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李大苗

小说我早看过,虽然不是很好属于看了就忘那种,但你说的那几个错误也实在太牵强了点。


>>>>> 南京城里只有一座“天主教堂”,而且,从一建立就是“南京教区”的主堂

“美国天主教堂” 这一说 ...
晓梦 发表于 2012-1-4 03:10
不知道晓梦是否了解基督教大系统下不同教派的分野?好像有点不太懂大苗兄质疑“美国天主堂”的意思。宗罗马教廷的才能叫天主教。所以,洋人或到了中国建教堂,就只有“南京天主堂”这种表达所在地的标识,在中国各地不会存在“美国天主堂”、“英国天主堂”又或者“法国天主堂”的说法,天主教去各国传教的,不管是美国的英国的还是阿尔巴尼亚的教士,名义上都受罗马教廷派遣,不会打各自所在国的名义。东西罗马分裂后独立的东罗马教廷不算,新教改革后各国独立出来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的,就是新教各个分支,但一般也直接用教会的名义,不会挂国家名,如浸信会、福音会、长老会等等,只有英国的除外,因为英国圣公会又叫英国国教。
边走边看
俺就不一根筋了,爱谁谁。顶楼上。就一点,火烧圆明园那年,没赛金花什么事。差不多十二年后的同治十一年十月初九她才出生呢。
边走边看
俺就不一根筋了,爱谁谁。顶楼上。就一点,火烧圆明园那年,没赛金花什么事。差不多十二年后的同治十一年十月初九她才出生呢。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1-5 12:43
抱歉,俺笨,没跟上润涛阎的跳跃性思维,他的这句话是成立的:“大家都知道当年火烧圆明园的故事,要不是赛金花故宫就一起被烧了……”就是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内犯,没有“姐姐”出来挡煞,圆明园就烧了。庚子拳变惹来八国联军,幸好有赛金花,紫禁城才保了下来。
边走边看
八国联军那回也没赛金花什么事,八国联军是八月十六日进北京的,瓦德赛八月十九还在德国呢,十月中旬才到的北京,要等赛金花见了瓦德赛才劝得他封刀,北京早没人了。
邱晓云 发表于 2012-1-5 13:36
看来演义文字都较不得真,较真就无趣了。咱就看个热闹吧。
边走边看
严歌苓谈《金陵十三钗》剧本改编

  这不是一段陌生的历史,那些记载在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美国基督会在华女传教士魏特琳的传记和日记里都能看到。她请二十多个妓女站出来,日本人才不会带走良家妇女,这件事使她纠结了一生。这些妓女们平日里被看成是非常下贱的身体和灵魂,她们却能在危难之时,为了别人献出自己,这种行为是一种巨大的悲悯。这些女人,带来一种震撼和感动,我就想用这样一个切入点来写这场战争,用人类最最脆弱、最最敏感、最最娇嫩的那一点良知和善良来对抗整场战争,这是我为什么想写这个故事的初衷。

魏特琳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魏特琳(或译沃特林,中文名华群,Wilhelmina "Minnie" Vautrin,1886年9月27日-1941年5月14日),美国基督会在华女传教士。

魏特琳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斯州的Secor,1912年毕业于伊利诺伊斯大学,同年受美国基督会差会(United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y)派遣来中国,担任安徽庐州府(合肥)基督会三育女中校长。1916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成立时,她担任教育系主任。1919年-1922年校长德本康夫人(Matilda Thurston)回美国募捐期间,她曾经担任代理校长。后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主任。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大部分教职员撤往四川成都,借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继续开办,魏特琳则留在南京照管校园。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她积极营救中国难民,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她从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日本占领夏南京的情形,并邮寄给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美国纽约校董会的校友。日记的最后一页,1940年4月14日(星期天),她写道:“我快要筋疲力尽了。以前,虽然工作进展缓慢,但还能有步骤地制定工作计划,而现在连这些也做不到了,双手也不听使唤。我希望能马上去休假”[1]2周后她精神失常,返回美国。1941年5月14日,在美国寓所打开厨房的煤气自杀。
边走边看
严歌苓谈《金陵十三钗》剧本改编

  这不是一段陌生的历史,那些记载在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美国基督会在华女传教士魏特琳的传记和日记里都能看到。她请二十多个妓女站出来,日本人才不会带走良家妇女,这件事使 ...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1-6 12:23
忍不住还是要扯点一根筋的问题:
     1、真实的版本是“美国基督会”,事发“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小说中所谓“美国天主教堂”是无知且罔顾常识的瞎掰。而故事之说服力正是由这一件一件的硬伤瓦解的。
     2、真实的结局是,主持救助平民的魏特琳没有在“活菩萨”的神坛上得意洋洋,而是迅速地精神失常,并自杀了。这才是符合善良的人性逻辑的必然结果。请注意,是她决定让妓女出面替良家妇女“挡灾”,而妓女们则不无被主人家胁迫下不得已出头的可能(这么说不是贬低这些“姐姐”,乐生畏死亦人之本性),而魏特琳对自己的决定是纠结。就像电影《苏菲的选择》中的那个母亲,被党卫军官逼迫着决定留下儿子还是女儿,无论什么样的决定都是一生的负罪。最该谴责的当然是逼迫者,但幸存者能无良心与道德上的阴霾?
      对于被无辜牺牲的人,幸存者的歌颂是可疑亦复可耻的。魏特琳和张纯如在写完真相后自杀了。而一些人却忍心借一点史实的影子添油加酱去捞奖捞钱,这已经不是高下之分了。
边走边看
根据这些一根筋的评论,看来你的问题是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小说,不知道小说是可以杜撰的。

且不说美国教堂法国教堂的提法,即使南京城里根本就没有教堂,书中那个教堂是无中生有编出来的,对电影或 ...
晓梦 发表于 2012-1-6 22:25 [/quote]
谢谢指教!惭愧得紧,俺本科就是读的中文,功课就是看古今中外的各种小说。但不怪老师没教好,只怪自己没学好。小说能否虚构,这个问题无需多探讨。而小说有好坏优拙之分,估计这也是个公说公好,婆说婆好的问题。依愚见,小说比的就是虚构能力,把虚的写得让人信服,让人动容,这就是好小说。而要让人信服,则必须依托于一定逻辑与基本常识。无逻辑,无常识,每每让人出戏,又谈何信服?就算是科幻小说,就像阿西莫夫系列,还特别创造了““机器人三定律”、“心理史学”等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作为故事展开的基础。而“十三钗”非科幻,非魔幻,托史而行笔,套个陈旧的分法,算现实主义吧?却在细节上诸多破绽,而这些都并非有意为之的破绽,算不上“小说艺术”,只能说明作者粗疏而已。
边走边看
41# 晓梦

正因为你是学中文的,你那些批评才显得格外不专业格外可笑。

我在13楼给了6个“美国天主堂”“英国天主堂”或“法国天主堂”的说法的例子。你却硬说“在中国各地不会存在“美国天主堂”、“英国天 ...
晓梦 发表于 2012-1-7 02:25
最后一次回复晓梦同学关于“十三钗”的话题。
于小苗而言,上坛子既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想法,让自己有所进益,不以嘴上掐架打沉对方为乐。实际上,在所谓的论辩当中,如果双方对一些问题没有起码的共同理解,所谓论辩,不过是自说自话,南辕北辙跑马车。某于此深以为苦。
俺说“在中国各地不会存在‘美国天主堂’、‘英国天主堂’又或者‘法国天主堂’的说法”,指的是一种规范表达,如果人家教堂门口有标示,标示上决不会出现上述字样。晓梦同学给的链接俺都仔细看了,很多是游记或者关于旅游资源的介绍。写的人未必懂得相关宗教。而“X国天主堂”的说法,更多是出在标题上,应是作题的人不懂教,图简略如此表达了:
例如:标题“北海涠洲岛旅游景点—法国天主教堂”http://www.travelgx.cn/tour/show.asp?id=125  内文的指称是“涠洲岛天主教堂”、“法式天主教堂”。这才是正确的。余不细列了。
其实,就算民间有“X国天主堂”这样的“俗称”,类似的说法还是不正确,就像哪怕有一亿人说“1+1=3”,这依然不是一个正确的说法一样。事实上,南京就是没有一座“美国天主堂”。
回到小说,为什么说“美国天主堂”是硬伤?不仅仅是常识问题,而是把事件虚构在此地发生,有种种逻辑上的说不通之处。正如楼上燕友指出的:为什么来教堂避难的没有教友?而是一群女学生、伤兵、妓女等平日跟教堂一点关系没有的人?女学生的家长到哪里去了?难道就顾自己逃命孩子也不要了?
所以,真实的事件是发生在“女子文理学院”,本来就有很多女学生。开放的空间,众多的房舍,易于难民聚集。这就是合理的逻辑。而把学校变成灾难中安置难民的场所,也是国际惯例。
俺这么说,并不是要求小说要完全照着历史来写。按老观念“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好小说总得比生活“高”吧?,这“高”,当是高明,于写作艺术、人性观照、阅读趣味等有所贡献。而不是于人性与常识皆无据的空疏拔高。
而《十三钗》最大的败笔,就是一方面沿袭文革“三突出”式的拔高,另一方面又昭著着商业的恶俗:教堂、神父、妓女、良人、兽兵、爱国主义、自我牺牲……多么让人眩目的混搭!不是不能把这些元素混在一起写,而是,严女士真的没能驾御好。具体就不细分析了。毕竟不是写论文。
谢谢晓梦同学的建议,书,俺一直在读。现在就接着去读。
边走边看
《十三钗》面临赔钱 张伟平:16年来最大挫折2012年02月26日 10:15
来源:沈阳晚报
……有关人士可以揭一下《十三钗》北美宣发真相:两家日本公司(好莱坞八大之二)是如何开机前吓退影片合伙投资人,又如何表述绝不会让南京大屠杀题材在日美市场获得机会,又如何在媒体营造‘爱国主义电影’这些概念。”

记者获悉,在冲进金球奖和奥斯卡相继失败之后,《金陵十三钗》在北美市场的宣发陷入空前的危机,该片制片人张伟平接受采访时表示,其实早在影片开拍前两个月,就有人提醒他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对于海外市场来说非常敏感,尤其是日本人在好莱坞影响力很大
老木匠 发表于 2012-2-27 20:20
原来13钗在北美遇冷,是小日本使坏,大嘴张要不要给自己立个烈士纪念碑?
伊朗片《一次别离》得了奥斯卡,又是神马人的成全呢?
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