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庐沽酒,尝去喝酒,醉卧其侧,既不自嫌,其夫亦不疑之。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不识其父,径往哭之......

随笔:阅读就是控制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6-25 21:07:58 / 个人分类:怀沙笛沉兮畔牢愁

——阅读的心理动力学

      我想“阅读”这个东西,不管是阅读小说,或是是阅读其它艺术,还是像梭罗一样“地上的破纸,甚至单据,或台布,都供给我无限的欢乐,实在达到了同阅读《伊利亚特》一样的目的。(《经济篇》)”,它本身就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或者说是人的生活的构成要素,乃至说就是人的构成要素之一。大胆设想,阅读在人的发生和构成上,还有着很基础的地位。对于阅读的研究很多,研究阅读的发生机制(人类学,心理动力学,解密巫术等)、历史社会需要(宣传教化、意识形态安排、社会控制、文化规训等)、人文建设(认知,情感审美和伦理生活的建设、情商、符号学)、人的构成(知情意的构建、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建构)、生存意义(阅读的象征意义、仪式意义、对陌生世界的克服、一种赋予混沌以清晰的存在状态)等等,都是从不同途径接近阅读的本真。

      我比较关心的是:一个人为什么喜欢阅读,阅读的动力来自何处?下面读到阅读与其它的介入性关系活动的功能和意义比较,有所提示——

   对于习惯接受各种最前卫声光刺激的计算机、电视游乐器的玩家来说,可能很难理解这类以传统形式呈现的娱乐到底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但其实以小说方式呈现的奇幻故事往往拥有更丰富、更深厚的背景设定和想象的空间。在其它媒体上观看、或是扮演肌肉虬张的勇士砍杀怪物的时候,很难有机会去了解他当时心里在想什么,或是他的战斗技巧师承何处、手中的神剑来自何方?奇幻小说则能够填补了对剧情要求比较严格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担任许多相关知识的宝贵来源

   毕竟解谜的过程是玩者推测设计者心思的一种很微妙的互动,要求设计者的每一个谜题都能够为玩者所接受是个太过烦琐的要求,不如预留这样的一个空间,让解谜虽是一个比较辛苦的劳务,但是至少可以解的出来。而不是让玩者苦候攻略方能够解开谜题。(朱学恒《奇幻文学简介》http://www.cndkc.net/read/html/7/14/1.html

      这里说道“小说方式呈现”,其实也就是一般的通过阅读方式——透过文字展开的故事情节、历史经历、性格心里、欲望能力、环境关系等获得对象的全部秘密,将天下置于沙盘之上,将人物置于股掌之中——的呈现。为什么比较那些即时游戏和电影媒体,阅读具有格外的魅力呢?答案是:阅读能够满足人的好奇心、窥视癖,能够通过阅读进入人物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将对象从里到外了然于心,能够心知肚明地审视对象。掌握了一个人的秘密,就意味着掌握了这个人;掌握了一个人的性格,就意味着控制了这个人。电脑游戏就是体力的战胜,小说阅读方式是电脑游戏所不能达致的精神上的制胜。

    这里,“讲述”是产生“阅读”的前提。讲述意味着解密,意味着讲述者“一种很微妙的互动”设计,满足了阅读者对陌生的知道,了解对方,构建对待关系,确定关系的性质,从而在精神、心理上剖析了对象、掌控了对象、预测了对象的行动和影响,也就“实现”了对阅读对象的征服。还有另外一种讲述,讲述者的讲述就是讲述者自己的一个解密过程。读者跟着讲述者经历他的解密,分享他的征服。是的,人总要了解环境,总要从环境了解自己;总要了解别人,总要从别人了解自己,总在索取确立自己的信息。阅读了解是为了获得对于变化的预见,预见就是控制,就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安全境遇。所以,人的了解总是要弄清自己或对方是从哪里来,后来会怎样,现在心里想什么,这样一些个“历史”问题和内心“隐秘”问题。

    按照叙述学,阅读者与人物有三种关系制约着阅读心理动力。一种是阅读者不知道,人物知道,人物的智商高于阅读者的智商,阅读者处于黑暗之中。比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一种是阅读者知道,人物不知道,人物处于黑暗当中。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一种是阅读者不知道,人物也不知道,阅读者和人物的智商持平,二者都处于黑暗之中。比如卡夫卡的《城堡》、《审判》。对于第一种情状,阅读者跟着人物来获得控制,这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探险,是对经验世界的认知性控制(行动、占有即控制),是经验上的控制;第二种情状,阅读者获得对人物的控制,这是对性格和社会的批判反思,是对理性世界的审美性控制(反思、定义即控制),是精神上的控制;第三种情状,阅读者和人物都不能控制,这是对人生和存在的荒诞性的揭示,是对存在世界的伦理性控制(描述、呈现即控制),是谈论上的控制......

    说到底,阅读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制胜他人(包括自然环境)的需要,了解对象才能制服对象,阅读是这种制胜性了解的升华或孑遗;一个是扣问神秘(包括科学研究)的需要,人的生存总是险象丛生、头破血流,归于死亡,阅读是索取答案,是定义生存,是征服不安。这两个问题合起来是一个“去魅”问题,去“陌生化”问题。常说“了解一个人就是控制一个人”,“了解就是控制”,“指称就是控制”,“谈论就是控制”,按照这个逻辑,阅读的问题就是关于控制的问题。说到底,人是生命,生命即正常生活,维护正常生活是不断克服障碍和混乱(除自然社会的混乱外,还包括精神的混乱、感觉的混乱等一切不确定带来的混乱。人和人生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要赋予陌生以熟悉、控制混乱以秩序的问题,即化解非我以我,消灭非人以人。

    陌生会让让平衡的关系失去平衡,人会因陌生而带来不安全感,会对心理有压力。

      一个孩童打小最愿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满大街小巷跑,这是因为他要消除陌生。当他从孩童跑到成人,这个城市每天的变化和走向已经了然于心了,他放心了,说我是这个城市的人。早上太阳升起来了,与昨天没有两样。他对这个城市已经烂熟于心,意味着已经从精神上控制了这个城市。进一步,他还可以批评设想、激扬文字,就像很多当下的左派和右派一样,他开始从精神和感觉上改造这个城市了。

    人生来就有了为克服不安而了解陌生的心理要求,这是人类自身的发展留在大脑深处的痕迹。急于弄清来龙去脉的需要和要求,否则我们会不安、担心、杞人忧天,这个控制机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实现,便投射到虚构的现实中获得满足,反应到阅读上就形成了今天阅读的动力学。另外,从发生学看,人生下来处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人生就是从一个个较小的陌生世界向一个个新的、越来越大的陌生世界移动的过程,对主观而言就是一个扣问过程、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得已的,或许有的人是主动的,更多的是不得已的。其机理来自“天定”、“命定”,人生就是被抛入。如此地存在,这是一个玄机,这是一个秘密。人被抛入陌生,艰苦地熟悉;又不断或间歇地被抛入新的陌生。这里面有一个被人化的控制者存在。为什么是这样?天定产生天问!又比如现世生存,二十岁的人生,四十岁的人生,六十岁的人生,各有各的必须克服的陌生。人不断熟悉面临的世界,通过扣问而来的命名、概念化、下定义等等符号活动,来化陌生为熟悉,获得平衡和安全感。人又会面临较大的陌生,不得已向较大的陌生世界拓展;熟悉陌生、克服陌生的过程,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是一个头破血流的过程,是一个反悔、抱怨、烦难的过程。这些熟悉的过程中,如同岁月在皱纹和白发上刻写年轮一样;反悔、抱怨、烦难在心理上刻写皱褶,很累很疲劳,直到“死亡”这个最后的最大的最无答案的黑洞般的陌生世界。

      所以,获得熟悉就是获得舒适,就是获得幸福,就是获得安稳,就是获得安逸。陌生会给生理和心理制造痛苦和苦恼。阅读活动是人生克服烦难的升华和结晶,是自古以来人生这个克服陌生过程在今天的一个表征,一个仪式,一个缩写,一个练习。反复的行动产生习惯,习惯性成了因果逻辑,因果逻辑形成心理定势,阅读来源于了解来龙去脉的心里需要,了解来龙去脉阅读需要来源于恐惧陌生的集体无意识遗存,这个遗存又来源于生命活动的需要。试想想一个动物来到一个陌生环境的恐惧,危险隐匿在陌生之中,行走的过程就是探索陌生,便陌生为熟悉的过程,在所有的地界上用体味做上记号,表示了熟悉,安全感才会来临。这是心理的,也是动物世界的一般规律。父母生下孩子,孩子长大,需要新的地盘。父母是不会离开熟悉的地盘的,被赶走的是孩子。孩子需要从陌生的环境开始成人。

      克服陌生,这是阅读的心理发生学。


TAG: 随笔 阅读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