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直窜过肩膀 方显木匠功夫深

之二衙门的人物——长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05-17 15:02:20 / 个人分类:八字衙门里

 
23、衙门中的另类“爷们”

       明清时州县衙门里的长官被老百姓称为“老爷”、“大老爷”,长官的幕友被称为“师爷”、“师老爷”,而书吏、衙役都称不上“爷”。在州县衙门里还能够公然称“爷”的,就是长官“长随”,他们被老百姓称之为“二爷”、“大爷”,是衙门里的另类“爷们”。

       《红楼梦》第99回提到贾政外放江西粮道,一到任想做清官,革除一切陋规常例,那些“花了若干银子、打了个门子”跟随来的长随们怨声载道,都来告假。贾政不知就里,便说:“要来的也是你们,要去的也是你们。既嫌这里不好,就都请便。”长随们走后,贾政从自己家里带去的家人们私下商议道:“他们可去的去了,我们去不了的,到底得想个法子才好。”一个叫李十儿的给大家出主意,联合粮道衙门里的书吏衙役,集体给贾政捣蛋。贾政觉得不对劲,李十儿乘机“开导”贾政,终于使贾政让步,于是一切照旧,“利益均沾”。

       从《红楼梦》的这个故事可以看到,长随和家人奴仆不同,他们是长官用钱雇的,有人身自由,可以来去自由;而家人奴仆是“去不了”的,他们是主人买的,立有“靠身文契”,对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在法律上长随最低不过是“雇工人”,一般都只是“同凡”,有和主人平等的法律地位。而家人奴仆则在法律上被划为奴婢贱民,和主人之间有不得破坏的“主仆名分”。

       除了法律身份不同外,长随和一般家人奴仆的区别更在于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同。长随是专门出头露面,在公务场合为主人提供服务的仆从。正如清朝《牧令书》引王植之语:“长随非在官之人,而所司皆在官之事。”而普通的家人奴仆只能在官员家内服务,不能出宅门半步。家仆要能够出外代表官员公干,就要从普通家仆“升”为长随。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他的《廿二史札记·长随》中考证,说长随原来是明朝时一种跟随伺候大太监的小太监的称呼。这确实在明代很多书籍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当时官员雇佣的随从一般叫“参随”或“亲随”,吕坤《实政录》中已写到官员这种仆从种种作恶手段。到了清朝长随称呼的适用面更广,可以指所有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家仆。

       长随大多有一技之长,粗通文墨,熟悉衙门的各种陋规常例。他们大多出身于城市,尤其是“天子脚下”的京城,看惯了当官的模样,懂得了作官的诀窍,虽然做不了官,但却能够做出一副“官模官样”,说得一口官话。乡下考中举人、进士的读书人到京城选官时,不会穿公服、不会戴乌纱帽,也不知道如何选官、如何陛见、如何辞行,甚至有的连官话也说不好。这时自然会有不请自来的长班,教他们如何应付,带着他们出入官场应酬。一旦放了外任,就有座师、同乡给他们推荐长随,随同上任,教他们种种作官的诀窍。

长随自视甚高,宣称长随行当是和当官的“正途”、“异途”并列的“偏途”,也是佐官治民之一途。长随也有自己的行业神,据说叫“钟三郎”,也不知是何方神圣,祭祀时总要在秘室里,不让人看见。所以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里猜测这“钟三郎”必定是“中山狼”的一音之转。

       “强龙难压地头蛇”,州县长官来到人生地不熟的任所,靠师爷出主意,靠长随监督执行,以此建立起以自己内衙控制州县衙门的体制。清朝入关后一定程度上默认了这种情况。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条例规定,允许外官携带家人上任。大的州县里,长官带的长随往往达到上百,小的州县至少也有一二十人。

 

       24、并不长久的长随

       长随虽然以“长”为名,但实际上并不长久跟随一个主人,特别是州县衙门里的长随往往只跟一个主人一任,并不会跟着主人到下一任,也不会留在原来的衙门伺候下一任官员。所以这个“长”字实在是名不副实。长班也是如此,所谓的“长”是指他们和衙门里的轮班值勤的衙役不同,做的是常日白班,并不是说他们长久的跟定一位官员服侍终身。

       长随这样做的道理有着一个现实的考虑。作为良民身份的家仆,长随努力防止自己地位下降到贱民层次去。明清法律都将家人在法律上划为“雇工人”,除了在侵犯主人情况下作为奴婢处理外,其它情况下依旧算是平民。但是为了规避这项法律,民间一般采用让家人写“靠身文书”,算是被主人收为“义男”,这样就和主人有了“父子名分”,不得自由进退,主人则可以随意惩戒,即使打死“义男”,也不过是个徒二年的罪名。明中叶以后的条例又规定,在官宦之家服役5年以上的“雇工人”视同奴婢处理,进一步降低了“雇工人”的法律地位。

       很少有人愿意写一张“靠身文书”出卖自己的自由。如明代小说《警世通言》第22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说明朝正德年间,昆山县有个叫宋金的年轻人,因为家道中落,被人推荐给一个上任知县,写写算算。在赴任途中,那知县的家人奴仆妒嫉宋金得到主人的赏识,就向主人建议要宋金写一纸“靠身文书”。宋金执意不肯,那知县一怒之下,把宋金赶了出来,流落街头。

       长随并不长久服役的另一个打算是便于捞到好处就开溜。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说:“州县官长随,姓名籍贯皆无一定,盖预防奸赃败露,使无可踪迹追捕也。”在这本书里纪昀记载了不少长随作恶的故事。《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里记载一个州县长随,先是自称是山东人,名字叫朱笔文;以后到另一个州县官手下,又自称是河南人,名字叫李定。最后生了一场怪病,从脚趾开始发生溃烂,逐渐上移,一直烂到腹部、胸部,臭不可闻,烂死在床上。因为他没有亲属,主人检查他的行李,发现有一个写满蝇头小字的本子,其中开列着他前后服侍17个州县官的经历,尤其是详细记载这17个州县官员贪赃枉法的“阴事”,某时、某地、何人参与、何人见证、有何书札、有哪件卷宗可查,都写得一清二楚。主人见了大惊,有个长随“朋友”知道那个死鬼的底细,说那些都是它用来挟制主人的资料,每次服役都突然不辞而别,卷走一些钱财,留下一封书札,把这些“阴事”写上几件,让主人不敢追究。就连他的老婆也是这样搞来的:那女人原来是某个州县官的侍婢,被他搭上后,一同私奔。那主人见了他留下的书札,竟然闷声不响,不再计较。《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里讲一个云南的知县,因为手下的长随在衙门里作恶多端,就把这长随赶走了。想不到这长随早已将这知县家乡情况调查清楚,被赶出衙门后,立即赶到那知县的家乡,说是主人已病死任所,赶紧请去人办理丧事。知县家中登时大乱,哭成一片。那长随又称主人临死之前如何分付,讲得头头是道,不由那户人家不信,拿出一笔钱来给他做迎丧的费用,还厚给赏金。这长随拿到钱后就失踪了,几乎害得知县家里家破人亡。

 

       25、看管内宅咽喉 

       衙门的“宅门”可说是衙门的咽喉,所以看守宅门的长随,被视为长随中的第一号人物,是爷们里的爷们,号为“大爷”。往往是长官从自己亲信的家人中,选拔“老成亲信”者,加以提升而委任的。称之为“门房”或“门上人”,俗称“把门”,雅称是“司阍”。

       门房的第一职责是把守宅门,隔绝宅门内外的交通。清朝人何耿绳在《学治一得编》里强调“司阍者须老成压众之人”,长官要给门房一个谕帖,明确规定内衙的哪些人物可以禀承长官的旨意出宅门,其他人一律不得出宅门半步。如署内的家人未经官差擅自出门,要予以阻挡,并立即禀报长官加以驱逐。门房如有知情不阻挡,也要严究。即使官亲、幕友外出拜客,也要随时禀报长官。这是因为“衙署随处有弊,无内应则不行”。

       整个州县衙门的工作节奏也是由门房大爷发“点”指挥的。“点”即云板,“打点”是门房的重要职责。按照《各行事件》、《门务要略》等长随抄本的说法,冬春两季每日的卯正一刻(约合今早上6时)、夏秋两季每日的卯初一刻(约合今5时半左右)打7点,传头梆,召唤衙门的“工作人员”起床。冬春辰正一刻(约合今早上8点左右)、夏秋辰初一刻(约合今7时半左右)打5点,传二梆,通知衙门“工作人员”上班。官员要出外坐堂或到签押房办公,要及时打3点、传三梆。官员开宅门迎送客人,也要及时打点传梆,通知衙役、书吏、闲杂人等回避。官员退堂、回内衙也要及时打点。冬春下午申初三刻(约合今下午4时左右)、夏秋下午的申正三刻(约合今下午4时半左右),打3点、传晚梆,宣布下班。冬春酉正三刻(约合今下午6时左右)、夏秋戌初三刻(约合今下午7时左右),打点通知大门上锁。在朝廷的忌日不得打点传梆,门房要提前收好点锤。

       门房还要兼管传入内衙的文书文件的收发,《各行事件》称:“司阍之职,要知世道交接,律例稿案明悉。言语吩咐,不亢不卑。事分缓急,量其轻重、察其大小,须要井井有条。如官府新到任,即细查阅地界远近、村庄疏密、民情风俗,熟悉于胸中。土役(由当地人充当的衙役)何人妥当,士绅谁兴利除弊,访查明确,以备不时之用。”

       门房的收入在长随中最为丰富,主要来自“门包”--来客给门房的礼金。门包来源悠久,据顾炎武《日知录·阍人》的考证:东汉时大将军梁冀权倾一时,但却常常不理朝政,日以继夜在宅第中游玩。来客为了进梁府求见大将军,先要贿赂看门人,才会被通报,看门人得以富至千金。顾炎武认为这就是后世门包的滥觞。明清时地方士绅、佐贰官、来拜访州县衙门长官的来客,都要给门房门包,才会被通报。这是公开的惯例,州县长官自己为了使自己可以拜见上级,也同样要给上级各衙门的门房塞门包。习惯上还要在过年过节时给上级衙门的门房送“门敬”。州县长官下属的官员也要给州县长官的门房送“门敬”。门包一般为1两银子左右,门敬的数目略多。除了求见要有门包外,给州县长官送礼也要给转送礼金、礼物的门房一份门包,多的达礼金、礼物价值的十分之一。

 

       26、把持条条门道

       长随里还有一大类带有“门”字称呼的,一般统称为“门上”。但他们的职责和看门没关系,他们一般都对口某一个衙门的部门,沟通内衙和衙门各部门以及衙门外的联系。他们可以出入宅门,就各自负责联系的部门事务,向长官报告情况、接受指示。平时站在对口的师爷、书吏的办公室门口,接受、传达文件或口信,也号为“立幕”,因此得名。

       门上也分成好多种,而且各个衙门的惯例也不同。最普通的分法是分为“稿案”、“钱漕”、“执帖”、“司差”等等。

       稿案门上也称“司稿门上”。明清时州县衙门的文件都装入大封套,称之为“稿件”。封套上粘有签条,说明文件的主题。签条及封口上都骑缝盖有师爷的私人印章。专门传送这种稿件的长随也就得名为“稿案”、“司稿”。在有的州县,稿案门上或司稿门上是个统称,指所有负责内衙和衙门各部门之间文件传送的长随,不过在大部分州县,稿案专指和刑名师爷、刑房书吏之间进行联络沟通的长随。稿案门上在受理诉讼的词讼日将值堂长随传来的诉状汇总交挂号师爷挂号,再送到刑名师爷处拟批(草拟是否受理的意见)。刑名师爷拟批后,再呈送长官过目“朱行”(用红笔画道表示同意,实际上大多由长随代笔)或“承行”(州县长官自行作批词),再送到衙门的承发房或“誊批处”、“抄案房”誊抄,核对无误后再带回原稿,经挂号后再交衙门的架阁库存档。存档前稿案将签条抽出,注明日期,保存在内衙的挂号师爷处。

       钱漕门上的职责和稿案门上相似,是专门联络钱谷师爷和户房书吏的长随。这种长随还要协助钱谷师爷整理有关的文件。在新旧任长官交接时,也要协助钱谷师爷进行计量盘查。

       稿案、钱漕门上是负责衙门内联络的,而负责和衙门外联系的则是“执帖门上”。帖指和现代名片类似的“名帖”,以及“拜帖”、“请帖”、“吊帖”等等。顾名思义,执帖门上是手持主人的名帖代表主人进行交际活动的。相当于现代的“公关秘书”、“礼宾干事”。算是长随辈里最出头露面的角色。这种长随因为往往是要代表主人外出的,其形象关系到主人的形象,所以都要挑一些仪表堂堂、善于辞令的人来担任。平时外出时都要打扮得衣冠楚楚,操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很能镇住衙门内外的各种人物。

       按照《各行事件》,执帖门上随主人到任后,就要展开调查,收集本州、本县绅士的名单、住址,搞清每位绅士的功名、曾任的官衔、职级等等情况,制成帐册,供主人参考。还要搞清各上级衙门长官及本城文武官员的诞辰,制成《百寿图》,除呈交主人外,一份交门房、一份自己收藏,随时提醒主人送上贺礼。另外执帖门上还要调查本城典当、行商、绸缎铺、布店、酒楼等等商号的情况,开列商号地址、名单的汇总表,以便将来主人拜客、请酒等等大型活动时借用场地,或首饰、家具、餐具等等之类的“行头”。

       平时主人有交际活动,执帖门上总是打前站的。主人出访,执帖门上要先行联系,递上拜帖。有客来访,执帖门上又要安排接待,并站在客厅前迎候来客。将来客引入客厅后,再将来客的名帖交还来客的跟班。

       “司差门上”是指和办差的长随进行联络的长随,有时也指出外办差的长随(详见后文)。

       各类门上被称为是“拿权的大爷”,他们把持了衙门的联络门道,自然也要得到种种常例,凡事经手总要有些收入。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第44回“跌茶碗初次上台盘  拉辫子两番争节礼”,说湖北蕲州的两任吏目为了争夺地方商号送的总共才4块洋元的“节礼”,以至于到知州的宅门前拉辫子打架。被几位门上大爷大大耻笑了一通,“真是你们这些太爷眼眶子浅!”执帖门上说他昨天打麻将就输了四十多块洋元,钱漕门上一年“好几千的拿”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