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庐沽酒,尝去喝酒,醉卧其侧,既不自嫌,其夫亦不疑之。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不识其父,径往哭之......

社会笔记:当下旅游文化中的大众文化性质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10-12 12:40:10 / 个人分类:怀沙笛沉兮畔牢愁

  

       旅游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追根溯源,具有悠久的历史。一般而言,一项旅游活动由三个结构要素构成:旅游者—旅游对象—旅游对象的知识性或价值性信息。所谓旅游活动,是旅游者选择旅游对象,以旅行为手段,获取旅游对象的知识性或价值性信息,以达到某种事务性的(功利需要)或仅仅是满足性的(情感需求)目的。中国历史上的郦道远、古代威尼斯的马可.波罗的经历就是典型的旅游例子。在这类旅游中旅游者以自主、自由的身份,以探险、考察或知识活动为目的,去与他人它物、异风异俗接触、交流和沟通,最终获得对人、自然和社会的崭新认识。

  但旅游活动发展到今天,却转变出殊异的旨趣和功能。旅游成为了经济生产这架机器的一部分;旅游活动是作为一项工业生产活动来设计、组织和安排的。它以商业利润为目的,以旅游者为加工对象,以商业流通规律为运作机制,通过商业性广告宣传刺激产生出旅游欲望,使用集约化的“旅游流水线”,组织起成批成建制的旅游者,安排到固定的旅游线路上,按照工业生产的程序模式,生产出商品化了的从而也是被动、物化了的旅游者、复制出规范化了的旅游经历、旅游趣味、旅游收获和意义,以及在商业计算下的旅游经历、旅游记忆和旅游认同。这种现代旅游仅仅是在上世纪60年代(在我国是80-90年代)以来才开始的,但由于是把它作为旅游“业”——经济生产的模式——来开发运作,其规模和效益因而发展得异常迅猛。

  究其原因,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走向所致。所谓工业化,意味着旅游活动中各种要素间的关系转变成为纯粹的“现金交易关系”,即商业关系;所谓城市化,意味着人和人的活动转变成为以阶级、阶层诸生产力单位和消费群体单位来划分、组织、聚集和对待。人们的交流、交往活动不再是独立自主的自由活动,而是一种从精神到趣味、从身份到生活方式被工业生产组织、被商业运作所规定的生产活动(对生产力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对商品文化的消费)。由此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旅游活动的传统性质和功能。旅游活动实质上、自然地,也成为了一种通过工业社会下规范性符号资源、以旅游者消费的形式,再生产工业社会所需要的精神、情感和心理的隐性的工业生产活动。而传统旅游概念中的那种认识论性质和手段性功能(为着个人功利性目的)都被消解了,即旅游本身成为了工业生产的过程,而不再是求知求真、个人发展的手段。

        当下旅游的工业性、商业性和消费性诸特性影响和促成了当下旅游文化中的大众文化性质的形成。

  关于文化,一般而言,指“智慧、精神和美学的一个总的发展过程”,即文化是一个共同体所具有的总的区别性精神特征;具体地看,一是指“某一特定的生活方式,无论它是一个民族的,一个时期的,或者是一个群体的”,即文化是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二是指“智慧、特别是艺术活动的成果和实践”,即文化是表义的实践活动。([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考察旅游文化,可以通过“文化”这个词的二个具体含义来进行。
  以下从具体生活方式和“表义法”实践这两个方面,分析当下旅游文化中的大众文化性质。

       一)从当下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生活方式的变化看当下旅游文化的大众文化性质。

        所谓生活方式是指一个人的一切能观察到的特点,例如他的衣着样式、谈吐方式、风度、家庭习惯和择友,这些足以表明他的价值体系和他对待自身以及环境的看法。([英]A.布洛克等:《现代思潮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下旅游者在旅游生活方式上的变化表现主要有:

        1)用大众趣味取代个人趣味。也表现为用追逐时尚取代知识追求,以广告宣传的鼓动效应取代个人独立判断所产生的动机。当下旅游中的旅游热点的出现,就是旅游者丧失个性、盲目趋同的表现。以至旅游不仅成为物质生态的灾难,更在文化上,成为精神生态的灾难。旅游者拼命消费旅游中商业性宣传所提供的旅游热点的“意义”,而不能自己创造其它旅游地的带个性的“意义”。

        2)用感管满足取代知识探索。当下旅游者在旅游中往往把探索转化为休闲,乃至下转为逃避或渲泄。为了满足现代旅游者的这种时尚,旅游点大兴人工景观、机械游乐项目来满足刺激的需要;制造伪风俗、假文化满足浅薄的猎奇之心;乃至半公开的色情业吸引游客做狎客,都是当下旅游者旅游活动目的性质转变的结果。

        3)用身份意义取代生存意义。在大地上自由地游走,这本是人的生存常态。当代旅游者却把旅游作为身份(如“××一族”、“××代”)的证明。旅游活动中次生的东西,如景点、消费、相片、交通工具等反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内容。旅游的价值是依据所追加投资的商品总额来估算的。而旅游也不再是抵达目的过程,旅游本身成为了“景观”。旅游成为了一种身份、格调、等级和地位的象征,成为了一张“不曾读得万卷书,但且行得万里路”的镀金名片,丧失了旅游的本真。

        4)用自我的丧失取代自我的发现、发展。旅游本来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最终从生理、心理到智慧、精神诸方面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个有力的手段。消费社会中的当下的旅游者,由于批判理性的空缺,眉俗的惯性思维,物质化的欲望,因而在标准化的旅游活动中堕落成为当下旅游生产线上一个复制的产品。满脑子带回来的只是些商业宣传中符号、记忆和进入下一次旅游程序中的冲动。

        这些旅游者生活方式所呈现出的“时尚”的心态、感官需求、娱乐倾向、商业包装的特点、消费性的生活样态和平庸的物质化价值标准,透露出当下急剧变化了的旅游文化的特征,而这特征正表现着与精英文化异质的大众文化的性质。

       二)从当下旅游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旅游对象符码化特征看旅游文化的大众文化性质。

        所谓旅游对象,又称旅游资源、旅游景点,包括旅游线路、自然景观、民风民俗、建筑风格、故事传说等等。所谓符码化,就是指将旅游对象按一定规则或惯例组织成一套符号系统。旅游者看山不见山,只看见山的文化、意义。而这所谓的“文化”、“意义”的产生也并不来自旅游者自身,而是来自外在的符号系统的规则。而“系统规则”是有品位和分等级的。当下旅游对象中的符码化规则、惯例其品位和级别是居于大众文化层次上,反映出大众文化的性质。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借用了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一文中的概念):

        1)符号的流行性和模式化。最常见的“符码化惯例”,是将旅游对象“走向世界”或与名人攀亲:旅游对象如果为自然山水,耳熟能详的往往与“世界自然文化名录”挂钩,新近开发的则要挂上“生态”二字;如果为人文风俗,则与名人强拉硬拽地攀亲,以至出现了诸如“昭君娘家的第72代后裔王××”这样绕口而不通的解说。(《楚天都市报》2003.6.7.)而“流行的结果就是模式化,而模式化则又距‘老化’或‘僵化’不远了”,乃至于成为笑话。至于一木一石、一人一物都从名人“手植”、领袖亲自挖、三国西游、观音菩萨说来处,更是不枚胜举。这样做,只能是僵化人们的大脑,使思维模式化。

        2)批量性。旅游对象与旅游对象的意义间的联系一经产生,便成批制作。如谈到“三峡”必谈到宏伟的三峡大坝,由“宏伟”必联系到“经济建设欣欣向荣”。于是所有的涉及三峡旅游的旅行社无一例外推出“三峡-宏伟的三峡大坝-欣欣向荣的大三峡”这样的意义信息,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与时下有关的旅游对象,在这些景观上的大量的旅游者都被这些意义信息所影响,最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旅游记忆和认同:大三峡是个大拆大建的、欣欣向荣的大工地。而“大拆大建=欣欣向荣”又不自觉中转化为人们的潜意识。这又为工业生产的合法性打下了心理基础。然而正是这种批量制作,对旅游者,也对旅游对象造成了单调、单一的符号“暴力”,掩盖和遮蔽了其它的意义信息,如生态多样性问题、泥沙淤积问题、移民问题、地质地貌问题。

        3)故事的类型化。所谓故事,亦即完成了的符码化形式。每一个景观必然有一个通俗畅快的“故事”。在故事时间上,要么古代,以三国最多,如三顾古隆中、托孤白帝城、火烧赤壁等;要么当代,以毛泽东时代最盛,如高峡出平湖、三线汽车城等;但清王朝、抗战和文革时期不多或不说。在情节上,要么是伦理亲情,如望乡台、盼夫石;要么是生肖故事,如龟蛇锁大江,鲤鱼跳龙门;要么是神人配,如高唐云雨;要么是行侠仗义,如张飞庙;要么是忠君爱国,如屈原祠;要么是妖魔鬼怪,如鬼城丰都。在风格上,花好月圆的喜剧、胡乱穿凿的闹剧居多。这些故事中间,看不到现代人、个人、今人,如詹天佑死在坛华林的故事,郭沫若的《洪波曲》在江城的故事。

        故事类型化的第二种表现是旅游的线路、类型、解说词大同小异,而且无需用脑用力。如一家漂流,大家漂流,木船、筏子、橡皮舟;一家风俗,大家成俗,新人结婚,锁喇花轿满天飞;一家民歌,大家唱和,定情歌、约会歌、对骂歌。

        4)观赏的日常性。当下的旅游者远不是以往那些独立勇敢的旅行家,他们多是些平庸忙碌的大众,由于渺小他们需要崇高,由于生命短暂他们需要永恒,由于平淡他们需要深刻。于是所有的旅游对象的“意义”生产都以这种日常的需要为指向。消费者需要什么,旅游对象就提供什么。所以,旅游对象的观赏点,一般都指向“古老的建筑”、“威峨的高山”、“神迹奇事”、“非凡人格”、“巨大的悬案”、“绝世艳遇”;而旅游对象的意义,一般都指向人所期望的福、禄、寿、艺、才、敏。旅游不是为了发现,而是为了满足,这是当代旅游符码中大众化色彩最浓的一笔。这使的当下旅游文化变得低俗、庸俗乃至媚俗。

        5)效果的愉乐性。这正所以当下旅游又称为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但这并不是探索的快乐、而是日常心理得到满足的愉乐。这种轻松的满足是以牺牲历史使命感、理性精神和批判性为代价的。旅游业以某种方式给旅游者乐趣,并使旅游者从平时工作秩序的清规戒律中获得暂时的解脱。但这种旅游,不过是在旅游名义下工业秩序的又一次实践罢了。最终把人们改造(满足)得精神振作地忍受工业社会的清规戒律对自己的剥削和压迫。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当下的旅游文化中,的确充斥着大众文化的性质。而这种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制约了当下旅游文化的良好形成和健康发展,不利于旅游活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需要。按照美国文化学家丹尼尔.贝尔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轴心协调主导”的说法,我国的旅游核心,从昨天的重政治到今天的重经济,必然需要去重视旅游的文化。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文化并非现成的文化形式,而是需要创造和建设的新的文化形式。而且,旅游文化形式也必然是一种文化的现代形式。本文通过分析当下旅游文化中的大众文化性质,试图为现代旅游文化的建设提供思考的参照或反思的坐标。 

 

                                                                                                                2003.6.7.

附:《拉萨、丽江的自然符号和消费符号下的丽江、拉萨》

       西藏给我痛苦的记忆:四个夜晚不能入眠,俺把房门和窗口大开,9点了,街上没人,在博物馆的边上看到咱湖北一个名为“荆州发廊”的玻璃房,冷冷清清,俺不能进去,拉萨居然没有世界也有排名的工商银行,而我的钱全在牡丹卡上,浑身的财产,除了一张返程的西北航票,就只剩下手上提溜的两个包子了。所以,俺乘火车过三省,架飞机越雪山,只是到拉萨,在博物馆游历了“剩余”(圣域)的西藏......

       哦,差点忘了,还有寺庙里到处横陈的死狗,污秽满地的大粪加上堵死胸口的羊嬗味道。

       包括人写人赞的丽江,俺也觉得是一堆腐朽了的柴火,除了磨得如镜子的巷子的麻石,几次差点把俺滑倒......很多人的游记,都不写丽江城后的自由市场,那个脏乱臭,还有那些正在建设的水泥伪民居。
       中央电视台正在那里假模假样地拍什么《茶马鼓捣(古道)》呢......回来哄收视率。

       旅游就是用大众符码在记忆上盖戳,然后回来收藏于文字,在时尚风中掠得的升值。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