前景和停止战争的结果的判断。朝鲜战争期间,美方多次想停战,中方也多次拒绝停战,这是事实;最后,美国继续要求停战,中国终于同意谈谈。问题正如“五十年祭”作者所说:“究竟是我军打得美国不得不同意停战,还是美军把我们打得不得不同意停战?”自诩为“思维正常的人”的作者显然已经得出了结论:是中国被“打得不得不同意停战”!

首先得纠正作者的一个错误:美国要求停战,中国并没有“同意停战”,中国“同意”的是“停战谈判”,那意思很明确:先谈着,是否真的刀枪入库吗放南山还得另说。事实也是如此,边谈边打,打打谈谈,整整两年。关于谈和打,毛泽东先生的经验丰富得很,无论顺境逆境,什么时候把主动权交给过别人?那么如何解答作者的问题呢?其实只需要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就行了,即:美国人为什么要停战?用“正常思维”分析以后会是什么样的结论呢?是美国人爱好和平、从来就不想打吗?显然不是啊,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什么时候不是能打就打呀?是美国人不想让李承晚用资本主义制度统一朝鲜半岛?显然也不是啊,他是恨不得让整个世界都按美国方式生活的。是他觉得已经胜利了不需要继续打下去了吗?更不是啊,一旦停战谈判成功,那就只有一个结果,如克拉克对他的僚属所说的:“美国上将在一个没有打胜的停战书上签字,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对此,“思维正常的人”会得出什么结论?这难道还不是美国“不得不”?
 
以什么样的根据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确实是由方法、角度、立场决定的。仁川登陆后进展顺利的美国人恐怕是不会寻求停战的,这个时候他有梦想;遭到沉重打击之后,他一再希望停战,这本身就是“不得不”;从时间顺序上看,美国人首先要求停战,中苏方面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时机响应停战呼吁,杜鲁门立即表示这是他们“一直准备做的”,这显然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关于“美国兵已经打了两年了,却对付不了小小的朝鲜。这算什么实力?”斯大林同志说得可一点都没错嘛。至于最后的正式签字停火,1953年7月13日金城战役的胜利,显然也是美国“不得不”签字的重要原因之一。

斯大林的突然去世,确实是毛泽东下决心不再继续打下去的重要原因。这是人之常情,不能简单说是服从谁的命令:既然是盟友,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苏联不愿意继续,我们也没必要一个人硬打下去。作者的意思好像是,如果不是“美国政府不许美军继续进攻”,美国就可以获得最后胜利似的,这无疑是对美国对中国都太不了解,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战场局势都不了解。彭德怀当时就说:“当时我方战场组织,刚刚就绪,未充分利用它给敌人以重大打击,似有一些可惜。”而对此,美国军方人士也有相同意见。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