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直窜过肩膀 方显木匠功夫深

“牛气”的管理层————“教育产业化”中的大学之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10-21 12:54:01 / 个人分类:只教不敢诲

“牛气”的管理层

“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一个静悄悄的变化,是在高校内部职业管理人员地位的上升,在很多学校,高校的管理层已经可以用“牛气”来形容了。

 

讲求统计数字的“规范化管理”

“教育产业化”不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是要求在高校中实行“规范化管理”。这种管理的基本模式来自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明确的职责规范,细化各类制度,人、财、物一律采用数字统计资料为标准。比如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津贴确定,完全按照有多少项目经费、多少课时、何等学历及学位、在国家或国际学术团体的任职等等硬性指标。

企业的目标管理往往可以用单一的利润数字指标来显示,可是高校里的教师作为创造知识学术价值的知识分子,其创造的价值却基本上是很难用数字化的指标来显示的。而且获得的项目经费的数额往往反映的是政府部门所关心的方向,这与学术的方向同步的情况却是很罕见的。基础性研究一般是不能立刻产生经济效益的,而文科的研究成果,更是需要一种学术界的“共识”来评价,与数字化管理的要求相比,实在是“模糊”得不合要求。

目前高校在理科方面普遍将SCI目录期刊的论文数字作为考核的硬指标,但却忽略影响因子、引用数的评定。因为整个中国科学界在这一方面的数值实在是太低。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情况,由于没有这样的期刊目录,只是以成果发表的期刊的级别为衡量工具,于是权威杂志、核心杂志成为高校文科教师的太上皇。

比科研成果更难评价的是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样一门课程,除了同样的课时是一个硬性指标,不同的教师来上,如何评出高下?目前的中小学教学中都是以统一的考试,来看考出“标准答案”的人数,评定出教学成果。标准答案一刀切的办法尽管确实也有高校领导提出过,可是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明白,大学教育是以启发创造性为原则的,教学本身应该是鼓励提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因此都会自觉的抵制这种评价体系。

理论上讲学生的反映应该是一种评价教学效果的角度,但是同样也难以确认。因为确实会发生老师要求严格结果被学生“炒鱿鱼”的情况,也因为有很多根本就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

当然这些问题不足以难倒决心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大学管理者。结果要么就是加强“马太效应”:有学术“名气”的教授、学科带头人,往往在教学上也被认定是优等;要么就是幻灯片做得漂亮、擅长于填写各类表格的教师被评为教学优等。

 

“双肩挑”的盛行

学校里的各个部门的领导,现在越来越多是由一些本身就是教师的干部来担任,而且这些干部几乎全都保留着教师的岗位,保留着教授或副教授的头衔,在担负领导职责的同时,继续承担教学科研任务,所以一般都称为“双肩挑”干部。

“双肩挑”的干部在过去也有,但是现在出现了更多的“倒流”的“双肩挑”的教授。很多早已脱离了或者是出来没有学术研究或者教学经历的干部,在担任的公职与大学有点关系后,就被大学聘回来担任兼职教授、博导。比如北大的新闻学院一次聘请了中宣部的4个厅局级干部来当兼职教授,而另一个大城市的宣传部副部长一连担任了所在城市6个大学的兼职教授。这种兼职教授往往一年只来学校一两个星期,却仍然指导博士生,“压缩式”的上课。

上行下效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影响模式。高校里“双肩挑”领导干部的盛行,自然也影响到了学校科室里的一般职员。无论是从大学毕业生里招聘的职员,还是从学生工作系统出任政工部门的职员/干部,几乎都同时在攻读着硕士、博士学位。当他们“又进步了”,担任了领导职务后,也就会回到原来的专业,要求担任兼职的教师。

过去有句话叫做“外行领导内行”,现在高校通过这样的“双肩挑”干部领导模式,确实是“内行领导内行”。只是这些“内行”的领导往往自认为对于只会做实验搞研究、上课写文章的教师太了解了,因此也就懒得去听取他们的意见。因此反而在很多高校形成了管理层与普通教师之间的互不接触,教师仅仅被当作了被管理对象、甚至只是打工者的现象

 

从管学生到管先生

在中国的大学管理体制里,学生管理部门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除了有教务处来管理学生的专业学习外,在党委下专门设置有学生工作部,来负责给学生做政治思想工作。各个院系有学生工作处室,每个年级设置有专门的指导员。按照平均560个学生配一个干部的比例,一个万人规模的学校,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干部就要有近200人。

这一类工作的干部大多是专职的,只是基层指导员过去是由教师来兼职担任。也是从近几年开始改革,本科生的指导员一般由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来担任。这种硕士生被规定以4年来完成学位学习,以与本科生的4年周期配合。他们大多是从本校的毕业生中直接推选,无须经过硕士生的统一考试,号称“4+4”研究生。其他的学生工作干部则大多从毕业生中直接招聘,原来的学生干部往往有实际的优先权。

学生工作部门的干部人数众多,其中不少人后来就转到学校的其他行政部门工作,以利于他们的转岗和晋级。这成为学校管理职位一个很重要的干部来源。由于他们大多从管教学生起家,来到从本质而言应该是服务岗位的学校行政管理岗位后,这个心态就往往转不过来,把原来管学生的一套拿来管先生。比如本质上应该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织和服务部门的教务处,每年在开学、考试的时候,就会发出很多的通告,充斥着要求教师“不得如何如何”、“必须如何如何”之类的命令式语体,教师看了只能苦笑。

TAG:

引用 删除 水滴   /   2005-10-28 09:25:41

复旦的光华新楼可谓壮观,可是教室区域仅底楼休息室有一饮水机可供热水,且加派物业小姐把守,曰:“只有教师可以放水,学生外面买水!”可是,外卖冷水可否泡茶呼?难道复旦如此看重身份等级?不如以后设立处级干部咖啡吧,科级干部茶水间啊,呵呵,笑谈……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