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想随着这些闪耀的绿叶而闪耀,我的心灵因了这日光的抚触而歌唱。

随记(之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6-21 03:11:23 / 个人分类:随笔

随记(之二

          鲁之洛

    

那天女儿回邵阳看望老爹老妈,正好她妈旅游去了,我忙着要为她做饭。她说:别去费事了,还是我请老爸吃邵阳西餐吧!你先去,我邀个同学随后就来。我在西餐厅坐下不久,她的同学就来了。我喊“小姐”为她准备茶水,却没见有小姐来。她笑着说:伯伯好久没进馆子了吧!现在喊法翻新了,不兴叫“小姐”,兴喊“美女”。这时女儿来了,她还没落座,就喊“美女”。果然顷刻间拥来两、三个女招待。我不由感叹:如今新词真多!

此刻,我是在读“真名网”上丁伯刚先生对谢宗玉先生的中篇小说《纪念日》的回帖。读着读着,忍不住想起了西餐馆的这件事。因为虽是短短的一段文字,先生却用了不少新语汇。且看这段话吧:

 

我个人认为这篇小说(指《纪念日》)起点是社会事件,落点是社会感受,

中间拉开的距离不是很大,弹跳力似乎没有那篇强。并且这里的感受也带

有更多的公共色彩。

 

或许年轻人一看就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我这个老人却捉摸了好一阵才弄懂说的是什么。我捉摸大概先生是说《纪念日》写的是社会事件,而不是写个人命运,且故事的时距也短,情节也不够跌宕起伏,思想也不够独特。

如果我捉摸出的意思没怎么错,就不能不多讲几句大实话了。其实《纪念日》写的就是社会事件中的个人命运,而这个人命运又特具“社会感受”。说透了,世上又哪有与社会分离的所谓个人命运呢?个人命运又怎能离开“社会感受”?作品的存在意义,恐怕与“感受”的“公共色彩”强弱关系极大。《纪念日》的深刻性也正在“感受”的“公共色彩”与个人独特色彩的强烈对照,那就是那个作品中的“我”和他的对象告吹。那女孩没说什么话,却用行动喊出一个偌大的“NO。这色彩还不独特吗?至于情节发展的时距,外延确不够长,而内延确是十分长的,从抗日到如今,整整六十年,还不够长吗?还有那个“弹跳力”问题,似乎该多说几句?先生所说的“弹跳力”,我想指的无非是故事情节的意外性,亦即情节的突变,或意外发展。但这不只是个技巧问题。任何情节的发展,都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而是生活与人物性格的必然发展。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纪念日》把握得特好,特有分寸。倒是现在的许多电视剧,严重的存在着不顾生活和人物性格任意乱“弹跳”的现象,这几乎成了“公害”,竟然那么多的评论家,那么多的评论文章,那么多的座谈讨论会,却没有一个人提出批评或商榷,能不是问题吗?

是为记。

                                    2006年6月20星期二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