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主贴前半部不怎么样(后边没看)。
晓梦 发表于 2012-1-3 13:35
事看半边,文看半篇,就辄言,这肯定不是好习惯。即使不看驳文,怎么也要看看严歌苓的“小说”原文,如果更认真的话,还要还原到历史情境中去,看看理应的场景。

比如,南京城里只有一座“天主教堂”,而且,从一建立就是“南京教区”的主堂,直接由罗马教廷管辖。

再有,关于衣服的,严歌苓明白说的是神职人员的衣服,而且驳文中也申明如是,可你怎么却能想当然到了“捐赠”?

“醒”有n多种,“惊醒”是其一。什么是“惊”,自有公认,尚还未有“男惊”与“女惊”之分,尽管生理颇为不同。
15# 晓梦 所谓“美国天主教堂”,不是泛泛说词,而是“美国神父”的引出场景条件,是诸如“教堂顶上的十字架旁边,飘着一面红蓝鲜明的星条旗,荫蔽着旗下中立的美国地界”的话语依据。是神职人员不寄托上帝眷恋而拜托国家庇护的选择安排。已经说了,南京只有一座天主教堂,而且是中国教区最重要主教堂之一,直接受命于罗马教廷。如果你有心查查的话,你就会知道,南京教区的主教,管辖小半个中国的教务,有直接成为梵蒂冈红衣主教的资格。退一步讲,也是与众不同的教务地位,就要有与众不同的称谓。

对神职人员而言的“便装”,是什么意思,还不清楚么?况且,“拿来”而不是“找来”,更又是什么意思?写小说,就是耍字儿的,作家,就是职业耍字儿的。即便庵院,也要琢摩琢摩究竟是“推”还是“敲”吧。这可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典故,讲的是职业操守。

至于“我觉得女孩初潮会不会惊或醒女人应该更有发言权。而且不应该用 ‘人类迄今的生理与心理研究’ 来判断其合理性。”很奇怪的说法吧。难道那些研究从来没有听过“女人”的生理和心理临床症状或主诉的瞎掰么?

严歌苓这篇东西就是瞎掰,就是伪劣编造。她懒得做任何素材审查,不仅是向不向历史负责的问题,更是对读者的不负责。这部《金陵十三钗》第一段:“我姨妈书娟是被自己的初潮惊醒的,而不是被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城外的炮火声。她沿着昏暗的走廊往厕所跑去,以为那股浓浑的血腥气都来自她十四岁的身体。天还不亮……的清晨有多么重大悲壮。几十万溃败大军正渡江撤离,一座座钢炮被沉入江水,逃难的人群车泥沙俱下地堵塞了几座城门。就在她楼下的围墙外面,一名下级军官的脸给绷带缠得只露一个鼻尖,正在剥下一个男市民的褴褛长衫,要换掉他身上血污的军服。我姨妈书娟这时听见这骇人的静哑中包容的稠浊人潮。她也是后来才知道,正是那个时刻,人们抱着木盆、八仙桌、樟木箱跳进隆冬的江水,以生命在破城而来的日本军队和滔滔长江之间赌上一局。”

南京弃城决定是1937年12月12日下午2时做出的,大规模逃亡是在下午5时之后发生的。你不觉得这样的时序搞得很污烂么?有这么编故事的的么?编也就编了,世上还没有些啥烂人么?为何还要拿着烂东西为说,是在于“获奖”,而且,还在于要拿这东西到国际上“获奖”去。
呵呵,你的说词已经超出原文本了,属于你的创作,而不是严歌苓的创作。严歌苓从来没说那“便服”是信男善女的捐赠,只是两个神职者“拿来”“便服”。你的诠释,最多也属于“可能”而已。

已经一再说“美国天主教堂”是关乎“美国神父”和“教堂顶上的十字架旁边,飘着一面红蓝鲜明的星条旗,荫蔽着旗下中立的美国地界”,不是用“当时流行的称呼”,而是至今也没谁能信服的“美国地界”。当然,一言以“当时流行的称呼”而避掉“美国地界”,就省得搞清楚,什么是“美国地界”,教堂如何成了“美国地界”,抑或说,一个在中国连“租借”都没有的美国,却通过美国天主教教堂,在民国的首都搞到了一爿“美国地界”,还“鲜明的星条旗”啥的了。

至于别的,倘若大夏天都可以穿棉猴地“又如何”,我也就不以为有什么可讨论的了。在某中分类法上,小说只有两种,一种是科幻,在一种是没科幻。
本帖最后由 李大苗 于 2012-1-5 06:25 编辑

“疑罪从无”?哪对哪呀。你以为评论就是法官,你以为批评的就是判罪?

严歌苓的小说中,究竟有哪个“信男善女”出场过?在生命予夺的战争时,在所谓“国际保护区”都设立的情形下,诺大的教堂,诺大个“天主”和“美国”的庇护下,除了几个神职,还有谁是“信男善女”。信男善女一个都没出场,教堂根本既不是“信男善女”心命向往,也不是他们的最后庇护所,可你却让他们的捐赠的“便服”出场,这样的道德逻辑岂不荒唐?

我所告诉你的是,严歌苓写作之不严肃,之乱来,之下作,在于它连日期都懒得搞清楚。你可觉得“自洽”,你的话语还有什么严肃性么?别扯别的什么,很简单,1937年12月12日清晨,南京是否若严歌苓所描述的那样。多简单,多直接,多明白。

告诉说,那个“美国天主教堂”究竟是不是美国的“地界”。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你进可以在网上搜,一如你搜来的图片一样,拿出来全世界,除了严歌苓意外,还有哪个女孩子是被自己的“初潮”“惊醒”的。讲述的或者被讲述的,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