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逃生真相还原:逃生几率取决于船舱等级文章来源: 新闻晚报

1912年4月10日,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处女航。4月14日深夜,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船裂成两半后沉入大西洋,1500多名乘客葬身海底。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充满人性,感人至深的温暖画面: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庄严宣布让妇女儿童首先离船,并平静地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没;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师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动情呼吁:“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一位父亲深情地亲吻小女儿之后将她送上救生艇……


然而,历史的真相远远没有那么温暖。美国《新闻周刊》近期刊登报道,讲述了沉船时刻的众多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让人遗憾的是,“妇女儿童优先”的动人救生口号并非完全属实,获得优先权的主要是头等舱、二等舱的妇孺。统计数据表明,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

航运公司董事挤上救生艇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惨剧发生之后,媒体和国会的听证会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


白星航运公司 (泰坦尼克号的船东)的董事J·布鲁斯·伊斯梅从来就不喜欢泰坦尼克号的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和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在船只下沉时,伊斯梅挤上了一艘载着妇女儿童的救生艇,这使他的下半辈子都背负着骂名。


关于伊斯梅是如何从泰坦尼克号上逃脱的,流传着很多个版本。一些目击者认为他趁第一艘救生艇即将下水时偷偷熘了进去,一些则认为他从人群中挤到救生艇前,并以开枪相威胁,最终搭上了救生艇的末班车而离开。而伊斯梅自己则坚持他坐上救生艇的时候,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已经空无一人了,他对于船上还有 1500多人完全不知情。


据说,泰坦尼克号上只装备了16艘救生艇也正是伊斯梅的主意。伊斯梅在泰坦尼克号的规划会议上曾经问了这么一句话:“这艘大家伙本身就是个大救生艇,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费神装那些小艇,弄得甲板上乱糟糟的呢? ”当船驶入冰山区域内时,据说也是伊斯梅命令船长保持原速前进。


伊斯梅认为泰坦尼克号是 “永不沉没的”另一原因,是因为无线电系统理应能够及时发送求救信息,呼叫其它船只前来救援,赶在船只沉没前挽救乘客。但是,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当天,船上的无线电系统出现故障,直到船撞冰山前才将故障排除。泰坦尼克号错过了其它船只发送的警告冰山出没的信息,而距离泰坦尼克号不远的船只也因被冰山环绕而无法及时赶来救援。


也有人选择绅士般的死亡


当然,面对生死抉择,有些人选择绅士般的死亡。携带佣人、司机等共同登船的富豪本杰明·古根海姆看到女性登上救生艇之后明白自己没有获救机会,他返回自己的船舱,穿上了自己的晚礼服。据说他是这么说的,“我们已经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准备像一个绅士一样下沉。如果这真的发生了,告诉我的妻子,我已经尽自己所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


63岁的老妇艾达·斯特劳斯拒绝抛下丈夫、梅西百货的创始人伊斯多独自逃生。艾达当时几乎已经上了8号救生艇,但她突然改变了主意,又回来和伊斯多待在一起,她说,“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生活在一起,你去的地方,我也去! ”她把自己在艇里的位置给了一个年轻的女佣,还把自己的毛皮大衣也甩给了这个女佣,说“我再也用不着它了!”斯特劳斯夫妇最后的时刻是一起坐在甲板上,等待着巨浪将他们吞没。


亿万富翁约翰·雅各布·阿斯德问负责救生艇的船员,他可否陪同正怀着身孕的妻子马德琳上艇,那个船员说了一句“妇孺先上”之后,他就像一个真正的绅士一样,回到甲板,安静地坐在那里,直到轮船沉没,船上倒下的大烟囱把他砸进大西洋中。阿斯德当时已有资产8700多万美元,加上他那些发明专利,身价达1亿美元以上,是泰坦尼克号上唯一的亿万富翁,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富的人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船员中也有很多真正的英雄。二副赫伯特·莱托勒曾遭遇过沉船和飓风,但均平安脱险。在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之时,莱托勒脱离了观察岗位,但他随后成为了最积极帮助妇女儿童登上救生艇的船员。他知道,即使所有的救生艇全部塞满人,大概也只能承载船上一半的乘客。最后,有人劝他上救生艇,他坚定地回答说:“绝对不行。”为了整理最后一艘救生艇,莱托勒被大浪卷走。但随后一个引擎发生爆炸,将莱托勒带回到了海面,他抓住了一艘倾覆的救生艇,有30个人和他一样正绝望地抓着这最后一根稻草。莱托勒侥幸熬过了冰水带来的体温过低的危机,他成为最后获救的一批幸存者之一。


逃生几率取决于船舱等级


泰坦尼克号上“妇女儿童优先”的逃生口号并非是虚构,但是,逃生的几率主要取决于乘客当时所在的船舱等级。


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他的《社会学》一书中这样写道:“……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够。尽管很多人 (超过1500人)遇难,但乘客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使得英国公众和政府面对这一巨大灾难,“可以找到一些安慰”——统计数据表明,“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


这是泰坦尼克号奉献给世界的一条活生生的文明守则。


但波普诺接下来揭示的数据却十分残酷,他继续写道:“我们发现,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与此相应的是,二等舱乘客的生还率是44%,头等舱是60%。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轮船的头等舱主要由有钱人住着,二等舱乘客大部分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三等舱(以及更低等)主要是由去美国的贫穷移民乘坐。”


这是人类社会更为强悍的另一条规则。


于是,波普诺毫不客气地修改了曾使英国人颇感“安慰”的“社会规范”:“在泰坦尼克号上实践的社会规范这样表述可能更准确一些:‘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 ”


“永不沉没”的悲剧不仅仅发生在海上


在1912年泰坦尼克号纪念集会上,白星公司对媒体表示:没有所谓的“海上规则”要求男人们做出那么大的牺牲,他们那么做了只能说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关照,这不管在陆地还是在海上都是一样的,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


三类不同舱位的幸存几率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泰坦尼克号”和别的客轮一样,将存放救生艇的区域安排在了头等舱和二等舱附近,以降低富人和中产阶级乘客对航海风险的担心,当时所有的轮船都是这样设计的。


其二,下水逃生的安排也保持了这个相同的逻辑,即头等舱、二等舱优先,而不是后来盛传的“妇女儿童优先”。


就儿童而论,一、二等舱共有儿童32人,只有一人死亡;三等舱的儿童有75人,死亡55人,毋庸讳言,作为社会等级标志的舱位成了生命的筹码。


一、二等舱乘客中的遇难者有很多要么是盲目相信泰坦尼克号是“不沉之船”,要么是在等待家人时错过了逃生的机会,而幸存下来的三等舱乘客,大多数是在跳入水中之后才搭上救生艇。


幸存者之一、丹麦女乘客卡拉·简森事后写道,在幸存者被转移到卡帕西亚号上之后,船上开始弥漫起悲伤的气氛。


幸存者们意识到了在自己家庭中,有人已经永远地葬身海底。妇女们“有些人坐在甲板上,盯着天空发呆……有些人走来走去哭喊着男人的名字,还有些人躺下来默默哭泣。另一些人无法承受这一事实,我们好几次看到有人的尸体被裹上帆布,放到海中。 ”


《新闻周刊》在报道的最后写道,号称“永不沉没”却终究倾覆的悲剧不仅仅发生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在金融世界里也一样会出现,比如雷曼兄弟公司就撞上了冰山。


再好的系统,再多的钱,再聪明的工程师,再可靠的设计也不起作用,世界上没有“完美”这样东西,因为驾驶者正以鲁莽的速度驾驶大船前进。在驶向未知的深海之前,我们应该自问一下,船上是否为三等舱的乘客准备了足够的救生艇?
我也喜欢《冰海沉船》。
15年前《泰坦尼克号》大热的时候,我就持怀疑之心,一年后才看,果然失望。〈阿凡达〉也是。好莱坞在许多时候还是太肤浅了。
“泰坦尼克”露丝原型时年53 曾护理过海明威
  • 正文



爱德华·肯特。资料图片海伦·丘吉尔·坎迪。资料图片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凄美的爱情故事此前已经感动了无数人。但与片中女主角露丝不同,女主角的原型并非妙龄少女。她名为海伦·丘吉尔·坎迪,1912年“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时,已经53岁。“杰克”名为爱德华·肯特,也已58岁。当船撞上冰山并沉没时,爱德华随船沉入大海。海伦奇迹生还,并且用文字把那场灾难如实记录了下来。半个世纪后,詹姆斯·卡梅隆以她的故事为原型,塑造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不朽的爱情。

  文字:阿南

  6名男士争相献殷勤

  海伦1859年9月5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市,她的祖先曾是“五月花”号上的移民。她在新英格兰的多个私立学校受过良好教育,成为一名记者、作家、女权运动活动家。海伦在20多岁嫁给商人爱德华·坎迪。但爱德华是个放荡的伪君子,喜好家暴,这段婚姻并不幸福。

  1912年“泰坦尼克”号起航时,海伦已经53岁。当时,已经离婚的海伦在法国接到一封电报,说她的儿子哈罗德在纽约的一次飞机事故中受伤。而尽快赶到纽约的唯一办法就是乘坐正在处女航的“泰坦尼克”号。

  尽管已年过半百,但海伦风韵犹存。登船后,她吸引了头等舱内至少6名男士的注意,这些绅士争相献殷勤。但海伦并不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女人。相反,作为女权运动的先驱人物,她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她的主张。在那个年代,离婚女性受到教会、社会的歧视,但海伦敢于离开虐待自己的丈夫,并靠自己的力量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在没有经济援助的情况下,她靠写作过上了体面生活。她写的《女人如何自力更生》成为国际畅销书,这使得她能够买得起世界上最豪华邮轮的头等舱船票。

  浪漫恋情被无情中止

  在“泰坦尼克”号上,富有的艺术家爱德华·肯特最终赢得了海伦的芳心。58岁的肯特是纽约“锡尔斯比和肯特”公司的合伙人,刚刚结束欧洲的假期返回美国。短短的航行生活中,海伦与肯特发展出一段浪漫感情。但他们的恋情在1912年4月14日晚11时30分被无情中止,那一刻,“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

  获救之后,海伦写了36页回忆录,记述了沉船的经历。“当时我正在浴室,准备洗热水澡……灾难降临,我们的船撞上冰山,这消息简直把我吓蒙了。”海伦写道。一名乘务员安慰她不要惊慌。没过多久,海伦和其他头等舱的妇女儿童一起登上6号救生艇。她亲眼看见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缓缓沉入大海。 “柔软、安静的海水没过第二行舷窗。轮船必沉无疑……简直就像世界末日。”

  她还记录了当海水涌入船体,船长爱德华·史密斯指挥疏散的情景。史密斯船长命令说:“让女人们到救生艇里去。男人不许离开。”一个妇人请求船长让她的丈夫跟她一起走。但得到的回答是,“男人不许上救生艇。”

  斯人已逝信物永存 八十高龄笔耕不辍

  和电影情节一样,肯特在海难中丧生,而海伦活了下来。肯特把海伦护送到了6号救生艇边。就像影片中的“海洋之心”宝石一样,现实版泰坦尼克爱情故事也有一件信物。在上救生艇前,预感幸存希望渺茫的海伦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传家宝”装有她祖母照片的小金盒和一个银质白兰地酒壶交给肯特保管,以此留念。“请帮我保管,你知道,我们女人没有衣兜。”她对肯特说。

  与其他几十名妇女和儿童一起,海伦目睹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全过程。她回忆了“泰坦尼克”号巨大的船头消失在水中,而甲板上的人拼命爬到90度翘起的船尾。“断裂的船头沉到水里,甲板上唯一露出来的地方是高高翘起的船尾在这个时刻,一堆人挤在那里,以超凡的勇气迎接死亡。”最后,1523名“泰坦尼克”号乘客中只有700人幸存。在这700人当中,没有肯特。“我再没见到过他。”海伦在回忆录中写道。

  后来,救生艇将肯特的尸体打捞上岸。人们在他的夹克衣兜里发现了小金盒和已经被压扁的银酒壶。那个扁平银酒壶上刻着一行字:“忠诚然而不幸”,这是海伦的娘家、美国丘吉尔家族的家庭格言。1913年5月15日,爱德华的妹妹夏洛特将这个小酒壶和微型画饰物寄还给了海伦,并附上了一封短短的感谢信,她在信中这样写道:“我非常高兴你能重新和这些物品团聚。”

  曾护理过海明威

  大难不死的海伦,为美国的一家杂志写下了自己在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故事,这也成为后来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创作素材。 “泰坦尼克”号灾难过后2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海伦在意大利加入国际红十字会,还曾护理过美国大作家海明威。

  一战结束后,她的足迹遍布东南亚、印度、日本还有中国。她在北京定居了两年,为《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发生的事情,成了一个“北京通”。她最后回到了位于缅因州的家,直到80岁高龄时,她仍然笔耕不辍。1949年8月30日,90岁的海伦与世长辞。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