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食指蘸着茶水 拼写你失传的名字 [email protected]

如何评估三流学者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1-25 09:59:32 / 个人分类:随笔集

三流学者,也许是世上最滑稽的一种社会性生物。并非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三流学者贡献才智,他们的存在纯属一种无奈的结构性设置。

任何学者,无论天赋如何,只要坚守学术立场,愿意为学术略尽绵薄——哪怕编一本族谱,校勘一册古籍,纠正一个谬误——也算无愧学者名分。我所谓三流学者,专指那种徒具学者之形而欠缺学者之魂的家伙,他们惯于以政治正确代替学术正确,以学术背景显示学术力量,他们总能源源不断地写出符合论文格式的东西,在其著作或论文里,一切外在标准——关键词、索引、注解、参考书目等等——一个不缺,唯独不曾解决一个学术问题,甚至不曾提出一个略具价值的质疑。他们的任务就是绑定某位有号召力的学术大腕或政治领袖,像头戴统一小红帽尾随在导游小旗下的观光客,只要最终把自己的浅见归结到大师名下,就算大功告成;至于该浅见是否与大师相关,是否与学术具有内在关联,是否捍卫了真理和学术良知,则在所不计。大学者另立门户,独往独来,普通学者兢兢业业,逐个面对并解决具体问题,三流学者性喜扎堆,尤其擅长呼朋引类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价值。大学者虽也承续前人,但总是单独向某个未知领域挑战,三流学者由于缺乏求真务实之志、决疑创新之念,故永远忙于证明某位大师言之有理,好像他不这么证明,大师的光辉就会减少分毫。至于沦为替政客的治国方略提供合理化证明,则更加等而下之。

自从世上存在所谓学术界,这类现象就一直存在着。18世纪英国大批评家约翰逊博士说过:“在一所大学中,找出两个诗人是不可能的,但是,找出两百个学者,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不用说,这里的学者,正是“三流学者”。

给三流学者分类是件乏味的事,三流学者虽有高下之别,好比百分制考试里,15分与55分好歹也有不同,但得体的做法是放弃区分,概以“不及格”视之。智力固然不必奉行节约原则,听任心智抛闲置散,却也不像话。

任何领域,都有优秀平庸之分,一流三流之别,这既取决于天赋,也与机遇、环境等因素有关,不足为奇也不值得讨论。真正可议之处在于,在除学者之外的其他领域,三流人物或多或少都有其存在价值,唯独在所谓学术界,三流学者才沦为怪诞的存在。比方说,虽然一流企业家更加值得尊重,但一个诚实经营的豆腐作坊老板,也能给百姓带来益处,他勤劳本分的劳动,不应在任何层次遭到嘲笑。更贴近的参照,可以“三流文人”为例。一个才情有限的三流文人,同样有其价值,他对生活记下的感慨心得,也许丰富了时代的细节,也许保留了生活的本真,虽然手笔不大,但一般也能让人得到消遣。人们除了应该阅读公认的名著,他们也有了解日常凡俗之需,这些需要类似精神上的柴米油盐,不足挂齿也不可或缺。有时,哪怕一篇文章漏洞百出,读者也可能得到愉悦。与之对照,刊登在三流学术刊物上的三流论文(且不说有些还是用“版面费”买来的),竟连制造笑料的功能都没有。要说世上有一种阅读比上网偷菜更无趣,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是读三流学者的论著了。至于写这类文字的家伙有多无趣,大概唯火星上的打更者可比。

将三流学者视为重要人物,实属错觉。为了维持某种教学序列,人们需要给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等级,并使其获得不同待遇。从原理上看,该等级与技术工人的等级或船上的大副、二副一样,只是行业内的标准,并不与外界发生关联。但由于知识天然的崇高性和弥散性,一个拥有教授头衔的三流学者,极易以失控的方式超越自己的行业,变身为一种笼统的精英。

三流学者既是一种无奈,按说我们就该容忍其存在,不必大加挞伐。这话有理,实际上,人们也一直在容忍着,但这不等于其负面性不值得提出。尤其在今日中国,当个别抄袭者都能猎获大师的头衔,不少剽窃之徒还纷纷晋身为博导、院士、院长时,事态的发展就越过了容忍的界限。通常,身为学者教授,一经被揭抄袭,三流属性即永久注定,至少,精神上如此。认为这号人物还会给学术带来推动,实属冬烘之见。他们除了告诫后人何谓“不体面”,再无别种价值。现实却是,他们中不少人还以榜样的方式存在着,东窗事发前如此,东窗事发后依旧如此。其中一些人凭着一套龟息大法,咬牙死扛,竟然还能维持一流学者的体面,另一些人甚至玩起了雇凶杀人的黑道营生。可见,让三流学者老老实实地呆在三流位置上,谁都愿意容忍,不可容忍的乃是三流学者的一流化,后者势必给学术带来重创。我们的青年后进在这类恶性榜样的示范下,稍不留神即可能放弃学术理想和职业操守,随之群趋而俱下。所以,蔑视三流学者,并非仅仅为了向他们传递一种蔑视,而是为了善待真正的学者,同时保护我们摇摇欲坠的学术本身。

美国大律师、哈佛法学院的亚伦•德肖维奇对自己“终身教授”的职责,有可敬的理解,他说:“我总以为终身教授即意味着你不需要有胆量,就能够直言不讳地说出那些不受欢迎的真相。”我觉得,如我这种无需看老板脸色行事的文字单干户,也不妨见贤思齐,主动承担“说出那些不受欢迎的真相”的责任。小文的出发点无非如此,的确,这“不需要有胆量”,只要一点诚实就够了。
载《南方都市报》2011年1月23日,唯标题不同。


TAG: 论文格式 关键词 号召力 结构性 社会性

引用 删除 古呆   /   2011-02-14 11:06:38
“说出那些不受欢迎的真相”,喜欢您就是喜欢这一点,每次阅读都获教益。谢谢!
引用 删除 Guest   /   2011-01-27 17:10:51
5
引用 删除 Guest   /   2011-01-25 12:02:24
3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