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庐沽酒,尝去喝酒,醉卧其侧,既不自嫌,其夫亦不疑之。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不识其父,径往哭之......

读书笔记:文学与记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5-12 14:33:46 / 个人分类:怀沙笛沉兮畔牢愁

——文学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通过娱乐功能,把个人(群体)的记忆传播为社会(集体)的记忆;
——文学来自于精英对记忆重构和改造;
——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对记忆进行回忆和整理,而个人(群体)由此获得或强化了自身(群体)的社会结构地位和关系;
——文学的虚构(实质为个人或社会的价值追求,形式为主观形象性理想建构)引导着人们对社会的认识、评价和交往,最终结果是对现实或者肯定社会控制而接受意识形态、或者否定社会控制而成为革命的主观动力。


1.0.0.文学的实质:将记忆意识形态化的活动

1.0.1.文学将记忆意识形态化的第一步:遗忘和强化、整合记忆、情感和认知
        ——社会结构性权力要求:删去需要忘却的、强化需要记忆的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交流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劝服而获得认同——意识形态的认同、集体的认同、共同体的认同。文学是通过形象的方式来使人们对作者(话语权的拥有者)的情感、感知、认识、伦理态度、意义标准、记忆、心理方式等等达到认同,从而使散漫的一个个个别的大脑达到一体化,形成从情感到趣味、从感知到意识的一致性,最终这些种种的个人心理层面的东西,成为社会群体层面的东西,使个人失去而成为社会一分子。

      共同的阅读导致共同的记忆、共同的趣味和共同的意识形态,从而产生共同体、群体、社会群和阶层。文学形成群体。主流意识形态或权力精英也能通过它控制群体。这中控制不是通过对认识的控制完成,而是通过控制趣味、情感、想像、道德伦理和情调来实现。

      思考的文学生产思考的群体;批判的文学生产批判的群体;同样,大众生产方式的文学提供现成的精神食品,从而生产懒惰的、快乐机器人式的群体。

      从而精神权威——至少是情感或趣味权威——产生。
      情感社会控制——如审美——完成;
      感知社会控制——如时空观:焦点透视、轮回的时间或线性的时间——完成;
      认识社会控制——如主客体论、唯物论、实用论——完成;
      伦理社会控制——如君臣父子、劳动光荣、读书为贵、三代贫农等——完成;
      意义的社会控制——美在小脚、美在皮白、美在个性、美在钱财等——完成;
      记忆社会控制——正统的有国庆不是双十节而是十一节,日常的记忆社会控制有张爱玲、胡兰成从昨天社会记忆的空白转型期陡然成为社会记忆的主流——完成;
      心理方式社会控制——如追根溯源到巧问妙答,见女起色、见女起德等——完成。

1.0.2.文学将记忆意识形态化的第二步:形成记忆习惯-潜意识
        ——通过社会结构性权力操演阅读(如居主流的反映论式的阅读中,规定社会生活的实质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让记忆、情感、认知成为习惯心理

      文学最少理性表达——但绝对是和理论一样的理性层次和程度——而以感性形式出现故而影响最深久、最不露痕迹,且从最表面的感觉、趣味影响起而最入骨。从来听说思想、立场、观念可以换的多多,但听说一个人的习惯、爱好、趣味换了的少少。

      所谓“江山易变、本性难移”。文学是用来形成人们的习惯记忆、习惯情感和习惯认知。人们见文生回忆、见文起情感、见问印证道理,这都是该文(作品)照着回忆生、照着情感起、照着道理印——文学在加强、强化人们的所选择的记忆、所习惯的情感、所认同的道理。而这习惯、回忆、道理一定是社会结构权力之巩固之所需,故通过文学这一意识形态活动加强之!!

1.0.3.文学将记忆意识形态化的第三步:虚构记忆对象
        ——通过文学的活动,生产大量的观念载体,乃至于使虚幻的观念在体化,意识形态与意识的最大区别是:意识只能反映已有的对象(现象),意识形态却能生产没有的对象(现象)。如共产主义新人形象,共产主义风格。使虚构成为真有。

      “文学创造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的生产,因而,文学创造的材料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材料有很大的不同。文学创造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材料,准确地说,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事实上,文学作品虽然似乎是以文字符号和纸张相结合的物质形式在社会上流通,但其本质仍然是内心所有的某种精神现象的传播”。(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P.118)

1.0.4.文学意识形态活动的目的和机制
        ——目的:建构认同群体。
        ——机制:1、清理记忆(理想性及批判性)——唤醒遗忘的,批判异质的;2、建构记忆(启蒙性)——重新定义历史,使记忆中的事件重新组合,记忆内容的性质改变了;3、提供记忆(大众性)——文革中不断提供王杰、刘英俊英雄的形象,市场中小资品位的形象。这都是为已有的认同提供养料、新的记忆内容,从而强化巩固认同。

      1、清理记忆
      当年王瑶写了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文学史,通过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文学”这一现代文学的性质,一方面清理掉、遗忘掉了鸳鸯蝴蝶派、海派的文学作品,吸纳了解放区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把大批已有的作品按照新的标准进行重新评价,遗忘了原有的形象含义(如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记忆了新的阶级斗争视野的评价,(如《雷雨》中人的虚伪换成了资本家的虚伪)。

      2、建构记忆
      比如,重写历史,姚雪垠《李自成》就使王朝换代史成为农民对封建地主的斗争史、造反斗争有理(合规律)史。杨沫《青春之歌》生成了现代中国城市青年学生由共产党领导的斗争史。电影《平原游击队》建构了中国抗日战争是共产党游击队与日本人战斗的抗战史的记忆。

      3、提供记忆
      文革中不断提供王杰、刘英俊英雄的形象,市场中小资品位的形象。这都是为已有的认同提供养料、新的记忆内容,从而强化巩固认同。除此之外,还有......

      4、偷换记忆
      如今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记念。完整的毛泽东应当是贯穿一生的时间的完整、政治、领袖、军事领导、日常生活的内容的完整。然而这次记念,综合以往时断时续的记念(邓小平时代就基本不记念),显现出这么一个特点:时间上,讲毛的童年和青年,弱讲中壮年,不讲晚年。而对于人们经验最深刻的恰恰是他的晚年时代——文化大革命。不讲!弱讲的党内斗争一段,现在似乎也有突出李德这个外国人,把他作罪魁的倾向,而其它路线斗争的头头脑脑弱化了。讲毛的日常生活,但不讲毛的政治生活。讲毛的家庭生活时,又把最关切的江青略去不讲了。讲子女关系,单讲杨开慧、贺子珍的子女,把江青生的李呐略去了。讲毛的著作,不讲或略讲政论文,单把毛的诗词讲了一遍又一遍(诗词抒情,一句革命豪情就可概括,不似政论引出的历史问题多多)。这真是的,不把毛的文革、毛的政治生活拿来记念,单挑毛的家庭生活,但在家庭生活中,恰恰把夫妻“生活遗忘”了,怎样做父亲,建立他的慈父形象,又在子女中把小女儿忘了。在著作中,单讲诗词,把三反五反、右派造反、文革指示忘了。可怜一个完整的好端端的“毛泽东”,被提供记忆的人大卸八块,该记忆的拿来记,不想记忆的丢开,好像没那回事,拆得七零八落,漏洞百出,遗笑大方!!(记忆多么难呐)

2.0.0.记忆:
        ——1、记忆与认知视域;2、记忆与习惯和无意识;3、记忆与自我的认同和共同体的认同

      政治心理学:社会政治控制从心理开始
      遗忘和记忆。这里说的记忆、感知、联想、想象、认知、情感乃至意志-意识,都不仅仅是局限于心理学范围,即都不是指孤立的、先天的个人心理活动的机制。而是把它们看做是社会的、政治的产物,尤其是个人或群体心理的内容、关系机理和功能,并不认为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社会结构权力建构的。自然生成了每一个人,而社会结构建构着符合这个结构的人。社会对人的建构从最基本的开始:最基本的单位——个人心理(心理个人),最基本的步骤——反复训练、程式化教育以形成个人(行为)习惯,最基本的手段——通 过 感性 活动(如文学艺术)建构感官(无意识层),从最基本的社会制约心理元素——制造遗忘和记忆。

      当今信息技术的储备,从而借助信息处理机来组织集体记忆,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合法性,是控制和拥有信息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政治问题。另外,即使我们不相信那些历史“主体”(如政党、西方),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这些宏大支配话语(master-narrative)的消失,而是意味着它们作为我们当今形势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无意识中仍然起作用;换言之,它们——隐身于当今形势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的“宏大支配话语”——作为无意识的集体记忆,存而不去。

2.0.1.记忆与认知视域
        ——历史记忆的框架和形貌决定一个人认知的世界大小和品质

      在所有经验模式中,我们总是把我们的个别经验置于先前的脉络中,以确保它们真的明白易懂;先于任何个别经验,我们的头脑已经预置了一个纲要框架和经验事物的典型形貌。感知一个事物或者对它有所为,就是把它放到预期体系中。感知者的世界(的范围)以历史经验来规定,它是建立在回忆基础上的一套有序的期待。

      1、就记忆本身而言,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关过去的知识。我们在一个与过去的事件和事物有因果联系的脉络中体验现在的世界,从而,当我们体验现在的时候,会参照我们未曾体验的事件和事物。故而,由于我们有能够加以追溯的不同的过去,我们对现在也就有不同的体验。
      从今我推演故我有困难,这不仅仅是因为现在的因素可能会影响——有人会说是歪曲——我们对过去的回忆,也因为过去的因素可能会影响或者歪曲我们对现在的体验。

      2、就社会记忆本身而言,过去的形象一般会使现在的社会秩序合法化。这是一条暗示的规则:任何社会秩序下的参与者必须(必然)具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反之,对于过去社会的记忆在何种程度上有分歧,其成员就在何种程度上不能共享经验或者设想。

      总之,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大多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我们有关过去的形象,通常服务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

2.0.2.记忆与习惯和无意识

      有关过去的形象和有关过去的回忆性知识,是在两种方式中得到传输的。一是在刻写式的阐释实践中。法律和神学的文本、艺术作品等都构成了阐释学程序原则适用的“具有意义的事物和实践”的对象;一种是(或多或少是仪式的)操演——仪式活动、身体语言、身体实践——中传送和保持的。

      习惯(“惯性”)——有身体自动化而来的习惯,也有一个思维自动化而来的习惯。

      如果说有社会记忆,我们就可能会在记念仪式上找到它。但是,注意:纪念仪式只有在它们是操演的时候,才能被证明它是纪念性的。如果没有一个有关“习惯”的概念,那么“操演作用”则是不可思议的(操演产生不了作用);这就如同没有一个有关“身体自动化”的观念,“习惯”也是不可思议的一样。

      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一旦模式化而自动化,便成为阅读习惯和批评习惯,如“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审美体制”的形成,这就导致文学活动成为一种操演,成为思维自动化的训练,成为习惯思维。尽管这种思维习惯冠之以“思想革命化”、“无产阶级感情”、“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等等。而实质与哲学思维毫无干系,完全是政治学的思想内容。
      反复放演八部戏和在所有的能写字的墙上写上“语录”,这不是情感操演、情感逻辑操演、思想训练、思想自动化训练又是什么呢?

2.0.3.记忆与自我的认同和共同体的认同
        ——文学虚构民族国家历史、虚构民族国家下的“自我”
        ——以文学来建构社会想象和社会记忆

      从法国文学、苏俄文学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这样一部现代文学就是一部建立现代人——现实主义的风格、个人主义的观念和英雄意志与超人情怀——典范形象的“新人物”想象过程的文学;一部现代文学就是一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新天地”的社会记忆过程的文学。

      雨果、巴尔扎克、梅里美、托尔斯泰、高尔基、肖索霍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家》、《红旗谱》、《青春之歌》………。无论它们在“宏大话语”的旗帜下为具体意识形态做了什么样“虚幻”的工作,为红色专政起到了值得反思的工具作用,但站在世界以资本主 义为主流——包括社会主义一段别流——的大背景下,它们都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过程的一部分。无论是自由资本主义(欧美),还是号称为军式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国);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旗帜下(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还是在民族主义反帝国主义旗帜下(茅盾:《子夜》);也无论是在文化冲突的口号,还是在文化革命的形式中,世界、中国都是在回应一个似乎是无端而起新感觉、新愿望、新自我、新生活、新人、新世界。

      ——这个世界就是“现代”世界。这是一个被自信“自我”的人,以理性和情感建构的理想召唤,相信——乃至信仰——的“崭新世界”,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命名——资本主义的自由或社会主义的平等——的。现代文学都在建构这种想象并且也在建构这种记忆。通过文学传播使之成为社会想象和社会记忆。
      最终,成为社会的习惯。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 《社会如何记忆》 保罗.康纳顿 著    2003.12.26.)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