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直窜过肩膀 方显木匠功夫深

官场上的“绍兴三通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05-09 11:43:20 / 个人分类:刀笔的漫谈

清人笔记《三异笔谈》有一个绍兴师爷把持云南的故事。说嘉庆年间,绍兴人王立人长期在云南作幕友,因为刀笔纯熟,转了很多州县,名气越来越大,后来被云南官场尊称为“王二先生”、“立翁”。

王立人年纪大了,不用再到地方辛苦,就住在昆明,先后和云南的布政使、按察使结了儿女亲家。他盖起一座花园公馆,园林、戏台,一应俱全,是全省师爷的“俱乐部”。来云南州县作官的,都要请王二先生介绍幕友;想到云南“佐治”的师爷,也要到王二先生那里报到。王立人也很公正,根据师爷的水平能力来分高下,分别推荐,无不应聘。全省的府州县衙门师爷都是王二先生的门生,而府州县官员到了昆明,有什么问题都到王二先生家里寻求帮助。

王立人上有督抚、二司的馈赠,下有各级官员的“敬意”,还有门徒的节礼,收入颇丰。不过他仗义疏财,开销也极大。于是他又通过督抚的路子,为自己谋得总办云南全省铜运的差使,承包了全省的铜运,有财有势。可奇怪的是,这位办政务功夫纯熟的师爷却理财无方,几年下来不仅没有赚钱,反而亏空了24万两银子。他的几位后台也在这时先后调离。王立人赶紧安排一场假官司,自己给自己定一个充军之罪。云南已经是“极边烟瘴”之地,按例调戍四川。于是他收拾余下的私产万余两银子,移居四川养老,直到以80多岁的高龄寿终正寝。

师爷行当里实际上是各地人士都有的。不过绍兴人确实是占有主要的地位。清代的绍兴府包括了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个县,大体上是以会稽山为中心,以浦阳江、曹娥江为两翼,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种植区之一,很早就得到了高度的开发,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同时这里很早就是越文化的发祥地,东晋初期大批北方士族迁居到这里,“高人文士云合景从,遂为江左之冠”,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绍兴的教育普及程度相当高,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很多,清代绍兴一共出过630名进士,考中举人的有2361名。

当然仅是教育普及率高、文化层次高还不是出师爷的主要理由。自从南宋把杭州作为临时首都后,绍兴地区大批考不上科举的读书人都转应募到朝廷各机关充当职员,经过一个半世纪多的传承,这里的读书人特别善于机关事务。传说南宋灭亡后,朝廷部门办事规则被保留在了绍兴地方,元朝组建政府,绍兴人去充当书吏,熟门熟路;明朝建立,绍兴人又继续这一行当。明朝人王士性在他的《广志绎》里说,朝廷“自九卿至闲曹细局”,书吏“无非越人”。明代小说《醒世恒言》里也说绍兴人把当书吏作为一项生意来做,常常采用“飞过海”的办法来积累选官资格,“天下衙官(指州县的佐贰官,一般情况下书吏最高只能做到这个层次的官职)一大半都出绍兴”。

师爷干的工作实际上也就是衙门的日常业务,只是明代法律严禁书吏揽权,甚至在《大明律》这部法典里专门立一条:吏卒犯死罪先斩后奏。因此宋元时候的“吏学”转化为师爷的“幕学”。层次低的绍兴读书人去当书吏,层次高的绍兴读书人去考科举当官,中间层次的则去做师爷,凭自己对于政务处理的能力接受官员的聘请。在朝廷各部当书吏的绍兴人帮助考中进士在各地当官的绍兴人,使他们上呈的公文得到迅速处理和通过;各地当官的绍兴人则把自己未能考取进士、举人的同乡带到任上来帮忙起草公文、处理政务;而当了师爷的绍兴人又把更多的同乡介绍到各地衙门,最终形成绍兴师爷遍天下的局面。

按照清嘉道年间官至督抚的福建人梁章钜(他本人在中进士之前也是幕友出身,自号“儒林参军”)《浪迹续谈》一书中的说法,清代的官场受到绍兴人的严重影响,绍兴师爷遍布全国,绍兴的特产——绍兴黄酒也随之行销各省,“可谓酒之正宗”;官场中除了“京片子”外,绍兴口音的“绍兴官话”居然也是流行语音;再加上绍兴师爷对于刑名、钱谷之类政府行政司法事务的垄断,所以叫做“绍兴三通行”。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