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庐沽酒,尝去喝酒,醉卧其侧,既不自嫌,其夫亦不疑之。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不识其父,径往哭之......

对《冬的晚上》的六种阅读之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10-01 13:34:23 / 个人分类:吹向你兮楚国的笛



一)把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的阅读:


        现实主义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反映。从这条路径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在一个具体的黄昏至傍晚,对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记录。比如,“夜凉”(所感),“ 霜落枝上”(所见),“ 以为是冬天了/ 就该是飞雪飘扬/ 岂料/ 阳光太暖/ 北回归线的季节/ 变得有些异常”(所想)。然后,是一个人在看街景,很闲适,当“街上稀疏的行人/ 匆匆忙忙”,自己“心渐渐暖亮”。作者写自己的幸福,那是爱人的温软:“无声/ 有气息至耳旁/ 一双温暖的手/ 轻拢在腰上”。

       而且,作者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不是生硬、简单的日常语言,而是使用了借代、比喻、暗示;把有限的时空作了想象性的扩展,把无形的个人感受向有形的、公共空间延伸。比如:眼前的天气扩展为“北回归线的季节”;个人的想象与幻觉延伸为每个人可触可感的美好客观物:“心渐渐暖亮”、“心花开”、“冬的晚上/ 我看见了太阳”等等。

       但是,现实主义同样认为,文学应当对虚幻的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为真正的现实铺平道路。文学所反映的“现实”,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立场,所谓“现实”并不是仅看外部世界的表面的现实,而是要看社会现实的本质。或者说,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上看,会得到不同的“现实”。而这个立场就是阶级立场,这个观点就是是否反映了社会根本阶级的要求和发展趋势。这个根本阶级就是社会经济基础上从事物质劳动生产的工人阶级。文学应当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反映他们的集体要求和趣味,以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来反映生活的本质,这才是文学所希望的、所期望的现实。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在这《冬的晚上》看到工人阶级的要求和趣味,而是流露出小资产阶级虚幻意识形态下的品格和心态;没有看到奠定这个社会基础的阶层的集体劳动者的真实面貌,而是个人主义的情调和肤浅的要求。比如,诗歌中谈到了“幸福”。这幸福是集体的幸福吗?是社会根本的最终的幸福——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吗?不是。在作者的意识形态下,生活被这样处理:俯视着街道和匆匆的人们,把自己临架于众人之上。以闲适而雅致的情调,来处理冬的晚与灯。诗歌敷衍着个人情怀、二人世界,把世界引向自我,引向内心。在外部世界的“霜”,“匆匆忙忙”行人和“冰凉的夜”的反衬下,诗人的闲情逸致安然于、甜静于远远逃避于现实的生活。且不说理性与批判,即使是趣味,也是目光短浅的,只是使朝不保夕的内心的自欺欺人罢了。

       想一想正在发生急剧分裂的社会,看一看正在迅速向资本和效率退化的生活,这样的冬的晚上,不是很狭隘和矫情的么?人们常说,一颗沙石蕴涵着大山的秉性,一滴水珠反映着大海的品行。《冬的晚上》题目虽小,不幸的是,演奏的却是一曲小资阶级的安眠曲;内容不广泛,可哀的是,飘飞的却是布儿乔亚梦幻般的无根彩球。一味地沉湎于梦幻,麻醉自己的理想和神经,而不是不站在无产阶级集体利益斗争的立场,忽视对现实生活的两极分化和不公予以勇敢和请醒的揭露和批判,只怕是不远的将来,这不安中偷来的“温馨”要被现实生活击得粉碎。

        另外,即便按照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立场,《冬的晚上》也没有能够反映出文化中的政治,性别间的斗争,以及对自然生态的恶化的呼吁与支持。这就更证明了作者思想的狭隘。对狭隘生活的津津有味的调治和欣赏,从反面暴露了资本商业文化对人的精神的戕害、麻痹和贫庸化,更表明以批判现实主义立场看待和处理文学和生活的必要性。


(待续)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