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庐沽酒,尝去喝酒,醉卧其侧,既不自嫌,其夫亦不疑之。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不识其父,径往哭之......

读帖笔记:被观看的上海(1、2)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2-10 14:12:59 / 个人分类:吹向你兮楚国的笛

——读小讨厌的《月半弯》图文系列

           

http://www.zmw.cn/bbs/dispbbs.asp?boardID=12&ID=58292&page=1



    我只到过上海这个城市一次,是在1981年,参加一个全国舰船夏令营,途经上海,转乘海船北上大连。从十六铺下来,人很多,这个我们武汉码头也有。沿江路很窄,高楼很西式,这些武汉也有。唯一感到不同的一是上海有一个广场。后来去北京,看到更大的广场。现在我们这里也有了更漂亮的广场。广场如此印象深刻,后来知道,它是一个现代性的标志物。关于上海,心中的地位远远不止这些。中国近现代史的所有大事件,比如李鸿章,比如江南制造局,比如叶圣陶笔下的五卅记录,比如红色中央,比如闸北十九路军的战斗,比如鲁迅,比如张爱玲,比如革命委员会,比如王张江姚……。即便日常生活追求中的自行车、收音机、手表三大件,也是配着“上海”才光荣。还有我小时院子里,一个窈窕女子从上海回来,发型大变,平直的长发故意遮住了半边脸,便感到确实瑰媚。更小的时候人教我,要骂一个女孩子便叫她:“假上海”。

    小讨厌是个上海mm,似乎也看到她瑰媚的一面。小讨厌在笔会中的文字,犹如男士手中的火柴。一个男士掏出火柴,火柴不是目的,掏出火柴是为了点燃香烟,香烟才是火柴的目的。同样,小讨厌在《半弯月》等题头下的一组照片后撰写文字,文字不是目的,目的是照片。读了这些照片,都是上海这个城市的剪影,静动俯仰一瞬间,都是小讨厌们(她的同仁们)的视觉。由于上海的历史文化份量,我琢磨这些视觉和视觉后边的思维和品味。为什么单单选择这样的一瞬间,又为什么这样处理所选择的那一瞬间,视觉中是如何暗含了小讨厌们的思维。她么,置身上海看到的是怎样的上海;我么,旁观想象上海,从中获得怎样的上海。的确,这视觉背后的思维不能通过照片本身读透,这是隔行的限制。但是,好在可以借小讨厌附在照片下边的一段段文字去接近上海人的思维,顺便也更接近小讨厌的意见、成见和认同,感受上海人自身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心态。或许,可以透过此,触摸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次脉搏,来矫正自己对于上海映像。




    一)《外滩》:“外滩的景色为两个人制造了氛围,这一晚她真的爱上了他……”
           

“...海关大楼的钟敲到十点半,“铛”的一声,深厚沉稳,传出半个江面这么远,他决定开着车载她去对岸的陆家嘴。车绕着空旷的路面开,车里放着轻柔的音乐,他们只是看着陆家嘴的点点繁灯,彼此的心被灯光簇拥着激动起来,东方明珠尖顶旁边的薄雾似烟,都是他们的。外滩的景色为两个人制造了氛围,这一晚她真的爱上了他。”(《外滩》)

    陆家嘴是新上海的一个标志,B股刚上市的时候,我的岳父抢着买了陆家嘴。不是为别的,就是因为它是上海。犹如岳父心中的上海一样,陆家嘴在小讨厌讲述的故事中也成为了一个象征和隐喻。在小讨厌的文字中,这个象征和隐喻是被“空旷的路面”、“轻柔的音乐”和“陆家嘴的点点繁灯”制造出来。正是这“灯‘雾似烟’”的外滩景色的氛围,书写了上海,构造了上海的爱情。冷静下来,可以看到,这个被书写的上海“外滩的景色”,处于“实事”和“景观”这样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夹缝之中。有可能她是实事,是被给予之物、直接之物、直观之物。“外滩的景色”的确是被直观的上海的本质,故事中的外滩之恋爱也是他们绚烂爱情的本质。这样的外滩,这样被给与本地人和外地人的上海,因为直观本质,所以跳过了那些关于上海、关于上海爱情的远离实际问题的话语、意见与成见。这样的话,这种简单和实用的风格或许正是上海的摩登。

    但也有这样的危险:“外滩的景色”只是一种景观,一种被制造出来的心理幻觉。景观具有强大的迷惑功能,“即是将景观世界理想化并本质化,将思想从行动中剥离出来,将直接的经验转换为景观、图像和符号组成的耀眼世界,人们在其中不是创造自己的生活,而是耽溺于华而不实的商品世界,采纳商品自身的心理学――通过消费、图像、外观以及风格来界定自身,而这都源于景观世界……。”(《德博尔与后现代转向:景观的新阶段》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这样来看“外滩的景色”,以外滩为表征的上海和上海的爱情,则令人产生海市蜃楼的担心。但海事蜃搂的确也令人迷恋,迷恋却不能代表实事本身。实事是,我那岳父的B股投资全部套牢,如果出场可以说是血本无归。但老岳父宁可陷入其幻觉中,继续陆家嘴的美梦而不愿清醒回到现实。

    的确,图像很美,难以自拔。所以,外滩的爱情,包括小讨厌的视觉和文字,也随这不定的动态而美轮美奂地摇曳起来。但终于,《外滩》很美,外滩的爱情到底给人迷离底虚。然而,生活本来不能实,即或如此时的我,我仍迷恋这《外滩》的图景和文字。这也可能是为什么仅仅现实中12小时的上海行走,依然想象中对上海的历史记录和道听途说如数家珍的原因。因为上海是当下中国人心中一个抹不去的时尚符号,是一个现代性的寓言和大众梦幻的象征。就像老岳父对陆家嘴那样,只要陆家嘴在,陆家嘴的想象就不会死。最后,我要说,也许上海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人们,包括小讨厌们的视觉和文字,也便按照当下中国人期望的节拍优雅地舞蹈起来,自觉不自觉地,推出了众人心中的梦上海。这样来看上海和《外滩》,她们虽是上海人和小讨厌们的日常生活,却也是当下中国大众所制造。




    二)《雨里的南京路》:“这是一个要脸面的城市……”
           

“…这是一个要脸面的城市,脸面下边虽有一些顾不得打理的小地方,却丝毫影响不了这个城市的光鲜。这一路走去,小雨纷飞,灰冷的色调也好,艳丽的水彩画也好,都是它的真实。也很难想像走进先施百货不起眼的后门,电梯坐到十二层楼,是吴亮的顶层酒吧,展厅的墙壁上挂过陆元敏的黑白苏州河系列照片,那是在用一种方法回忆上海的过去,展厅玻璃窗外,是一个被霓虹灯照亮半边天的现代南京路。”(《雨里的南京路》)

    雨,在这里,它的功能是打破秩序的一个东西。正是因为雨,“光鲜气派一尘不染”被打破了,上海显现了她多样的一面。据说,画家毕加索的人头像,不同于一般画家仅仅在平面上绘出立体三维,而是将人头六个平面上下左右展开。这样,虽然不合视觉原理,但对象的多面性、多样性的感受得到了尊重。“因为这种丰富性并不是附加在事物身上的多余物,而是就构成了事物本身”。(引同上)同样,雨,便是展开上海丰富性的契机;《雨》,便是上海滩多样性现象的感受性显现物。“这是一个要脸面的城市”,《雨》打开了上海滩脸面日常正面看不到的侧面,乃至后面。“...脚上的塑胶雨鞋发出的踢踏声,一直回荡在高楼相夹的小马路上,下雨天行人少,这窄弄堂似的小马路,竟也能发出空荡的声响。满眼是灰冷的色调。”

    另外一面,雨则堆砌了脸面的繁华,“雨落在地上,湿湿的一层,路面上的景就映到路面下去了。”这繁丽的一面或许就是上海滩的实事,但小讨厌们不愿意单单通过视觉来感知这繁丽。于是,通过文字升华了这样的感知:“雾气把整条路的灯光化了一层晕出来,映着眼前就呈出一幅水彩画。”雨雾中的上海滩,被感知为一幅灯光浮艳出来的“水彩画”。南京路的流光溢彩没有雨,如何能形成呢?所以,在《雨》中,雨既是南京路背后实事的引导者,也更是南京路景观的强化者、渲染者和虚构者。在这里,小讨厌们在南京路上,身体的感知呈现出分裂,因为原本同一的自然的雨,背分裂出了不同的审美制造功能:“小雨纷飞,灰冷的色调也好,艳丽的水彩画也好,都是它的真实。”

    最有意思的丰富性,并不借助于自然的雨,故也不依赖于外部感观的感觉。当“电梯坐到十二层楼”,透过“墙壁上……黑白苏州河系列照片”,再回头向下,“玻璃窗外,是一个被霓虹灯照亮半边天的现代南京路”。这个对比装置下的关于上海的过去与当下,就不是简单的过去记忆,也不是简单的眼下景观,而是二者之乘积。乘积的效应所带来的,不再是视觉上的眩目,而是身体之中的恍惚,何况置身于“十二层楼上”,加上顶层酒吧的消费。南京路便从冷冷旁观的外在对象,化为回忆、记忆、感叹和审美。情感在制造,身体也一并加入。上海滩的丰富性便从专注于外在视觉物中,通过身体,活跃于身体之内的“内感知”了。从对象的真实,进入到存在的真实。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