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食指蘸着茶水 拼写你失传的名字 [email protected]

不着四六的“四六体”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14 13:01:47 / 个人分类:随笔集


读到一个帖子,有网友将余秋雨先生和魏明伦先生近期撰写的骈体碑文进行优劣比较,并提供了原文。我讶其拙劣,顿觉两眼一黑。

有些能耐,得自一种时间差。对于疏离繁体字的现代青年,有人仅仅流利地写出一手繁体字,就足够赢得满座尖叫了,而搁过去,根本不算本事。骈体文也是如此,除非有人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否则,它在今人心里产生的敬意,不过是被时间放大的幻觉。唐德刚先生曾对《今古奇观》里一段“乔太守‘乱点鸳鸯’”的骈体判词大加赞赏,誉之为“掷地有声,铿锵之至”。我们知道,当年从事白话小说写作的作者,并非一流人物,大学士冯梦龙可能对内容做了些修改润饰,而其真正的作者,早已湮没不彰。我的意思是,即使写出如此“掷地有声”的骈文,也未必仰仗公认的蟾宫折桂手。假如仅以写得像那么回事为标准,当年任何一个村秀才,都不会把排列几行“四六体”视为畏途。因为,该文体以“两两相对”为特征的表达,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语言的机械性,也把句子结构的难度降到最低,寻常书生只要稍加修习,不难写得煞有介事。

如是描情状物,骈体文自具优势,其中道理古人虽不及知,说来却并不太难。当作者致力于描情状物时,他那枝文学笔,临时客串了画笔,而对称、对比等手法,乃是视觉艺术中经久不衰的法宝。电影的蒙太奇手法,高明处往往就是拿对比强烈的镜头进行组合,当战争紧挨着和平,婚礼紧接着葬礼,总能最大程度地营造视觉冲击力。以古喻今,此类手法直如视觉化的对联,我们读六朝骈文翘楚《与朱元思书》,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所得美感,颇似欣赏一部高明的风情MTV。

说到骈体文之饱受诟病,我想提及一个古人未予深察的原因:骈体文在描情状物上有多先进,它在思维等级上就有多幼稚。受制于“两两相对”模式的牵引,骈体文不得不陷入对偶式思维的魔咒,公正地看,对偶式思维更像是一种巫术,当其借助文字的形式美感煽惑读者时,亦使巫术效能臻于极大。盖因道理不是情侣,虽不排斥出双入对,但绝不固执于成双作对,若强行嫁接,等于把真理弄成床戏。当写出“分久必合”之后,不动脑子也能凑出“合久必分”,当写出“信言不美”时,甚至都无法阻止“美言不信”的出现,先人遂在某种程度上把道理弄成填空游戏了。恕我鲁莽,尽管后句出自堂堂老子,但我并不想掩饰自己的轻视,因为我觉得,老子陷入了一种韩非式“自相矛盾”之境:只要我们觉得“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里还含有语言美感,它就恰恰构成了对老子立论的否定。此虽特例,但也折射出骈文之咎,试图用语言的形式美感来加强逻辑力度,遂致走向反面。

诚然,撰写碑文时,骈体文仍具优势。说穿了,志在歌功颂德的碑文,本不在乎阐述真知,它本质上就是一种礼仪化文体,须臾离不得装腔作势。因此,但凡意在使文字走出仪仗队步伐,同时令其具有汉白玉或青铜的质地,耸出华表的效果,骈体文都是不二之选。我篇首提及的那两篇碑文,除了在行文层面一无是处,即在最起码的态度上,亦毫无足取。余文在扯了些徒贻人笑的大话后,竟然还忙里偷闲地来一番顾盼自得,道是“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全然无视碑体文应具的庄严法相。魏文也好不到哪儿去,作者昧于碑文的礼仪化要求,试图用一些插科打诨的杂文笔法,装点自我,调戏山川,取媚读者,甚至写出“国际歌回荡,地球村旋转”之类让人愕然的句子。我想,既然作者志存高远,决意用全球化视野来提提气,他总该对“国际歌”的审美认知,略知一二吧,毕竟,好莱坞曾有过把“国际歌”当成恐怖活动背景音乐的构想。至于不知所云的“地球村旋转”,刚刚看过《2012》的观众,大概只会联想到地球板块的致命漂移。对照堪称碑文鼻祖的秦相李斯,两文之庄谐失控及轻浮油滑,尤为触目。当年秦相李斯撰《泰山刻石文》,后人在肯定“其词特庄”之后,又评点道:“秦相他文无不詄丽,颂德立石,一变为朴浑,知体要也。”可见,“知体要”乃是操持该文体的入门心法,连这点认知都不具备,只是一味唐突汉语,自我抬举,结果只有一个:无辜江山,横遭墨猪荼毒。

此类文体,本来不过是几个好大喜功的地方官吏弄出的商业策划,并不值得在文章层面加以评议。但虑及庸官源源而无尽,两位自我感觉超好的文人又绝无藏拙守愚之意,可见的后果是,今后我等行走江湖,常会猛不丁撞上此等恶碑劣墨,不免大感人生无趣。不得已,只能嘀咕几声。“学六朝不善,不过如纨绔子弟,薰香剃面,绝无风骨。”这是当年袁枚的忠告,临时拉来,聊充小文之收场白。

载《南方周末》2010年1月14日


TAG: 四六体

引用 删除 奉孝   /   2010-06-16 10:39:22
对偶式思维更像是一种巫术,当其借助文字的形式美感煽惑读者时,亦使巫术效能臻于极大。

先生所言甚是,骈文有“词肥义瘠”之嫌,除了以铺陈给华丽美感外,在思维领域上实际是在于真理以荼毒,难怪会有韩愈高举古文复兴的大纛,向浮华的文风开刀;王安石痛心疾首的提出考实务策,取代华而无实的文章和空谈。

然而某些文人却在卖弄骈文的同时,将戏给演砸了,让人哂笑,小可当时是高三生,却也抖擞精神写出一篇“碑文”——当然,以那些先生们平素的文学素养来说,小可自是望尘莫及;但单就这篇“碑文”来说,恕小可自大,我觉得他们其实也不咋地,和我一个高中生一样。
引用 删除 eric   /   2010-04-06 16:08:07
5
杨林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杨林   /   2010-02-01 10:24:47
这正是我感觉别扭的地方,你何必替他操那份淡心,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我相信还是有更恰当的表述方式。
    书就那么着吧。
周泽雄文字客栈 引用 删除 周泽雄   /   2010-01-31 21:29:46
杨林兄:我没有谈论我对《国际歌》的理解,我只是提醒魏明伦先生注意这首歌的国际影响。既然魏先生决心让《国际歌》回荡,他总该对别国人士的反应有所了解,否则,就算魏先生出于好意,但让别国人产生敌意,也是无趣的。
实际上,我句话的原文不是这样的,因为担心被删,就作了些调整。
附带一说,因为杨林兄一直没有收我在燕谈回复你的短信,我只能按照你最初的要求,刚才寄出了两本小书,其一署名,另一本空白。
杨林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杨林   /   2010-01-31 09:45:18
"他总该对“国际歌”的审美认知,略知一二吧,毕竟,好莱坞曾有过把“国际歌”当成恐怖活动背景音乐的构想。"
        对着一段话,看后一直如鲠在喉,好莱坞只是构想,最后结果怎样不得而知,即使成了事实,又能说明什么?此文只是要说明某些人拿着愚蠢装聪明超级愚蠢行为,假如这个蠢驴背后说他知道,就有点抬举了他。
    另外,我个人认为,国际歌本身,无论词曲,包括翻译,其作者的出发点并不可以简单否定,甚至我认为对人类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当然多数人的观点往往也会是愚蠢的。
引用 删除 乃雄   /   2010-01-30 13:49:47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不过就是字有些小,
引用 删除 不才   /   2010-01-23 00:25:16
受益匪浅...
周泽雄文字客栈 引用 删除 周泽雄   /   2010-01-22 21:54:21
原帖由不才于2010-01-20 18:52:41发表
怪我,怪我.我表意不清让周先生会错意了.其实在下一直荒于古文学习,遂不清楚袁枚此忠告是何意思.还望周先.

“似未拈出”,即“似乎还没有提炼、概括或发现”的意思。
小文所引袁枚文,取自《书茅氏〈八家文选〉》一文,袁枚意在提醒后学,师法古人有利有弊。
周泽雄文字客栈 引用 删除 周泽雄   /   2010-01-22 21:47:08
原帖由四海一家于2010-01-21 16:20:39发表
在南方周末周末看了,文字老辣,令人激赏。

多谢多谢。
引用 删除 四海一家   /   2010-01-21 16:20:39
在南方周末周末看了,文字老辣,令人激赏。
引用 删除 不才   /   2010-01-20 18:52:41
怪我,怪我.我表意不清让周先生会错意了.其实在下一直荒于古文学习,遂不清楚袁枚此忠告是何意思.还望周先生不吝赐教.还有就是先生之前有文提到钱锺书“似未拈出”观点,“似未拈出”又是什么意思.望先生解惑,小生先谢过...
周泽雄文字客栈 引用 删除 周泽雄   /   2010-01-20 12:03:16
原帖由不才于2010-01-20 00:06:52发表
在下不才,周先生所引袁枚忠告是何深意?

别无深意,只是发一感叹。网友亦工亦农兄曾引用王国维的话:“骈文难学而易工”,两个大佬连相对较易的“工”都没能做到,我只能发一声叹息。
引用 删除 不才   /   2010-01-20 00:06:52
在下不才,周先生所引袁枚忠告是何深意?
引用 删除 fr   /   2010-01-17 20:44:39
引用 删除 Guest   /   2010-01-17 20:44:20
3
引用 删除 Guest   /   2010-01-14 16:06:59
拍手称快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