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食指蘸着茶水 拼写你失传的名字 [email protected]

我们的阅读如何甜蜜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4-27 18:13:02 / 个人分类:随笔集

查看( 274 ) / 评论( 21 )
一、书之味
去年,一些政协委员曾联名倡议建立“国家阅读日”,倡议者还以犹太人热爱读书为例,说明“建立国家阅读日”的重要性。犹太人对知识的热爱众所周知,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但倡议者的举例有点文不对题,因为,犹太人热爱读书,可不是拜“国家阅读日”所赐,据我所知,在以色列并不存在一个“国家阅读日”,他们对知识的热爱,也不依靠简单的行政举措。他们靠什么呢?
被称为“犹太智慧羊皮卷”的经典《塔木德》里,有这样一段话:

犹太小孩第一次上课,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由拉比或有学问的人带到教室。在那里,他会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就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一边诵读字母的名称,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还要请他吃蜜糕、苹果和核桃。此举的目的是告诉孩子,知识是甜蜜的。

与我们的文化相对照,这一滴蜂蜜,百金不换,价值连城。与犹太人相比,我们的读书文化,简直充满了斑斑血泪。
想想看,我们文化中可曾有过“甜蜜知识”的传统?我是说传统,与学者在浩如烟海的古籍里摘出片言只语来证明“古已有之”,不是一回事。这类传统,必须在民间认知上获得广泛认同,才能作数。我的答案是没有。我们关于读书的文化联想,大抵具有悲凉气氛,诸如“十年寒窗无人问”之类喟叹,再加上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骨之类造型动作,把吾族吾民的读书氛围,弄得地狱般阴恻。我们虽然也会说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和千钟粟”,实际上,那指的根本不是“书中”,而是“书外”,即,只有当你“一举成名天下知”之时,这些东西才会纷至而沓来。至于读书本身,则是漫漫苦旅,一种借以获得“颜如玉”、“黄金屋”和“千钟粟”的修行手段。
中国的父母都会鞭策孩子读书,但他们自身却并不热爱读书。他们为什么不爱,理由很简单:中国式的鼓励读书,说法林林总总,但恰恰缺少一股甜味,一份爱意。“哲学”在古希腊语里意即“爱智慧”,有了“爱”这个出发点,读书除了启智化愚,还能起到消磨长夜、抚慰心灵、温暖生命的作用。而我们的读书,总体上属于敲门砖,功夫下在书内,目标遥指书外。人们对读书抱有太大的功利心,那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邪恶格言,预先决定了我们只会视读书为苦行,为投资。这份功利心是如此强烈,它不仅加剧了人们对书籍的恐惧,也使“爱”这个字永无出头之日。有道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当我们素来不曾把书籍视为蜂蜜,再要培养出对知识的爱,也就难免缘木求鱼了。看到我们的孩子总是背着过于沉重的书包上学堂,我总是绝望地想:这个书包每增加一斤,孩子日后对书籍的仇恨,就会增加一吨。实际上,要培养一个民族对知识的厌恶,再没有一个办法,比让孩子视读书为苦行,更为有效了。在我看来,这简直是在“从娃娃抓起,培养对知识的憎恨”。该憎恨一旦成型,他就可能永远躲避知识,正如犹太人对“甜蜜知识”的认知一旦成型,他就可能一直葆有对知识的热爱。
从这个角度看,说我们是世界上最愚蠢的民族,大概也不过分。

TAG:

周泽雄文字客栈 周泽雄 发布于2008-04-24 13:35:20
二、书之价
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一种声音,是抱怨书籍太贵。与之相对,我们似乎不太听到人们抱怨球票、音乐票和CD唱片太贵的,尽管与书籍相比,它们实在要贵得多。一张白白赠送我也未必领情的歌星演唱会票子,票价动辄数白上千,如果换算成平均25元一本的书籍,够买一大摞了;一张正版名牌CD唱片,往往也够买一套大作家的作品全集了。
一种商品的价格,得从两方面来认识,其一来自市场,其二来自我们的自我定位。市场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其价格只是市场规律的体现,而不可能是我们自我定位的折射。我们的自我定位既可能远远高于市场价格,也可能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比如,虽然我会始终期盼着电脑价格持续下降,但平心而论,以一台电脑所具有的功能而论,目前四五千元的价格,并不算贵。以我为例,我对电脑的需求远远超过对一辆汽车,假设两者价格相当,我肯定会购买电脑。所以,看到电脑的价格只是一辆汽车的二十分之一甚至更小,我必须心存感谢;再如,我对鸡蛋的评价远远高于绝大多数山珍海味,倘若依我的评价来定价,鸡蛋的价格应该是鲍鱼的十倍,才更加合理一些。看到鲍鱼的价格反而是鸡蛋的十倍有余,我理应感到庆幸,并叩谢上苍的好生之德。所谓“上苍的好生之德”,我指的是,大量对我们至关重要甚至须臾不可或离的商品,如电脑和鸡蛋,价格并不太贵,而大量贵得离谱的东西,实际上倒是我们未必十分需要的。试想,假如把音乐会票价与书籍的定价颠倒一下,前者只要区区二十元而后者却动辄数百上千元,我大概就会忍不住爆粗口了。
我要说的是,虽然我也会一如既往地期待书价便宜些,再便宜些,就像我期待电脑继续降价一样,但我同时也知道,以书籍或电脑给予我们的实际恩惠而言,目前的定价不应该成为我拒绝购买的理由。我们还知道,中国的书籍定价,与欧美国家或港台地区相比,还是相当便宜的,平均大概只有人家的五分之一或更少。假如你内心对书籍的重要性及不可或缺性稍有认识,就决不至于认为,拒绝买书是一种正当的行为。
总结一下:抱怨书价太贵,作为一种抱怨,我希望永远持续下去,直到天下的读书郎再也不会望书价而却步。但是,如果抱怨书价贵是为自己不再买书而寻找借口,就得不偿失了。只有那些天生对书籍缺乏尊重、对“甜蜜知识”缺乏认知的家伙,才可能这么干。在我听到的类似抱怨中,总是暗含着这样的潜台词:书籍配不上它标注的价格。这个潜台词是错误的,书籍的价格之所以不那么贵,实在应从上苍好生之德的角度去理解并感恩,只有站在这个角度,我们才可以一边视书籍为无价之宝,一边呼吁书价便宜些,再便宜些。
周泽雄文字客栈 周泽雄 发布于2008-04-24 13:36:00
三、书之趣
关于阅读,坊间另一种常见的呼吁,是希望书籍写得好看些,轻松些。一些人甚至表示,我们的阅读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和“轻阅读”时代。
这个呼吁里的有益因素,只有预先框定范围,方能免予质疑。比如,针对故弄玄虚的书,文理不通却佯装深刻的书,面向孩子却故作艰深的书,该呼吁不失为一个忠告。一旦范围阙如,却只管汗漫无边地呼吁“好看”和“轻松”,就让人不知从何说起了。
大致上讲,任何一种暗含着降低人类精神标高和文化追求的呼吁,都不应得到鼓励。读书界关于“好看”和“轻松”的呼吁,依我看就属于此类聒噪。实际上,当我们强调“好看”时,那些面目狰狞、味同嚼蜡的低劣读物固然遭到了声讨,但由于矛头不明确,目标没有锁定,一部分代表人类更高精神追求的读物,也可能随之遭殃。世界上存在着既好看又深刻的书籍(公正地说,不多),但也有大量堪称伟大的经典,根本不以“好看”作为追求,它们无意兼具按摩椅和桑拿浴的功能,以便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体验“轻松”;相反,为了让你学有所得,它们要求读者的,乃是精神集中、眉头锁紧,全力以赴地与作者进行高层次的对话。只有当你不再把它当成消遣之物,该作品的精髓才可能为你所领略和把握。一旦你以消遣态度相待,那份精髓也将随之鸡飞蛋打。如我在一篇小文里所说,将“好看”和“轻松”视为阅读的目标,乃是将娱乐界的标准误认为知识的标准,如此行事,“虽然不如把动物园的标准强行纳入小区物业管理那么危险,荒唐程度却是半斤八两”。
放肆地呼吁“好看”和“轻松”,与我之前提出的缺乏对“甜蜜知识”的爱,如出一辙。这份呼吁的背后,不仅包含着对知识本身的蔑视,说狠点,也暗含着对读者的轻视,因为那仿佛在说:我们的读者都是视阅读为消遣的市井闲人,他们平庸的趣味忍受不了知识的庄重,他们必须像孩子那样被一层“好看”和“轻松”的糖衣诱惑着,才会想到阅读。否则,他们就不会阅读。
其实,“好看”和“轻松”云云,只是一些书商的幌子,为了使自家出版的书能够取得好的销售业绩,他们并不在乎涂窜知识的本义。书商这么干,属于“在商言商”,无可厚非,而旁人跟在后面起哄,就糊涂得紧了。因为,虽然人人都有追求娱乐和轻松的权利,但知识本身也有拒绝娱乐、拒绝轻松的特质,一味强调“好看”和“轻松”,实质是冒犯了知识的庄严,令我们在知识的殿堂里更加找不到北。
2008年4月15日
载《深圳晚报》2008年4月21日
杜雅萍的个人空间 杜雅萍 发布于2008-04-24 13:50:48
从去年开始,纸价疯狂上涨,书籍成本相应提高。很多人怀念一本书几毛钱的时代,也不想想,那时候一个月才挣几个钱。
时光蜿蜒 边走边唱 边走边唱 发布于2008-04-24 14:08:51
其实,有人文价值的书贵一些是无妨的,真正喜欢它的人是不会太计较的。
我觉得所谓考学、考证的复习资料是太贵了,没有什么营养更谈不上什么收藏价值,可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你就是需要买那么一摞。看看现在的学生,包括大学生是不是把相当一部分钱投资在了这上面?当然,这种书根本就不在主贴所说之列。打住。
留得枯荷听雨声 人约黄昏后 发布于2008-04-24 14:27:42
学生时代,为了买书,常常省下父母给的伙食费,宁可饿肚子减肥。那个时候特别想早点工作赚钱,这样就可以买很多自己喜欢的书了。买书,我还是很舍得的,只要是自己喜欢,花些钱也无所谓。
唱MM说得对,很多学习辅导、参考书太贵了。
一会儿就要准备出发去井冈山,带了董桥的书,在火车上看。
歪弟的个人空间 歪弟 发布于2008-04-24 15:48:39

QUOTE:

原帖由 人约黄昏后 于 2008-4-24 14:27 发表
唱MM说得对,很多学习辅导、参考书太贵了。
这类书,心安理得的去买盗版吧
helen发布于2008-04-24 17:50:07
即便是这样的书,看着盗版也会不安啊·
周泽雄文字客栈 周泽雄 发布于2008-04-24 18:01:33
我得坦白,我是盗版碟片的主顾。——坦白不坦白也一样,似乎只有傻到极点而非正义到极点的人,才会拒买盗版光碟。几天前歌坛天后席琳·迪翁到上海,被人爆料,在上海买了九大包A货。在质量相差无几或根本没有区别的情况下,选择更低价格的商品,是人之常情。
不过,我很少买盗版书。原因大概是,我的读书选择与盗版书商的眼光相逆,他们所盗之书,恰恰是我不需要的,而我视为宝贝的书,他们根本不屑于盗。
如果不慎误买的情况不算,明知盗版还要买的书,我记得只有一本:经济学名著《国富论》。理由是:印刷实在太精美了,远远超过我买的大量正版书,而价格又实在太便宜了(大概是12元,而正版定价是69元),另外,这是一本我很可能读不下去的书,就随便搁在书架上摆显摆显罢。
施京吾的天空 网事情缘 发布于2008-04-24 18:52:10
和泽兄商榷一下。

泽兄说:“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一种声音,是抱怨书籍太贵。与之相对,我们似乎不太听到人们抱怨球票、音乐票和CD唱片太贵的,尽管与书籍相比,它们实在要贵得多。一张白白赠送我也未必领情的歌星演唱会票子,票价动辄数白上千,如果换算成平均25元一本的书籍,够买一大摞了;一张正版名牌CD唱片,往往也够买一套大作家的作品全集了。”

对球票、音乐票和CD唱片价格的抱怨也总是有的,只是看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哪里,如果这三样与我们生活的关联不大,不去球场看球、不去剧院听音乐也不打算购买正版CD,那么,我们就不太容易听到这类的抱怨——可我们却经常买书,听到对书的价格的抱怨也就正常了——实际上,买盗版光盘的本身,就是觉得正版的贵了,这已经上升到行动,而不是口头的牢骚。

另外,球票、音乐票和CD唱片的价格高昂并不能证明书价也必然要高昂,书价合理与否的,只能从书的成本和个人收入两个方面去考察,溢出成本太高,或者总是大大高于收入指数,那么就有理由说书的价格高,反之则是合理的。

书的本质属性仍然是商品,不能书的内容具有传道受业功能就应该把价格的头颅高高抬起,因为这样的话还可以反过来说:价格定低点,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不是作用更大吗?

老母鸡汤也很养人,却同样不能卖出老虎肉的价格。

[ 本帖最后由 网事情缘 于 2008-4-24 19:10 编辑 ]
周泽雄文字客栈 周泽雄 发布于2008-04-24 19:11:19
网事兄:我以为,小文刻意回避从经济学角度去探讨书价问题,我只是提供另外一个非经济学角度,即我们对书价的抱怨中,是否包含了认为书籍不该值那么些钱的意思,而这层心理,本身与我们对知识的轻视是相关的。至于书的成本应该怎样,不仅不是我关心的话题,还是我故意不关心的话题。(为什么不关心?很简单,我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清楚书籍定价的内幕,所以就回避了)何况,我还在文末表示,我当然也希望书价便宜些,再便宜些。
网事兄从小文里读出我鼓励书籍“把价格的头颅高高的抬起”的意思了吗?在哪儿?如果你能指出来,那一定是我写错了,因为我没有这个想法。
周泽雄文字客栈 周泽雄 发布于2008-04-24 19:19:47
“老母鸡汤也很养人,却同样不能卖出老虎肉的价格。”
这是网事兄刚刚编辑添加的话,奇怪的是,那不正是我的意思吗?与我认为更有营养的鸡蛋反而比鲍鱼便宜,不是一回事?
我觉得,我的意思很清楚,书价固然应该便宜,但目前的书价绝对没有高到可以让人理直气壮地拒绝买书的程度。如果我们坚持认为它太贵了,其实反应出我们内心对书籍的轻视。——这和书价中实际存在过多的溢出成本,不是一个话题。
真要说起来,其他精神产品的溢出成本,还远远高于书籍呢。你在市面上花几块钱买的盗版光碟,质量与数百上千的光碟,有时竟然完全一样。何者利润更高,不是一目了然吗?当然,光碟中包含知识产权,但书籍中就不包含知识产权了吗?实际上,我们已经默认了书籍中的知识产权应该是廉价的,而一名歌手灌制的唱片却可以享受远远超过一名作家的知识产权,才会产生现在这种情况。
施京吾的天空 网事情缘 发布于2008-04-24 20:28:27
泽兄,我觉得对书价的抱怨往往是出自对书的关注。比如,我从来不会抱怨球票的价格太高,因为根本不会去看。而且我估计,追星族也不会赞美演唱会的价格高的,如一场演唱会的票是600元,如果一个月有两场,一般收入的歌迷可能只会选择其中的一场,如果是每场300,则可能看两场。这和对待书价的心理是一致的:只取决于自己的承受能力。

我对书价的抱怨是因为经常要买。泽兄说:“网事兄从小文里读出我鼓励书籍“把价格的头颅高高的抬起”的意思了吗?在哪儿?如果你能指出来,那一定是我写错了,因为我没有这个想法。”我倒没这个意思,只是觉得类比不当。一个2000元人民币收入的中国人和一个2000美圆收入的美国人,在这样相同条件下,一本在中国定价100元人民币的书,到美国是不是会定价为100美圆?如果是同样的情况,那么美国的图书消费是不是远远高于中国?这样比较才能得出美国人是不是比中国人更爱读书。
周泽雄文字客栈 周泽雄 发布于2008-04-24 20:45:48
网事兄,一个读者,假如月入2000元(算不多不少吧?),假如每本书的定价均算成25元,再假如他平均每周读一本自己购买的书,那么,他为此付出的钱,是总收入的20分之1。
你后面的类比,我以为是不恰当的,我们不能忽略美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人这个硬事实。可供类比的是,除书之外的其他商品,美国人倒未必平均高出中国人四到五倍,不少商品,美国人还比我们便宜,比如汽车、电子产品,所以,作为中国人,我们在买书花费方面实际上还比美国人便宜。恰恰在书价而不是麦当劳等商品面前,美国与中国并没有形成“全球化”,中国买书者还是沾了便宜的。我偶尔会收到一些同时标注大陆和香港价格的书,作为一个得到实惠的大陆人,我私下还为香港人鸣不平呢。分明同一本书,上面却写着人民币20元,港币45元。
施京吾的天空 网事情缘 发布于2008-04-24 21:32:02
我的类比很恰当啊,比较只能在类似形态下进行才能得出一个匹配的结果。说美国的书贵还是便宜,不是用美圆价格比照人民币的价格,因为按照这个比价,美圆对人民的价格是1:7,同样是一元,就已经是人民币的7倍了。因此只能按照和他自身的“收入比”来对照。泽兄所说的汽车、电子产品的价格,恰恰是在这样条件下比较得出的结论。如老款的桑塔那,德国过去是卖6000美圆,大约是当时的人民币5万元左右,比照两国居民的收入,它的汽车产品要比中国低得多。图书也是一样,一本在国内买一百元的书,如果在美国定价一百美圆,说明书价是相等的,如果定价为150美圆,那就是比中国高50%,再结合居民收入,若是美国的居民月收入平均是4千美圆,而中国是2千人民币,那么即便图书定价为150美圆,相对国内价格还是便宜。但要是美国定价到了300美圆,那就要高出国内的价格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的图书消费依然很高,那么很自然可以说美国人比中国人爱读书了。

泽兄举例出口香港的图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香港的收入水平高,可能还不止一倍,另外估计还有关税方面的问题,45港币的图书,对大陆来说肯定是贵了,但对于香港居民却不一定显得更贵。
周泽雄文字客栈 周泽雄 发布于2008-04-24 22:19:47
网事兄的类比,老实说我看不懂,依你之见,你是想把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理解成和美国人一样,所以,你才会按收入的百分比而不是按实际商品价格来评估,你也不在乎双方实际购买力的现实差距。就是说,一台在中国卖5000元人民币的电脑,在美国非得也卖5000美元,才算大致相当。这个我无法理解。
我举的例子,不仅适用于香港,也同样适用于台湾,还适用于美国。比如我手头一本最新到手的《今天》杂志,上面没有标注人民币价格(因为无法在大陆销售),通常也就在二三十元左右,但标注的其他价格分别是:港币50元,新台币200元,美元10元。
“45港币的图书,对大陆来说肯定是贵了,但对于香港居民却不一定显得更贵。”
——这个道理实在不通,香港人的生活水平本来就比我们高得多,如果因为收入高就得在各方面的定价都比大陆来得贵,那不等于大陆的生活水平和人家相当了。只有相同的商品保持大致相等的价格,才可以显出人家真实的生活水平。
古尔浪洼的个人空间 古尔浪洼 发布于2008-04-25 10:28:05
俺也来掺和一下。

说到现在书之价,俺倒是觉得,能接受。就在这个版转的刘苏里先生的一篇文章里,说N年前大学生工作后一个月的工资可买52本书。俺算了算,现在的书价平均算它个20元,现在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的工资2000,能买个100套了吧。如果像俺上次在卓越淘书,买《浮生六记》、《上帝死了》、《人间词话》之类的书,平均8元不到一本,可以买250本了。贵乎哉?不贵也。
剑影秋歌的个人空间 剑影秋歌 发布于2008-04-25 11:12:12
呵呵,掐起来了啊?哈哈哈哈。其实,某些书,某类书,的确是贵了点儿,但还是有不少便宜的书,质量也不错。淘吧。
古尔浪洼的个人空间 古尔浪洼 发布于2008-04-25 15:41:33
反正俺看书店里那些价高的,大部分都是些三个月之后就可以盖酱缸的东东。

真正的好书,即使贵一些,俺也会买。毕竟,一本耐读的书,好过一泡尿就排泄的干干净净的咖啡,或者茶。
若有所思发布于2008-05-10 19:02:42
才看了书之味一章,就急着想留下一点浅浅的脚印了。
周先生所论极是。
中国人是极顶讲究实惠的,正是看中了苦读背后的“利好”,才会“世人皆道读书好”;如果读书只是修身养性,不说别的,“书市”怕是会很不景气的。
即以倡导设立国家读书节的某政协委员论,记得其人曾在某次宏论中说引用一校长的话,说是读书是穷人除了造反以外惟一的出路。
穷人固然要读书,知识固然可以改变命运,但仅以此来肯定读书,不也是把“文行出处看得轻了”吗?
一个心智健康的民族,是不会把读书看成是“荣身”之道的。
周泽雄文字客栈 周泽雄 发布于2008-05-10 19:28:51
恍惚想起,在俺真名博客上也见过“若有所思”,不知是否一人?
欢迎若兄。
若有所思发布于2008-05-14 08:37:17
问周先生好!
此若有所思正是彼若有所思。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