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庐沽酒,尝去喝酒,醉卧其侧,既不自嫌,其夫亦不疑之。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不识其父,径往哭之......

对《冬的晚上》的六种阅读之四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10-01 13:10:40 / 个人分类:吹向你兮楚国的笛



四)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符号创造的阅读:


       批评家卡西尔认为艺术作为特殊的符号形式,“既不是对物理事物的模仿,也不只是强烈感情的流溢。而是对实在的再解释,不过不是靠概念而是靠直观,不是以思想为媒介而是以感性形式为媒介”。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冬的晚上》,就不能作为一次曾经事实的记叙,也不能当作一种已有感情的表达,而应当看作是通过诗歌在观照和创造一种关于生活的“新实在”的符号化(解释性)活动的尝试。

       这就如同绘画,价值不在画了什么内容(客观世界永远是一成不变的),而在于色彩间的搭配和线条自身的运动(色彩和线条的变化形式永远是充满可能性的)。所以欣赏中国画,不在山水人物,而在于其构图形式是否“气韵生动”。这就像诗句“太阳雨”,又像“漫天的雪花飘的都是我的爱”,其内容和功能已经不是对既有的世界的复写和模仿;其艺术价值就在于通过物象、意象的搭配,开辟了从未有过的“新实在”。这新实在可能新在情感,也可能新在时空。

       我们如何获得《冬的晚上》所可能开拓的“新实在”?回答是:通过符号活动。

       按照卡西尔的论述:一部作品“不是靠概念而是靠直观,不是以思想为媒介而是以感性形式为媒介”,来对实在进行再解释的。为了获得作品的形式,我借助默写,以剔去《冬的晚上》中的“概念”和“思想”,来留下“感性形式”。因为默写仅需要记忆,而记忆多是关于内容和思想的:

原诗歌:  默写的(概念、思想):  漏掉的(感性形式): 

夜凉            天凉             夜(视觉,面)
霜落枝上        霜打在树枝上     落(静,)
以为是冬天了    本来是冬天       以为(表过失,矛盾感)
就该是飞雪飘扬  以为雪花飞扬
岂料                             岂料(表误判,矛盾感)
阳光太暖        太阳太亮         暖(触觉,面)
北回归线的季节  北回归线的紊乱   季节(时空感) 
变得有些异常    仍很温暖         变得有些异常(矛盾感)
独自            独自
在阳台上        站在阳台上
看窗外风吹树晃  风吹动树枝摇晃   看(视觉强调旁观地位)、窗外(感
街上稀疏的行人                   觉与空间的隔绝;时间一致安全感)
匆匆忙忙                         匆匆忙忙(外面世界的状态)
远方                             远方(前瞻性、预见性和不安全感)
有灯光闪烁       路灯的亮        闪烁(神秘,不安全感)
冰凉的夜                         冰凉的夜(对窗外世界的定性,冷)
有人的心渐渐暖亮 投射着匆匆回家的人 渐渐(舒缓感,窗外向内过渡)
无声              沉浸中         无声(物静)
有气息至耳旁      听见呼吸       耳旁(近耳方闻声,心静)
一双温暖的手  一双手轻轻拢在腰上  温暖(感觉,心)
轻拢在腰上                        轻拢在腰上(稳定感)
不需回眸                          不需回眸 (安全感)   
静静地                            静静地(享受、沉静感)
把夜的世界观望                    把夜的世界观望(加强隔绝与旁观)
心花开           心花中           开(紧张感消失,享受沉静感)
幸福悄悄流淌                      幸福悄悄流淌
冬的晚上                          冬的晚上
我看见了太阳     心中升起冬的太阳 我看见了(我-主体位所,看-对外固
                                                  定与外界身的距离;见-对内固
                                                  定心的立场;了-完成时态感,
                                                  自我肯认)

       通过上述筛减过程,我们就能够少了些内容和概念,从而得到相对简单一些的形式符号。

       这些“漏掉的”字词的意义不再是诗歌的内容意义和词典意义,而是诗歌的结构赋予的功能意义。括号里面就是经过转换的功能含义。正犹如是饥饿创造了食物一样,也正犹如在《冬的晚上》中是恋想创造了“一双温暖的”带来爱情的“手”一样,是《冬的晚上》的形式结构,创造了“漏掉的”词语的功能含义。

       通过这些带有功能意义,我们可以搭建一个《冬的晚上》的形式图式。这个图式的核心是“窗”:“窗”的一边是过失、矛盾、误判、神秘、季节不确定所带来的混乱、变化、不安和冷暖失常;“窗”的另一边是享受、沉静、安宁、稳定所带来的和谐、恒定、安全和恒温。“窗”的一边诉诸视觉,带来的是远距离和隔膜;“窗”的另一边诉诸触觉,带来的是亲密和零距离;“窗”的一边是进行时,是变化;“窗”的一边是完成时,是结果,是稳定;“窗”的一边是枯萎(霜枝),是“它者”;“窗”的另一边是鲜艳(花开),是“我者”。......

       这是一个用玻璃隔开的世界图式。是《冬的晚上》创造的去对抗那混乱变化着的外在世界,这样一个恒定温暖的玻璃房似的世界。它不是泥砖木版搭建的房屋,因为里面的人需要认知的视界,但又恐惧外界,害怕外界的干扰和侵蚀。这使我想起了报刊介绍过的美国加洲人造气候的外星生活站的实验室,想到了科普画册上所想象的人类在火星上的玻璃圆顶居所。外面是一片荒漠,玻璃内部却是四季如春。《冬的晚上》提供给我们的符号图式似乎是这样一个活动在“玻璃阳台”中的“我”。

       卡西尔还指出:艺术作品所创造的直觉符号,“它是导向对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带有解释的功能。苏珊.朗格也认为:“艺术符号是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因此,它也是理性认识的发源地。”的确,《冬的晚上》这种“玻璃阳台”的隔绝符号,透露着对我们内心的世界和我们生活的状态的解释和认知,也许隐含着一种直观的对当下世界的知识。然而这透露的认知和隐含的知识,也只有通过直观的符号形式“玻璃阳台中的我”来指称,就像用“漫天的雪花飘的都是我的爱”来指称那被创造的一种特别的爱的实在一样。

       想起了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写的一部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评论家分析道:“当然,我们可以把《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视作一个性意识被唤醒的故事,但也可以在其他的层面上去欣赏它。至少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关于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矛盾的著作:我们如何在内心生活与外部世界间找到和谐?怎么才能通过开放自己的观念,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真理和爱情?”(《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中国风网 2004-10-11 11:02:23 )

       忽然想到可以这样对《冬的晚上》的符号图式进行指称:“玻璃阳台中的女人”。其识认意味当是迥异原诗内容而更具普遍解释内涵的。

(待续)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