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直窜过肩膀 方显木匠功夫深

杂忆上海藏书楼的人和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03-17 05:44:33 / 个人分类:回忆与思考

杂忆上海藏书楼的人和事
 
藏书楼原来是作为徐家汇天主堂传教士们的资料室建设的,完全按照欧美图书馆建筑的格式来建,
二楼是藏西文著作,拉丁文和法文为主,房间里一圈高到天花板的书架,中间有个夹层的走廊,
可以取上层书。房间中间都是大写字台,供阅读研究。现在欧美大学的老图书馆都是这样的。
 
一楼藏的是中国各地的地方志,传教会以上海徐家汇天主堂为南方传教中心,号为南堂,派出的
传教士有义务采购到达地的地方志送回来,因此一楼几乎收齐了清朝中后期各府州县的地方志。
存放在高到天花板的书架里,中间没有二楼那样的腰廊,要爬高高的扶梯上去取书。
藏书楼的外表很不起眼,是很朴素的,只有在入口的地方有一点装饰纹样。现在一楼是6间,二楼
是7间,1994年建地铁时为扩路拆去了一楼的一间,变成了骑楼模样跨在人行道上。
1949年后,藏书楼归了上海图书馆。文化大革命前,上海图书馆保存的所有解放前的旧报刊全部
都放到藏书楼,成为红卫兵查找材料的重要来源,比如张春桥以‘迪克’笔名批评鲁迅的文章就
是在这里找到的,是复旦大学红革会炮打张春桥的重磅炮弹。所以到了70年代,这里戒备森严,
外面原来是有个院墙的,有个小门,要局级以上单位介绍信才可入内,查找资料也严格限制单位
提出的任务范围内。
80年代后期,因为有个朋友被调到这里工作,得以到这个过去一直很神往的地方一游,登堂入室,
进到二楼书库里转了一圈。当时二楼书库装了个大铁门,读者是绝对不让进的。实际上里面乱七
八糟,很多书直接堆在地板上,印象最深的是一大堆郎士宁的铜版印制油画,居然就是堆放在消
防楼梯口。窗户大多已经打不开,外面的百叶窗也坏了大半,里面很阴暗。即使书架上的西文书
籍,绝大多数都没有编目,只有过去传教士们留下的一个1/2开的购书记录本,按照时间顺序登记
,但只有书名,没有详细目录。要找到一本书只有依靠管理人员的印象。
当时美国的一个教会大学提出要资助北堂(北京西什库教堂)和南堂的藏书编目工作。我那位朋友
就是被调来干这工作的,她是党员,组织比较信任,又有很好的英文功底,又愿意坐这冷板凳工作
,所以才点中她。原来有个懂法文的老馆员,带她并教她法文。她就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应用,美国
人提供了电脑(当时好贵,1万美金)设备,她干了3年,将藏书楼的法文书籍编了目,称为南堂书
目,在目录学界是有口碑的,但却没有她的署名。另外她又发现了藏书楼很多书籍的藏书票很有价
值,提供了一些给一个南大的搞藏书票艺术的朋友,那个朋友出了一本书,也没有她的署名。我当时
和另一帮朋友在搞百年社会民俗变迁的图片资料,她提供了不少藏书楼里西文书籍里的插图资料,
可是那本书出版的时候,她已经不在了。
当时美方表示愿意资助中方人员去美国学习拉丁文,我这位乐于助人的朋友也有此兴趣,愿意将藏
书楼的拉丁文书目也搞出来。可是上帝却另有安排,当她正在壮年的时候不幸被发现患了绝症,与
疾病搏斗几年,她终于撒手归天。
这位朋友的名字是黄培伟,一位平凡而坚韧的女性。


TAG:

引用 删除 forgforg   /   2005-03-30 19:29:47
我听黄志伟老师说过她。有的人可能只能记忆在心里。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