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庐沽酒,尝去喝酒,醉卧其侧,既不自嫌,其夫亦不疑之。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不识其父,径往哭之......

槟榔树上结思想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9-07 15:04:39 / 个人分类:我笛离骚兮吹九歌

——近期跟贴剪辑


一、槟榔树上结思想·古清生《咀嚼湘潭》
http://www.unicornbbs.cn/dispbbs.asp?boardid=21&id=2927&star=1#2927

    九十年代在海南时,见一树,周身小果挂树干上,问何物,答曰:此槟榔也。对槟榔的认识,是缘于当时流行大陆的台湾校园歌曲,槟榔树上结槟榔,原以为仅是与爱情有关的一个迷幻植物。

    后来海口大街上看到,茶水摊上有卖。都是新鲜的,切果包叶,中间夹新鲜树枝,树枝里杂洒以白色粉状,好像是石灰什么的。

    细细读了古兄吃槟榔,一是觉得现在居然写吃也令人感兴趣读。到底是人们不会吃,还是人们吃得太快餐,以此失去了吃的滋味,而从读写吃上来认识吃、认识食物?或者正相反,吃在今天变得容易,所以才对吃文感兴趣,看看别人的吃的方式和生活有什么不一样。

    在这后一个考虑下,我以为古兄仅仅吃了腌制槟榔,不能算吃了槟榔。新鲜的被排斥了。如我者外行会好奇,但槟榔常食者会不以为然,乃至发嗤的危险也有的吧。当然古兄意在湘潭,目的才是目的,桥不过是桥而已。我宁愿相信槟榔在湘潭成为风俗的前两个原因,因为中国的事情从来是与苦难挂钩,从悲惨开始的。

    瞎说了。


二、人不如草虫和游鱼·周实《黎明》
(http://www.unicornbbs.cn/dispbbs.asp?BoardID=21&replyID=9924&id=2847&skin=1)

    我中学学农的时候,负责放牛,早早起来,就在梁子湖边观察晨曦的变化......记忆犹新。因为,毕竟,天越来越亮了。至于细腻的变化,不如草虫和游鱼......。不过,这里周先生还没写到听觉和嗅觉,似乎是一大损失。


三、最蓝领大众化的放松形式就是打砸抢·老木匠《当集体无意识的时候》
http://www.unicornbbs.cn/dispbbs.asp?BoardID=16&replyID=9216&id=2486&skin=0

    可能是从众心理的结果,麻醉状态的需要。更重要的可能还是“放松”,社会压力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太大了......

    当然放松形式各不相同,老木匠所说大概是最白领大众的。而最蓝领大众化的放松形式就是打砸抢吧?

    好像尼采也谈到这种“放松”性的酒神文化对日神样态的破坏和进攻。

    不过,个人放松方式不同。想想写诗也是一种放松吧,比如李白,好诗都是放松的结果。猜一猜,老木匠看来还要一年更比一年多去长沙24小时,会出更多好故事的。


四、一群彩色的带翅的灵魂·周实《蝴蝶》
http://www.unicornbbs.cn/dispbbs.asp?BoardID=21&ID=2386&replyID=9932&skin=1

    这只只蝴蝶像一面面示威的旗帜,顽强地飘呀飘的......或者说是一群彩色的带翅的灵魂,坚持与地面平行,拒绝地心吸引而不愿被埋没,即便躯体早已经化为泥土。

    好,我喜欢,这凄美的味道......


五、追究人的本性是无意义的,甚至是托词·土家野夫《残忍教育(连载)》
(http://www.unicornbbs.cn/dispbbs.asp?boardid=21&replyid=9521&id=2238&page=1&skin=0&Star=1)

    时代使然,那个时候,谁不“残忍”就是对反革命的温情,就会被“革命队伍”所唾弃。而“集体”和“阶级队伍”是一个多么安全和有荣誉地位的“怀抱”呀......

    记得那个时候,我自己家里一边被抄,又晚上出去攻击另一些被抄的孩子出气。一快势头偷偷扔过去,一个女孩的惨叫,一个无声的大黑影偷偷向我接近,于是拼命跑,黑影拼命追,都无声无息跑与追,直至逃过了三个街口,我拐向一个跑上山的巷子,那身后脚步才停......后来读初中,学校短跑第一名体育课跟我同跑,下来说:你跑得蛮快的涞,学校没几个能这样跟上我的。

    我才知道我短跑还是快的,幸亏快,不然那一夜不知遭到怎样的凶殴。

    不堪回首,基本我现在以为,大家都是在相互出气,相互报复。原因是近代以来拉锯革命,起起伏伏打窖窝了一肚子气。这或许就是刘小枫所说的“积怨情结”(好像是这个概念)(《现代社会理论绪论》)。

以下是引用云归在2006-9-6 0:50:00的发言:
对于人性中残忍由来的思考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古罗马斗兽场的惨无人道且不必说,我以前常常想不明白的是,二战时期德国军队的成员在入伍以前是教授、职员、工人、农民等等,怎么一旦加入法西斯军队,马上成了杀人恶魔?烧杀掠抢的日寇大部分是由农民组成,怎么能转眼之间就灭绝人性?文革中举起鞭子棍棒的不少还是孩子,怎么敢下手?

历史的悲剧怎么才不会重演,人性的光芒怎么样才能照亮最黑暗的角落?

    我看还是从小把人分成好人与坏人害的。说到坏人,那简直不是人,实实要残害好人,不像打狼一样把他们消灭,简直就是犯罪。何况还有无限的鼓励......

    我想:追究人的本性是无意义的,甚至是托词。人是被社会塑造的,支配这个社会的制度权力要负全责。


六、杀人,也要够档次的·吴洪森《罗马执政官怎么能被你们如此卑鄙凶残的谋杀了?》
http://www.zmw.net.cn/bbs/dispbbs.asp?BoardID=12&replyID=350194&id=66889&skin=0

    就是!杀人,也要够档次的!不是谁趁乱都可以来一下。那是疯咬......

    老大就是老大,看这说题、句子,还有气韵,就是漂亮......


七、记忆在和遗忘交锋·老木匠《[转帖]往事还要再提——英文回忆录中的文革记忆一瞥》
http://www.zmw.net.cn/bbs/dispbbs.asp?BoardID=3&replyID=345854&id=66393&skin=0

    此文写自己二十多年后去请求这位老师的原谅——不幸(或幸运?)的是,“秋叶”老师已经不再记得她这个学生,甚至不再记得这件事情了。这一刻记忆似乎在和遗忘交锋,然而尴尬的始终是记忆......

    ——我更愿意认为是老师推脱、托词于忘记,一是避免难堪,二是拒绝给予对方解脱。


八、禁止的东西都随时间而逐渐成为精品、成为经典·周实《复幽篁评点〈咔嚓〉第二期》
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7/archives/2006/8864.html#19214

    幽篁的意见,我在别人的评点里也见到了。
    我在教学中,也感到一个怪现象。就是过去禁止的东西都随时间而逐渐成为精品、成为经典。比如《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乃至《金瓶梅》等等。国外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至于电影更也是。忠贞让位给爱情,爱情让位给情色,情色让位给色情。比如从《苔丝》到《鹅毛笔》,乃至到《o娘的故事》等。

    我也不太明白,情感如此另类地发展,身体如此边缘地展开,这符合艺术规律的吗?到底是应当选择经典美学标准来衡量,还是服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新美学原则?
    这种发展是否合规律、合目的,终于是否在遵从美的历程?......(文不对题了!)

    当然,出版业有自己的规律。我想宁可有反对,不可无声音,所以终于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以下引用周实在2006-8-14 15:54:44发表的评论:
笛兄看过《o娘的故事》吗?国内有版本吗?

    刚看到此问。《欧娘的故事》我是在买李银河的一本书的附录中看到的。好像是一本讲虐恋文化问题的书。另外,dvd也有了,远不如小说来得彻骨。当时看的时候就感觉,人的感觉、情感,或者说道德范畴里面,简直太细腻太丰富也日常眼光看来太不可思议了。

    后来,我想我大概意会到了:如果对女人(其实是对性)“规训”到如此境地,其实可能会少许多痛苦和负担,添许多放松。


九、满怀惊诧底读了这个帖子·吴洪森《历史思考虑:假如中国不抗战》
user1/6/archives/2006/8744.html

    满怀惊诧底读了这个帖子,我感到吴其实是用一个偏锋的例子来谈一个根本的问题。很佩服吴先生的思考。

    反身问自己,真还拿不出同意还是不同意的结论。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很产生影响的话题,关涉广泛问题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危险的话题:比如,如果大家都认可平头百姓“我”出发来考虑选择,国家、政府、民族、文化、共同体就不存在了。至少非常松散,极易为“强权”所随心所欲。——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文明的民族很容易被野蛮民族统治的原因吧。

    野蛮者容易集合,文明人个人为单位独立。

    说不清,再一次认可吴先生的发言姿态。


十、我们喜欢的其实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小讨厌《他带着忧伤而来》
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45/archives/2006/8570.html

    “我喜欢一个艺术家往往要看他的生平......”,换言之,我喜欢肖邦是因为我喜欢他的生平。唔?我喜欢小讨厌是我喜欢她的生平,我喜欢周实是我喜欢他的生平,我喜欢幽篁是我喜欢她的生平......?但实际上,我甚至一点也不知道他们的生平。
    我不知道他们的生平我仍然喜欢他们,所以看来,从喜欢一个人本是从文字开始喜欢起的,是从作品喜欢起的。

    我喜欢肖邦是因为我喜欢他的生平,不如说,我喜欢如此这般叙述出来的肖邦的生平。肖邦的生平这里谁也没有见过,见到的都是别人叙述的肖邦的生平。

    艺术家的生平其实大同小异,就像我们的生平基本没有差别。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平,我们喜欢的其实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叙述一个人的生平。

    “乔治桑被众多肖邦迷视为眼中钉,这么一个其貌不扬又喜欢张扬的女人,竟然能够独占肖邦八年之久。”这是别人如此概括的肖邦的爱情,小讨厌喜欢这样描写,是因为这爱情符合小讨厌的内心。

    “亡国之痛、孱弱的体质和生来敏感的内心,让肖邦的钢琴作品比别的作曲家更多地流露出忧伤和悲哀,悲观主义者的音乐发自内心,将忧郁彻底地传达给我,使我长时间地沉默在琴键回响的空间里,虽相隔百年,仍旧见到他带着忧伤而来。 ”这是小讨厌对肖邦的概括,概括中的偏爱,隐藏了小讨厌对肖邦的期望,对自己的定义。

    我们常说,读书就是读自己。小讨厌的选择和偏好下的“带着忧伤而来”的肖邦,多多少少呈现了小讨厌自我的定义和隐含的形象。因为,此段小小的抒情笔记不是应景之作,不是作给人看。除了写给自己,安慰自己,吐露自己,没有必要作些伪饰的功利。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