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枪文化付出的代价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04-18 19:32:36 / 个人分类:新闻视点

美国的枪文化不能再继续下去 吴琦幸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凶手赵运熙使用的是一把短枪,他五周前在当地一个城市的枪店,花了571美元买了Glock-19型手枪和子弹,然后用这把短枪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残忍和死伤最多的校园血案。于是美国人又将目光转向特有的枪文化,媒体上关于枪的话题又开始成为焦点。 美国的宪法为什么允许市民购买枪支和使用枪支?为什么尽管发生大量的枪击事件,却还是无法做出对于购买枪支的严厉管制?为什么不能干脆废除自由购买枪支使用枪支的权利? 这个问题曾经是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辩论的重要话题。民主党认为枪支应该管制,应该限制它的使用。他们认为枪支的滥用导致了美国的犯罪率激增,使美国的枪击案失控。而共和党则将美国的个人的权利置于更高的地位,认为人民拥有枪支的权利不应该予以剥夺。到今天为止,联邦法律对于枪支的管制还是非常微弱的,联邦政府的火器烟酒管理局主要是在如何限制枪支的使用。当然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出台过一些关于枪支管制的比较严厉的法律,例如枪支购买必须要由本人携带身份证、由本人亲自前往枪店购买。购买之后,不能够马上获得枪支,而要有美国警察局会同联邦调查局进行背景及犯罪记录调查核实,然后才可以在两周之后获得枪支。另外,美国又发明了在枪支的扳机上安装扣锁。又规定枪支如果放在家中必须要加上箱子,不能给孩子可以玩的机会。在汽车上如果放置枪支,必须放在后备箱中,或者是加盖的箱子,使双手无法立即摸到枪。尽管规定这么多,但是只要有枪,就有可能被人利用,发生大血案。据说赵运熙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象这种人如果是真的精神病患者,犯下枪击大案,即使他不自杀,也不一定会关进牢里。枪杀里根总统的凶手最后也是因为患有精神病而免去牢狱之灾。 问题就是,美国有着公开买卖枪支的商店,市民任意可以得到枪支,使得美国变得更加危险。一旦精神病人得到枪支就可以制造匪夷所思的大案。所以,对于枪支的限制和禁止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赞成在全美国禁止枪支的买卖,除特殊行业的工作需要之外,应该禁止使用枪支。据说今天全美国民间已经拥有的枪支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美国流传的一句话就是民间的枪要多过于国家拥有的枪支,这就形象地说出了美国枪支泛滥的情况。 美国宪法规定的民众有持有枪支的自由,来源于美国的建国之初。哥伦布发现美洲这块新大陆,使后来的英国清教徒得以坐着五月花号轮来到美洲。在创业之初,美国还是一片荒原,豺狼虎豹到处都是,一片片未知的新天地充满了危险,当时的印第安人也是威胁之一。当时的拓荒者考虑到将要创建一个完全平等的自由的国家,建国先驱们便在宪法中赋予了拥枪的自由。这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到了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黄金,淘金者们来到野蛮西部淘金,佩戴枪支就成为一种有效的防身工具,增加了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我们看到很多西部淘金人都是身后佩戴者枪支在淘金的。甚至于在后来的西部开拓过程中,法律的不健全,使得种族主义、暴力至上者以强凌弱的情况普遍产生,个人拥有枪支可以增加个人的威慑力,使得社会在暴力下处于平等地位。这都是美国历史上个人拥有枪支带来的进步作用。 但是今天不同了,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高科技的新时代,美国的经济达到全世界的第一,民众生活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社会竞争趋向公平。在这个公平竞争的年代,已经不是靠体力和技术来相互争强的时候,需要的是智力和公信力。美国法律的完善,警察素质的提高,以及全国连成一片的刑警追捕体系,不再需要个人用枪支来提高私人的安全感。更何况,当年开拓西部拥有枪支的时代,是好莱坞暴力电影还没有开始的时代,是网络血腥游戏还没有发明的时代。今天,受到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的影响,美国人几乎从小就在这种暴力的影响下长大。有的时候就是这种虚拟的暴力让很多青少年无法分清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区别。赵运熙是一个八岁就在美国受教育的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被这种美国式的枪文化熏陶,才使他拿起枪支泄愤。枪支甚至使一部分青少年变态。在网上一开始流传的作案者是一位华人青年,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枪迷,还在网上登出了自己正拥有着十四枝正规步枪的照片。 鉴于美国校园枪击案的泛滥,美国所有的学校都规定不准带枪支进入校园,任何个人不得佩戴枪支。但是这个规定碰到了象赵运熙这样的狂人就反而成为一种祸害,没有人能够反抗,任由宰割。最近网上就在辩论,有的人说,如果允许校园中拥有枪支的话,就不会发生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案,不会有32人丧生。这种本末倒置的观点,都是建立在美国人可以拥有枪支的基础上。 对于美国的枪文化如果不进行彻底的反思,不进行全面的禁止,今后的枪击案不光不会消声匿迹,而且还会发生。

TAG:

引用 删除 梦游人   /   2007-04-18 23:56:30

对于美国的枪文化如果不进行彻底的反思,不进行全面的禁止,今后的枪击案不光不会消声匿迹,而且还会发生。


不幸的是,博主在另一篇文章把这种反思来了一个另类的“举一反三”,一反就反思到了中国的文革。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