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庐沽酒,尝去喝酒,醉卧其侧,既不自嫌,其夫亦不疑之。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不识其父,径往哭之......

对《冬的晚上》的六种阅读之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10-01 13:25:57 / 个人分类:吹向你兮楚国的笛



三)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原型的现象或注本的阅读:


       广义的文化视野下的文学批评认为某一文本不过是某种文化原理的现象展开或注本。

       因此,在文学文化本体构架之中,决定作品魅力及其生命质量的关键要素,并不在于对作品表层结构和外在形态的描摹与表现,而在于作品本身所承载、所揭示的文化含量与意义深度。

       用这种观点来看《冬的晚上》,表面上抒写的是此时此刻的登高念想与获得拥聚的温暖;但从内容看其实是继承和延续了涌动在一般中国人心底的“大团圆”情结,从形式上看采用的是诗歌传统中的一种“登高怀佳人”的结构模式。而这种情结模式在我国的诗歌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比如: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忆郎郎不至,昂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乡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浪淘沙》(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蝶恋花》(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水吟龙》(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正是由于《冬的晚上》的重聚伤别情怀、相思相念相爱的信念,根本上是承载了潜藏在普通人们的趣味与表达方式之中的永恒的诗情与意境。当借用当代语言和情景,异形同构地重新把形而上的“聚散离合”的伦理意味,在《冬的晚上》,去形而下地重新展开时,便自然而然地激活了,或唤起了,或延续了中国百姓视作生活、身体,乃至生命主体部分的团聚情结,便获得了处于分裂和危机、动荡和不安的当下处境中的中国百姓的应声而起的共鸣,甚至如此慰抚般的沉醉。可以说,《冬的晚上》就是一部传统亲情的现代版,就是一座“神女峰”的文字符号的雕塑,就是一支传统“夫唱妇随”之家庭文化的现代变奏曲。

       除了具备“登高怀远”的结构模式和“亲人团圆”的文学母体,《冬的晚上》还在文字和修辞上呈现出比较丰富的文化沉淀,引发和钩联起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加深了诗歌的沉念怀想的感染人的力度。比如词象的丰富运用。“霜落枝上”的“霜”,联想起《鹧鸪天》(晏几道):“月又渐低霜又下”;“独自 / 在阳台上”衍生出“登高”的情景,顿生出《水龙吟》(陈亮):“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冬的“季节”又叫人联想起一年四季,一年四季隐射出人生的过程和生命必经的阶段——春季有“东风无力百花残”,秋季是“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冬季,在“心花开/ 幸福悄悄流淌 / 冬的晚上 / 我看见了太阳”的呼应下,自然凸现了温馨的“冬天的童话”的意象。)由于《冬的晚上》所产生的现代背景,也使得字词和修辞生发出新的现代联系。

       诗中的“夜”不能不使人联想起的《风雪夜归人》(吴组湘),又想起《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那种黑夜中挣扎着的期望。而那“窗外风吹树晃 / 街上稀疏的行人 / 匆匆忙忙 / 远方 / 有灯光闪烁”中的“灯”,分明传达着巴金的《灯》和《爱克尔的灯光》,那种给予遥远的旅行者的召唤和欣慰。而地理名词“北回归线”,则呼应着孔捷生的《南方的岸》和张抗抗的《北极光》,都蕴涵一种向心领神往之地的象征意想。正是这样的文化蕴涵,使得《冬的晚上》既从集体无意识深处给人以普遍性的慰藉,又能从文字符号意象的不断延伸个别的、具体的情景需要和阅读需求。

       除此,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意义,还在于表达一代人对以往文学的见解并打上当代人的烙印。《冬的晚上》通过独创的具体生动的“下班回家亲聚”之情景,传承着“合”的伦理理念,发扬着“登高怀佳人”的文学模式;却在反映和刻写当代人和当代生活上面不够深刻。传统的文学中,导致“伤别怀佳人”诗歌情景产生的原因,多来自命运的乖逆和宗法伦理的栅隔。《冬的晚上》虽避免了着传统的离散原因,并由于重点在于合聚,故但并未比较深刻地透露出当代生活中“离散”的一般原因和模式,即被现代机器社会高度机械化、模式化和物化了的生活制度,导致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亲爱的人,即便是妻子或丈夫,都表现出像机器的运转那样周期性、节奏性和事务性地聚合。

       最后补充一点的是,传统文学性主题形式,其实在今天,都已经被深深打上现代生活情感的主题内容了。这些主题类型的歌唱了千百年,在当代,它们以传统诗歌主题形式的现代主题内容(这样一种“异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文化形式继续着。作为文化的文学就是这样传带着人和人的生活的一步步过来的足迹。以流行歌曲为例:

       1)失恋之歌——表达对现代都市孤独感解除的需要;
       2)故乡之歌——表达对紧张社会关系的逃避或归返宁静的终极要求;
       3)流浪之歌——表达的是对工业制度的反抗;
       4)死亡之歌——表达的是对传统英雄主义需求(英雄主义需求是对现代侏儒生活的反抗)或对恐惧的一种变形控制手段;
       5)视金钱如粪土之歌——对拜金主义的反拨或树立起“穷人道德富有”之自信心的表达;
       6)嘲弄贵族之歌——对强烈的两极分化的不满的表达;
       7)平凡者最伟大之歌——呼唤着穷人的自慰与自信、自强情结;也发挥着社会控制的意识形态功能。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