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庐沽酒,尝去喝酒,醉卧其侧,既不自嫌,其夫亦不疑之。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不识其父,径往哭之......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8-20 15:41:11 / 个人分类:我笛离骚兮吹九歌

——吹笛寻根 人生如笛


    关于人生,有人说只是一个过程。这解释,纯科学。过程属于自然界,自然而然,用此解说人生,说了等于没说。
    试问草长莺飞、鸟兽虫鱼都有过程,但它们是不是人生?!人从生到死的过程与鸟兽虫鱼何异?!反而是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鸟兽虫鱼没有,为人所独有;过程中如何酸与怎样甜,个人亲身经历才能俱实体会,他人没有自己才有。所以,人生不在度长絜大、比权量力,而在酸甜苦辣、兴会际遇。所以,人生也不在地位财富(这是社会学、经济学内容)和醉生梦死(这是生理学内容),而在于一己的生命体会、生存体会(这是心理学、美学内容)。所以,与其说人生是一个过程(生物学),还不如说人生是一个生存体会(人生哲学);说人生是一个生存体会,还不如说人生是一个生命感受(审美心理学)。
    常说“人生如梦”,说人生看似绚烂的经历,其实是一场须臾的飞空。这,就是人生体会。又说“人生如旅”,指生命如羁旅,其实是蒙萦魂牵中跌跌撞撞赶往归宿一般。这,也是也是人生体会。还说“人生如戏”,说人生遭际变化太大、太剧烈,悲欢离合如在天上人间。这些,还依然是人生体会。也说“人生似酒”,是说每个人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来仔细咂摸和品味。这一点,更是人生体会。
    不过,在标准化的今天。我总觉得这些人生体会的抒写与感受,比附太宏大、借代太普遍,表征也太概括。不能够井边槐下、桑田菊槛、炊烟人家的生活,那些细细、小小、碎碎的贴己深刻的记忆和感受,一一数尽、个个数全。世上众生万万千,感兴神思何其多矣。用有限的物事和言词,来指称广泛、深刻而细腻人生情怀几乎是不可能的。说道这里,便显出音乐的妙处:人生丰姿绰若、气韵万千,词语无法言说,旋律可以尽情表现。言词写人生,词穷意尽,只好托付比兴——以气象写人生,以风度写人生,以品味写人生,以风姿写人生……——比兴之不足,只好舞之蹈之,最终莫过于清笛一曲月如霜、一曲笛声情如海。

    笛子一竹十孔最单纯,却吞纳万象,可以描摹无限明月江山,吐尽胸中无限块垒。
    笛子就是一个简单抒怀之物,却充满个性,出土不同质料不同品相就不同;唇不同气不同声调色质亦不同;心不同意不同音韵频率乃不同。
    笛子更是一个神奇舒怀之物,能把嘈杂之声升华为旋律,能把请浊之体提炼为气韵,能把愚笨之人提引出智慧。应当说,生老病死、吃喝拉撒、喜怒哀乐、成败兴衰,这些原本是零零碎碎的生命元素,经过笛子的过滤整合,可以成为人生一条悠扬飘逸的旋律构成的轨迹。这是因为,笛子的本性内涵了提炼人生的本性。根据就在于前边说过:笛子的历史伴随了人类的历史,笛子的魔力凝聚了人类的期望与想象,笛子的文化堆积的都是不同时期人们物质与情感生活的蕴含,笛子繁衍出来的种种符号形态,附着了人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几乎全部内容,乃至笛子便成为人们托喻寄情的工具和媒介。可以说,笛子就是一步浓缩了的人类文明、人的情感历史。这些都是说的笛子与人的密切程度。根据还在于笛子与人生的相似点、共同处。那就是源于泥土,提炼生活,浓缩人生,升华生命。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笛如人生,人生如笛,是再洽切不过的了。
    白居易曾说竹子的味道是“黄芦苦竹”,这说的就是人生的泥土滋味;蔡琰也说竹笛的韵味是“长笛声奏苦”,这说的就是笛子的人生滋味。笛子由俱实而比附,就是由植物进入了生命。一曲箫笛,本身无所谓苦不苦。说苦,这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赋予笛子个体生命的感觉。正是这生命感觉,把笛子与人生联系上了,笛子也被寄寓了人生标志。李清照就在笛子中蕴寄寓了自己浓缩人生的一刻。她写《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有人审美性地评论道:这里“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 是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象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出奇,显示出李清照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闻笛怀人,因梅思春,意思很含蓄。我要问:如果没有了那一刹拉的笛声,李清照的感情如何被记忆?又如何让人对被激起一刹那的感情波澜得以观照?反过来,这惊破春情意的一瞬间,如果没有笛声,能产生吗?
    借着笛声(不管是实有的还是托喻的),李清照孤苦人生得以凝结,伶仃感受得以升华。依凭这笛子和笛音,以及笛子引发人的形象,此情此景、此时此刻的经典人生便被篆铭,便有了表征和确证。正是笛子及其一切,它们聚积了李清照片风残雨一般的零碎的春情意,笛音笛事便影射了李清照在思念中凄零度过的一辈子人生。说人生如笛,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在笛子、笛声和笛韵参与中,在笛声响起、笛子出现的这一刻,漫长绵久的苦难生活情感与感受,被笛所凝练、浓缩和结晶了。人生如笛,如者,靠近也。近而无间,人生便进入笛中。故人生如笛,也可以说人生入笛!

 今天是8月8日,节气立秋。
 立了秋,把扇丢。立秋过后,农历七月,时序进入秋天,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开始下降,地表积温减少,江水慢慢变凉,下河洗澡有些激人了。日头渐行渐短,夜晚渐进渐长,秋分之时,把夏天里的昼长夜短翻个跟头,黑夜开始变得比白天越来越长。直到春分,跟头再翻回来,白天又变得比夜晚长了。
 曾经在电视台的知识节目中知道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原地区黄河流域。从立春开始,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到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些节气的名字都命得湿润润的,被人读了几千年,至今仍不觉厌。而每一个节气的名字从古到今似乎一直不停被赋予着与农事季候既相关联又不尽相同的意义。所以立秋一到,顿觉一种情绪萌生出来。
 我在进入秋天的第一个夜晚坐在窗前,翻看四川画报第6期上的大幅照片。在这个时刻看这些照片,不是偶然想起或者心血来潮随意乱翻,我是有预谋有准备的。刚收到这期刊物的时候粗粗扫了两眼,一种朦胧的感觉告诉我,看这些照片是需要选择时机和酝酿某种情绪的。今天立秋,很疾的风从打开的窗户一浪一浪啸叫着滚涌进来,屋内温度骤低,上午穿在身上还觉热得难受的短衫,已不能完全抵住凉爽秋意的侵袭。坐在电脑前面,我想起了那本还没细看的画报,秋天来临的情绪正合细品这些照片。
 第一张照片是那些用两千年历史垒砌起来的羌碉。据画刊载,羌碉在羌语中称“邛笼”……。碉顶部残存着的石板还可以行走,但已无法连续起来,有的已经只剩高低不齐的墙头,怆然向天。墙头的枝枝草草,也生长了两千年么?大多已经枯了萎了,象老人头上的发丝,稀落落在风中飘摇。那些还在焕发出绿色的,或许是哪阵风从远山上捎来的信,让这些草木仍然站在碉的肩膀,延续历史。不过,没有碉顶这些草木,我一样相信羌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群碉之间隐现着的卫星电视地面接收“锅盖”,碉脚下开花的果树,木栅栏上爬满的青藤,与碉并肩往上舞着的绿色枝叶,使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从岁月长河中走过来的这些老者羌碉还在活着,还会活着。
 第二幅照片是一双皮肤干燥似乎刚放下锄头的男人的手,把两管羌笛握在嘴里悠悠吹奏。阳光照亮的右手四指在笛子的上方弹起,露出并排两对烙黑的笛孔,左手四指迎着光线,剪短的指甲缝里残留着一圈泥土,二指轻捏笛身,二指曲向蓝天。没有修刮胡须的嘴因为用力吹气,颌下露出深深的小窝,脸上风霜的尘埃行将一块块飞落。不知道正在吹奏什么样的曲子,空蒙的双眼湿润润的。
 我没有真正见过羌笛,从画报上看,今天的羌笛为方筷形双管并扎,管长20厘米,直径1厘米,双对六孔六声阶,骨或竹制。但对这种被称作“东方管乐之父”的乐器,我也确实认识羌笛很久很久了。唐朝大诗人王之涣一首三岁小儿都会背诵的著名《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荒凉壮丽与哀怨婉转的和谐统一之中,让我对羌笛充满了一种凄美神秘的向往;诗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今夜此曲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总是在这样一种有秋风乍起的日子让我幻想有羌笛低诉的声音传来。不知一直在洛城中吹奏的玉笛是否就是羌笛,但从李白其它几首诗中的句子来看,我宁愿把吹不住的玉笛当作羌笛。在《观胡人吹笛》中,“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而在另一首《清溪半夜闻笛》中,“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情。”两首诗中都说到了《梅花》这首曲子,秦、吴,长安、玉关也有地理上的相近性,而且后一首诗中更明确说出《梅花》一曲由羌笛吹出。因此,每次想起那首醉卧沙场乡思摧人心肝的《凉州词》来,我的心里总有洛城的玉笛之声不停回荡。
 据画刊查羌史载,“羌”是中国西部最古老的部落、华夏祖先之一,羌族也是亚洲最早创造牧业文化和进入农业生产的民族,自公元前4世纪起就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地区活动。羌笛,正是游牧于西北甘、青、湟一带的古羌人所发明,一物二用,既策马又吹奏,是古羌人牧羊时的“吹鞭”,其声婉转,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别具动人的幽雅韵味。
 起源于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用以表示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的二十四节气,与历史上在西北和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最早进入农业生产的羌民族之间,难道真的会有割不断的联系么?我没有考证过,也无法考证,但我相信。
 今天是8月8日,节气立秋,窗外秋风很疾,偶尔吹进一些雨滴,打在干燥的窗台上。风有些凉爽,从打开的窗子掠进来,吹在身上有些寒气,吹在摆在我面前的四川画报上,乱翻一气,帮我合上了书页。
 画报合上了,我懒得再去打开,干脆站起来,走到窗前看黑暗的夜空。对面的南山上已无灯火,什么也看不见,夜很深,也听不到风雨以外的声音,城市的喧闹在秋天来临的时刻安静下来。就在这个又黑又静的夜里,就在此刻,我似乎又听到了遥远处吹来的笛声,是玉笛?是羌笛?清澈比泉水,悠远如朗月。(2002.8.8 )


    笛子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平凡和松散凝结为意境,加上文笔的点染加工,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平淡经过笛子的凝结进入诗意,日子经笛子的点染成为光阴。那日常的藤床纸帐、沈香玉炉、小风疏雨、泪与玉楼……交织成的孤清,原来都只是为了进入那一个“笛声三弄”而设。而且,倘若无此笛,又何来“梅心惊破”,那“春情意”又有什么触底的“一种相似,两样闲愁”的人生际遇和“红藕香残”的命运写照呢!
    古人故去的人,人生如笛:人生凝结在笛声响起的那一刻,笛声回响在篆铭笛子的诗文中。今人思如诗的人,亦人生如笛。《今夜秋风如约》也写了在绵缈的笛思中,平度光阴,漫思笛音中闲度人生的这立秋节气时刻。更进一步说,是想象中的羌笛,聚集浓缩了以“8月8日”篆铭的这一段数天数月乃至数年的人生光阴。这数年数月数天聚为“8月8日”这一天,聚为读画念笛这一刻。到了,聚为围绕羌笛的一个想象情结。光阴入笛,情愫入笛。
    《梅花落》写的人生命运如笛;《今夜秋风如约》写人生的情愫入笛。下面《吹笛的渔夫》写人生智慧入笛。

   有一个会吹笛的渔夫,时时刻刻都带着他的宝贝笛子。一天,他带着心爱的笛子和渔网来到了海边。他先站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吹起笛子来。他心想,鱼听到这美妙音乐一定会自己跳到他的面前来的。他聚精会神地吹了好久,却毫无结果。渔夫只好将笛子放下,拿起网来,向水里撒去,结果不一会儿便捕到了许多的鱼。他将网中的鱼一条条地扔到岸上,并对乱蹦乱跳的鱼说:“喂,你们这些不识好歹的东西!我吹笛子时,你们不跳舞。现在我不吹了,你们倒跳了起来。”

这个故事有意思。在我看来,点明了人生智慧不比取笛作饵,对于急功近利的念想,无异于对牛弹琴、徒劳无果。笛子中隐藏的智,只关乎人生智慧,无关乎生存智巧的。听一听《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

   正欲移步,只听得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渐渐近来。大尉定睛看时,但见那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转出山凹来。大尉看那道童时,但见:头缩两枚丫舍,身穿一领青衣。腰间绦结草来编,脚下芒鞋麻间隔。明眸皓齿,飘飘并不染尘埃;绿鬓朱颜,耿耿全然无俗态。 昔日吕侗宾有首牧童诗道得好: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只见那个道童,笑吟吟地骑着黄牛,横吹着那管铁笛,正过山来。洪大尉见了,便唤那个道童:”你从那里来?认得我么?”道童不睬,只顾吹笛。大尉连间数声,道童呵呵大笑,拿着铁笛,指着洪大尉说道:“你来此问,莫非要见天师么。”洪大尉大惊,便道:“你是牧童,如何得知?”道童笑道:“我早间在草庵中伏侍天师,听得天师说道:“今上皇帝差个洪大尉责擎丹诏御香,到来山中,宣我往东京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酷,祈攘天下瘟疫。我如今乘鹤驾云去也。”这早晚想是去了,不在庵中。你休上去,山内毒虫猛兽极多,恐伤害了你性命。”大尉再阿道:“你不要说谎?”道童笑了一声,也不回应,又吹着铁笛转过山坡去了。太尉寻思道:“这小的如何尽知此事?想是天师分付他,已定是了。”欲侍再上山去,”方才惊唬的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不如下山去罢。”

    “道童不睬,只顾吹笛。”其实道童不睬的正是来者投机取巧之心,如果访求智慧指之道,来者应当是听得懂笛声的。说人生如笛,说道这里,或许说道正点上了。机巧的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无非寿夭祸福,重在身体;智慧的人生方如笛声,总关格调神韵,重在心情。笛音袅袅,有声音的力度、音量、音质(坚实度)、播送力(“穿透力”)、声乐的共鸣、发声等等。在笛子都有自己的品性,或者小家碧玉,或者“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但都脱离不了自己的声音品质。笛子的播送力是有自己的音质,自己的质地,自己的品质的。那就是清高与优雅,作“天人之际想”。
    钱穆曾自述:“好吹箫,遇孤寂,辄以箫自遣,其声乌乌然,如别有一境,离躯壳游霄壤间,实为生平一大乐事。”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曾随童伯章先生学过昆曲,极好箫笛。胡美琦女士说:

 我最爱听他吹箫。我们住在九龙沙田的那一段日子,每逢有月亮的晚上,我喜欢关掉家中所有的灯,让月光照进我们整条的长廊,我盘膝坐在廊上,静听他在月光下吹箫,四周寂静,只听箫声在空中回荡,令人尘念顿消,满心舒畅。宾四告诉我,他年轻时学唱昆曲,所以也学吹箫笛,他曾下过很大功夫。冬天下雪在户外练,在当风口处练,还要一腿而起,做金鸡独立式慢慢蹲下又起来练,要练到那箫笛声音不断不变。迁到台湾后,他的牙齿全部拔光,装上了假牙就没有兴致再吹箫了。

    晋代的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把读书抚琴与亲友闲话,同视为人生的快事。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记述音乐疗疾的体会说:“吾尝有幽忧之疾,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孙友道滋,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
    笛子正如箫乐,令人回肠荡气,有“天人之际想”。箫重意境,箫声乃心声,心正平和为上。箫声发自丹田,出于箫管,实为箫人合一。箫者中气浑厚,箫声自然绵绵不绝,故箫与养生不悖也。须有一支好箫,方有清和之声。箫如人,须养。新购之箫,应尽拓其高音,常以急吹,可养箫之音色。箫乐抒人之胸臆,自然流畅,演者尽兴,听者知意。音乐有节奏,如人之脉搏节律,故演曲须按节拍合律。节拍不佳者,尤须深思。
    在这里人与箫笛一体了。
    人们喜欢箫,除因为箫艺可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外,还因吹箫可以开发智力,使人健康长寿。古今吹箫长寿者,代不乏人,特别是很多武功修炼者,更是爱之如贴身之宝,常以箫为炼气修心的门径,使人听箫声而销魂。魏晋向秀曾用那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的《思旧赋》序句来追缅竹林七贤: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泉,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这份伤感的笛声犹如荒冢一样凄凉,它在怀念竹林下埋葬的一个个消散的英姿吗?
    怀箫笛即怀人,箫笛起处则人如活现。一曲笛便是一部人生,而当笛声消失的一刻,人亦消遁;一曲笛声消失的岁月,一个人的人生亦即永远陨灭。《睡在下铺的兄弟请在天堂为我吹一曲笛音》便是纪念这陨灭的一生。

你好,兄弟
再次见到你
是否应该来次西方式的拥抱
毕业分手时在站台上
咱们行的是传统的拱手礼
 
你寄给我唯一的那封信
遍寻不到
不过相信它就在某个角落
在某年某月某日会跳进我的视线
 
我渴望再读到它
有你的憧憬
有你的影像
被赤道黑孩子们围着的你
面颊俊朗
嘴角上翘
表情骄傲
 
西安的校友劝我
别去探望你的父母
因为中年丧子的痛苦
常人难以承受
只有默默怀念
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我们苟延残喘
我们惟利是图
我们贪图享受
我们挥霍了青春
我们丧失了理想
友情这个词语
已经变得
丑陋而虚伪
 
孤独时没有了你
彷徨时找不到你
冥冥中的你
象传统水墨画中
骑在牛背上的牧童
吹着短笛
无忧无虑
无牵无挂
穿越丛林
翻过山脊
愈行愈远
而笛声不绝
 
大学同舍张俊,西安人,性孤傲,爱吹笛,与我同岁,相知甚好,99年被劫匪杀害于赤道几内亚。推测尸骨留在异乡,无法祭奠,今以文字记念一段珍贵的友情。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