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庐沽酒,尝去喝酒,醉卧其侧,既不自嫌,其夫亦不疑之。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不识其父,径往哭之......

观影笔记:谁为你打开天堂之门?是表象!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4-22 11:28:30 / 个人分类:怀沙笛沉兮畔牢愁

——媒介内容——集体无意识之表象


  谁为你打开天堂之门?
  谁为你指点漫漫人生?
  生命之车没有等待,
  每一趟仅带上一个人。
  ……

    其他的人在干什么?在衣食住行。还在干什么?在计划着下一趟旅行。他们在策划着盘算着,在用想象、打算、安排、计划、梦想和思考填充着大脑。象胃需要食物一样,象肤需要衣裳一样,脑也需要所消费的内容。人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影,从中获得自己的脑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远古时代,普通的人们不会思想,不知思想,他们把思想交给巫师,让巫师替代他们思想。巫师设计的未来即是每一个人的未来,巫师看到的人生即是每一个人的人生。所以象大集体吃食堂一样,人们定期去布道之场接受精神安排,听从巫师的解释和诏告。到了近古时代,人们有了自己的如同自留地的地位一样的小片的私密化的思想,这是集体文化,这个亚文化出现的结果。巫师的预言,神的力量有一部分让位给予了集团集权,集体力量的现实实现超过了巫师力量的虚假的预告,而集体集体的首领的力量又逐渐取代了神的力量。这样,发展到国家的社会现实利益的需要和君主的政治强权的要求,压迫着人民用国家和君主的思想取代神的和个体的思想。这个时期,与上个时期人们想着巫师之想上帝之想不同,人们想着国家之想君王之想。

    到了近现代,特别是当代,媒体的爆炸般发展发达,各种思想交相碰撞,又不断产生着新的思想。一时间,思想太多,人们不知为何而思,做何而想。这就叫信息爆炸。如同神的巫师的大型话语在消失一样,国家领袖的正统思想也在解体。虽然仍有巫思想和王思想的残留着的影响,如:
    利用权力非要你接受某种思想的正统文化;
    利用残留的边缘性思想与正统文化对抗的亚文化;
    利用世界上说不明白之事与科学对抗的神秘文化;
    利用日常生活之欲望来颠覆崇高的俗文化;
    利用国家和社会给予的地位但也固执己律的学院文化;
    ……性文化等。
然而,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文化出现了多元化,即思想多元化。媒介媒体为思想的多元化提供了手段和交流的工具。市面上时髦的思想尤如时髦的服饰一样,二月的风一样刮过来刮过去。

    其实,在这流变动荡之下,潜藏着不变的思想暗流和意识之根。那就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兴趣的潜源:集体无意识。这种象深贴人体隐蔽部位的三角裤一样,深知人的体温和肉的骚动,但是你看不到,看到的是大众化的屏蔽在外的时装。除非时尚和流行使人们都穿上透肉薄衫,那时也许会若隐若现它的约绰之影,日常生活中,它总是深埋在正统和时尚之下的。当这隐蔽意识转化为行动时(当然,它一定会披上伪装,弗洛依德如此说),就成为世面上流行或不时髦的文化,文化再表现,就成为文化现象。所以,文化及文化现象后面一定是观念和意识。而说得过去的观念和意识,即流行的观念和意识是变动不居的。而这也不过是守常不变的集体无意识在不断地为外出而改换自己的伪装的结果罢了!

    但我们能够通过一种现象来了解和把握这躲藏在背后的集体无意识。这种现象便是媒介媒体。由于意识是人的意识,不是产品的、制度的或别的甚么的无意识。因此,越是与人接近的媒介媒体就越能体现出人们的这种无意识。比如机械的使用说明书流露的无意识就没有自然学科理论中的多,如;一般自然学科理论的,就没有关于人的学科的多,如宗教伦理学;人的学科理论就没有法律法令中人的潜意识多,如婚姻法,民间民俗中不成文的规矩习惯等;而一般社会学科就没有文化学学科中流露的人的潜意识多;文化学不如文学;文学理论不如文学作品,如文学三大主题:爱、死亡和复仇;想象类的作品不如感官类作品,如绘画雕塑;单一感官类作品不如综合感官的作品,如电影;成为惯例模式的作品类,不如创新的媒介,如报纸广告。当然,这里不是指分类,而是指此种体例中所负载的内容。

    报纸广播里是什么,首先是社论和领导人的活动。这是强迫服从和上为尊首为贵之正统意识的流露。人们可能读而更多的人不读,但它每天存在着,就象钟每天挂在墙上你并不看它一样——它是暗中加强着“你被控制”的意识。其次是真善美的正面报道:残废者努力而有所作为;幸福者不轨而终遭损毁;英雄救困美名四传;小偷事不小恶必有恶报……。这些与其说它们都是在变形地宣传着传统伦理和普通百姓的良好愿望,不如说是暗合着人们的心愿,给人们以暗示:世态总的是平安无恙的。也是普通人弱者求强求大潜意识的变相满足。……特别是中国的报纸,宣传目的太直接,教父身份太浓,布道成分太多,意识形态的色彩太斑阑!最后是非婚奇情的故事,名星伟人的经历,异闻趣事……,园着百姓的白日梦和幸福感、以及满足心理。

    最有潜意识意味的是小说故事,在今天是电影故事。闺房私事,暗恋偷情,遭强暴性怪癖……电影院里(现在是家家电视,全城皆然)公开满足着对他人的偷窥癖。票房好说明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说爱情电影看日本的,《天堂列车》、《失乐园》不就是前者展现女人的性折磨,后者打开偷情者赤裸裸的衣衫吗?当然有思想,不然成为三级片。但为爱而送死,为爱而找死的主题是不是太平太旧太俗,从而太象一块遮不住的遮羞布呢?!
    当下,市面上流传这是爱情经典。
    而这正说明了集体者我众生的潜意识要求的是什么:极欲而后亡!
    而这又说明了集体者我众生对生活的潜评价是什么:失欲且苟活!   


(1999.9.1.)


TAG: 媒介 表象 集体无意识 电影

在城市放牛吹笛 引用 删除 吹笛在湖北   /   2006-04-29 08:28:14
刚才读阿厚的豆瓣。


难道只有艺术才能拯救灵魂?

评论: The Piano   

  当艾达把自己的脚突然伸进倾覆的钢琴绳索之中,整个身体随之沉入海底时,我的心骤然收紧。为了自己酷爱的钢琴,她愿意随之而去?整个片子都围绕她这一执拗的艺术爱好而展开人生选择,难道在最后与心爱的人一起奔赴新生活之际,她仍然会为了一架事实上只有物的价值的钢琴而轻生?那整个片子就显得更加灰暗------人生的永恒不可得,她以前为了钢琴而做出的种种惊世骇俗之举就显得恶俗了-----难道只有艺术才能拯救她的灵魂?特别是当真爱已经获得之时仍然选择轻生?那么只能说明她自身是冷酷的,患有严重的钢琴拜物教。片子中艾达在水中说服了自己,挣脱了绳圈,被人救上船,以后给断指装上金属手指,重新在键盘上敲击音符,与心爱的人深深拥吻。这样突兀的死与生的瞬间选择,给我们展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永远不会失去什么,只要我们心中还拥有。这样的命题作家冯骥才在《神鞭》(同名电影)中也有涉及------辫子不在了,但神还在,练就了更神的双枪。-----对此,我深以为然。


他问:


——难道只有艺术才能拯救灵魂?

——就是,就是!艺术从表象开始。

我心里回答。(立此与正文相呼应)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