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内容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二:哈佛人才培养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01-22 14:49:50 / 个人分类:哈佛通讯

这些年来,来哈佛观光的中国人日益多了起来,经济成长,手中有钱,固然是个原因,但更重要的也许是因为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重视教育的传统,人们才会对哈佛格外青睐吧。每当我穿越哈佛校园,几乎总能听到中国人说话的声音,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常会指着哈佛的铜像对孩子说:去摸摸他的脚,也许你有运气,一脚就跨进哈佛了。真的,那个端坐着永远沉思的哈佛左脚的皮鞋每天都鲜光澄亮。像是烧头香、求上签,哈佛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俨然就是教育的圣城。考进哈佛是无数中国学子魂牵梦绕的理想。

哈佛的校长和决策们的目光已经注意到东亚,尤其是中国。“哈佛的第一个一百五十年是新英格兰的地方性大学,第二个一百五十年成为美国的著名大学,它的第三个一百五十年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性的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常青藤大学所以能够常青不老,最主要的就是它能高瞻远嘱,保持长远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卓越的领袖和精英,引导国家和社会健康的发展,这是哈佛对美国的贡献,也是哈佛期待的对于世界的贡献。其实,这就是社会对大学的真正的需要。一个不尊重大学,可以随随便便用大学以外的意志改变大学、任意篡改大学使命的社会,绝对不可能有任何健康的持久的发展。中国大陆的大学教育近半个世纪以来走了一条极不正常的坎坷道路,从五七年的校系调整,到文化大革命中的停课闹革命、工农兵“上、管、改”,最近几年又搞了地方性的大合并,弄出一批超级大学。我不明白大学的规模与学校的质量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曾在哈佛接待一个国家教委的大学校长代表团,问他们国内大学兼并的理由,得到的答复是为了管理和安排学校经费的需要。这是很难令人理解的。对于大学而言,重要的并不是规模的大小,而是学校能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传统,持之以恒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杰出人才。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这些常青藤大学的规模都不大,普林斯敦更是一所袖珍大学,哈佛是规模很大,可是,它的各个学院是完全独立的。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没有特色,规模再大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力。明确学校的使命,坚持学校的传统和理念,才是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根本。归根结底,学校是培养人才的,象这样每过十年就折腾一次大学,其结果是五十年代培养的人,到了六十年代几乎就报废了,六十年代的人才到了七十年代,没有被打倒已是万幸,七十年代培养的人还没等到八十年代就已经被淘汰了,八十年代的精英到了九十年代,无论观念还是技能都已是捉襟见肘尽显疲态。人才的培养是靠长期的积累,每过几年便废掉一代人,这社会还能有人才吗!没有什么浪费能比对人的浪费更铺张更残酷了。现在,中国的大学很在乎自己在世界大学中的排名,这是好事,要想办出一流的大学,我看最重要的是废除那个折腾大学、折腾教育的传统,让大学恢复和重建自身的传统,明确自己的使命,用源远流长日积月累的信念培养中国可以贡献于世界的优秀人杰。

哈佛是清醒地了解自己的使命的。在全球化的时代,人才的培养要远远比地缘的区域的人才要求复杂得多,能对世界肩负责任的人,必定是对世界有深刻了解的人。面对一个日益开放的中国,哈佛正在积极地调整布局和策略,给中国以更大的投入和关注。哈佛的费正清中心和哈佛燕京学社是全美大学中两个最大的与中国有关的学术机构,前者重在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研究,后者每年接待几十位从东亚来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其中中国学者占了绝大部分。近几年,哈佛与中国的学术交流发展的非常迅速,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文理学院等都在拓展与中国的交流计划,政府学院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合作的政府管理技能训练班已经小有规模,很受美国各界注意。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入哈佛,越来越多的华夏学子圆其哈佛梦,中国研究会成为哈佛最有活力的学术科目。同样,这种双边互动,也会把哈佛办学的理念和经验带到中国,成为中国大学发展可资借鉴的最重要的参照。这或许是哈佛和中国学界共同的期待吧。

(作者供真名网独家发表,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