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庐沽酒,尝去喝酒,醉卧其侧,既不自嫌,其夫亦不疑之。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不识其父,径往哭之......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8-20 15:22:55 / 个人分类:我笛离骚兮吹九歌

——吹笛寻根 中土西天


    “吹笛”乃本人网名,使用一二年了。心中虽有情结,思绪总是不解,尝问:吹笛何所依,从来是何声?树高有千尺,缤纷满江城。2006年放假了,于是网上搜“吹笛”。“吹笛”二字六十多条,竟然得一番花枝满头、海阔天风的吹笛之声。现在,悠悠记载下来,可作吹笛人笛声悠扬的一段好曲谱,一段好心情。

    首先点开的是博客《梅边吹笛》,置顶是一段依呀嘈杂吹笛声。闻说道:“东风一夜润山城,雪里赏梅诗意增。好友前来助雅兴,耳边响起幽笛声”。博客看来是一位身居山城重庆的女主人,慵懒致态也动人。但“东风”(春风)与“雪里赏梅”相勾连,又是“幽笛”声声,其实有点牵强。最早把笛与梅联系到一起,想来可曾是唐代大诗人高适?高适在《塞上听吹笛》中唱道: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出自西域、表征西域的羌笛与来自华夏、表征华夏文明的梅,在这里完美结合,在唐代成为一种表达英武气概的传统。李白后来也写《观胡人吹笛》,诗中唱道: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比较起来,李白这里的笛有的只是男儿气概的余韵;而梅花,则更缠绵和帷幔的多。一方面可能是敬亭山自古之具体的梅海,一方面更当是诗人构建的冰晶玉洁忠君人格的意向。高适扑天塞地落梅花的气象,淡多了。自然,笛声也要柔绵得多。到了唐人皇甫松写了一首《梦江南》的小词,只有小巧玲珑意味,把笛声与江南的细腻意向相连。他写《梦江南》(二首)写灯下月夜遥忆江南生活情景:“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其一);“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其二)。人赞:笔致清灵,情境优美。王国维《人间词话》也称其“情味深长,在乐天、梦得上”。其中,《梦江南(其一)》完整的笛声是这样子的: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这里,笛声与梅雨缠绵,穿过兰香与红蕉,与驿桥上的人儿说话。说什么呢?此“梅”(杨梅)非彼“梅”(腊梅),底蕴自不同。一定是旷男怨女、书卷袖香、烟雨朦胧的眼神!江南总是与湿漉漉的气候和心情相联系的。所以,网名叫做“水芙蓉”的录下了吹笛人的这般身影,《流浪不归,为你做一次吹笛人~ 》。为雨中的笛声,作了现代的注释:

   渐渐
   夜静了
   风急了
   悠扬的笛声里
   雨洒了一地

   寻音的脚步
   那笛声呢
   我追逐不到
   那恍恍惚惚的一个梦
   还是自己在半梦半醒中绮思异想?

   不 那笛声熟悉到我的骨子里
   我用不着用眼睛也认清彼此
   现在也行?
   分明行的
   我的哀伤
   我的幽怨
   我的情思全凭笛声倾诉

   听到了虫鸣
   那是笛外的声音
   无穷的唤起潮湿的心灵
   抛却了满野的红叶

   打发了一个个触魂的音符
   那个吹笛人
   你在哪里?
   终解不了我的思绪
   这样苦苦寻觅

   笛韵的清奇
   那颤栗的痴狂
   是不是曾经拥有就可以说足够?
   不 我不甘心
   想你牵起我的手
   在黄昏下停留所有
   然后随风化作雨
   缠绵风里雨里
   没有永恒的距离

   寻不到足音
   为你做一次吹笛人
   在这一刻相拥
   或许
   你永远听懂笛里的神韵
   拭去满眶的泪水
   思绪的河堤上
   流浪不归。

    在这里笛声不仅仅是皇甫松的雨中朦胧情愫的意境,而是有了撕心裂胆的爱情,有了背井离乡的别离,还有了失恋而失根的流浪——吹笛人这便有了流浪于爱情边缘的形象。不过,这只是东方诗情画意的吹笛人,在西方自有别的含义。马奈的《吹笛少年》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几乎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没有文化阴影),人物实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奈的才气和自负感。

        

    《吹笛少年》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杜米埃说过马奈的画平得像扑克牌一样。
    19世纪60年代,刚刚摆脱第一任老师库图尔的权威的马奈,又遭到同时代人的不理解,他在沙龙中经历了好几次失败。他在室内作的与实体同样大小的人物绘画给人一种奇怪的印象,遭到许多批评,例如这幅《吹短笛的男孩》,被1866年的官方沙龙展的评判委员会拒绝。
    这幅画表现一个皇家卫队的年轻轻骑兵正在吹短笛,这是一种声音尖锐的木制小笛子,它用于引导士兵投入战斗,笛子的名称成了画的题目。由一儿童在画家的画室里扮演的乐师占据了画的中心位置。他清楚地显现在色调细微变化的灰底色上,画底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空间,仅仅给人一种空气在他的周围流动的印象。画家在他的肖像画中常常使用的这种中性的不可触知的背景,是受黄金时代的西班牙画家,尤其是贝拉斯克斯和牟利罗的启迪,马奈不久前去马德里旅行期间,对他们大加赞扬。由于想让被画对象看起来是孤立的,避免造成这是在游行或军事训练现场创作的印象,马奈没有加进任何轶事性背景成分。孩子、服装及短笛构成画的惟一主题。画是在画室的冷光线中完成的,这一点从投到地上的短影可以得到证实。

    马奈很早就参军了,是一名水兵,他以怜悯的目光看着这个孩子兵,为因画画需要而穿上的这身行头感到骄傲。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这身由红、黑、白、金色装饰的完美军服和短笛的金色金属套上。用白色布带束住的乐管在男式紧身短上衣的深色呢绒上和裤子的茜红色呢上闪闪发亮,短上衣上饰有铜钮扣。紧束孩子的上半身的布带形成一道亮光,与白色的鞋罩相映衬。只有孩子的脸和手有生气,与有点僵硬、看不出细节的侧影形成明显的对照。马奈的同时代人指责这缺少厚度,处理过于简单,像是厄比纳尔城印出来的天真的民众像。背景与人物之间没有配景,也没有联系,这些也使人物显得不真实。人物用大色点处理,很像扑克牌上的人头像和日本的铜版画。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今天普遍受到好评,这幅画是马奈对很少被印象派画家画的军队主题的一个无视传统观念的挑战。

    这幅画的朴实无华证实了艺术家的现代性,他是一切陈规之敌,他通过其作品表达一种新的世界观。“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在《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赞叹道。
    马奈给出的“吹笛少年”这一名字,出典于拉丁文题铭 Manet et manebit。意思是:“他活着并将活下去”。这是阳光般明亮、铜管般刚强的吹笛人,是纯朴强悍风格的余绪。在今天,在被现代化电镀过的欧罗巴大陆上,生出了一具冰铁焊接的灰暗的吹笛手。《吹笛手》是捷克木偶片,它里面的故事是诸多恐怖传说中一个经典故事,整个故事蕴藏在一个巨大的钟表转盘之中。



    其实,对于动画片,故事情节经常处于次要地位。《吹笛手》最出色的地方显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那些充满张力线条的歌特风格的人和物的造型,以及城镇和田园的背景刻划。它们以扭曲的轮廓和夸张的变化渲染了那种既突兀又冷漠的氛围。金属色泽的浮雕不仅让人感到冷酷灰暗,也使得造型更为清晰坚决,形象鲜明。

    由此可以想象那笛声,一定聒噪于耳的是刺心的金属吱声,机器之声和断裂之声。笛声,不再来自清翠的竹子或流亮的铜管。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