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食指蘸着茶水 拼写你失传的名字 [email protected]

读者的眼睛是黑暗的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08 10:17:45 / 个人分类:随笔集

 

标题上的观点,具有一种“银样蜡枪头”的尖锐性,它貌似在撄虎须、逆龙鳞,向读者滋事寻衅,一旦牌面掀开,作者不过在说一句类似“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大实话罢了。就是说,观点本身没有太大的阐释难度,但它可能刺激一部分读者的表皮神经,正是后者,迫使这个观点长期锁在地窖里,我们只能在一些字里行间,感知它的诡异存在,比如巴尔加斯•略萨就告诫青年小说家:“作家能够获奖、得到公众认可、作品畅销、拥有极高知名度,都有着极其独特的走向,因为有时这些名和利会顽固地躲避那些最应该受之无愧的人,而偏偏纠缠和降临到受之有愧的人身上。”谁都看得出,“读者的眼睛是黑暗的”,恰是这句话的暗码。

自打有人揭橥出“酸葡萄心理”之后,人间就多出一种“酸葡萄禁忌”:任何一件事,只要有可能被讥笑成“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那就免开尊口,少说为妙。而世人每逢有机会讥笑对方“酸葡萄心理”的场合,又总是不忍割爱的。如此一来二去,标题上的观点便沦为笔墨禁忌了,若要揭破它,免不了先得撞翻一片葡萄架。

另外,作家在面对“读者的眼睛”时,也会首鼠两端,立场飘移。只要事不关己,每位作家都会承认:书籍畅销与作品优秀,不能划等号,有一派偏激的观点,甚至认为两者呈反比关系。但是,一旦其大作跃然于排行榜之巅,世界上将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他把自己划归例外。要求一位作家把自身的畅销视为读者的无知,与期盼一位姑娘把别人对她容貌的赞美视为挖苦,难度相当。这一点,别说寻常作家,大哲巨子也难以免俗,比如叔本华,一边对黑格尔的显赫声名满怀醋意,一嘴鄙夷,一边却“雇用通讯员搜索自己名声的证据”,好像只有自己名声大噪了,才当得起实至名归。在国内,忙于用书籍畅销来佐证自家非凡的,截至目前,余秋雨堪为楷模。其他作家也有这么干的,但声音多少有点奶声奶气,总不如秋雨先生来得轻松自然。在我看来,余氏招牌式的吆喝,不过是读者眼睛黑暗性的又一佐证而已。

写出伟大作品固然谈何容易,奇怪的是,确认伟大作品,有时更加困难。别说普通读者,即使所谓的文学专家,看走眼也是常事。试以诺贝尔文学奖为例,作为地球上最权威的文学奖项,按说,它那由十余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最有条件给我们遴选出真正的文学大师,结果却相当讽刺,斟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我们发现一个残忍的规律:对于一流作家,诺贝尔评委多半不会看走眼,只要对方是真正的大师级人物,则十有八九会遭淘汰。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杰作《西方正典》里,从整个西方世界精挑细拣了二十六位经典作家,其中单辟一章详加颂赞且生活在诺奖时代的作家,共有七位,你猜怎么着?他们无一获奖。按章节顺序,这份落选名单是:托尔斯泰、易卜生、弗洛伊德、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和卡夫卡。除弗洛伊德属于作者的别具只眼外,其余六位,无一不是帝王级的文学大师。

所以,在“读者的眼睛是黑暗的”这个陈述里,“读者”也包括专家,换言之,对于真正伟大的作品,人类的眼睛几乎具有先天的失明性。通常,只要不遇到特别倒霉的事(比如撞上骗子),花三十万元买的车子,总不会比十万元的座驾来得差;用三千元买的手机,性能上也一定比同期的千元级手机出色,但同样的规律,在出版界则彻底失控,整整一代读者中邪似地推崇一个俗物、同时把真正的大家贬为瘪三,不仅可能出现,还经常出现。因为,优秀作品志在挑战读者智力,平庸文字一味迁就读者趣味,两者的作用力正好相反,而性喜消遣的读者,总是多于喜欢面对挑战的,如此,劣币驱逐良币,遂成图书市场的宿命。一本优秀的书并非一只半斤大小的阳澄湖大闸蟹,我们并不天然具备识其美味的舌苔,实情是,在短时段内,越是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的书籍,它们越可能被读者拿去喂猪。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优秀读物,哪怕办法有一万条,也不包括图书排行榜。排行榜是一个服务于出版商钱袋的设置,和读者毫无关系,一旦把它当真,就会接二连三地制造精神冤案。比如,那些印数动辄数十上百万的通俗历史读物,较之不过开印一万册的陈寅恪著作,就会生出滑天下之大稽的优势,依照印数为王的逻辑,好像我们的史学大师都不配给那些草台班子里的大仙擂鼓敲锣。比照花果山的格局,貌似小喽罗纷纷竖起幡旗,而我们的齐天大圣却只能弯腰曲背,给“孩儿们”添酒续茶。这种文化悲情,也只有图书界擅长制造,因为——我再说一遍——读者的眼睛具有黑暗性。

让人大感无趣的是,随着一档名叫《百家讲坛》节目的火爆,图书市场又增加了一个错乱因子,似乎书籍是否畅销,不再取决于作者的俏笔,而是取决于他的伶牙。而这副伶牙的能耐,又主要不在于传授真知、阐发思想,而在于如何把历史忽悠成“玩意儿”,那些在唱念做打、吹拉弹唱上别有一功的家伙,摇身一变就成了出版界的当红小生。暗想,王国维生逢今日,一定更加郁闷,他那枝笔固然锦绣玲珑,论起嘴上功夫,偏偏最是不济。

唉,当一代读者养成用耳朵代替眼睛的习惯,他们的阅读之眼,只会更加黑暗。

载《南方都市报》2009年11月8日


TAG: 读者 畅销书 黑暗

引用 删除 Guest   /   2009-12-26 13:50:38
5
引用 删除 Guest   /   2009-12-05 10:36:16
原帖由泉溪于2009-12-02 22:02:41发表
周老师,您说赵云不堪大将之才的地方,具体论断各有所偏,就不说了。但是您的论据中有“三国志蜀书排位”.

不好意思,我只是提供一个说法。需要澄清的是,第一,我不是“学史出身”,我大学读的是中文系。第二,我也不是知名学者,甚至不是“非知名学者”,我是个文人。第三,赵云非大将之才,本身也是公论,甚至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也有类似说法,只是被毛氏父子删除了。
引用 删除 泉溪   /   2009-12-02 22:02:41
周老师,您说赵云不堪大将之才的地方,具体论断各有所偏,就不说了。但是您的论据中有“三国志蜀书排位”“赵云官位不大”,这让我非常惊讶您是学史出身。相信您一定知道魏书中与其相似的五子良将,您能说排在后面的徐晃、张颌是末位不比乐进么?至于官位就更有意思,虽然云官位的确不大,但是比其显赫的诸多将军,有几人封谥了呢?

黄忠凭着斩夏侯渊的大功封后将军,关羽犹不耻于之为伍,诸葛亮也对刘备劝阻。

魏延镇汉中更是一军皆惊。

也就是说,他们在群臣的眼里是名不副实的。只是刘备或说慧眼识人,或说个人偏好,与功绩却是完全无关的。

而赵云是“外议云益谥”可见,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还了赵云一个公道。

老师,您是知名学者,您的话很有影响,所以请您慎重。唐突来访,还望见谅。
引用 删除 Guest   /   2009-11-11 14:15:11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