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11-06 13:37:47 / 个人分类:此夕溪山对明月(东学别讲)

 

所谓“定”,佛教有所谓“四禅八定”之说,而且还要加上“不退转”,“身心安住”,戒,对信佛的人来说就是戒律、性戒,对于一般的人,第一,指道德规范(norm),这一部分是社会内化在个人身心中的制度性知识。第二,指个人涵养的原则,这是个人自由意志在行为模式上的选择。作为我们中国人,则是“明德、亲民、止至善”,明德为大智,亲民为大仁,止至善为大勇。自由意志既然是自由的,那它为什么只选择这些“崇高的道德法则”,而不去选择那些低贱、鄙俗的原则?原因有二,第一,自由意味着不受强制,既不受外在的专制暴君的强制,也不受内在的私欲妄想的强制,而当灵魂不受强制的时候,它总是要选择纯粹高尚的,若佛教所说“习气若除,真心自显”,我们的古典的哲学,比较相信人性向善的、光明的一面,(现代哲学很多则不如此)。第二,鄙俗的原则,如果认真研究,很多其实并不是原则,而是无原则,不讲原则的。就如《三国演义》里的吕布,有奶就是娘,他没有什么原则,最后所有的人都唾弃他。(有奶就是娘,不是原则,所谓原则,是在目标和规范上的人生展开的依据,有奶就是娘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方法”,那么,吕布的目标是什么呢?似乎就是占一块地盘,然后享乐,而他的目标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追求个人的肉体享受”可以成为一项个人处事的原则,实际上某些人就是这样做的,不过,这就意味着个人完全成为欲望的奴隶,他本身处在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状态之中了。)

一个有原则的人是不是执着?当两手空空的时候,我并不执着于手,因为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原则也是同样,原则是一个人道德生命的展开,当“万缘放下”之时,本来的清净心就会展现,而我们并不执着于清净心。马一浮先生解释“克己复礼”,说“不彻证二空,不能克己”,就是这个意思。不是要拿一个“己”来“克”一番,而是本来无己。本来无己,为何“非礼勿视”?这全是因缘和合的作用,诚敬到了极点,自然道与天合。

禅门讲究“向上一路,千圣莫传”,“开口便错”,“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这是强调“证悟”,“参须真参,悟要透悟”,否则“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我们应该从这些方面理解禅宗,不能在这些文字上面理解,如果我们认为真的“开口便错”,那么试问此禅师开口说出“开口便错”时,错是不错?所以道理仍须讲论明白,才有落脚之处。

然后说“定”,临济曰“别人火葬,我这里活埋”,活埋之时,情识双泯,此时是定境,也是无住的境界。凡定境,必然无住,“若心有住,不名为定”,但这个“住”,不是“身心安住”“现法乐住”的“住”,这个“有住”,可以理解为“执着”,或者《瑜伽师地论》里的“寻”和“伺”,看上去好像是“住”,实际你的“意向”是在不断的“指向”某些目标的。而“身心安住”的“住”,则是由“止”“静”“息”“疗”之后达到的“无寻无伺”。当然达到这一层次的方法有多种,《圆觉经》《楞严经》都有详细介绍。有人动辄说此两部经是“伪经”,其实大乘经典未必都是乔答摩·悉达多一人所说,尤其这两部经典是禅宗立教的基础,所谓“佛性本觉”,是汉传佛教修证尤其是禅宗修证的逻辑根基。《圆觉经》里有很多修法,也有先修定,后修戒的,也有先修戒,后修定的,要我说,这就和鸡生蛋、蛋生鸡差不多,戒定互相有促进的作用。“幻尘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不起幻尘”,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真正的佛法就是这么简易,即陆九渊的“易简功夫终久大”。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