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直窜过肩膀 方显木匠功夫深

地理环境与市场经济关系之胡说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5-26 12:43:43 / 个人分类:只教不敢诲

有的时候上课时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开开无轨电车,谈一谈自己的遐想。这完全是一家之胡言,丝毫没有下断论的意思。

从地理环境的比较来说,值得注意比较的是中国所在的欧亚大陆东缘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珠江这三大流域地区,对比欧亚大陆西北部位的中/西欧巨大“半岛”地区。这才是罗马帝国/中世纪西欧和“中国”历代皇朝的主要统治区域。

这两大地区的地势复杂性确实是差不多,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三大流域都是东西方向的,而在中西欧“半岛”地区具有大量的南北方向的河流。物产一般是沿纬度分布的,也就是说商品交换主要方向是沿经度的。中西欧“半岛”可以比较廉价的利用这个南北方向的河流网络进行商品交换,甚至还可以进行环绕“半岛”的航行。“中国”显然不具有这个优势,南北方向的交换必须要依靠由朝廷来发动建设的、费用巨大的运河系统,而且主要的建设目的在于为朝廷政治服务。

另一个更值得注意的这两大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别在于,中西欧“半岛”邻接者人类的几大古代文明:非洲的尼罗河、西亚的两河流域,就是印度河文明也距离并非遥不可及,几大文明之间可以进行频繁的贸易交换。实现某种程度上的“经济一体化”,实际上罗马帝国就是一个利用地中海“内湖”建立的商业帝国。而“中国”被孤立在其他古文明以外,缺乏可以交换的、文明程度相仿的贸易伙伴。

气候条件上,中西欧“半岛”地区三面环海,比较湿润,降雨和降雪比较平均,因此生态环境的“忍受”能力比较大,人类开发及战乱造成的生态破坏比较容易恢复。而“中国”并非如此,季风气候造成降水量往往难以预期,而黄河流域实在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一旦破坏过程发动就是不可逆的,比如作为周秦文明摇篮的渭水流域,作为隋唐文明的重心的河东地区,都出现不断走下坡的趋势。到了现在黄河流域实际上已经处在荒漠化的边缘.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中西欧“半岛”地区的河流起着重重阻挡东方游牧民族攻势的作用。中亚地区定期出现的侵掠性游牧民族经过东欧大草原后就要和这些河流障碍做斗争,敌前强渡会一次次消耗其冲力。相比而言,“中国”东部地区是一个开放地域,只要突破燕山山脉——而这个山脉的山口众多,确实也是不难突破,就可以直捣长江。黄河/淮河流域总的地势平坦,适合于打运动战,河流阻碍不难逾越——南北方向的河流一般受傅科力的影响会形成河岸的陡壁,而东西方向的河流两岸大多是浅滩,而且“中国”多季节性,水位低的季节大多可以涉渡(黄河冬季冰冻,不成其为天险)。至于长江天险实际上对于双方都是存在的,进攻一方只要有精心的准备,突破今天安徽段长江,就可以进占皖南丘陵、切断南军江东平原和鄱阳湖盆地这两大战略区域的联系。所以历史上南朝都必须以大军控制今皖北、苏北这一线的淮河,所谓“守江必守淮”,就是这个道理。而在这个必守的区域却是没有什么险要地势可以凭借的,必须要以据点加运动战的办法来抵抗。长江以南,有赣江、湘江这两条天然的进军孔道,南军只有到南岭一线才有合适的据守地势,然而一般到这时南朝已经丧失了战斗的意志。

以上情况总起来说,相比较而言,由于环境条件和交通的方便,中西欧“半岛”地区更适合于发展商品经济,技术扩散更快,更容易形成经济“均衡化”的状况,生活水平得以维持在一个就古代世界而言很高的水平——只要到欧洲各地看一下遍布的罗马遗址、中世纪大教堂,就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到中世纪时,各地区都具有进行军事割据的实力以及技术手段,而实际上在经济上这个半岛地区却是相互依存度很高的,经济得以在政治边境以外发展交换。远比“中国”残酷而频繁的战争、大量的人口损失都没有造成致命的损害,这个地区依旧保持优势。当技术条件保证它能够向海外扩张时,它终于得以霸占全球命脉——尽管仍然没有一个能够统一这一地区的强权。


TAG:

引用 删除 szyxh   /   2006-05-26 14:36:33
恭喜老木匠,博客好了。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