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直窜过肩膀 方显木匠功夫深

上海的“美国总会”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03-16 15:24:53 / 个人分类:生长的地方

美国人也很早来到上海,开辟过“美租界”,后来虽然和英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美国人势力依然很大。不过美国人却一直没有自己的俱乐部。直到1917年,在上海的美国侨民才在庆祝独立日的那天成立了美国人的俱乐部The American Club。不过这个俱乐部没有自己的房子,只是借了南京路33号殖民银行分行大楼的楼上做聚会场所,以后又盘下福州路209号的地皮,开始筹建自己的俱乐部大楼,到1924年建成。

这栋后来被中国人称为“花旗总会”的大楼高7层,是上海著名的建筑设计所邬达克公司设计的,采用的建筑式样倒不是这个所擅长的折中主义,完全采取了19世纪美国流行的所谓“殖民地式样”:底层的大门外有一个不大的古典柱式门廊,二层突出一个有铸铁栏杆的阳台。外墙则是非常简朴的砖墙,贴着8万多块从美国买来的棕色面砖,窗户只是简单的用灰白石框,漆成黑色的钢窗,外墙唯一的装饰是在檐部有几乎不显眼的堞雉纹样。

和简朴的外表相符的是,这栋大楼的内部装饰也是默默的表现它的奢华。进入大门后,底层是一个半地下室门厅,有一个两跑的白色大理石旋转楼梯到第一层,转电梯上达各层。一层有酒吧、弹子房等,二层有各种娱乐的房间。房间内都有到顶的红木镶嵌护墙板,虽然没有雕饰,但气派非常大,很有北美清教徒又兼暴发户的特色。三层以上都是旅馆,供来沪美国人寄寓,一般都是单间,有独立的卫生间,室内装潢也是注重用材而慎于装饰。

1953年这栋建筑被上海军管会接收,以后就一直是上海市高、中级人民法院的办公大楼。作为一个俱乐部的建筑,要当作法院实在是勉为其难:大楼直接面街,没有一点回旋余地,连停汽车的地方也没有。和旁边的巡捕房大楼(现在的上海公安局)一比,就显示不出一点法院建筑应有的气势。楼内没有大厅,一二层的房间作为审判厅实在太小,容纳不可几个旁听者,而三层以上的房间做办公室也太小,通道又过于狭窄。

80年代后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要出入这栋大楼,当时大楼的门厅里往往停满了自行车,半地下室的餐厅先是作为本部工作人员的食堂,甚至还有一阵子承包给一个个体户开了饭店,饭店的招牌就挂在外墙上,直到人大代表(还是政协委员?)提出指责后才被赶走。电梯因为使用过度,破旧而不可靠。审判庭里的护墙板后面往往就是老鼠窝,晚上开会时小老鼠会从护墙板的脱落处露出脑袋。楼道的地板也因为保养不够,有很多已脱落。钢窗被整修几次后大多生锈(过去老大楼的钢窗一般都经过包铅工艺,再加油漆,插销之类的五金部件也采用铜制,因此很少生锈。1949年后房屋大修时对于钢窗往往要进行拷铲后再油漆,结果破坏了包铅层,更容易生锈)。

20世纪90年代法院搬迁就已提上议事日程,在虹桥路上新盖了很有气派的新大楼,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先搬了进去,高院只有部分专业庭搬到了那里,其余部分仍然留在老的花旗总会大楼里。进入21世纪后,新的高级人民法院大楼落成后,高院的各个机关才逐渐迁出了这栋大楼。而这栋大楼接手的下家是谁,还没有明确。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