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直窜过肩膀 方显木匠功夫深

上海的弄堂房子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03-17 05:50:21 / 个人分类:生长的地方

上海的弄堂房子

弄堂房子算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上世纪80年代出一套中国民居的邮票,上海就是一个石库门图样。尽管现在上海人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人住在弄堂房子里,可是“新天地”仍然是将原来的石库门壳子来包装。

倒回去150年,上海没有弄堂房子,尽管当时有很多的“巷”、“弄”,但却是没有弄堂房子。城里的房子都是独栋的,有钱人住的大宅院,小户人家住江南没有围墙的小栋房子,租界里洋人住殖民地式样的住宅。感谢忠王李秀成扫荡江南,把江南富庶人家赶到上海租界避难,人口暴涨几十倍,等到战争平息,这些有钱人“此间乐,不思蜀”,开始在上海的租界定居下来。

由于租界的土地面积有限,不可能建造独立住宅。于是从当时的英国引进联排式住宅(原来倒是荷兰的)概念,将安徽山区的“一颗印式”的高墙大门住宅连接起来(这是我的个人看法,并以为是在上海发展起来的淮军的影响),形成长排的房子。又因为中国人建房讲究朝向,不愿意随街道平行,于是就为了朝南,有的长排房子与街道垂直,有的则以通道连接,形成“弄堂”。

最早的弄堂房子早就拆光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有20世纪初的,那已经是第二代的了。有石库门,有中国式的轴对称布局,房间可以用木板墙任意分割,没有固定的房间。但是在石库门上已经有了西洋式的山花,结构已经是砖木的,而不是原来的木结构,大多已经盖了西洋式的大瓦片。有的前楼前面的栏杆也已经是铁制的了。有了自来水,但没有煤气和卫生设备。我们现在称为“老式石库门”。

20年代后出现的弄堂房子已经是百花齐放,老式石库门已沦为穷人的住宅。新式的,有挑出的西洋式阳台、有卫生设备、有煤气的石库门弄堂已成为中产阶级的新宠。这种房子除了前面的石库门还保留一点点中国式样外,其实已经完全西洋化。这种房子在越界筑路地区最多。

更多的弄堂索性抛弃那令人气闷的石库门,完全西洋化。只是比欧洲的连排住宅开间小,尤其是几乎没有半地下室式样的。不过仍然保留中国人喜欢的朝向,前面敞开有个小院子,半截高的矮墙配上铁栏杆,进了前门有的是上二楼的楼梯过道,旁边有客厅(叫做一间半);也有的直接就是房间(一开间),比如鲁迅住的大陆新村。这种弄堂房子统称为“新式里弄”,当年建造的时候往往不用“里”、“弄”、“坊”命名,而是“新村”、“别墅”、“花园”。这是当年有身份的中产阶级的住宅。

所有的弄堂房子从原来的设计角度来说都是一户一单元,从上到下一家人家。30年代后在公寓大楼的影响下又出现了“公寓式里弄”,外表是新式里弄式样,但每一个大门进去,有总的楼梯,每一层为单独的一个居住单元,或者一层有几个居住单元。一般都是高级职员的住宅。

总的来说弄堂都比较狭窄,总弄一般只有3米多,支弄有的只有2米,甚至可以从后窗口伸出竹竿搭到对面的窗台或院墙顶来晾衣服。新式里弄比较宽一点,但依旧不能走汽车。于是不是第一等的官僚、买办就要住一种最高级的弄堂房子:花园式里弄。这种房子前面有花园,看上去是有点连接的独幢洋房,后面则还是弄堂,汽车间、灶间连排建造。这种房子在虹口的长春、溧阳、山阴路一带最集中。

所以“弄堂房子”实际上有很多等级,天差地别,最高级的和最低级的都有。老式石库门到了30年代两次战争(128与813),成为大量涌入租界的难民窟。而到1949年后,绝大多数弄堂房子都被收归国有,也几乎全部变成了多户杂居一个单元的立体大杂院。

————这是在10多年前应上海电台写的一篇有关上海民居的广播稿。当年广播后,由于风波而陷于停业的某旅行社的经理打来电话,说是正好借机会培训导游,委托我组织了一个有关上海衣食住行风俗的系列讲座。为此曾补充材料。检拾旧稿,敝帚自珍,输入电脑,发在本站,以符合有关方面的BBS导向。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