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直窜过肩膀 方显木匠功夫深

“扩招”,但不“大众”——“教育产业化”中的大学之四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10-21 12:56:14 / 个人分类:只教不敢诲

“扩招”,但不“大众”

 

选拔精英的教育传统

从孔夫子开始“有教无类”的授徒传学开始,中国古代的教育就是一种大众阶层中精英分子得以进入上等阶层的选拔机制。尤其是延续长达一千四、五百年的科举制度,造成中国人对于教育的基本观念是:通过读书来获取一个法律明文规定的社会特权地位,成为一个“人上人”。学会谋生的本事,以本事在市场交换中获取一份高于父辈的收入的概念却几乎是没有的。因此说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还不如说中国有崇尚成功的传统。

1949年以后的大学教育和历史上的传统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培养选拔干部为高校的主要办学目的。学生一毕业就填写干部履历表,成为24级干部。1978年恢复高考后逐步改变,但是大学“培育人才”的观念继续存在,社会以及大学的教师普遍认为,进了大学就是“人才”,没有考上大学,就不是人才。这种人才观念的潜意识里,大多数人考不上大学的人,就是淘汰下来的失败者。

尽管到90年代毕业生已经不能直接成为国家干部,大学毕业生从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再到被录用方挑选,实际境遇迅速沦为人才市场的普通求职者,但是学校教育的惯性依然在发挥作用,民众的心理也仍然追求上大学“跳龙门”。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开端?

1999年的大扩招,很多人都欢呼,说是象征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了大众化的过程。不过仔细想一想,实际上这个过程还没有开始。

从教育部的文件到主管教育的官员们的谈话里,从各个大学的校训口号到各类大学校长的训话,我们依然看不到高等教育指导思想有什么转变,人才高地,迎接挑战,争创一流,追求卓越之类的口号依然喊得震天响。

比如在所有的学校——从准备“争世界一流”的国家重点投资大学到网络电视大学——教育培养计划里,原来为了培养精英干部的思想政治类课程“一个不能少”,“马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思”(毛泽东思想)、“社理”(社会主义理论)、“邓理”(邓小平理论)等等课程的学分由于指定为不得减少,而本科生的总学分则要求一降再降,从原来的170个左右学分降到150个左右,因此这一类课程的比重反而有所提高。当年设定这些课程时,政府机关里的干部们每周至少要有半天、社会上的普通百姓每周也要有一到两个小时的集中政治学习时间,而现在很难想象机关里或“大众”会有日常政治学习活动。

从大学的专业教育计划来看,仍然是各个大学彼此相近,最多的是“某某学”、“某某原理”课程,少有为普通人准备的操作性的课程。比如理工科有“工艺设计”却很少有“工艺操作”的;管理学院有各种“主管”应学的课程,但如何“被管”的课程却是稀罕的。实习的学分还在专业培养计划调整时大多被压缩,而实际上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却从三年级开始都已纷纷自行到企业实习,以至于四年级课程学生出勤率成为一个大问题。

 

“大众”缴不起的学费

学校至今不是为“大众”办的,学校的学费也是“大众”缴不起的。除了几个原来的重点、现在的冲击“世界一流”的大学,大多数大学一年的学费相当于当今城市里一个蓝领工人大半年的工资,或者是两个农民年收入(2004,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如果再加上在大学的生活费用,一个大学生一年要用两个蓝领工人、4个农民的纯收入。

蓝领工人、普通农民总应该是中国当今社会人数最多的“大众”了吧?显然这个大学是“大众”的子弟无论如何上不起的。每年的高考放榜、开始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总会出现几件考生或其父母因为预计到缴不起学费而绝望自杀的悲惨新闻。在各个大学迎新的时候,也总是会看见有的学生在缴完了学费后,连100元饭卡的钱也拿不出来。

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国立的、公立的大学收费是比较低的,或者就如俄罗斯那样是不收学费的。私立大学的学费相对要高一些,但是也会有各类奖学金设置。而目前这一轮的中国高校的收费改革,是一刀切的,尤其是地方政府公办的大学收费要远远超过国家重点大学收费,和民办大学收费水平相当。

在本系列的第一部分里已经提到,高校收到的学费实际上是远远不足以应付猛烈扩张的高校基建规模,这只是用来“资产运作”的“杠杆”。目前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也主要用于能够带来GDP增长的大规模基建。教育主管部门明确各个学校要将所收到的学费总数中一定比例(20%)用于帮助穷困学生,不过这并不足以在整体上消除“大众”子弟进入大学的那道经济上的高门槛。

 

“高教大众化”还任重道远

1999年以前有不少高校教师也曾议论过高校扩招。当时一些教师建议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多招一部分学生,通过收费来缓解学校经费困难,可是后来猛烈的扩招就完全不是这些教师所预想的规模了。在这过程当中,高校及其教师当然是受益的一方,达到了招生分数线的学生当然也是受益的群体,不过总的来说,还不能说是高教的大众化的开端。

从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社会大众对于高等教育的期待,高等学校本身的准备,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程度与方式,等等等等,诸多方面来看,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还是一个太遥远的梦。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