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幽绿环抱的隐隐青瓦,烟囱滞缓地散下雾霭,
挽住丝丝悄逸,淡淡蒙蒙,悬浮起这无归的乡土。

从徐光启到李善兰(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06-30 06:32:27 / 个人分类:散淡随意

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他来到中国的时候,正时莎士比亚在英国显赫的时候,可那个时代英国还没有发达起来,以至于今天的人读不懂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文。所以,利玛窦不大会说英文,即使会,那个时代的英语还很古老,甚至不大灵光地用来叙说科学境界的事端。

 

利玛窦所在的意大利,也就是古罗马所在,但古罗马是否完整承袭了希腊文明呢?倘若将古希腊的哲学来论,还真说不上几个比古希腊能更集有大成者。查到的说法是,利玛窦手执的那本《几何原理》是拉丁文本的,而这本来丁文本的《几何原理》1492年左右从阿拉伯文翻译出来的。那么阿拉伯文的《几何原理》又是从什么文字翻译过去的呢?这个历史太难考察了。

 

不同文字间的翻译会有很多困难,专有名词外,还有语法语序和格位变换的困难。至今还没有查到欧几里得当年的原本文字,所以也就无法对照出来差异何在。阿拉伯人显然把欧几里得的名字发音给带了过去,也就是音译的意思,包括这个“几何”(geometry)词依然还是古希腊的音词。

 

有人说“几何”这个词,徐光启用得特别好,有中国文字古意所在。细想想,这个词就是古希腊那个(geometry)的音表,而这个词在古希腊的意思是“测术”,是观察和测量的实用学问,而不是思考询问的萌想。两者间的含义,在不同的思维里确实很有不同。

 

查到的另一个说法,欧式几何的原词是elements,有要素、要点的意思,和逻辑间叠合递进的“原理”大有不同。所谓“欧几里得几何”,是欧式集合了同代人和前代人的思维感悟,一条条列出来的总结,简要得如似提纲。自其在古罗马失传后到再从阿拉伯文字翻译回来,大概消失一千多年左右,会有什么面目全非了的变化么?

 

利玛窦的母语就是拉丁文,即使如此,徐光启所在的时代没有等量齐观的术语相对应,而且文言的条件使得翻译来的更为坎坷。

 

李善兰晚徐光启250年左右,此刻的时代已经变了,李善兰看到的读本应当是英文的。而且是比较现代英文的译本。事实上非常可能就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文本。其间,添加了大量可查的注解和例举,使得阅读变得更清晰也更轻松了。也就是说,李善兰的《几何原理》,从理意上已经和徐光启见到的《几何原理》有所不同。

 

李善兰时代,牛顿体系的科学话语已经完全形成,不仅是思维模式成熟,而且表达模式也很已经成熟。而利玛窦离开欧洲的时候,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正在破茧,还没有形成完整可靠的话语表达体系。

 

想一想,当1492年欧几里得的几何理念从阿拉伯世界重新返回西方的时候,犹如惊人的发现一般引起西方自己轰动。和欧几里得的时代不同,因为欧几里得时代的学问在民间,在自由市民和他们的智者中,而利玛窦时代的数学呢?和神学还交织在一起,教授科学的地方就是教授神学的地方。两者之间至少有一点还是相同,那就是大学和大学中簇集在一起的“科学人”。

 

而同时代的明清呢?徐光启是和传教士厮混在一起的闲杂,周边没有太多志趣相同的智者活贤者,所以可以想象,既没有交流也没有共鸣,当然也就没有深度的思辩了。

 

今天的人,恐怕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徐氏翻译的《几何原理》了,即使中学教师们在引用这些定理时总是要提到他们的名字。人们的几何观念,现在是被周边环境强制建立起来的,可当初呢,就是那些古希腊的先贤们苦心抽象地思辩出来的。比如,任意两个点都可以在一条直线上,也可以说是任意两个点可以连接一条直线。从这里,科学的大门,就那么无声息地轻轻打开了。


TAG:

引用 删除 Guest   /   2014-12-02 18:08:20
3
任复兴文集 引用 删除 fxren   /   2005-09-02 12:41:59
大苗兄对几何原本在多元文化中的命运勾勒得很有教益。李善兰的数学成果、学生好象主要在京师同文馆教习数学时。丁韪良《花甲忆记》一书中有照片。
周泽雄文字客栈 引用 删除 周泽雄   /   2005-06-30 07:27:38

不太懂,对李善兰,我只知道他和算学家华蘅芳同为曾国潘幕府中的一员,古文上可能与桐城派有点关系,别的就一无所知了。曾多次听饭气兄提及李善兰,对他评价极高。李善兰在用中文为中国人制订现代数学标准方面,有着开创之功。


希望饭气兄能移驾到此,他一定会有精彩的点评。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