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九船城 的个人空间

我的文集

  • 希望

    2007-09-23 13:14:37   /   品茶•乌搞

    [media=rm,0,0,1]http://www.xllz.net/book/1.rm[/media]看风筝飞多远未断线看一生万里路路遥漫漫看牺牲的脚步尽化温暖暖的心爱追忆你的微笑滔滔风雨浪心声相碰撞信将爱能力创心中的冀望终于都靠岸未曾绝望看风筝飞高了未断线看天空雾散聚是谁定下看艰辛不却步步向温暖暖的心爱珍惜我的微笑滔滔风雨浪心声相碰撞信将爱能力创心中的冀望终于都靠岸未曾绝望分开的眼泪伤心相挂累盼将重逢遇上心中只有梦一天终再聚未来在望[ 本帖最后由 九船城 于 2007-9-23 22:28 编辑 ]
  • [转帖][建议]八荣八耻

    2007-08-19 18:40:41   /   品茶•乌搞

    八荣八耻以造砖码字为荣,以光看不灌为耻;以消息灵通为荣,以闭塞古董为耻;以独立思考为荣,以鹦鹉学舌为耻;以制造八卦为荣,以人身攻击为耻;以评论交流为荣,以无聊广告为耻;以有名有姓为荣,以马甲无数为耻;以天天登陆为荣,以蜻蜓点水为耻;以迅速回贴为荣,以看贴不回为耻。[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7520250[/lastedittime]编辑过]
  • [转帖]让上海话可以写下来

    2007-08-14 06:58:16   /   阅读•创作

    让上海话可以"写"下来 来源:新民周刊 作者:王悦阳 《上海话大词典》的出版问世无疑是一次传承海派文化的有益尝试。我们平常所说的那些上海俚语,终于可以有所依据地写下来了。 撰稿/王悦阳 近年来,面临着上海话在上海正逐渐"衰变"的现状,不少专家与热心人士不约而同地发出"传承上海话"的急切呼吁。沪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却依旧有着不少问题,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即在于上海话能讲却不好写,使得沪语的流传和生命力面临极大的考验。 口语化的发音与词语如何成为书面文字加以保留?如今,收集了1.5万个上海话词.
  • [转帖]读唐德刚《胡适杂忆》

    2007-08-11 09:31:11   /   阅读•创作

    一代学人,启蒙大师 ——读唐德刚《胡适杂忆》霜天长笛在所有关于胡适先生的传记中,唐德刚教授的《胡适杂忆》以其行云流水般的文笔而别树一帜,文采与史实交相辉映,是其文的最大优点。作者将胡适的品行、学识放诸当时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历史大背影中,以杂忆随记的形式,信马由缰,极目骋怀。谈史实、抒情怀、发议论,颇具史家之体征。加之作者与胡适既是乡谊又是校友,所记史实感同身受,逼真贴切,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在此书中作者的文学才华呈现无遗。 关于胡适的治学范围,他自己总喜欢说“哲学”是他的职业,“历史”是他的.
  • 鲁迅精神是“药” 胡适思想是“饭”(转自:孙郁)

    2007-08-11 08:50:42   /   阅读•创作

    鲁迅精神是“药” 胡适思想是“饭”前些时候,由鲁迅博物馆发起的“鲁迅与胡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前不久,山西作家谢泳的学术著作《胡适还是鲁迅》、韩石山的学术著作《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相继出版,在学界引发激烈争议,再一次将“鲁胡之争”引向高潮。 本报文化/深读曾连续推出专版予以报道。此次会议的召开也源于此。著名中国近代思想史专家耿云志、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等国内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此次研讨会发起人、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本报“鲁胡之争”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鲁迅与胡适研讨会”在.
  • [转帖]鲁迅的情趣与操守(转自:孙郁)

    2007-08-10 22:05:44   /   阅读•创作

    鲁迅的情趣与操守孙郁鲁迅,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不喜欢他的人把鲁迅看成是一个有问题、一个精神残疾、对当下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是一种杂音的存在,因为他只会战斗和冷视;喜欢鲁迅的人认为,鲁迅先生在今天依然有他鲜活的历史价值,而且鲁迅的杂文我们任意拿出一篇来放在今天的报纸上,依然不觉得那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写的。   鲁迅话题已有70多年  其实,从上世纪30年代或者更早的时候开始,关于鲁迅的话题就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每个时期关于鲁迅的描述都带有那个时期的烙印。比如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一些激进青年认为,鲁.
  • [建议]想起了鲁迅、胡适、钱穆(转自:朱学勤)

    2007-08-09 20:39:29   /   阅读•创作

    想起了鲁迅、胡适、钱穆 朱学勤      我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不太想得起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      对鲁迅,我的认识有过反复,感情上有过起伏。60年代至70年代是信奉,80年代则是怀疑、疏离,甚至有点厌烦。80年代最后一年起,才明白自己所处的年代还是鲁迅的年代。       在片面信奉的年代所形成的读者与作者的关系,无异于一场包办婚姻。除了意识形态读物,你能够读到的另一种读物就是鲁迅,你对20世纪上半叶的了解如果不满于教科书的灌输,那就去读鲁迅全集后面的注解。由此产生的热爱,是盲目的热.

我的资料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