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食指蘸着茶水 拼写你失传的名字 [email protected]

郁郁乎文若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10-20 15:28:20 / 个人分类:青梅煮酒

这个人是不常为人留意的,他充满智慧,手上却没有一把鹅毛扇可供上镜;胆识过人,血雨腥风的沙场上又难觅他的踪影;天生一个美男子,却从来不像宋玉、潘安那样将自己的阳刚壮美书写上简帛汗青;他还是那样谦退沉稳,简朴本分,不与人争;在三国群英争相辉耀自己在历史星空中的光芒时,他却躲在遥远天幕的尽头,仿佛一颗晦暝的四等星。

他就是荀彧,字文若。至少曹操知道,在自己熠熠烁烁的谋士团里,君是最璀璨的一颗,当真是才华丰茂,郁郁葱葱。曹操未必明白的是,就命运而论,君又是最背晦的,临终前的荀彧,其心情之郁郁难平,煞是让人叹息不已。“郁郁乎文若,”这个句法上有欠斟酌的句子,遂成了我对君的临时概括。

宋朝洪迈在那本一度被坊间爆炒为“毛泽东生前最喜爱的书”的《容斋随笔》中,曾论及地利之要,略谓古今欲争天下者,必赖地险之利,如战国时“秦宅关、河之胜,齐负海、岱,赵、魏据大河,晋表里河山,蜀有剑门、瞿唐之阻,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吴长江万里,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国”。以是观之,三国时代,“刘备不下山,孙权不出水,”惟独只有“荡平群雄”的曹操,长期处于“无险可据”的境地。洪迈先生虽有所不愿,仍不得不将原因归结为曹操人所难及的知人善任。——洪迈曾在另一处将曹操斥为“汉鬼蜮”。

我们知道曹操戎马半生,扬鞭万里,以四海一统为己任,非如寻常不思进取的割据之雄,只满足于守住一方田地。话说回来,曹操若没有自己的田地(即让刘备耿耿于怀的所谓“基业”),他的四处征伐若没有一个稳固后方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物质支持,那也很难想像。粮草就是一个现实问题,倘深入敌境,自可如兵法所云“因粮于敌”,但别忘了时间是在公元二世纪,当时整个世界都在闹灾荒,整个中国都在嗷嗷待哺,以至袁术的部下只能整天靠容易坏肚子的河蚌充饥,到处都有“人相食”的情况发生,曹操倘粮草不能自给,他的十万大军当真会在十日内不战自溃。曹操当然有自己的后方,一个使他免除后顾之忧的基业。看来,该基业的牢固与否不在于“得地险之利”,而在于由谁去掌控。

说到帝国的守护者,没有人比荀彧更合适了。多年来,曹操已习惯于将大本营,连同受自己挟制的汉献帝,无限信赖地交给荀彧全权掌管。如果荀彧有意弄权,他所处的尚书令高位倒是非常恰当的(荀彧常因这一官衔而被人称为“荀令君”)。后来曹魏政权毁于司马氏之手,部分原因在于曹丕讨吴时,一不留神,将看家护院的“尚书令”角色,赋予了司马懿。曹操当年的“三马同槽”之梦,遂演为日后的“三分归一统”。

权力世界从来只有两种人,有人执意破坏,有人志在恢复。虽然“破”与“立”的辩证法常被人提到,但具体到个人,往往并无辩证可言,比如暴戾恣睢的董卓,便是有破无立的典型;与荀彧同为曹操谋士的贾诩,也是“破”有余而“立”不足;鼠窜寿春的袁术和坐镇荆州的刘表,“破”力不够却想“立”字当头,其难以成就大业,亦属必然。至于天秉“王佐奇才”的荀彧,则是匡复大师的代表。君决计不会对旨在毁坏汉家宫阙的任何行为感兴趣,他的志向在于恢复,尽己所能地恢复。他选择曹操是因为他相信,曹操代表着实现自身道德理想和事业追求的全部力量,只有曹操才有能力翦除播乱江湖的各路诸侯,“收拾旧山河。”也正因此,当绝大多数谋士都如过江之鲫投奔袁绍时,受到袁绍极高礼遇的荀彧,反而在袁绍势力最为昌盛之时,决然引去,投奔当时不过一区区东郡太守的曹操。举例来说,这便仿佛扔下了部长级待遇,到一家处级单位讨一口副处级饭碗。

插一句,由于郭嘉也是从袁绍府邸出走的,那么,当袁绍府中两个最具才华的谋士不约而同地投奔了曹操,这便预示了日后袁、曹决战的结局。正是这两个谋士的杰出智慧,加上曹操本人的精警果断、机变万方,才左右了官渡之战的成败。——再插一句,向曹操率先提出迁都许昌的谋士董昭,最初也在袁绍帐下效劳。

曹操手下谋士众多,且各具特色,各擅胜场。相较之下,除了郭嘉和一度号为“谋主”的荀攸(荀彧的侄子,但年长荀彧六岁),最为曹操倚重的,非荀彧莫属。区别是,郭嘉和荀攸常年不离曹操鞍马左右,随时献计供策,荀彧则始终远离战场烽火,一面治理后方,一边远远地通过传书递简来为曹操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用以形容荀彧的工作风格,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荀彧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不仅父辈皆名震当世,时人号为“八龙”,众位兄弟亦个个气宇不凡,知名当时。荀彧的风采雅量,大概弱冠时即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颙,很早就对荀彧作出“王佐才”的评价。由于帝王属世袭,若非执意起义造反,若不想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掉脑袋问题,凡人在世间的最大荣耀,便莫过于出将入相了。拜将之威,时人皆以淮阴侯韩信为楷模;入相之荣,则辅佐汉高祖刘邦的留侯张良,不失为一个现成榜样。在准确评价荀彧的能耐上,何颙至少与曹操取得了一致,曹操见到荀彧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此吾之子房也。”子房,正即张良。虽然曹操话里隐然已有拿帝王自居的嫌疑,但就荀彧而论,他毕竟获得了人臣的最高评价。

儒雅俊美的荀彧,虽小曹操八岁,种种迹象显示,心高气傲的曹操一直视他为畏友,对他敬重有加。他被曹操委以重任时年仅二十九岁,没过多久,他就以自己处变不惊、智勇双全的才能,挽救了曹操。

那是曹操最狼狈的时刻。当时曹操初获兖州,又刚刚在对袁术的讨伐中获胜,大功初建,不觉想念起家中的老父兄弟,寻思将他们接来,共叙天伦之乐。然而一番孝子美意,却引来一场家门惨祸,他的阖家老小被徐州牧陶谦新近收罗的一名黄巾降将张闿尽数杀害。曹操气忿填胸,立即率领大军,以报仇雪恨之势,杀气腾腾地扑向徐州。孰料祸不单行,他多年旧友陈宫、张邈恰在此时陡然翻脸,联络了西北独狼吕布,欲在曹操背后捅上一刀。

由于陈宫、张邈在兖州极有势力,吕布的虎狼之师又勇冠三军,短短数天,曹操赖以自立的根据地相继落入敌手。这一下变起仓促,人鬼难防,在徐州作战的曹操除了对当地百姓杀戮甚多,本来也没有获得多少实质性战果,现在突然无家可归,打击之大真是不言而喻。何况,就说背叛曹操的张邈吧,那本来竟可算是曹操最知心的朋友,曹操甚至对家属讲过这样的话:“若我在外面遇到不测,你们可以投靠张邈,只有张邈是我最可靠的朋友。”家门惨痛继之以祸起萧墙,曹操一时还没弄清楚眼泪该为谁而流,泪眼迷离之际却蓦然发现,留任后方的荀彧已如南天一柱,拔地而起。

负责镇守兖州的荀彧,兵微将寡,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处变不惊,指挥若定。他充分显示了运用有限人力资源的超卓能力,在骤然煮成一锅乱粥的时势面前,荀彧像一名高明棋士,一瞥之下便洞悉了全部利害:何处宜弃,何处宜保,何人可寻求互助,何人可使之不敢轻举妄动。

在首先借助程昱之力,为曹操先行确保了鄄城、范、东阿三座县城之后,一天,豫州刺史郭贡又统帅数万大军兵临城下。郭贡在城下高声叫荀彧答话,约荀彧当晚赴郭贡营帐一晤。所有人都断言郭贡乃吕布同谋,兵士皆惴惴不安。黄昏过后,星云惨淡,荀彧穿戴齐整,决定出城。协助荀彧留守的曹操心腹爱将夏侯惇大惊,“先生乃一州之主,去了定有危险,断断不可。”荀彧轻拍着夏侯将军的宽肩,说道:“将军不必介意,郭贡与张邈等人,本来就貌合心离,他这么快到我城下,肯定没来得及与张邈、陈宫、吕布等人勾结上。他是来试我斤两的,我若怕他,只会促使他倒向张邈,这叫‘因怒成计’。相反,我今晚就对他晓以利害,劝他眼光放长远点,他即使暂时不向我投降,至少也能确保中立。”“如此,”夏侯惇说,“我当率卫兵为君保驾。”荀彧连连摆手:“我正要郭贡知道,荀彧纵无一兵一卒,也全无惧色。”

众人都知“关云长单刀赴会”,且不说此事并无史料为证,即有此事,则荀彧此番的赴会,外无一将相卫,内无一刃相藏,无疑更见凛然。郭贡当面目睹了荀彧的胆识,怯意大炽,当晚便拔营退去。——插一句,夏侯惇后来倒曾被敌人扣为人质,曹操花了一大笔赎金,才把他赎回。

曹操戎马生涯中有很多重要关节点,几乎每一个关节点,我们都能看到荀彧的智慧。荀彧的智慧与郭嘉不同,郭嘉擅长以猎豹般的机敏,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荀彧则像一位治国大师,统览全局,所提的方案往往周赡完备,切实可行,极具长远的战略眼光。曹操回到兖州后,还没来得及当面对荀彧表示感谢,便洗耳恭听了荀彧下面一番教诲:

 

当年汉高祖保关中,光武帝据河内,为了君临天下都是先力求深根固本,以便进能够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即使不断遭到挫折和失败,仍然能够成就大业。将军本以兖州为业,今天虽然有些残坏了,其实仍然不难自保,这便正好像将军的关中与河内,务必先求安定。将军若先分一支兵东击陈宫,陈宫必不敢西顾,我们正好乘这段空闲时间把麦子收了,待到粮草丰足,吕布便可一举而破。破吕布之后,将军再与南面的扬州结好,共讨袁术,届时将军兵临淮、泗河上,大业可传檄而定。倘若将军暂时放下吕布,先去征讨陶谦、袁术,多留兵守备则将军难免兵员不足,少留兵则大家先去保城,无法收麦。吕布必乘虚而入,大肆劫掠,民心难免有变,虽然鄄城、范、卫三县仍然可以保全,其余诸县自将改弦易帜,不复为将军所有了,到那时,将军又何去何从呢?

 

这段被我精简过的陈述,体现出一套完整的战略方案。曹操一一依法施为,不多久就取得了一连串胜利,转眼间已从当年处级地位的东郡太守,上升为俨然可与袁绍分庭抗礼的部长级军事集团。

被曹操由衷赞许为“略不世出”的荀彧,这时又以自己独具的战略眼光,向曹操奉献了一个更加卓越的建议:打皇帝牌。

需要在这里对皇帝补充几句:苦命的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当时别说无人参拜朝觐,简直就是无人问津。波澜壮阔的黄巾军起义虽以失败告终,却从根本上颠覆了汉家基业。至少从董卓率兵进驻洛阳开始,汉献帝便不再享有皇帝的威权,这以后不仅“御座的高温”日趋寒冷,流民乃至难民的滋味,皇帝倒没少体验。他终于跌跌撞撞地来到了残破的洛阳,靠一个名叫张杨的老臣子替他拾掇出一间屋子,皇帝才与其说有了一个临朝视政的所在,不如说有了一块遮风蔽雨的栖身之地。皇帝周围不断有粗鄙的军阀进进出出,他们中的每一个,不管李傕还是郭汜、杨奉还是韩暹,似乎都具有随意处置君王的能力。“汉朝大势已去,”这差不多成了时人的共识,诸侯各怀异心,如袁术之类心存篡逆者,甚至觉得把皇帝废了都属多此一举。

然而汉朝三、四百年的基业,本身是一股宏大的精神力量,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个皇帝,不管多么不成器,不管政权多么飘摇,只要一天不倒,其潜在的精神号召力,仍可能不可估量。与荀彧差不多同时看到皇帝尚具废物利用价值的,还有袁绍的著名谋士沮授。只是,观察袁绍可笑的为人,我觉得简直不妨归纳出一个“袁绍定律”。该定律是:一个建议,只要同时具备远大和切实可行的特点,便必不采纳。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而当荀彧向曹操提出同样建议时,“徘徊蹊路侧”的曹操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刻捷足先登,“先据要路津,”在自己尚无暇从战场脱身之际,让部将曹洪先率一支兵马,急赴洛阳护驾。

说荀彧“打皇帝牌”,君估计不会高兴,因为他的本意并非将皇帝看成一张牌。他确实从心底里认为,曹操在道义上也应维护汉室江山,他当年投奔曹操与此时劝曹操迎奉天子,思维上本是一脉相连的。只是,由于该建议极具谋略价值,再联系曹操日后对待皇帝的态度,我们才事后诸葛亮地琢磨出其中的“打牌”意味。

即使仅从谋略角度考察,“挟天子以令诸侯”也算得曹操平生最重要的决定。曹操成了皇帝的代言人,他的东讨西伐、南征北战,从此有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借口。当反抗曹操常被等同于对抗朝廷时,泛泛诸侯常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股凉意。曹操是打皇帝牌的高手,当他需要暂时安抚某人,使自己不至于出军时遭到偷袭,他一般只需假借皇帝名义,分封他一个官衔就能把对手稳住。皇帝“当其无,有有之用”,自此以后,曹操的用兵便愈加游刃有余了。

 

起初,袁绍大军向曹操开拔过来时,考虑到双方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曹操一度信心不足。据说郭嘉曾慷慨陈词,向曹操提出了“公有十胜,绍有十败”。在上一章里,我曾提到这段长篇大论不仅内在逻辑性不强,有钱钟书先生指摘过的“词肥义瘠”之弊,也不符合郭奉孝以直觉见长的思维风格。我认为这样的话出自荀彧倒是比较容易解释的,何况,史料里也确有记载。当然也非大而无当的“十胜十败”,而是更具针对性的“四胜四败”,分别为“度胜、谋胜、武胜和德胜”。

由于荀彧在袁府多年,亲兄弟也在袁绍处效力,所以他对袁绍及其手下众谋士武将的判断,甚至较郭嘉更准确,更神奇。在与“臭嘴”孔融的一次辩论中,荀彧不仅一一指出了袁绍手下众人的性格特征和能力局限,更对他们日后的结局——或者说下场——做了精准的预言。唉,“尽信书不如无书,”若我们相信陈寿的记述,则荀彧在这里简直显示出一种铁口直断的超级巫师才能:所有经他评点过的人物,一个也没有摆脱他预先为之设计的结局。

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已有半年,曹军粮草堪堪不济,形势日见危急,曹操不免有些胆怯。曹操每当心绪不宁,计策未定之时,便有给荀彧写信的习惯。远在许昌的荀彧见曹操信中流露出回军退守的意思,火速修书一封,遣快马送与曹操,竭力表示反对。因自己不在前线,不谙具体地势,所以荀彧的回信中并无一计一策,但他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时机。荀彧坚信,目前正值曹、袁实力消长的关键时刻,双方都有困难,只要坚持,再坚持十天半月,必然会出现决定全局的可贵战机。此时此刻,实力对比已不重要了,现在是双方主帅比拚智力的重要关头,智高一筹者,有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曹操再次听从了这位奇佐,不多久,他就觅得了稍纵即逝的战机,一举击败袁绍。

 

荀彧除了出众的管理才能和卓越的大局观,在识拔人才上,也显示了高出群侪的眼光。曹操手下不少著名谋士,都由荀彧举荐而来,包括荀攸、郭嘉、钟繇、司马懿。荀彧赖以威服众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为官不贪,一心为公,散尽家财。”不仅曹操对他充满敬仰,同事下僚也多对他崇敬有加。后来曾被曹丕称颂为“一代伟人”的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彧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无论在书籍中还是自己“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摘引曹操致荀彧的书信,也颇有兴味。曹操赏罚分明,极少贪功,战事一毕,常会在庆功宴上作一番点评,将分属于各位谋士武将的功劳,一一指出,此乃“荡寇将军张辽之功也”,“此乃贾诩之功也”,“此乃钟繇之功也”,不一而足。下面这段话,最能概括曹操对荀彧的评价:

 

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荀彧的功绩既如此远超群英,曹操也许竟觉得自己不配加以封赏,所以往往通过向皇帝请示的方式,再以皇帝的名义予以颁赏。曹操亲自执笔,向汉献帝呈上一封又一封《请封荀彧表》。由于荀彧“谋殊功异,臣所不及”,曹操又总觉得“前所赏录,未副彧巍巍之勋”,隔不多久又会要求皇帝重新“评议”,增加赏赐。每当荀彧有所推辞,曹操必写信劝慰,言词恳切。由于荀彧每次必推辞三次以上,所以曹操的劝慰信也就一封没少写。信中曹操常不惮繁琐,一件又一件地将荀彧的功劳细细罗列:“你为我贡献的谋略何止百数,而我只不过对皇上提了其中区区两件,你都要向古人学风格,一味拒绝,你不是存心要我难堪吗?‘窃人之财,犹谓之盗,’更何况剽窃他人奇谋呢?请先生千万不要再推辞,不然,曹某真成小人了。”

拒绝封赏,在中国古代(部分也包括现代)常常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当不得真。但荀彧大概是一个例外,当曹操欲表封荀彧为三公时,荀彧直到第十次拒绝,才使曹操不再坚持。

 

没法读到荀彧致曹操的信,颇让人遗憾。临死前,据说荀彧将自己的所有书简均付之一炬,“奇策密谋”遂“不得尽闻也”。我相信这也是中国谋略文化的一大损失。荀彧似乎是在一种极为压抑、苦闷的心境下,郁郁而终的。当时曹操权力鼎盛,睥睨四方,“固一世之雄也,”在谋士董昭的建议下,遂萌生了“进爵国公”的想法。所有人都认为曹操“九锡备物”乃当之无愧之事,只有荀彧坚决反对。由于汉代规定,异姓不得封王,荀彧正确地预见到,随着曹操进封为魏公,汉朝必然会被曹家终结。这是荀彧最不想看到的一幕,虽然他也知道,若曹操位列九五之尊,他本人就将以留侯张良“开国元勋”般的造型,长留青史。

荀彧真会是曹操杀死的吗?有一种来源可疑的传说:曹操曾托人送给荀彧一只食品盒,打开后空无一物,荀彧立刻明白了对方的用意,遂服毒自尽。当然来自陈寿的权威说法也颇为笼统含混,说荀彧五十岁时“以忧薨”,时为建安十七年(公元二一二年)。

荀彧当时的忧容忧貌我们无法揣知,相反,他的笑容我们倒见到一回。在征讨孙权之时,曹操向汉献帝请示,让荀彧参与劳军。在魏文帝曹丕后来的追忆中,路上他曾与尚书令荀彧谈书论剑,由于曹丕不断夸耀自己的射术和摔跤术,把荀彧逗乐了。——不久,也许三天,也许十天,荀彧神秘去世。

一年前,即建安十五年末,曹操写过一篇自传体文字《让县自明本志令》。讨论它不是本章的义务,但这里有必要指出一点,曹操的自传里不时流露出一种遭到他人冤曲的愤懑,反复强调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评价。由于此前曹操对荀彧的态度堪为楷模,他甚至将两人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谦称为同僚关系,对荀彧的抬举、揄扬可谓不遗余力。作为投桃报李,曹操难免会想,君你身为尚书令,却不思有所报答,是否也有点不够意思?我们知道,提议曹操为魏公,荀彧本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原轮不到董昭出面。

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进封为魏公。曹操终究没有用自己的强力废除汉朝,终究没有做过一天皇帝,隐隐中是否慑于荀君来自黄泉之下的逼视呢?

将曹操与荀彧的故事搬上舞台,我相信肯定会比京剧《曹操与杨修》更耐人寻味一些。

但这个故事是写不了的,两人机心博大,城府深沉,既彼此敬重,交互为用,又互相设防,大异其趣。一“破”字当头,一“立”字为先,致使朋友间的无上佳话,陡转为君臣间的极端猜忌,遂使史籍中一时布满无穷的嗟叹和疑团。 


TAG:

周泽雄文字客栈 引用 删除 周泽雄   /   2009-02-10 12:35:26
原帖由maiko于2009-02-07 12:41:32发表
新春好!因为新春以后我才发现我的blog有问题,所以我搬家(搬blog?)如下的地方;
http://www.gaoyangl.

MAIKO君,已给你去信。
引用 删除 maiko   /   2009-02-07 12:41:32
新春好!因为新春以后我才发现我的blog有问题,所以我搬家(搬blog?)如下的地方;
http://www.gaoyangli.net/
但是内容都是日语•••真对不起!

「郁郁乎文若」的日文翻译是如下的URL(只链接从这里)
http://www.gaoyangli.net/trans/yuyuhuwenruo.htm

  我属于在日本的「三国志学会」,http://www.daito.ac.jp/sangoku/,我给学会委员的渡边教授看周先生的文章,渡边教授说;如果可能的话,  周先生的文章刊要登在下次的学报上。
  如果刊登没问题的话,麻烦  您给我联络,谢谢!
(我的e-mail在http://www.gaoyangli.net/about.html里有)
周泽雄文字客栈 引用 删除 周泽雄   /   2009-01-23 21:56:06
原帖由maiko于2009-01-22 15:13:26发表
谢谢回信!对不起,我也不明白  周先生的电脑不能表示我的BLOG的原因•••。「火狐」浏览.

抱歉,MAIKO君,我还是看不到。谢谢你的共鸣,身为作者,这是最为畅快的事了。快过年了,按中国习俗,谨祝春节快乐。
引用 删除 maiko   /   2009-01-22 15:13:26
谢谢回信!对不起,我也不明白  周先生的电脑不能表示我的BLOG的原因•••。「火狐」浏览器没问题,但所以其他的浏览器的情况不明白•••(><),可能我的BLOG有问题,其他的浏览器不能看•••http://www.mozillaonline.com/<我用的浏览器。
如果top page的话,可能没问题。http://gaoyangli.blog79.fc2.com/

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的部分是最后的「(曹操和荀彧的关系是)既彼此敬重,交互为用,又互相设防,」的一文。我看  周先生的文章后,才发现曹操和荀彧的关系是很复杂的,这样的复杂性就是「曹操与荀彧的故事有耐人寻味的吸引力!(其他的主君和军师的关系,没有那么复杂!)
周泽雄文字客栈 引用 删除 周泽雄   /   2009-01-21 11:18:48
原帖由maiko于2009-01-20 17:37:10发表
周泽雄 先生:您好!
  初次见面!我是在日本的三国迷(职业是中日翻译),喜欢历史故事。我对于三国魏.

MAIKO君,您好!我无法点开您的“高阳里”BLOG,甚憾。欢迎您关照小文,请多提意见。
引用 删除 maiko   /   2009-01-20 17:37:10
周泽雄 先生:您好!
  初次见面!我是在日本的三国迷(职业是中日翻译),喜欢历史故事。我对于三国魏国有特别关心,荀彧的神秘逝世的故事是我最有关心的。所以我看  周先生的文章,深受铭感。荀彧的忧虑天下的心理,要我悲伤•••!另外我同意「四胜四败」比「十胜十败」内容好的看法。我把  这「郁郁乎文若」的文章翻译成日文了。如果  周先生没问题的话,我在自己的BLOG要公开日文。为了参考怎么样公开,目前公开一部分,但是公开有问题的话,我马上删掉。(說真的話、我的BLOG的題目的由來是  周先生的這文章。)
祝  您执笔顺利!
如下是我的BLOG「花郁郁的高阳里」
http://gaoyangli.blog79.fc2.com/blog-entry-27.html
引用 删除 无逸居   /   2007-01-18 14:12:58
周先生的三国系列,似乎还是散文写意多于史传考证吧,文笔还是很美的。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的确,原本志不在此。对我来说,玩味历史人物的兴味,是远在考证之上的。当然,这不等于说,我会放纵自己“戏说”。 

引用 删除 许心逸   /   2007-01-16 11:42:44
   想了两天终于想起来了!"郁郁乎文哉","郁郁乎文若",改得好!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呵呵,我说过,文法上是不通的。只是涉笔求趣而已。谢谢心逸妹子鼓励。 

引用 删除 许心逸   /   2007-01-15 11:08:48
     周兄之文才气纵横,读来“不亦快哉”!有个私心,希望你千万不要象易中天先生那么有名才好。但是哪一天若是你象易先生一样出名我不会大惊小怪的。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呵呵,心逸妹子可别寒碜我。拱手。 

引用 删除 军机大臣   /   2006-06-13 13:52:48

我正是个缺乏荀彧式智慧的人,虽自诩军机大臣,但六月大战前六部的筹备工作还是把我弄的手忙脚乱.


不过我到是极为佩服郭公的智慧,效率高,见效快.

在城市放牛吹笛 引用 删除 吹笛在湖北   /   2006-03-10 03:39:26
续泽雄语录:

唉,“尽信书不如无书”,若我们相信陈寿的记述,则荀彧在这里简直显示出一种铁口直断的超级巫师才能:所有经他评点过的人物,一个也没有摆脱他预先为之设计的结局。

荀彧的回信中并无一计一策,但他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时机。荀彧坚信,目前正值曹、袁实力消长的关键时刻,双方都有困难,只要坚持,再坚持十天半月,必然会出现决定全局的可贵战机。实力对比已不重要了......(吹笛:这一段忽然叫我理解了瞬息万变,胜负处决于临机决断......当机立断,运动中寻找战机,寻找和抓住胜负因素变化的那一个时刻。)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更何况剽窃他人奇谋呢?请先生千万不要再推辞,不然,曹某真成小人了。(吹笛:周兄也是对荀彧钦爱有加!常说写作者著书一刻,会产生指点江山、臧否人物之君临世界的感觉。估计周兄此时正是。)

——好看。


在城市放牛吹笛 引用 删除 吹笛在湖北   /   2006-03-10 03:38:03
泽雄语录

论及地利之要,略谓古今欲争天下者,必赖地险之利,如战国时“秦宅关、河之胜,齐负海、岱,赵、魏据大河,晋表里河山,蜀有剑门、瞿唐之阻,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吴长江万里,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国”,以是观之,三国时代,“刘备不下山,孙权不出水”,似乎惟独只有“荡平群雄”的曹操长期处于“无险可据”的境地...

荀彧的智慧与郭嘉不同处在于:郭嘉更擅长以猎豹般的机敏,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荀彧则更像一位治国大师,统览全局,所提的方案往往周赡完备,切实可行,极具长远的战略眼光。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