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摄影博客
http://my.nphoto.net/zhuyi/  

忽冷忽热的张爱玲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9-08 05:37:16 / 精华(1) / 个人分类:小讨厌的闲情随笔

都说张爱玲的性格近于孤僻和内向,甚至冷酷无情,据我看来其实她不过是不善于待人接物,不屑于精心打理生活琐碎而已。有些人擅说不擅写,有些人擅写不擅说,张爱玲便是后者了。

(一)

她在《天才梦》里写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当童年的狂想逐渐退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癖缺点。

其实她所指自己的缺点不过是: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后来的人喜欢反复提到《天才梦》里的这一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原文是这样的:“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 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也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通读全文可以认识到张爱玲所提“华美的袍上边的蚤子”,不过是生活里她不能胜任的:煮饭、用肥皂粉洗衣、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着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她母亲给女儿两年时间适应环境,却失败了。

后人把这一句奉为经典,不过是悲悲惨惨凄凄切切风花雪月强作愁的意思。

(二)

张爱玲童年的家庭生活,被普遍认为是造成她成年以后对任何人锱铢必较性格的根源,但是父亲家庭的颓败、母亲离婚后在物质上对她有限的帮助,其实和当时上海社会的普遍风气相差并不大。上海人喜欢和人计较,所谓亲兄弟也明算账,家家户户皆是如此,并非为张家所特有。看张爱玲大部分小说里的人物,凡带市侩气息的,都爱和人计较,肚子里小算盘拨拨,有爱算计别人的,但多数是以不使自己吃亏为底线,想来原型也不会单单是从张家一家而来。

再看张爱玲的姑姑,《私语》里写,有一回她撞倒了阳台门的玻璃,稍微蹭破一点皮,血流下来了,“我给姑姑看,她弯下腰去,匆匆一瞥,知道不致命,就关切地问起玻璃,我又去配了一块。”张爱玲的母亲离婚后,有了自己的生活,对于女儿的投奔,她虽尽了全力给予帮助,并一直负担女儿到完成学业,但在张爱玲看来,这份母爱还是有一些保留的,为此在《私语》最后,她写道:“我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我也怀疑著。这时候,母亲的家不复是柔和的了。”可以看出,张的姑姑和母亲都是极善计算的。

若说母亲对张爱玲的爱给得不够,并不正确。张爱玲投奔母亲后,弟弟随之而来,母亲因手头只够培养一个孩子的费用,遵守先来后到的秩序,叫儿子回父亲家,留下女儿。张的后母这样骂她的母亲:“你母亲离了婚还要干涉你们家里的事。既然放不下这里,为什么不回来?可惜迟了一步,回来只好作姨太太!”张爱玲在父亲家时,母亲教她:万一她(父亲)打你,不要还手,不然,说出去总是你的错。和母亲一起住时,母亲教她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等琐事。张爱玲嫌母亲给自己的爱不够多,多也是对母亲能够给予自己的东西期望过高,却从不从母亲的角度去想一想,可能因为张自己生命里没有孩子,故也难体会深切。

所以说张爱玲对人冷酷,其实并不很正确,这“冷酷”是从她的姑姑和母亲身上亦能够看出一些来的,或者说姑姑和母亲的为人,影响了她,这“冷酷”其实是上海知识女性骨子里渗出来的傲气。

(三)

关于张爱玲的不善言辞和不善待人接物,倒是一点不假。

她写苏青,当然是要写对方的好处,要抬高对方,所以文章开头就写:“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殊不知,这样被冰心、白薇以及她们的读者看到,是要惹人生厌的。在不相关的人看来,张爱玲这样写,也并不是明智之举,疑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之举,颇不圆滑。

张爱玲和胡适见面之前,期望颇高,毕竟胡适与她的父亲姑姑相识,两人书信往来几次,感觉甚好,但真见到了,却又无话可说。在《忆胡适之》里,张爱玲提到:“跟适之先生谈,我确是如对神明。较具体的说,是像写东西的时候停下来望着窗外一片空白的天,只想较近真实。”但是等到:“适之先生讲起大陆,说‘纯粹是军事征服’。我顿了顿没有回答,因为自从一九三几年起看书,就感到左派的压力,虽 然本能的起反感,而且像一切潮流一样,我永远是在外面的 ,但是我知道它的影响不止于像西方的左派只限一九三○年代。我一默然,适之先生立刻把脸一沉,换个话题。我只记得自己太不会说话,因而梗梗于心的这两段。他还说:“你要看书可以到哥伦比亚图书馆去,那儿书很多。”我不由得笑了。那时候我虽然经常的到市立图书馆借书,还没有到 图书馆查书的习惯,更不必说观光。适之先生一看,马上就 又说到别处去了。”可以看出,两人对事物的看法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作为晚辈,张爱玲并不刻意去迎合胡适的话题,她既不感兴趣,或意见相左,便沉默,胡适也很知趣地“换个话题”。

(四)

张爱玲在短文《打人》一文里,因见到警察打“一个十五六岁的穿得相当干净的孩子”,她便想“走上前给那警察两个耳刮子。” 在此文里,张爱玲自己说自己是:“我向来很少有正义感。我不愿意看见什么,就有本事看不见。但是这一回,我忍不住屡屡回过头去望,忍不住气塞胸膛,打一下,就觉得我的心收缩一下。”

可见张爱玲的心里,并非真正的冷漠。


TAG:

引用 删除 小讨厌   /   2006-12-14 09:02:32
这片就算好?小儿科不知道wangqi吧?可能连阿宝也不知道!哎。。。。
引用 删除 小儿科   /   2006-12-14 07:19:22
http://photos.nphoto.net/photos/2006-12/14/ff8080810f74ec9b010f7f3bd3c45bcd.shtml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