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芬尼根的守灵夜》——谜般“天书”离读者有多近?

本帖最后由 emmer 于 2014-4-5 22:00 编辑

    近日,文学史上著名的“天书”,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花17年心血写成的《芬尼根的守灵夜》终于有了中译本。这部“天书”有着迷宫般的语言和结构,但只有真正翻开它,才会发现其中的优美之处。乔伊斯创作了后现代小说技巧的巅峰,而走过文本密码的障碍,这座扑朔迷离的万花筒,其实离读者并不遥远。



    “河水奔流|尊敬的神父|记忆,流过亚当和夏娃之家|伊甸园,从起伏的海岸,到凹进的港湾|都柏林湾,又沿着宽阔|康茂德回环的维柯路|村镇|维科,将我们带回到霍斯堡和郊外。”
    《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译本的开头一句,是一个优美自然、双关并置的句子,假如你能读懂第一句,那么相信这本“天书”的距离并不遥远。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花了17年时间,呕心沥血地创作了这部梦呓般的小说,把文本结构和语言的复杂推向巅峰,几乎穷尽了后现代小说技巧的一切可能性。乔伊斯本人也曾经说过:“这本书可以让评论家忙上三百年。”假如这一切让一位普通读者只产生敬畏和膜拜的心理,那么《芬尼根的守灵夜》也许只化作一个“深奥难懂”的符号,而成为束之高阁的书房“奢侈品”。
    但是,在中文版译者戴从容看来,《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优美的、也是在解读过程中能真正找到乐趣的。整整8年的刻苦翻译,给她带来不仅仅外界想象中的艰辛,查阅资料的繁琐,个人探索的孤独,也有内心的宁静,文本中不断闪现的波光粼粼的美和诗意,以及与大师对话的成就感。柏拉图有句著名的话说:“美是难的。”那么,在困难中,想必也有极致的优美。“乔伊斯的语言假如破解开来的话,他的文学能力可以在任何方面游刃有余,他想要抒情就能够抒情,他想要粗俗就可以粗俗。”
    戴从容记起书中最感伤抒情的一个片断,那是从《伊索寓言》里化出的:狐狸和葡萄在一起争论,到了快结尾的时候,有一小朵云哀伤地看着他们,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是狐狸和葡萄分别被两个女人带走,小云却始终无法唤起他们的注意,她感到非常悲伤,流下了眼泪。“小云一边照着自己一边听着,而且她尝试了能做的一切来让狐狸抬头看她……来让葡萄听到她能多么羞涩……但各处都是温润的水汽。甚至她那淡淡的投影,小云也不能让他们注意……她自艾自叹,好像她生来就应该嫁给悲伤更悲伤最悲伤。……天色如此昏暗,连夜晚的泪水也开始落下,最初一滴两滴,然后三滴四滴,最后五滴六滴又七滴,因为疲惫的人们在苏醒,而我们如今与他们一起哭泣。……明裳飞扬。她走了。”

“一个四边形的圆”
    生于1882年的都柏林人詹姆斯·乔伊斯一生只写过三部长篇,从相对比较纯朴自然的早期作品《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到结构如万花筒般的成熟时期的《尤利西斯》,再到技巧上臻于极致、语言繁复如密码般难解的晚期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乔伊斯在不断挑战着形式的极限。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乔伊斯创造了梦呓般的语言,书中有一半的词语是作者自造的,词源来自近50种语言,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由100个字母组成的“雷击”一词,出现在第一章的第三段,其中能分辨出十几种语言关于“打雷”的表达,双关、隐喻、文字游戏更是数不胜数。不仅如此,书中大量融入了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使得小说更加晦涩难懂。
    然而,乔伊斯并非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奇特夸张,才把文本弄得如此佶屈聱牙、难以卒读,他的作品非常讲究声音悦耳、文字富有韵律,爱尔兰有朗诵作品的传统,乔伊斯也曾经诵读过他自己的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不仅在视觉上描绘画面,也在听觉上让人身临其境,直接把声音引入文本,立体地表现了书中的世界,比如说,两个人在喝酒,杯子里啤酒在冒气泡,乔伊斯就会把气泡的声音加到文字里去,再比如说,两个人聊天时会走神,他把脑海中浮现的想法也写了进去。应该说,《芬尼根的守灵夜》就是一部适合吟唱的爱尔兰史诗。
    詹姆斯·乔伊斯耗费了整整17年,创作了这样一部庞大复杂的后现代巨著,光笔记就做了18本,写完之后又校对5遍,根据笔记做了无数改动。假如说《尤利西斯》是一个白昼的漫游,《芬尼根的守灵夜》便是一个夜晚的梦境,在技巧上已经无法简单用“意识流”来概括,它犹如一个后现代的迷宫,首尾相连,岔路丛生。乔伊斯在创作中受意大利哲学家维科影响很深,已经完成中译本的第一卷8章,就分别对应着维科划分的人类历史的4个阶段:神,英雄,人民,回归;所以历史是一个循环往复,这本书的开头结尾也是一个循环,全书第一句是拦腰开始的,丢失的片断又在结尾出现,把读者带回小说开头,应该说结尾才是真正的开头。乔伊斯本人也曾说过:“《尤利西斯》是个圆,而《芬尼根的守灵夜》则是个四边形的圆。”
      1939年,乔伊斯写完《芬尼根的守灵夜》,两年后便与世长辞。在文学走向普罗大众的时代,乔伊斯试图通过极端的技巧,和对人类历史的深刻隐喻,来寻回精英文学的神庙,《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写作中包含着对大众的抗拒,也几乎耗尽了他的心力。写到最后,乔伊斯像荷马、弥尔顿一样陷入半盲的黑暗中,在一些助手帮助下完成小说,其中就包括著名后现代剧作家贝克特。

八年翻译半部书
    “我早晨6点半起床,7点一刻开始翻译,中午累的话休息半个小时,不累的话继续翻译,吃完晚饭散个步,然后继续回到书桌前,一直翻译到10点半、11点左右。”假如没有其他事务干扰的话,戴从容的一天一般是这样度过的,即使一整天都花在翻译上,速度也仅仅是3天一页,几乎像蜗牛在爬。戴从容搜集了40来本关于《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外文资料,分别放在学校办公室和家里,很多是复印资料,占据了整整一层柜子,翻译过程中她参考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关于这本书的研究专著。
    这只是最理想的状态,开学了,在复旦中文系担任副教授的戴从容要教四门课,还有其他诸多杂务。翻译工作和家庭也很难平衡,儿子今年读小学二年级,一开始她打算放手,但后来儿子成绩逐渐下降,她便只能抽出时间辅导孩子功课。她有点怀念在美国访学的日子,那段日子没有人也没有杂事打搅,除了上课,每天起来就翻译直到睡觉,有时候买好菜一整天都不出门,她喜欢这种日子,很平静,知道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我是一个内心喜欢安静的人”她说。
    戴从容第一次打开《芬尼根的守灵夜》还是读硕士的时候,结果读了3页就读不下去了,有一半陌生词语的《芬尼根守的灵夜》是需要一套解码系统的。她在读博士之后,真正开始研究乔伊斯,从此一头扎进了乔伊斯的世界,到现在已经整整14年。到后来,出版社找到她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700多页的第一卷她译了整整8年,后面还有将近一半的篇幅要继续翻译。
    《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情节在尚在翻译的第二卷才真正展开:晚上8点半左右,小孩们在街道上做“魔鬼与天使”的游戏,有8个孩子让主人公HCE的主要化身壹耳微蚵的两个儿子猜谜,作为山姆化身的格拉格没有猜出来就黯然离去;然后场景转到了兄妹三人做作业的楼上,随后又转到楼下的酒店,有12位酒客一边喝酒一边讲故事,晚上酒客们散去,老板壹耳微蚵就把剩下的酒全部喝光,然后醉倒;4位男性老妇看到壹耳微蚵赤身裸体,就把他叫醒。第三卷就好像在梦境中间,充满着各种对话;第四卷只有一章,对应着复活的主题:太阳出来了,酒店的门被打开,而主人公HCE仍在沉睡,一个声音呼唤他醒来。最后,主人公的妻子ALP的声音响起。
    乔伊斯的作品对无论哪个国家的译者来说,都是要倾尽一生心血的,法语版花了44年,意大利语10年,德语19年,波兰语50多年,而日语版,前赴后继经过三个翻译家之手,第一个失踪了,第二个发疯了,直到最后一个人才把它译完。然而,其他语言版本的翻译,都不像中文那样困难,即使是日语,也可以用片假名来音译那些奇特的象声词,但是中文找到一个准确的表达极不容易。虽然,戴从容在电话里没有多谈自己翻译的艰辛,但责编曹杨告诉记者,她不止一次跟他诉说有时候感到很绝望,“没有同道可以交流,没有其他中译本可以参照,就好像一头骆驼在沙漠中孤独前进”。
44年,10年,19年,50年。。。。这书几乎用自己替代了译者的生活,如此敲骨吸髓,人家还觉得平静满足,真是部奇书。
水色 发表于 2014-4-5 22:37
我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长时间从事一件事,有种坚不可摧的稳定感,所以平静满足啊,虽然也的确是很耗人的,灵魂燥热的人,很难做到。
我这个享乐主义者真的被吓到了。
水色 发表于 2014-4-5 22:44
I have nothing to say.
我要是衣食无忧,也很乐意,现在只能译点畅销小说,当业余爱好了。
巴赫也写过很世俗,很活泼的《咖啡康塔塔》。
看出摩羯骨子里的韧性来了。我到现在长跑只能跑三圈,我的摩羯侄女七岁时就能一气跑个十四圈。我当时立马做了个决定,不从事那些长线工作,必须臣服于自己的缺陷。
水色 发表于 2014-4-6 00:15
我是水瓶座!水瓶摩羯。
16# 水色 前者太狗血,后者太无奈。纳粹集中营里逃出来的犹太人,在战后德国的音乐厅表演,镜头切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何?
回艾默:好。这么一来,温柔多了,善良多了。
水色 发表于 2014-4-7 21:28
温柔不温柔,善良不善良,都不重要,眼下要面对的一切才重要。
21# ironland  

     十八世纪维也纳有一位很牛逼的声乐老师,名叫尼古拉·波波拉,他让自己的一个学生对着一张声乐练习唱了六年之久,这六年不允许碰其他任何音乐。这个学生后来成为伦敦和意大利的偶像,而且是 ...
水色 发表于 2014-4-8 11:50
翻译这门活,基本上是左右手互搏的技艺,所以我还是悄悄地闭上自己的嘴。
采访还有最后一段,我没有贴出来,现在重新贴一下。


出版业的“奢侈品”
今年2月,英美主流媒体比如说《卫报》、、《每日电讯》、《独立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纷纷报道了《芬尼根的守灵夜》在中国的出版情况,特别是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消息先传到美国总部,上海站记者才接到采访任务。这对中国的翻译出版界来说,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在并不算景气的图书行业,有许多令人惊奇之处,不仅因为这是一部文学史上著名的“天书”,还因为出版社在上海、北京、西安等10座城市做了户外广告,仅仅在上海就有16处,对于一本纯文学书来说,这是第一次。书出版后短短三个星期,首印8000册就卖完了。这也是一个奇迹,要知道这是一部砖头一样厚,卖100多元钱,内容深奥难懂的文学名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王为松打算把《芬尼根的守灵夜》做成一本常销书,“萧乾、文洁若版的《尤利西斯》十几年累积销售了11万册,另一个版本也销售了3万册。”户外广告的投入很大,这也是多年资源和人情的积累,王为松这样说。
对照一下原版书,会发现《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中译本版式跟外文版很不一样,随意翻开一页,左边双页是小四号字的正文,用竖线隔开的五号字是同一个词的双关多义,正文上方有时还附着英文原文,而右边单页则是密密麻麻的注释。责编曹杨说,这是中国古籍的注释方式,是独创的注释法和排版方式。书的装帧也很讲究,墨绿色的绸面,书脊是烫银的,内页纸质非常好,是可以用来印四色的。
外媒也曾问过曹杨,这本书买回来读者究竟会不会真正去读,还是当“奢侈品”一样束之高阁?他认为千万不要低估中国的读者,以中国人口之大,相对数小,绝对数肯定不小,哪怕有些人暂时读不懂,也会培养一种对经典的爱好,有朝一日一定会读。而且,读者也没有必要正襟危坐,从头到尾去读《芬尼根的守灵夜》,任意翻开一页,即使是只言片语,也能看到作者技巧的闪光点。对曹杨而言,这本书是需要沉下心来精耕细作,可以长久留存的东西,这需要长时间的积淀,而人们所看到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爱尔兰驻华大使馆曾许诺,会把《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译本放在都柏林图书馆最醒目的地方,“我给他们寄了一本,不知道后来有没有放。”这代表中文版在乔伊斯的故乡受到极大的关注,“希望他们知道中国人在做些什么,这也代表了上海的文化精神。”曹杨感到十分欣慰。
以前买过一本世界文学名著,看到书店有三、四种不同的译本,于是将这几种译本同时翻开,都翻到随机选取的同一章的同一段落,仔细都阅读一遍,心里咂摸品味后,再选择其中的一本。这类似于货比三家。
毕竟看这类书 ...
年华 发表于 2014-4-8 21:23
感受这种东西,太虚无缥缈了。
喜欢上巴赫了,不简单。爱上巴赫的报偿是丰厚的,据说这是音乐界最大的一只股票。
水色 发表于 2014-4-16 18:12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