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庐沽酒,尝去喝酒,醉卧其侧,既不自嫌,其夫亦不疑之。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不识其父,径往哭之......

校园里 铁凝结婚新闻被另一个人所PK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05-22 13:51:38 / 个人分类:吹向你兮楚国的笛

——兼谈娱乐报道与文化报道的区别

 

    年近五十的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结婚了,普通人从2007.5.17《南方周末◎文化》得到消息都知道了。一个文坛上经久不衰的作家,一个漂亮的女作家,一个独身的漂亮的女作家,一个国家作协的现任主席,一个女性主席,消息忽然传来:“铁凝结婚了”。

    但居然有人不知道这事儿的;但居然还有另外的女人结婚,势头压过了铁凝主席的。下面是我昨天遇到的事情——

    昨天去上课,上课开场总要有一个“惊堂木”,引过来台下大家的注意力到讲台上。我的开场白是故弄眩虚地问:“最近有一个女人结婚了,大家知道波?!”

    同学们当然冰雪聪明,知道不是说校园隔壁一个村子,马湖村的大丫二丫这么些普通寻常得看不见的女孩子的结婚。他们星星点点地回答:“我们知道……,我们知道老师您说的最近有哪一个女人结婚了……”

    “你们说一说,她是谁?”就着便利,我也可以把我所了解的铁凝的写作经历,给大家介绍介绍。这样,这节课就可以开展下去了。

    学生大声喊出了一个名字:“◎%……¥※×”

   “啊——!?”

    结果,我居然没有听清:那喊名字声音非常整齐,但我却非常陌生。但我一定知道学生口中喊出的,这个现在占据了他们大脑和记忆,这个影响了他们注意力的“结婚女子”,并不是我想说的“铁凝”。

   “再说一遍……”我要求到,“说慢一点。”

    我听清了,学生大喊:“是韩国变性美女河利秀结婚了!”

    喊的时候学生很兴奋。不断唧唧喳喳给我解析我所不了解的这位韩国变性美女的历史和近况。河利秀是谁,我不知道。学生说,是演员。我说,我要你们谈论的的是一个女作家,不是什么变性人。

    学生反问:“铁凝是谁?”

    我要谈的是一个文化人(也可称之为“文化明星”)的婚姻,而你们瞩目的是一个娱乐明星的婚姻。我头都大了:“你们有谁知道铁凝是谁吗?”

    茫然无语的人头中,还好,最后排一个男生说铁凝是全国作协主席。接下来,我把《南方周末》上介绍的内容,狗尾续貂地复述了几段。看得出,学生无可无不可的神情,表明关于铁凝,他们听得很枯燥木然,远不如河利秀来精神。

    早上打开电脑上网,上Google。查询“河利秀 结婚”几个字:约有69,200项符合河利秀 结婚的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19 秒;再查询“铁凝 结婚”几个字:约有51,400项符合铁凝 结婚的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23 秒。 首先在资讯数量上,河利秀这个“娱乐女人”的信息量是铁凝这个“文化女人”的135%。显然,同样是带有传奇性质的“结婚”,但文化性被娱乐性打败了。

    接下来,看了看各自相关的报道,忽然顿悟:“娱乐媒体”跟“文化媒体”有很大的不同,在关注点、取向、姿态、言说、目的和效果上,竟然大大不同,粗略分析很有味道——

                韩国变性女星河利秀昨大婚
          
回想“曾经遭遇的压力”,新娘喜极而泣

    http://www.jfdaily.com 2007-5-20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
  昨日下午,韩国第一变性美女河利秀与小她4岁的Micky郑举行了盛大婚礼,正式成为了夫妇。这在韩国应该算是首例。婚礼依照韩国传统习俗进行,2000多名嘉宾到场祝贺。

  昨日15点,河利秀与Micky郑的婚礼正式开始。据韩国媒体报道,婚礼由韩国歌手朴尚民和金昌烈演唱祝贺歌曲开始,由曾担任河利秀变性手术主刀的东亚大学整形外科金石权教授担任主婚人。KBS主持人申永日主持了婚礼,金佳妍、杨志源、沈恩珍、二人组合Hit等演艺圈名人也亲到现场,送上祝福。

  对于这场来之不易的婚礼,一脸笑容绽放的河利秀喜极而泣。身着白色婚纱的她与新郎Micky郑携手出场,两人相拥热吻时,河利秀忍不住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一旁的Micky郑体贴地为她拭泪。

  在《河利秀的结婚故事》中,河利秀坦言“自己遭遇的是一桩压力很大的婚姻”。Mickey郑,本名郑英镇,1981年出生。他是一名RAP歌手,是组合equalizer的成员,曾参加了河利秀多首歌曲的录制。2年前,两人在一起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对彼此产生了好感,并在后来的中国活动中迅速亲近起来,在河利秀录制第四张专辑时确定了恋爱关系。然而,周围人对他俩的结合极力反对。经纪公司代表曾跟Micky郑说,要是和艺人交往,干脆断掉演艺生活。Micky郑则回答:“我要选择河利秀,别的都能放弃掉。”

  目前,河利秀终于成功领养了4个孩子,此前她曾陆陆续续向韩国国内外7个机构提出申请,因为这些机构没有变性人领养孩子的先例,都给出了十分暧昧的回答。婆婆对于领养一事同样表示赞成,称家里并没有因为河利秀不能生育而感到遗憾。
  
  舞蹈家金星:变性婚姻也是普通婚姻

  韩国变性明星河利秀结婚了。作为中国较早做变性手术并结婚的先行者,舞蹈家金星送上祝福。

  金星目前已与德国丈夫汉斯成婚三年,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昨日,金星接受记者专访,表示变性人的婚姻也是普通的婚姻,她说:“这和任何普通人的婚姻没有两样,合不合适只有自己清楚。所谓的社会压力,其实并不存在,关键是自己事先就该有充分准备。”

  河利秀婚讯传出后,国内某网站调查了数千名网友的看法。在“你如何看待河利秀的这段婚姻”一栏中,52.44%的网友选择“一路走来不容易,给予祝福”,然而在“Micky郑为什么会选择河利秀”的态度上,居然有41.06%的网友认为是“想借她的名气上位”。对于这种看法,金星认为,婚姻是只有当事双方才清楚的事情:“比如我的结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时我已经领养了3个孩子,给孩子一个父亲是很好的事情,这个父亲对自己和家庭还都很合适。”

  有资料显示,我国已有1000余人做了变性手术,60%变性人术后生活不幸福。金星提醒有做变性手术想法的年轻人,变性应经过深思熟虑:“有一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要变性,却并没有认真对待,不是完全服从自己的内心,这对他们的将来是不好的。毕竟变性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要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娱乐媒体的谈论是给大众看的,它不重立体人物,看重故事传奇,不重思辩,看重慰藉观看者的心思。看看这《韩国变性女星河利秀昨大婚》的行文修辞,付标题说新娘“喜极而泣”,这里面内容感官性一想而知,可以令人动容。又说,“韩国第一变性美女”河利秀与“小她4岁的”结婚如何,强调的都是拍案惊奇的事情,都是可触可及的想象。至于,河利秀的知识与信仰、理性与道德,这些都不是娱记的内容。娱记关注的是“看”,是场面和气派,所以罗列了一批歌唱明星。而《南方周末》的报道不同,只是挖出了一个已经死去的名家冰心,一句“你不要找,你要等”的话,就给铁凝的文化色彩的婚礼绽开来很多古典、智识的涵义,还带来思辩的色彩。

    一个是粉香,一个是书香。

    另外,娱记的报道,把一场畸形婚礼,渲染成了绝世爱情宣言。“经纪公司代表曾跟Micky郑说,要是和艺人交往,干脆断掉演艺生活。Micky郑则回答:‘我要选择河利秀,别的都能放弃掉。’”这爱情显得山崩海枯的绝恋一般(浪漫主义)。但《南方周末》的报道,总是体现文化人思想性、理性冷峻的一面:“铁凝说,爱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好的婚姻使人起死回生。”这爱情显得庄重、踏实、有条理(现实主义)。

    还有就是娱乐的报道善于跟大众勾连,刺激平民有限的敏感神经处。“河利秀婚讯传出后,国内某网站调查了数千名网友的看法。…. 52.44%的网友选择‘一路走来不容易,给予祝福’,……居然有41.06%的网友认为是Micky郑‘想借她(河利秀)的名气上位’。”娱乐界报道最大亲民之处,在于话题选择民生(励志类的白日梦话题)、操作呈现民享(媒体不断表达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众的福祗),断论体现民主(民主投票和媒体调查结果代替判断),谈论中时时注意大众兴奋点,给予大众当家作主的幻觉。比如,受众调查。提供大众参与平台,勾起大众的回答欲望,激发大众的参与欲望。所以,大众的调查是不可少的。

    反之,在文化界的新闻报道不同,他们谈论的卓绝的美丽,是阳春白雪,是精英的理性,是思辩的哲学。高高在上的睿智和渊源的学识,加上庙堂文化色彩,所以曲高和寡。但曲高和寡正是文化报道欲擒故纵的诱饵。社会总有一个集体无意识,又一个符号表征,高雅文化便是。所以,文化新闻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是读者智力的考量,不是读者趣味的迎合,一般读者只有被耳提面命的份。

    “愿这个世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爱。”

    这话一看就知道是大众娱乐新闻报道的谈论。从变性女人河利秀的婚姻,推出这么一个结论。由他人渐渐把爱导向自己,多么慰藉每一颗颗埋没在街头巷尾的驿动的心。“有一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要变性,却并没有认真对待,不是完全服从自己的内心,这对他们的将来是不好的。毕竟变性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要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这话中,好像变性是一件短痛苦、长光耀的事情,来的很容易,就像吃药打针。

    其实变性很难很难。报道中金星这样说,不过是将另类和边缘的东西,拽进大众的日常生活逻辑之中,以勾起亲近感,以为可以像媒体明星一样获得爱、享受理解、充斥自由与自在——这是大众追星的内在趣味、集体追求。而娱乐记者信誓旦旦暗示给你:这不难!很容易。

    布满天空的是抹平等级、取消差异的幻觉,这是娱乐界报道的核心;所以娱记经常推出的是街头小丫变白天鹅的故事。

    文化媒体的报道则不然。文化就是要区隔,就是要表明差异;要分析性,要辨别力。文化是象牙塔,是北斗星,还是北极光。文化报道总是充斥这样一种色彩,那就是理性、高雅、权威和理念地位。这些是与家学渊源、知识学历、见识游历、精英传承、智慧打磨、砥砺意志的结果。所以,思辩、哲学、宗教原理……这些深奥的东西都是文化报道的内容,关注的对象,推出的套餐。一般人很难消化,只有仰望,只有看着大师们如何消化,刀叉冰盏摆弄出优雅的格调,古典,或颓废。你要进文化的门不是进娱乐的门,娱乐门仅靠漂亮和热情,加上冒险就可以完成。而文化的门靠批判与思辩,还有理性修养,文质彬彬的格调。

    所以对于读者而言,亲近与钦敬,这是娱乐与文化给出的不同姿态。

    所以对于读者而言,文化报道的读者对铁凝的结婚与娱乐报道的读者对河利秀的结婚,二者的反映是大不一样的。这里,娱乐界表达和谐、平等、大团圆,大家都以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心态来看待、来期待。所以,娱乐界记者报道采取的表达是:平等、平行、再平等,其实是蒙骗;而文化界的读者采取的阅读姿态却是:居高临下、再居高临下。最后,总是“负责批判一切(非理性)”的天赋特权——

  我们的媒体不要把铁凝变成歌星。因为歌星展示给社会的只是个人天赋,而她除了展示个人文学创作天赋以外,还要展现其卓越的领导才能。(《不要把铁凝变成歌星》国际在线 www.crionline.cn 2007-05-21 作者:李季平)

  铁凝的官还是小了些。我希望今后,在不是很远的将来,也能有一位非常优秀非常受人尊敬的单身汉——不一定非要是男人,能成为我们国家的主席。然后,结婚了。
  全国放假三天。在这三天里,吃饭不要钱,坐车不要钱,老人和乞丐还可以到民政部门领点钱。那些因为小偷小摸,卖淫嫖娼而进监狱的,全部特赦。神州大地,处处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特别是在宝岛台湾,有省政府组织的献祝福大合唱活动,数十万人高歌一曲《我爱北京天安门》,不吃不喝整整唱了三天,还觉得不过瘾。
  世界各国的元首,抢着报名要来参加婚礼,但名额有限啊,一个个急得来,都快要哭了。美国人最是客气了,用航空母舰送来一船珍贵礼物,就差点没把自由女神扛过来。
  整个婚礼仪式电视直播,其时万人空巷。新娘子是后山放羊的李大爷家的闺女,长得真漂亮,有平民气质。她和主席的浪漫爱情成为老百姓最津津乐道的故事。人民为主席找到一个好媳妇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主席幸,民族幸。主席开心,人民跟着开心。(《铁凝结婚》木木)

  这(指《南方周末◎文化》栏,《铁凝的婚事》等)真是一篇莫名其妙的文章,讲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琐事,说这个琐事是很文化的事情,能让人笑掉大牙。(2007-05-20 13:06:21 lipingtababa)

    文化报道的记者与读者,他们就是这样的“文化”味道:不管是对事实本身,还是对报道本身,都对象化、对立化;都是是质疑、批评,乃至谑讽;决不设身处地、决不身同感受,决不推己及人,决不荷二而一;而是对立,再对立,直至否定之否定的肯定——这才是文化(特别是现代理性文化)的特色。个性,每个人都尖锐表达自己的个性;决不综合,决不从众,决不相信谁!

 

附:宪政:《女王》与首相
       ——民众情感认同两个部分之说:一为尊荣的(dignified)部分,一为效用的(efficient)的部分;前者产生权威,后者利用权威进行治理。一个民主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情感的奥秘和真谛正在于这二者完美而隐秘的结合与运用

 
南方周末    2007-06-07 15:46:28   □左亦鲁

  王室产生权威,首相利用权威进行治理。一代又一代英国政治家,一方面努力维护国王的神秘、遥远、尊贵;另一方面则努力使社会制度越来越直接、简洁、有效

  
       故事片《女王(The Queen)》叙事跨度大约三个月,始于布莱尔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后第一次觐见女王,终于戴安娜葬礼后布莱尔与女王的又一次会面。

  初次见面时,女王从容威严,布莱尔则显得局促紧张,而戴安娜去世之后的那次见面,布莱尔变得明智而得体,不断向手足无措的女王提供适当建议。

  女王与首相初次会面时,英国社会处于正常的政治状态下,首相是民主社会政治运作的中心,女王则隐而不现,只需行使君主的知情权、鼓励权和警告权。常言道“旁观者清”,女王自然可以隔岸观火,从容指点。

  而戴安娜的意外去世使整个英国社会陷入了一种非常状态,此时女王作为社会和人民的领袖必须走向前台做出决断,于是她成为了冲突和矛盾汇集之地,而首相则退居其后成为旁观者。这种非常状态下女王和首相之间政治角色的切换,为我们理解英国政治宪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
  
  戴安娜之死:一次宪政危机

  电影的开头,英国人拥有了一位年轻英俊的首相。女王曾不无担心地向自己的总管询问,这位41岁的年轻气盛的首相是不是“很难对付”。总管的回答耐人寻味,他特别用了“肤浅(shallow)”一词来形容布莱尔的夫人切丽。在女王和布莱尔的第一次会面中,布莱尔出于对女王和传统的敬畏明显地表现出了紧张和局促,而切丽身上则被导演夸张地赋予了缺乏教养和暴发户般的“无知者无畏”。在切丽这种“精英”看来,女王的形象是“古板、固执、难以沟通”,王室只是“坐拥万顷良田而无须纳税的寄生虫”。

  与布莱尔身边激进的幕僚相比,另一批立场鲜明的人物就是保守、传统的英国王室。比如永远戴着插着名贵鸟毛帽子的皇太后、菲利普亲王等等,其实菲利普亲王、皇太后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另一种“肤浅”,他们和布莱尔身边的改革派同样都对某种事务和信念存在着井底之蛙般的深信和迷恋。

  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因车祸在巴黎去世。整个英国社会和政制处于动荡和爆发的临界。

  要理解戴安娜的去世何以造成一次宪政危机,就要清楚这位“人民的王妃”在英国民众心中的地位。白哲特对现代社会的定义是“因娱乐和对话而结成的统一体”。

  英国王室作为“第一家庭”的存在恰恰成了这个多元社会人民可以共同“娱乐和对话”的话题,也是民众情感认同的归属

  二战结束后,尽管无论个人魅力还是历史传统都使伊丽莎白二世的地位相当稳固,但王室和君主制整体形象的下滑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电影中,布莱尔对夫人切丽说他难以想象英国没有君主制,后来又补充了一句“至少在伊丽莎白二世活着时”,言外之意是如果查尔斯即位则另当别论。这种担心不无理由。

  但1981年查尔斯王子与灰姑娘戴安娜的那场童话般的世纪婚礼却像一针强心剂一样大幅提升了王室和查尔斯的声望,从那之后美丽、高贵的戴安娜就像莎士比亚一样成为了英国人的骄傲的符号。尽管离婚后查尔斯的支持率再也无法恢复,但戴安娜为英国王室留下的两位王子(特别是威廉王子)却继承了民众对戴安娜的热爱,无论女王是否会隔代将王位传给威廉,至少可以缓解英国民众对查尔斯个人的不满。所谓成亦戴安娜,败亦戴安娜,戴安娜的突然离世使民众的情感像洪水一样汹涌。英国王室包括女王本人起初的判断都是错误的,他们没有认清民主社会的本质就是“娱乐(甚至是八卦)”;而布莱尔的幕僚尽管看清了这个时代的本质,却不明白民众情感的落脚点在何处。于是我们看到,前者充满了某种狂热和幼稚,而后者却又像恐龙一般停留于过去的时代。
  
  什么是英国宪制的真谛和奥秘?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卡莱尔曾经批评身边的激进主义和虚无主义者不懂得宇宙和历史的真谛与奥秘,如果说英国的历史和宪制同样存在着真谛和奥秘的话,那么它到底是什么?

  在功利主义者边沁那里,我们可以读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气质,它只能属于现代,它使我们感到依靠科学、理性和知识,走向现代之路将是一片进步和光明。但到了稍晚一些的J·S·密尔,我们已经难以见到其前辈们的那种斩钉截铁,代议制政府是密尔为英国面对民主时代开出的解决方案,或许和密尔自己曾依靠浪漫主义诗歌排解精神危机有关,密尔对好政府的判断标准除了维持统治秩序外,加上了培养德行、教育国民这一条。而在白哲特的时代,美国总统制对英国君主立宪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那个时代真正的政治哲学家必须做出回应,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白哲特提出了英国宪制的两个部分之说:一为尊荣的(dignified)部分,一为效用的(efficient)的部分;前者产生权威,后者利用权威进行治理。英国宪制的奥秘和真谛正在于这二者完美而隐秘的结合与运用

  一代又一代领悟了这个奥秘和真谛的英国政治家就在这样两个层面上不断完善英国的宪制,一方面使国王所承担的尊荣的部分越来越神秘、遥远、尊贵,宪制在这个层面的建设用于满足和回应民众情感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的建设则使效用的部分越来越直接、简洁、有效。二者的结合构成了真正的英国宪制——在日常状态下,民主社会、市场经济、政党轮替……这些理性化、现代化的事务统治着民众的生活;但在非常状态之时,非理性的民众必须寻找感情上的依赖,这时就需要女王站出来,像旗帜一样召唤民众的认同和团结,就像影片中布莱尔所说:“人民需要的是女王,不是我。”

  再回到电影中,在整个危机中只有作为政治家的布莱尔和后来做出让步的女王了解英国宪制的奥秘和真谛,只有他们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方可度过这次危机。因为女王代表国家认同和象征,女王和首相之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当女王和她所代表的国家认同被抹黑和丑化后,任何政府的统治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于是我们看到布莱尔一方面作为首相力主王室为戴安娜举办公开盛大的葬礼,另一方面极力维护女王和王室的形象,斥责了幕僚们怂恿其僭越女王的建议。而王室则在女王的带领下回到伦敦,当女王浏览完白金汉宫门前堆积的花圈后,我们看到几日来广场上对女王的指责烟消云散,女王走的这几步路在国民心中所起的作用无论政府任何部门怎样运筹帷幄都难以实现。一次危机就这样渡过。

  当女王发表电视讲话时,第一夫人切丽看到丈夫高兴的神情既不解又不屑地说:“难怪每位工党领袖最后都要向她(女王)毕恭毕敬。”我想就是这种“毕恭毕敬”背后所体现的女王和政治家之间的心照不宣和心有灵犀,使英国作为最古老的现代国家能够度过历次危机并运转至今。

  当女王浏览完白金汉宫门前堆积的花圈后,连日来对女王的指责烟消云散,女王的这几步路,能够消除任何政府部门都难以解决的信任危机
  
  海伦·米伦凭《女王》夺得今年奥斯卡影后桂冠


TAG:

引用 删除 蓑立翁   /   2007-05-26 15:49:15
很正常。铁凝原本就是“业绩”平平,虽然干上了作协主席。而河里秀可以说是“这个女人不简单!”,虽然是男人,却是“公鸡中的战斗机”,哈哈~~~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想一想,你的回答也有道理。这个时候嘛,不怪的不成事儿!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