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庐沽酒,尝去喝酒,醉卧其侧,既不自嫌,其夫亦不疑之。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不识其父,径往哭之......

桃花开得早 杏花开得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7-25 15:30:03 / 个人分类:吹向你兮楚国的笛

——我读周实《命》


    有一个感觉:很多人都认命,但很多的人其实都不认识命。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上世纪80年代初,我才20岁,无所事事晃到武汉长江大桥引桥下,一个盲人在给人算命。掏出两角钱,一双瘦手把角票抖抖索索细展开,正反面摸确认了,装进胸内里。又捉我手,在手纹上掐掐算算。女人般的尖嗓子自顾自说,说了一大通,说的什么都忘了。大概意思是前几十年怎样,后几十年又会怎样。算命的其实知道,大凡来算命的都有心事。说完了,摇晃了竹筒,让抽了一根签。一根红头竹签,看不清字。瞎子摩挲那签,口里唱了四句谶语:

   桃花开得早
   杏花开得迟
   莫道蛇无足
   自有成龙时

    问是什么意思?算命说自己琢磨吧。因为这四句顺口溜似的谶语,我记住了这次引桥下的算命。有事的时候总拿来琢磨,我猜想,这桃花、杏花大概是说我的爱情;这无足之蛇与成龙之时大概是说我的事业。这里面贯穿了一个“不合时宜”“姗姗来迟”的人生主题,大概就是我的命。活到如今,实在弄不清,这是不是我的命呢?靠什么来证明呢?“命”这个东西到底是个什么呢?

    常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让我们通过词语来辨析“命”的不同内涵。在“命若游丝”一词中,这命吃喝拉撒,是人的肉体生命;这是生物学的命,在中国哲学叫“气命”。在“命中注定”一词中,这命是富贵贫贱,是等同如“命运”、“命数”等含义的命;这是宗教学的命,在中国哲学中叫“宿命”。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一词中,这命是自由意志,是等同如“天命”、“性命”等含义的命,是德性体现;这是伦理学的命。在中国哲学中叫“性命”(或“理命”)。看来,一个人一生有三条命:气命、宿命和性命。
    周实先生的《命》说的是哪一条命呢?通过这命,对人生解释或揭示了什么呢?

   一个人,走过来,一次,一次,又一次。
   又一个人,走过来,又一次,又一次,又一次。
   整个人都清清晰晰,唯有头部模模糊糊。
   “你是谁?”我问他。不吱声。依旧那样迎面而来,穿过我的身子而去。
   旁边有声曰:这是命。
   这是命?命就是它这个样么?

是的,是命的模样:“我问他。不吱声。依旧那样迎面而来,穿过我的身子而去。”“命”就是这样地“贴己”而又“异己”。说贴己,是说肉体的生命是宿命、性命的承载者。命运之花,无论是浊臭还是馨香,都在一个个个体身体上展开自身。说异己,是说它永远为人们的主观愿望所不能决定。贴在人的身体之上,而人又无法把握,无法解释。“回头看它,竟是倒行”——这就是命的诡魅!是呀,回头去看那些故去的人和事。有人生下来就是为了那最后的光艳一闪?如梅艳芳!有人一生等待着的就是那飞身的一跃?如张国荣!活是为了这惊艳绝伦的瞬间时刻,成为表征、成为照亮庸碌一生的一道闪电,这是命吗?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命呢?是老天冥冥中已经安排好的角色?为老天展示一道寓言,给出一个提醒,标明一出字幕。他们成为了老天表达自己安排的道具?对他们而言,这是命中安排?是必然之运?还有,难道他们原本是老天随手滑动手指的游戏?
    说实话,命靠我们这么近,又背离我们这么深,我看周实先生也拿不准这迎面而来、穿身而去到底是一条什么命。

   这么样的迎面而来,这么样的穿身而去,回头看它,竟是倒行,那张面孔依旧朝我,依旧那样模模糊糊。
   命是这张面孔么?
   抑或还有其他面孔,并非全是这样模糊?
   然而,我却无法看清。

    命的面孔什么样子?有人从道理上予以说明。说:命的关键在于那个规定的“因”为何。因在它者(不可知者)为宿命;因在你者(人的肉体)为生命;因在我者(境界)为性命。周实先生没有形而上去探命,而是从一己的生存感受出发,进入感受和体验的记忆看自己。

   看得到的是个孩子,卧在公园草丛之中,衣衫单薄,瑟瑟直抖,空中掠过几声鸟鸣。
   远处,还有一只小狗,正在伴着墙边行走,尾巴卷起,步履蹒跚,似乎已经走了好久,结果仍在原地行走。
   它已老了,一身疮斑。


    这里写到一个孩子和一条狗。我从阅读的需要上断言,这孩子是周实先生童年的记忆,这狗是他进入中老年的自况。因为周实先生曾写过一组短文《一条狗看到听到或想到的》,里边讲述的都是烂熟的人世生存。在这里,用文字,周实先生把自己一生的体验、体会浓缩为一个“所见”、“所闻”的画面:卧在草丛衣衫单薄的孩子和依墙永远行走不出去的疮斑小狗。在这里,跟着这画面:孩子,公园的草丛,空中的鸟鸣,墙边的行走的狗和走不出去的行走……,阅读如我者体验、体会、体贴,静观、反观、直观,从而回溯整个《命》中的言说,直到悲哀“它已老了,一身疮斑”的喟叹。从言说中,获得了一种道德意味,一种情愫感动:要知山前路、但问过来人,体认大化流行、珍爱一己生命。由此,靠近了宇宙“生”的目的与人所担荷的“善”的使命。

    最后要说的是,在《命》的画面中,孩子,卧在公园草丛之中,“衣衫单薄,瑟瑟直抖”的描写,似乎与命运没有多大关联,反而变逸出了一股浓浓的社会情感。或者说,我猜想,这里面插入了一股浓浓的西方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感伤。近代以来,迥异于中国“尽人事,听天命”的观念,西方古希腊那种“人生即命运”的看法已经被“性格即命运”,或者更后来的“社会即命运”所取代。今天奉为至尊的“性格决定命运”之格言,就是这种桃花、杏花迢递开,西学东渐的反映。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就可能是人、性格、行动主宰命运的经典诠释:

   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有鱼上钩,也不知道上钩的鱼究竟有多大。”“但他要端坐般尾,昼夜守侯,虽然极其疲劳辛苦,但他绝不终止。”因为,“命运”里面有许多东西该属于你,只要你不断地向它索取,一定可以到手!

TAG:

引用 删除 Guest   /   2015-04-16 13:01:50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