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

《昨日的世界》阅读笔记(不断添加中)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4-23 14:02:36 / 天气: 晴朗 / 心情: 平静 / 个人分类:用心悦读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两个多月,笔记也是零散地记录在日记里的。一些肤浅的感悟而已,不足以拿出来说的,只能在自己的园子里晒晒。

说来惭愧,在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前,我不知道茨威格,很孤陋寡闻啊。那年,那部电影很火,茨威格的书也很火,可我居然就克制住了自己的好奇心,没有去读他的任何文字。我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被人称颂的东西,我越是想保持距离。也可能那两年我的心一直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找不到路的出口,所有的阅读都不过是走马观花,无法有所沉淀。

某天在当当网搜索CD,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茨威格的名字闪进了脑海。心里有个声音在说,去读一读茨威格吧。于是,就有了《昨日的世界》。

我以为读书就好像交朋友,讲求的是缘分和契机。有的书翻了几页就可以放在一边了,有的可以反复许多遍也不厌倦;有的这一辈子也不会遇见,有的则相见恨晚。《昨日的世界》就让我生出相见恨晚的感慨,从拿起来的那一刻便舍不得放下。 

“他出生于一八八一年,在十九世纪生活了十九年,度过了自己对世界最敏感、思想最活跃。接受知识最快的青年时代;在一九四二年悲怆的离开人世,时年六十岁,正值年富力强之际。”“他出生在维也纳,欧洲文化的摇篮,那里名流济济,人才荟萃,茨威格自幼就处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

“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这使他有条件饱读群书、搜集珍藏、游历世界,因此学识渊博,阅历深广”

“他出身于一个犹太人家庭,犹太民族的多舛命运使他惆怅、沉思、漂泊。。。。。。”

“他是一位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年轻的时候还是一位世界主义者,他追求人性、渴望和平、梦想成为一个世界公民。” 

舒昌善在译后记里对茨威格生平的概括性描述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穿过时光隧道去靠近茨威格和他笔下的那个昨日的世界,那些文化名流,那浪漫的欧陆风情;去感受这位人道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的心迹:欢乐、兴奋、忧愁、哀伤、绝望。

说它是茨威格的自传似乎不太准确。和他私生活有关的部分,他的出生、他的家庭背景、他的感情、他的恋爱婚姻、他和父母兄弟的相处等等,茨威格写得简单干净,丝毫不罗嗦。相反,泼墨更多的是他生活的世界、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欧洲的社会风貌、他所认识的文化名流、他的亲身经历的政治事件,以及他对时代、对世界的感受、感情和睿智见解。

说它是一部回忆录,又不仅仅是回忆那么简单。书中除了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的社会风貌做了详细的客观记述外,更多的是茨威格从理性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是他对欧洲在一战和二战时期的深刻回顾。茨威格籍自己的故事来坦陈内心的声音,让读者在了解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了解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

 

(待续)

2008/4/29   关于奥地利

这两天琐事缠身,又去了趟井冈山,笔记也没有整理。

很久以前,关于奥地利和维也纳的全部记忆都来自电影《茜茜公主》。当然,还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约翰.施特劳施,这些不朽的音乐明星的耀眼光辉,早已遍落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是,从来不知道奥地利原来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国家,有那么浓郁的艺术氛围。在奥地利,人们对艺术的尊敬和崇拜超过一切茨威格是如何饱含深情地描绘奥地利的美好、海纳百川的胸襟以及对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艺术在维也纳是全民族的生活的大事。且看:

“在欧洲,几乎没有一座城市象维也纳这样热衷于文化生活。”

“国家的自豪感最强烈的表现在追求艺术的卓越地位上。”

“欧洲文化的各种潮流都在这里汇集,在宫廷、在贵族中、在民间。。。。。。这座音乐之都的真正天才是,把一切具有极大差异的文化熔于一炉,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独特的奥地利文化、维也纳文化。”

“这座城市有着博采众长的愿望和接受外来影响的特殊敏感,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引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

“一个普通的维也纳市民每天早晨看报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皇家剧院上演的节目,而非国会的辩论和世界大事”;“一个半文盲的老厨娘,从未去过高贵的城堡剧院,也从未在舞台上或生活中见过剧院最有名的女演员,却会为女演员的死发自内心地悲伤,噙着眼泪,跌跌撞撞”;“一位全国闻名的女演员是属于全城的财富,所以,她的死也会使一个毫不相干的人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不幸。任何一个受人爱戴的歌唱家或艺术家的去世,都会顿时成为全国的哀痛”。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维也纳的每个角落都流动着艺术的气息。难怪,茨威格会说,生活在维也纳是异常舒畅的,那里的氛围是那样愉快轻松,人们享受着更自然的生活。正是这样思想融洽的氛围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令人感到不胜温暖”,因而城市里的每个居民,当然包括茨威格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公民。”

 

真的很向往这个城市,或者说向往那样的艺术氛围,那时人的心灵应该就像瑞士班得瑞演奏的音乐一样干净透明吧。

 

也正是这种几乎完美的生活状态,更加衬托出日后过着流亡生活的茨威格的悲凉和伤痛。忽然之间,那样的生活永久结束了,没有了国籍,没有了国家,和过去的一切关系都被彻底切断。祖国的痛苦,人民的痛苦,失去国家的痛苦和绝望,早在开头就已经悄然埋下伏笔。

(待续)

 

 


 


TAG: 笔记 茨威格 阅读 昨日的世界

紫 壶 舍 引用 删除 紫壶   /   2008-04-25 18:58:34
字体很乱,大大小小的,是否应该放到写字板里去掉格式再粘贴上来?
根据你的博客名,改了个模板,事先没征求意见,不喜欢的话,请改回。从宽屏上看,尺寸有点问题,待我琢磨琢磨~~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